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期的昆明池:因汉武帝而建的昆明池
汉武帝时期的昆明池:因汉武帝而建的昆明池为了削弱王侯对中央集权的威胁,汉武帝颁布了“推恩令”。这项政令如同切分蛋糕,命令每个王侯把自己的领地切分成许多小块,赏赐给儿女。儿女以后还可以继续切割所得领地,再继续分给儿女,直到越分越小。于是,21岁的汉武帝开始招贤纳士,他要通过他们的力量,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与其说是改革,还不如说是杀鸡儆猴,他要把一切内外敌对势力的嚣张气焰打压下去,为集权统治扫除一切绊脚石。此时,整个皇宫上下,充满剑拔弩张的气氛。汉武帝·刘彻刘彻在这种充满硝烟味的气氛中生活了6年后,逐渐从一个单纯少年长成了睿智青年。窦太后也在这年5月命丧黄泉,掌握自己命门的那个人走了,刘彻终于舒了一口气。他要用实际行动,把唯我独尊的大权统统给自己收拢过来,不给任何对手幻想的机会。
因汉武帝而建的昆明池,昔日是汉军军训场,今日是神奇美景
文·段宏刚
公元前141年正月某个夜里,47岁的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88年——公元前141年)在皇位上享受了16年唯我独尊的日子后,因病驾崩于长安城的未央宫,15岁的太子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理所当然地被推上皇位,有幸成为西汉王朝的第7位皇帝。
虽然此时的西汉王朝已经发展了60多个年头,但留给这个15岁少年皇帝的政权,依然是一个烂摊子,内忧常常伴随着外患。母后窦太后牢牢掌控着实权,刘彻所有的行动都要受到母亲的安排和指使。并且,父皇驾崩后,昔日争夺太子之位的皇子,以及那些刘姓王侯,面对势单力薄的刘彻,心中不免蠢蠢欲动,对皇位开始虎视眈眈。
此时,整个皇宫上下,充满剑拔弩张的气氛。
汉武帝·刘彻
刘彻在这种充满硝烟味的气氛中生活了6年后,逐渐从一个单纯少年长成了睿智青年。窦太后也在这年5月命丧黄泉,掌握自己命门的那个人走了,刘彻终于舒了一口气。他要用实际行动,把唯我独尊的大权统统给自己收拢过来,不给任何对手幻想的机会。
于是,21岁的汉武帝开始招贤纳士,他要通过他们的力量,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与其说是改革,还不如说是杀鸡儆猴,他要把一切内外敌对势力的嚣张气焰打压下去,为集权统治扫除一切绊脚石。
为了削弱王侯对中央集权的威胁,汉武帝颁布了“推恩令”。这项政令如同切分蛋糕,命令每个王侯把自己的领地切分成许多小块,赏赐给儿女。儿女以后还可以继续切割所得领地,再继续分给儿女,直到越分越小。
这样做的好处是,王侯的势力被切割成许多个碎片,每个碎片后的主人又为了自己的一亩二分地相互牵制,很好地给朝廷中央政权分担了后顾之忧。
昆明池汉武帝雕像
同时,为了加强地方管理,汉武帝直接从亲信中选取一些人,任命他们到各地去做监察官,名曰“刺史”,旨在监督地方官员的各项工作,并及时向朝廷报告。
刘彻最有价值的改革,莫过于在公元前134年听取了大学问家董仲舒的提议,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经过改良的儒家思想捧成“国教”,从此,等同于把所有人的言行规范起来,一视同仁,对安邦治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实际上,汉代的儒家思想已经完全不同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所创立的那一套,是以董仲舒为首的一帮文官坐在一起推敲,把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精华部分融会贯通后,形成的一种新思想。分别把儒家的“仁义”,法家的“强兵富国”,道家的“自然而为”合三为一,作为核心来管理内部和外部。
如果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汉代的儒家思想,那就是“刚柔并济”。“刚”表现在皇权绝对权威性上,以及刑法的严厉上,更体现在外交上上强硬态度,那就是,对不怀好意的邻国,绝不心慈手软,犯我者虽远必诛。
昆明池风景
同时,为了培养高级治国人才,汉武帝下令在京城长安专门开辟出几百亩地方,建造了高级学府——太学,在辉煌时期,来这里求学的人达到了3万余名。
并且,汉武帝常常亲自做考官,面对面选拔人才,对人才的选用方式不拘一格,不论出身背景和社会地位,哪怕是平民,甚至是奴仆,只要品学兼优,完全可以被委以重任。像我们熟知的西汉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则是选拔于奴仆之家,他们后来走马上任后,在打击匈奴时表现得英勇无敌,在我国古代军事史上留下了辉煌一页。
通过一系列改革和发展,西汉王朝的综合国力日益强大,不再是初年那只任人宰割的小绵羊,而是摇身变为一头威武勇猛的豹子。
从表面上看,此时的西汉王朝经过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武帝刘彻这100多年的修生养息,跟昔日那种弱不胜衣的景象已经大不相同,但实际上,来自北方和南方的外患,时刻威胁着西汉王朝的安宁,它们分别是匈奴,以及闽越国和昆明国。
昆明池风景
汉武帝心里很明白,此时的西汉王朝虽然比先前威猛许多,但充其量还是一只豹子,没有绝对实力跟匈奴短兵相接,只有继续等待和发展,待成长为一只雄狮时,就是报仇雪恨之日。
早在秦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就不断南下骚扰中原,到汉武帝时期,他们依然本性未改,前前后后10多个帝王整整忍气吞声近200年。
东南方的闽越国和西南方的昆明国,同样不是善茬,他们跟北方的匈奴隔三差五在边境制造摩擦,把西汉王朝夹在中间,着实有一种喘不过气的憋屈。若跟这三国同时开战,汉武帝此刻还没有这个实力。
闽越国和昆明国在汉高祖刘邦时期,就已经是中原王朝的藩属国,他们因为远离中原,依靠优越地理位置不断发展,到汉武帝时期,已经羽翼丰满,不愿再安分守己,野心从暗火变成了明火,愈发旺盛。
昆明池风景
尤其闽越国,野心勃勃,先出兵征服了南方的南越国(今两广、福建和海南以及越南部分地区),之后又吞并了北方的东瓯国(今江浙一带),其版图越来越大,很快把领土线跟西汉王朝的边境线贴在了一起。
汉武帝心里越来越不是滋味,“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若不打打他们的屁股,早晚要被他们骑在头上。
比起彪悍的北方匈奴,南方这两个小国,汉武帝从来没有拿正眼瞧他们。从纸面实力讲,西汉大军有100余万,而南方两个小国兵力加起来不足20万,至少占有5对1的数量优势,并且,汉军个个如狼似虎,在汉武帝心里,解决掉他们是轻而易举的事。
于是,在公元前114年,32岁的汉武大帝亲率5万大军,先决定开赴西南,欲从实力最弱的昆明国下手。他的计划是,先消灭最弱对手,给汉军提升士气,进而一鼓作气,再征服东南方的闽越国。
然而,英明的汉武帝还是失算了。
汉武帝之后的西汉地图
当5万汉军浩浩荡荡开进昆明国,面对这里纵横交错的河流和湖泊,如同旱鸭子被赶进了水里,只剩下胡乱扑腾和大呼小叫的本能,哪有勇气和实力跟敌人兵刃相见。
面对不擅长的水战,任凭汉家军如何咬牙切齿,总是使不上劲,他们的刚强、威猛和勇武,如同撞在了一个个棉花包上,战斗力和杀伤力大大锐减。而对手,则像一个个经验老到的水上猎人,把他们像捕鱼一样一个个收获。
仅仅半个月,汉家军就死伤过半,将士的士气越来越低落,对战事越来越产生了抵触情绪。
汉武帝站在浩瀚的昆明湖西岸,思绪万千。虽然湖对面的东岸就是昆明国的都城,若占领它,就能以此为据点,继续东进,继而攻打闽越国。但是,面积足有330平方公里的昆明湖宛如天险,硬生生挡住了汉军的去路。
更可怕的是,昆明国那些深谙水战的士兵,比昆明湖还恐怖。
西汉昆明池遗址
汉武帝终于想明白,面对昆明国那些开船如飞的水兵,还有那些手持利刃能长时间潜入水底的伏兵,若要跟他们硬碰硬,跟以卵击石没什么区别。与其自讨苦吃,还不如早早善罢甘休,另做打算。
用敌人的本事打败敌人,才能彻底摧毁敌人的信心。这是汉武帝吃一见长一智后的感悟。
回到长安后,汉武帝下定决心训练自己的水兵,若无水兵配合步兵来作战,攻打南方诸国只能是纸上谈兵。
独断专行的汉武帝几乎没有征询其他大臣的意见,就下令数万名工匠在长安城西南方的沣河与泬(因同决)河岸边,开凿一个跟昆明国的昆明湖大小一样的湖泊,并用这两条河水蓄满,用它来训练大汉军队的水兵。
数万名工匠实际上分成了两拨来工作,多一半人用来开凿练兵的湖泊和修筑相关设施,少一半人则负责建造各种型号的战船。经过夜以继日地加班,大约10个月后,这里俨然变成了另一个水波浩渺的昆明湖,汉武帝为其取名“昆明池”。
看到北方也能拥有如此壮观的湖泊,汉武帝内心的喜悦无以言表。
昆明池汉武帝雕像
紧接着,汉武帝筛选出10万精兵强将,亲自监督,指挥着他们在昆明池上拉开了魔鬼训练。
几年后,10万将士个个变成了能在水中自由穿梭的飞鱼,汉武帝又一次露出心满意足的笑容。
是向昆明国收账的时候了。
公元前119年春天,跟5年前一样,汉武帝这次亲自率领10万虎狼之师,将士们个个精神抖擞,士气高昂,大有不破昆明不复还的气势。
可想而知,面对这次对水战轻车熟路的10万汉军,数万名昆明国兵士哪能抵挡得住,在他们鬼哭狼嚎的惨叫声中,只抵抗了数日后,便打开城门,拜倒在了汉军的军威下。
经过一段修整后,汉武帝又以摧枯拉朽之势,向闽越国发动了进攻,同样以较小代价征服了这个傲慢的东南小国。
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真刀实枪地拼杀中,汉军打出了军威,积累了极其丰富的作战经验,为日后征服西域,开通“丝绸之路”,重创和打跑匈奴,以及统一华夏打下了坚实基础。
昆明池鸟瞰图
“昆明池”自汉武帝时期竣工以后,就发挥出了巨大作用,除过在军事上训练水兵外,长安城居民的生活用水和水产来源,附近农田的灌溉,皇室贵族的休闲避暑,一直依赖它。
从西汉到唐代结束这1000年里,昆明池以它的独特魅力,滋养着长安城的万物。宋代之后,长安城失去了中心城市的地位,偏于一隅的昆明池跟它的主人长安城一样,逐渐衰落下来。到宋代中期,由于沣河与泬河水流中的泥沙不断沉淀和淤积,昆明湖从此消失在陕西关中平原。
来到当代,西安又一次成为焦点城市。为再现汉唐雄风,显露昆明池昔日的辉煌盛景,西安市相关部门经过多年勘查,根据历史遗迹的原貌,重新对昆明池进行了挖掘和营造,很快又在原址上变化出了一个美景,它就是“西安昆明池七夕公园”,以唯美的姿态镶嵌在西安西南方,成为许多游客来西安必去的景点之一。
如今,在景点大门口,有一座高达几十米的汉武大帝站在巨大战船上的雕像,他双手撑剑,身披铠甲,披风迎风招展,把君临天下的气势雕琢在人们的仰视里,目光坚定地审视着汉唐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