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还是接受了你的平庸:从接受平庸的那一刻起
最终还是接受了你的平庸:从接受平庸的那一刻起平庸这个词可以有无数个反义词:奋斗、独特、追梦、有才......他们有的指向生活态度,有的是自我评价。所以接受平庸不代表停止奋斗,有时也意味着接受自己能力在这个领域的限度,承认自己是普通人。不可否认,我们都曾发过疯做过梦,都曾有年少轻狂的模样,但其实“不能变平庸”的这个想法本身就很平庸。随着年龄的长大,小时候许多对未来的幻想都一一破灭了,明白自己并非无所不能,尝试去接纳自己。知乎上有一个超过9万人关注和5000人回答的问题:接受平庸的那一刻是什么心情?可能在大多数人看来那是种极强的失落感,但真正赞同最多的前几条有一个共同点是释然感。因为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心如明镜,我们都知道自己本来就很平庸,但心中始终有股执念和侥幸,认为自己可以在某一条路上走到最前方,而接受平庸不是放弃生活,而是做回真实的自己。哪怕我们平庸着普通着,但也要独一无二着。
在这个内卷和996盛行的时代,似乎平庸成为了一个我们不愿提及的贬义词,而与之相反的是媒体与大众对于“上进”标准的不断苛刻,仿佛只有在一线城市以每天996的姿态去生活才叫不浪费时间。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年轻人连享受生活的权利都在被不断地剥夺。
“内卷”这个词是近几年逐渐流行起来的,它散布在各个阶层、各个行业甚至是各个年龄段。我并不否认内卷自身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你也可以举出无数的例子来证明身边的人通过内卷而逆袭的故事。可是仔细想想自己内卷的过程,你会发现你最大的动力竟然来自身边同学的奋斗,而更可悲的是大多数人还停留在“表面内卷”上。进入图书馆里,可看手机的时间甚至要多于翻书;在下课后留在教室,可上课却不曾听过老师一言。你所谓的“努力”都只是在给你最后的失败提前找好借口,因为你无法接受那个平庸却仍不努力的自己。
按照一般文章的写法,接下来这段应该给你灌上一碗又一碗的心灵鸡汤,他们会告诉你一切关于努力的意义以此来试图唤醒你的“上进心”。但是我想说的是,倘若你真的在一件事上的努力找寻不到一丝乐趣,不如尝试去接受在这个领域只能平庸的自己。所谓的“普通”“平庸”,这些词永远无法给出一个完美的定义,它们都是建立在社会的功利系统里,建立在自我和他者的比较过程中。许多人被社会评价体系异化而不自知,再也看不见生命的宝贵和厚度。
以前有种很常见的鸡汤叫做“跳出舒适区”,但我并不那么认同这种观点,因为有些人肯努力了许久才找到属于自己的舒适区,你又有何资格要求别人跳出来?我们小时候的不平庸标准是成绩,后来变成了工作,当我们老去时标准又变成了儿女的工资。也许是过去经历了太多苦难与匮乏的洗礼,中国人习惯以居安思危去考虑生活的一切,在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下,人们不敢心安理得地享受舒适,那几乎是一种奢侈,所以牺牲切实的当下以换取飘渺的未来已经固化成了文化习惯,变成一种理所应当的道德选择。而实际上而言,“跳出舒适区”是一种高风险高收益的选择,或许你可以开辟新的舒适区,但也有可能你连原来的舒适区都无法进入。你可以选择不断接受生活新的挑战,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但你并不能谴责那些选择停留享受生活的人,否则在我看来这就是道德绑架。
平庸这个词可以有无数个反义词:奋斗、独特、追梦、有才......他们有的指向生活态度,有的是自我评价。所以接受平庸不代表停止奋斗,有时也意味着接受自己能力在这个领域的限度,承认自己是普通人。不可否认,我们都曾发过疯做过梦,都曾有年少轻狂的模样,但其实“不能变平庸”的这个想法本身就很平庸。随着年龄的长大,小时候许多对未来的幻想都一一破灭了,明白自己并非无所不能,尝试去接纳自己。知乎上有一个超过9万人关注和5000人回答的问题:接受平庸的那一刻是什么心情?可能在大多数人看来那是种极强的失落感,但真正赞同最多的前几条有一个共同点是释然感。因为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心如明镜,我们都知道自己本来就很平庸,但心中始终有股执念和侥幸,认为自己可以在某一条路上走到最前方,而接受平庸不是放弃生活,而是做回真实的自己。
哪怕我们平庸着普通着,但也要独一无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