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鲁迅影响大的人有几个:他才是鲁迅最恨的亲人
对鲁迅影响大的人有几个:他才是鲁迅最恨的亲人遥想戊戌年间,身在杭州监狱的周福清给孙辈寄了一本《唐宋诗醇》,其中特意夹了一张读书笔记,见解独到,表达精炼,不愧是翰林水准。对于祖父的学问,鲁迅似乎抱有一种既感到荣耀又故作轻视的态度。第二年,周福清去世时,鲁迅准备前往仙台医专就读,正在办理入学手续,因此没有回国为祖父奔丧。鲁迅的父亲也受到牵连,被革去秀才功名,后来抱病抑郁而终。噩耗传来,狱中的周福清十分伤感,为一向看重的长子写了一副挽联—世间最苦孤儿,谁料你遽抛妻孥,顿成大觉;地下若逢尔母,为道我不能教养,深负遗言。鲁迅对此深感不满,说:“人已经死了,他还不能饶恕吗!”这次科场贿赂案对鲁迅及整个周氏家族影响至深,鲁迅之所以养成冷峻多疑的个性,也与此事颇有关联。所以,刚正的鲁迅很难不对祖父心怀怨恨。从现有的资料看,鲁迅除了第一次专程探望祖父之外,后来只是在回绍兴的途中顺路探监,次数也极其有限。1902年,鲁迅去日本留学,次年暑假回国时,周福
鲁迅的作品中经常出现他的父母,却从未提过他的祖父。1919年,鲁迅回乡接家眷北迁时,做了一件骇人听闻的事—把祖父坚持写到临终的十几年的日记付之一炬。
鲁迅的三弟周建人在书中记述,鲁迅当时翻了翻那些日记,说:“都是关于姨太太的鸡毛蒜皮,没什么意思。”周作人也曾在书中提到,祖父蓄妾颇多,几位姨太太经常吵嘴打架,鲁迅对此很看不惯,所以不常与祖父亲近。
鲁迅的祖父周福清是翰林出身,颇有才气,从青年时代开始写日记,每年一本,装订得很好,可见其内容绝对是有料的,能反映当时地方官场的情形,无疑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对于这些,鲁迅不可能不知道,但他如此草率地烧掉日记,恐怕另有隐情。
1883年,周福清由京返乡探亲,这是三岁的鲁迅第一次见到祖父。之后,周福清仍旧在外为官,再次回乡已是10年后。当年正逢乡试,丁忧在籍的周福清听说自己的同年做了浙江乡试主考官,于是试图行贿,结果被抓了现行被判斩监候,关入杭州监狱。
鲁迅的父亲也受到牵连,被革去秀才功名,后来抱病抑郁而终。噩耗传来,狱中的周福清十分伤感,为一向看重的长子写了一副挽联—世间最苦孤儿,谁料你遽抛妻孥,顿成大觉;地下若逢尔母,为道我不能教养,深负遗言。鲁迅对此深感不满,说:“人已经死了,他还不能饶恕吗!”
这次科场贿赂案对鲁迅及整个周氏家族影响至深,鲁迅之所以养成冷峻多疑的个性,也与此事颇有关联。所以,刚正的鲁迅很难不对祖父心怀怨恨。从现有的资料看,鲁迅除了第一次专程探望祖父之外,后来只是在回绍兴的途中顺路探监,次数也极其有限。
1902年,鲁迅去日本留学,次年暑假回国时,周福清已遇赦放回,这是鲁迅与祖父最后一次相处。和鲁迅年纪相仿的族叔周冠五在书中说,鲁迅从日本回来后,他们几个年轻人在房里愉快地谈话。这时祖父唤道:“阿樟(鲁迅小名)快来!”鲁迅走出去,祖父问:“阿樟,日本的社会情况怎么样?”鲁迅回道:“不怎么样!”说完转头就走了。
第二年,周福清去世时,鲁迅准备前往仙台医专就读,正在办理入学手续,因此没有回国为祖父奔丧。
遥想戊戌年间,身在杭州监狱的周福清给孙辈寄了一本《唐宋诗醇》,其中特意夹了一张读书笔记,见解独到,表达精炼,不愧是翰林水准。对于祖父的学问,鲁迅似乎抱有一种既感到荣耀又故作轻视的态度。
鲁迅儿时读书不太用功,受到祖父的斥责。他对朋友说,祖父由进士成为翰林,通过了国家最高考试,大概是很有学问的人吧。但他后来做了教育部的官员,偶然有机会看到从前进士的试卷,就把祖父的文章找出来读,发现那文章并不高明。于是他觉得儿时受到的斥责并不公正,常以报复性口吻提起祖父糟糕的文章。
以鲁迅这种不肯妥协的性格,如果想与他深交,必须堂堂正正,否则就算是亲人也不行。
有趣,有料,有深度
作者|李容贞
来源|《百家讲坛》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