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教育学:青春期儿童心理发展有哪些特点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教育学:青春期儿童心理发展有哪些特点其次,由于性的成熟,青少年尤其是初中生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萌发了与性有关的一些新的情绪情感体验,滋生了对性的渴望,但是又不能公开表现这种愿望和情绪,所以常常处于一种强烈的冲动与压抑的矛盾之中。首先,青春期个体身体外形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我已经长大了”、“我是大人了、你们别管我。”),因此,在心理上他们极希望能尽快进入成人的世界,希望尽快摆脱童年时的一切,寻找到一种全新的行为准则,扮演一个全新的社会角色,获得一种全新的社会评价,重新体验人生的意义。但是他们在新的追求中遇到各种困惑,发现思想与现实之间仍然有很大的距离,现实不象他们想象的那样阳光灿烂(花季少女、阳光少年在现实生活中处处遇到阻击)。那么,青春期个体的心理发展有哪些特点呢?1.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我们知道由于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在生理上出现了急剧的变化,这些变化必然给他们的心理活动带来巨大影响。
人的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是密切联系的,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在人的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速度是相互协调的,因而使个体的身心能处于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
但是在青春期,尤其是在少年期(初中生),这是人类个体生命里程中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此时初中生的身体发育十分迅速,在2到3年的时间就能完成身体各个方面的生长发育任务并达到成熟的水平。
可是,他们的心理发展成熟的速度则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由幼稚(孩子)向成熟(成人)发展的过渡时期,他们的身心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容易引起心理发展上的种种矛盾(早熟、早恋、亲子冲突、问题青少年、青少年违法犯罪等)。
那么,青春期个体的心理发展有哪些特点呢?
1.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
我们知道由于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在生理上出现了急剧的变化,这些变化必然给他们的心理活动带来巨大影响。
首先,青春期个体身体外形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我已经长大了”、“我是大人了、你们别管我。”),因此,在心理上他们极希望能尽快进入成人的世界,希望尽快摆脱童年时的一切,寻找到一种全新的行为准则,扮演一个全新的社会角色,获得一种全新的社会评价,重新体验人生的意义。但是他们在新的追求中遇到各种困惑,发现思想与现实之间仍然有很大的距离,现实不象他们想象的那样阳光灿烂(花季少女、阳光少年在现实生活中处处遇到阻击)。
其次,由于性的成熟,青少年尤其是初中生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萌发了与性有关的一些新的情绪情感体验,滋生了对性的渴望,但是又不能公开表现这种愿望和情绪,所以常常处于一种强烈的冲动与压抑的矛盾之中。
2.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
青少年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其心理水平呈现一种半成熟、半幼稚性的特点。
1)青春期的成熟性;成熟性主要表现为他们产生了对成熟的强烈追求和感受。这主要来自于身体的快速发育及性的成熟,在这种变化的促使下,他们在对人、对事的态度、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以及行为的内容和方向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老成了、稳重了、长大了。),急需要和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不要再拿小孩的眼光看我、怎么还把我们当作小孩。)。
2)青春期的幼稚性;幼稚性主要表现在他们的认知能力、思想方式、人格特点及社会经验等方面。此时的初中生思维虽然已经以抽象逻辑为主要形式,但是水平还比较低,正处于由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过渡期;由于辨证思维刚刚开始萌芽,思想方法仍然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在人格上,还缺乏成人那种深刻而稳定的情绪体验,缺乏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社会经验也十分欠缺。由于初高中生心理上的成人感和幼稚感并存,所以表现出种种心理冲突和矛盾,具有十分明显的不平衡性(如反抗性与依赖性,闭锁性与开放性,勇敢与怯懦,高傲与自卑,否定童年与眷恋童年。)。
3.青春期容易出现的心理及行为偏差
有人将青春期称为危险期,为什么?
处于青春期的初高中生身心发展失去平衡,感受着许多心理冲突和压力,处于各种矛盾包围之中,如果这些矛盾不能得以顺利解决,就可能在他们的情绪情感、性格形成和日常行为等方面出现种种问题,甚至出现比较严重的心理及行为偏差,乃至精神疾病。(《心理咨询师》上册郭念锋)
1)心理生物性紊乱;青春期心理生物性紊乱主要表现在主体对自己身体机能的异常关注,对某些正常疾病的过分宽大。男生对呼吸道、胡须、遗精的特别关注,对某些特征不满意而产生反感后的焦虑;女生对自己胸部、例假和脸部这些生理上所发生剧变的过度注意,使她们感到陌生,导致情绪情感不接纳自己,引发一些青春期心理障碍,自卑、自闭、人际关系弱化、失眠等等。(我怎么成了这个样子?)
2)青春期精神疾病;我们先从个体的心理健康谈起,个体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平衡状态,由生物属性[遗传素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免疫系统等等]、精神属性[认知倾向、情绪特征、经验、动机、行为习惯及人格特征等]、社会属性[对群体和社会的依赖性、社会交往、道德伦理观念、民族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教育方式、家庭模式、社会环境和生活水平等等]三者组成,它们密切关联,相互影响,共同形成个体的身心健康系统,一旦个体心理平衡状态遭到破坏,超出个体的自我平衡能力,心理健康状态就破坏了,这就是我们日常说的个体出现了心理异常现象。
3)如何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分析,第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是否统一;第二心理活动的内在一致性原则;第三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每个人都有心理问题,只是程度轻重不同而已,在心理咨询中,我们按照心理异常程度的不同将个体心理问题划分为心理问题——心理障碍——边缘状态,前二者属于非精神性心理问题,在个体自知力能控制的范围内,问题没有泛化,而且躯体化症状也不明显;边缘状态就是一种带有精神疾病且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了。
青春期精神疾病,是由于青少年身体发育所引起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学业上更高的要求、更大的学习压力、同学间的竞争、朋辈关系、亲子冲突和自我意识形成等方面的问题未能及时有效的解决好而引起的身心疾病;其先兆是社会功能退缩、交往困难、敏感固执、戒心较重和缺乏幽默感等,主要表现为思维紊乱、歪曲现实、脱离实际、情绪情感失控和人格混乱等,另外还有神经官能症、躁狂症、抑郁症等。
4)青春期的自杀的倾向及行为;自杀的倾向和行为在童年期是比较少见的,但从美国心理学家的调查和国内近年来对青少年自杀数字的统计表明,成长于青春期的初高中生的自杀正呈直线上升趋势。
美国的统计数字显示,年龄从以往的14、15岁向低年龄发展,10、11岁;在15至19岁的青少年死亡的原因中,自杀排在事故、癌症、其他疾病、他杀后的第五位;在自杀的倾向与方式上存在着男女差异,女性多采用消极的自杀方式,如吃药或服毒等,男生多采用主动的自杀方式,如自缢等。
自杀的具体原因很多:怀孕、学业失败、与父母冲突、被同伴拒绝、被社会排斥、违法犯罪的恐惧等等,但是不论具体情况如何,有一条根本的原因就是青少年期需要面对的困难和烦恼突然增多,他们的身心一时又无法承受,家长、学校、社会不及时与青少年沟通,致使他们的心理崩溃,有些青少年就采取了自杀的方式来寻求解脱(烦恼、孤独、压抑、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