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粟裕自传全集,解说连载战神粟裕

粟裕自传全集,解说连载战神粟裕粟裕(1907年8月10日-1984年2月5日),幼年起名粟多珍,侗族,生于湖南会同。中国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首。1979年粟裕写下这样一首诗:“半世生涯戎马间,一生系得几危安。沙场百战谈笑过,际遇数番历辛艰。松苍敢向云争立,草劲何惧疾风寒。生死沉浮寻常事,乐将宏愿付青山。”其中“沙场百战谈笑过,际遇数番历辛艰”一句,可以说是粟裕真实的人生写照。伟人毛泽东说过:在阶级社会中,革命和革命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舍此不能完成社会发展的飞跃,不能推翻反动的统治阶级,而使人民获得政权。在长达22年的中国革命战争中,我们怀化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革命军人,如会同的粟裕,麻阳的滕代远,溆浦的向仲华,新晃的曹玉清等等,粟裕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在革命战争年代里,粟裕始终身处第一线,历经数百战,以精湛的军事指挥艺术,保持了常胜不败的纪录,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

文/粟向阳

《战神粟裕》是作者粟向阳老师参与怀化市全民艺术普及提供的一篇解说专稿,值得一读。粟老师对粟裕将军颇有研究,撰写了许多关于粟裕将军研究的论文与文学作品,深受社会广大读者的喜爱。现为会同县某中学高级讲师,曾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市、县级“优秀教研组长”等光荣称号。业余创作有数十篇小说、散文、论文等作品,散见于《教师博览》、《湘声报》等省内外多家报刊媒体上。由他编著的历史传记《纵横江海:抗日战场上的粟裕》一书,近40万字,于2016年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现将他创作的介绍粟裕将军生平《战神粟裕》一稿,特转发于此,以飨读者。此稿已略作编辑整理。

——边城

前言

伟人毛泽东说过:在阶级社会中,革命和革命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舍此不能完成社会发展的飞跃,不能推翻反动的统治阶级,而使人民获得政权。

在长达22年的中国革命战争中,我们怀化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革命军人,如会同的粟裕,麻阳的滕代远,溆浦的向仲华,新晃的曹玉清等等,粟裕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在革命战争年代里,粟裕始终身处第一线,历经数百战,以精湛的军事指挥艺术,保持了常胜不败的纪录,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被誉为“战神”和“常胜将军”。

1979年粟裕写下这样一首诗:“半世生涯戎马间,一生系得几危安。沙场百战谈笑过,际遇数番历辛艰。松苍敢向云争立,草劲何惧疾风寒。生死沉浮寻常事,乐将宏愿付青山。”其中“沙场百战谈笑过,际遇数番历辛艰”一句,可以说是粟裕真实的人生写照。

粟裕(1907年8月10日-1984年2月5日),幼年起名粟多珍,侗族,生于湖南会同。中国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首。

粟裕自传全集,解说连载战神粟裕(1)

今天跟大家聊的,是粟裕这位战神是怎样炼成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粟裕的征程岁月。

赤胆忠心、淬火成钢

(一)投笔从戎

1.从小想当一个充满正义的侠客

1907年8月10日,粟裕出生于坪村镇枫木村一户小地主人家,从小接受私塾教育,中国的传统经典《论语》《孟子》中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就深深启蒙了他。少年的粟裕与家中的长工阿陀关系非常好,经常听阿陀讲述“草上飞”“一枝梅”等侠客打抱不平、除霸惩奸的故事,少年粟裕渐渐形成一副扶困济贫的侠义心肠、一种同情劳苦大众的朴实情怀。

粟裕自传全集,解说连载战神粟裕(2)

2.在县城目睹北洋兵胡作非为欺压百姓,想拉起一支老百姓的好队伍

1918年,一伙土匪本来计划乘夜抢劫粟裕的家。刚好那个晚上粟裕家里在搞迷信活动,聚集了很多看热闹的人,土匪不敢进去。那伙土匪不甘心空手而归,转而抢了另一户富裕人家的孩子,要了一笔赎金才放人。粟家为了躲避“匪患”,粟裕全家搬迁至县城居住,粟裕也从私塾转入会同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学习。这是一所新式学校,也是粟裕最早接受进步思想的地方。学校里有一个叫杨亮的数学老师,从省城长沙回来的。这个老师向学生宣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宣传铲除封建势力、打倒军阀、扫除恶霸等进步思想,让粟裕萌发出对封建势力的抗争意识,还逐渐产生了救国救民的进步思想。当时,县城驻扎北洋军阀一个连,这些兵经常打人骂人、调戏妇女、欺压百姓、横行霸道,老百姓称之为“痞子兵”。粟裕对军阀部队蹂躏百姓的暴行十分痛恨,勇敢地带领同学与他们斗争,并以罢课争取了县长调停而平息了此次风波。从这个时候起,粟裕有了拉起一支老百姓的好队伍的想法。

3.马日事变促成投笔从戎

1925年春天,粟裕考入设在常德的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准备将来回会同做个教师。在这里,粟裕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加入了共青团。

1927年,长沙“马日事变”发生后,湖南省防军驻常德独立旅旅长将常德二师校长杀害,派部队将学校包围,准备在校内搜捕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学校党员和团员迅速分批撤离学校。粟裕最后一个从学校的下水道逃到城外。

这个时候粟裕的思想发生了变化:教育救不了国。不拿起枪杆子,打倒新老军阀就是一句空话。粟裕做了投笔从戎的决定,前往武昌加入叶挺的教导队,参加了南昌起义、湘南起义,上了井岗山,在毛泽东和朱德的直接领导下转战在莽莽的崇山峻岭间。无论环境多么艰苦,战斗多么频繁,情况多么险恶,他始终保持着对党的赤胆忠心,保持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正是这份忠诚和信念,造就了粟裕独当一面、多思善谋、处变不惊、坚韧不拔的卓越才华和品格,个人也一步一步地从士兵、班长、连长,成长为中央红军的师长。

(二)“跟着朱毛学打仗”

1930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万兵力,以国民党江西省主席兼第九路军总指挥鲁涤平为总司令,第十八师师长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起第一次“围剿”。粟裕在这一场战斗中乔装侦察敌情,并献计献策,为一举歼灭十八师、活捉敌师长张辉瓒奉上一记助攻。

当时毛泽东、朱德令林彪、彭德怀、黄公略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在龙冈地区设下埋伏。12月29日,敌张辉瓒率第十八师孤军深入,向毛泽东、朱德重兵集结的龙冈地区进发。

粟裕时任64师长,得到张辉瓒即将进入龙冈地区的情报后,怕情报不准确,亲自乔装成国民党军的一个军官,带着2个侦察员去侦察,得到张辉瓒想全速进军又担心龙岗四面环山怕中埋伏而犹豫不决的重要情报。粟裕马上回去向毛泽东和朱德汇报,针对张辉瓒求胜心切的心理,建议派一部佯攻,将张辉瓒引向龙冈伏击区。毛泽东、朱德即令罗炳辉、谭政的红12军佯攻18师,还特别命令红12军“只许打败,不许打胜”,边打边退,把敌人引进埋伏圈。随即红军以优势兵力突然向进入龙冈伏击圈之敌发起围攻,将敌全歼并活捉张辉瓒。

粟裕在此战中学到了毛泽东诱敌深入、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战术。

(三)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粟裕自传全集,解说连载战神粟裕(3)

粟裕在毛泽东、朱德的领导下参加了中央红军的第二、三、四次反围剿,但到第五次反围剿时,毛泽东被剥夺兵权,王明、博古、李德的左倾错误领导占了上风,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被迫实行战略转移。1934年7月,中央以红七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从江西瑞金向闽浙皖赣地区进发,以吸引和调动敌人的兵力,为红六军团的西征和中央红军主力的长征打掩护。红七军团改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后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与方志敏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粟裕一直出任参谋长。

1934年12月14日,红十军团在谭家桥伏击尾追我军的国民党军王耀武部。当时具体部署以军团长刘畴西的意见为主,粟裕和19师长寻淮洲的意见没有得到采纳。战斗中,粟裕举枪击毙对方的司号员,又将对方的指挥官周志道打成重伤,造成对方的指挥上的混乱。但是王耀武的部队训练有素,战斗力强悍,加上红十军团部署失当,伏击失败,红19师长寻淮洲身受重伤。粟裕舍命将寻淮洲救出,但寻淮洲伤势过重英勇牺牲。此次作战粟裕个人显示出强悍的单兵素质,但并不能挽救兵败的结局。因敌我力量悬殊过大,红十军团处境日趋险恶。粟裕认为,从当时的形势看,采取正规军打运动战的办法,已越来越不利,要坚持长期斗争,关键是将正规军转变为游击队,从正规战转变为游击战。但军团领导对分兵顾虑很大,拍板率领全军团继续南下,返回闽浙赣大苏区去。国民党军则乘势集中20个团围追堵截红十军团,在怀玉山将其包围。红十军团损失惨重,仅余粟裕等八百人突出重围。红十军团余部成立红军挺进师,粟裕出任师长。

粟裕自传全集,解说连载战神粟裕(4)

谭家桥成了粟裕的伤心地。粟裕亲口说他一辈子在打胜仗,但在谭家桥打了败仗。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粟裕回到谭家桥,一个人在谭家桥坐了很久。回到北京后他跟楚青说他死后要葬在谭家桥,陪伴在谭家桥战役中死难的战友。兵败谭家桥的原因:一是敌情不明,误以为王耀武补充一旅是弱敌,对敌旅长王耀武的能力估计不足。二是对敌作战规模过大,对方是一个旅,没有形成优势兵力,吃不下。三是军团长刘畴西(黄埔一期生)刚愎自用,没有采纳下属寻淮洲和粟裕的意见。

粟裕就从谭家桥战役中吸取的教训:一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敌情,我情、民情都要了然于心。为了战胜敌人,粟裕后来特意准备了一个箱子,里面装满记载敌方军官情况的卡片。二是军事主官要执行民主决策。粟裕后来每次战前都要召开军官会议,共同商讨战法。三是打歼灭战一定要集中优势兵力。

1935年初,“挺进师”在福建被打坏电台,从此与中央失去联系,成为一支孤军。特殊的环境给了粟裕以严峻的考验,同时也给了粟裕在军事和政治上决策的机会。粟裕牢记中央最后给他的命令,与刘英一起转战浙江中部和南部地区,改正规战为游击战,采用井冈山时毛泽东教导的方法:分兵发动群众,集中打击和消灭敌人。

红军时期是粟裕军事才能的成长、成熟期。粟裕虽然不是科班出身的军人,没有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但他亲眼目睹红军在毛泽东、朱德同志指挥下打了一系列胜仗,使他认识到,两军对阵,不仅是兵力、火力、士气的较量,也是双方指挥员指挥艺术的较量,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我军开始常处于被动,但只要指挥员善于运筹,可以驰骋的领域仍然是很宽广的。战争有它自己的规律,克敌制胜的办法必须依据敌我双方的实力和战争内在规律去找。也就是说,粟裕是毛泽东、朱德手把手教出来的学生。事实上,我军优秀的高级指挥员,都是毛泽东、朱德在红军时期带出来的“学生”,粟裕是其中的佼佼者。

粟裕自传全集,解说连载战神粟裕(5)

因为粟裕不仅接受了毛主席和朱德的先进军事思想,还有发展和创新。在浙南三年,粟裕结合毛泽东游击战的十六字诀,创造性提出“敌进我进”的敌后游击战术思想 是较早把抗日游击战提升到战略高度来认识的中共领导干部之一。在浙南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下,粟裕的挺进师坚持下来,于1938年被改编为新四军,开赴江南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