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气候知识点总结(气候变化笔记一)

气候知识点总结(气候变化笔记一)首先,过去的四个十年,每个十年都比1850年以来的任何一个十年热。2001-202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850-1900高了0.99℃(置信区间是0.84-1.1),报告中的气温变化基本用的都是和1850-1900这段时间的差值(或曰“距平”)。上图也可以看到,上一次接近这么热还是在6500年前(最左边那个bar),再上一次是在12.5万年前,这两次都是地球轨道变化导致的间冰期。A节讲的是气候的现状和成因,这节也是这个报告里最重要的。中心思想就两句,气候在变暖;当前气候变化的主因在人类活动。我打算一天弄完一个工作组的决策者摘要,最后再看一下这次的其中一个特别报告,关于土地利用的。这次是第一工作组报告,标题是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因为是决策者摘要,所以非常简明扼要,按我初中历史老师的话说,都是“干条条”,第一工作组的摘要分了ABCD四节。

最近又想更新一下气候变化的知识了。

刚好IPCC第六次报告,三个工作组到最近基本都出完了,所以打算都读一遍,再转述一下,一方面为了自己记熟,另一方面也算传播一点重要的知识。我打算读和转述的是Summary for Policymakers,就是最简版的报告(报告分3个版本,完整版,Technical Summary,决策者摘要,依次精简)。

还是重复一些基本信息,IPCC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这个组织主要工作就是评估和撰写气候变化的专题报告,他们会每隔几年发布一次新的报告,最新的就是第六次报告(AR6)。IPCC分成3个工作组,第一工作组主要负责确认气候变化的事实、原因和预测(是什么和为什么),第二工作组阐述气候变化可能的影响,第三工作组探讨怎么办的问题。但实际看的话,会发现还是互有重叠。第一工作组的报告最先出炉,去年8月出来的,当时应该也有一些新闻,我记得当时报道里讲了这次新提出的tipping point的概念,有一些低概率高影响的事件(比如北大西洋经向环流减弱)一旦发生,可能出现预料外的更严重后果。第二和第三工作组的报告都是今年陆续发布的,10月还会发布一个Synthesis Report,更精简一些。

完整报告可以去IPCC官网下载,里面还会有一些互动地图什么的。这次每个工作组报告还做了个10分钟左右的视频方便传播,可以去Youtube搜IPCC的官号。其实我觉得大陆应该把这些都翻译一下开一门中学生课程,不光是为了下一代敲警钟,也是很好的逻辑训练。关于如何组织框架,如何严密地论证,尤其是不在逻辑上跳步骤,以及论证的极限在哪里。如果真有这门课,我真想给教材出很多主意,强烈建议选入唐纳德沃斯特关于漏油事件的那一节。

我打算一天弄完一个工作组的决策者摘要,最后再看一下这次的其中一个特别报告,关于土地利用的。

这次是第一工作组报告,标题是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因为是决策者摘要,所以非常简明扼要,按我初中历史老师的话说,都是“干条条”,第一工作组的摘要分了ABCD四节。

A节讲的是气候的现状和成因,这节也是这个报告里最重要的。中心思想就两句,气候在变暖;当前气候变化的主因在人类活动。

气候知识点总结(气候变化笔记一)(1)

首先,过去的四个十年,每个十年都比1850年以来的任何一个十年热。2001-202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850-1900高了0.99℃(置信区间是0.84-1.1),报告中的气温变化基本用的都是和1850-1900这段时间的差值(或曰“距平”)。上图也可以看到,上一次接近这么热还是在6500年前(最左边那个bar),再上一次是在12.5万年前,这两次都是地球轨道变化导致的间冰期。

气候知识点总结(气候变化笔记一)(2)

1750年以来的温室气体增加毋庸置疑(unequivocal)是人类造成的(2019年的二氧化碳浓度是200万年以来最高),温室气体带来的升温大约是1~2度,其他人类活动会带来一些降温效应(主要是气溶胶)会降温0~0.8度,综合起来人类的增温贡献是1.07℃(置信区间0.8~1.3),自然影响(太阳辐射加火山)是±0.1℃,地热影响是±0.2℃。上面那张SPM.1也画了模型预测的温度,可以看到考虑人类影响的情况下升温幅度和现实情况差不多,只考虑自然因素的话几乎没有升温。这次报告的标题用了“毋庸置疑”(unequivocal)这个词形容人类活动对气候变暖的可信度。

气候变化不局限于变暖,人类导致的变化(对于这些变化是否是人类活动引起的,评估起来更为复杂,报告中对是否人类引起的采用了从likely到virtually certain等词)还包括:

  • 1950年代,尤其1980年代以来,降水增加
  • 1990年代以来的冰川退缩(2000年来最严重,中等置信度),1979-1988和2010-2019的北极海冰面积缩小(9月缩小40%,1000年来最小面积,中等置信度)。btw,南极海冰面积暂时没变
  • 上层海水暖化(造成珊瑚死亡),海水酸化,含氧量降低
  • 100年来海平面上升0.2m,最近十几年每年上升3.7毫米(50%由于热胀冷缩,22%冰川融化,20%冰盖融化,8%陆地水文变化)

上面这些主要还是宏观指标变化,至于更具体的影响,我们之后看看WGII会怎么写吧。但第一工作组写了我们比较关心的极端气候问题,极端高温、强降雨都是几乎在全球范围增加了,生态和农业干旱在部分地区加剧(主要因为蒸发量增加),热带气旋(对我们来说就是台风)似乎也有增加,且北移。

以上是A节。B节讲的是对未来气候的预测。

预测气候很复杂,预测人类的行为可能更复杂,因为人类活动最影响气候,所以未来几十年人类不同的行动会有不同的气候结果(当然也是对我们自身的结果)。报告给了5种情景(scenario),主要对应着未来不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当然甲烷等也很重要,看上面那个归因图甲烷贡献还是很大的,但我看对未来预测这里甲烷的贡献基本是二氧化碳的一半不到),比如SSP5-8.5对应着人类继续高排放,而SSP-1.9对应着比较克制的未来,在2050年左右实现净零排放,更远的未来实现负排放。

气候知识点总结(气候变化笔记一)(3)

气候知识点总结(气候变化笔记一)(4)

对应不同的情境,对未来的温度预测见上表(这里仍然是相比于1850-1900的温度增加,目前已经升了1℃),可以看到最好的情景,到2050年也要上升1.6℃,最差的则是2.4℃;到世纪末,最差的则是4.4℃,中等是2.7℃。

气候知识点总结(气候变化笔记一)(5)

这里的底层逻辑其实比较简单,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升温幅度几乎是个线性关系,排的多升温多。

同时,短期内的气候变化比较难预测(可以看到表格里未来20年的几种情景差异不大)因为短期可能受到各种自然因素影响,但长期趋势是比较确定的。 以及,任何一个单独一年都有可能比预测的更高或更低,这是自然波动难免的。

上面是一个总的预测,更具体地看,主要这么几个方面:

  • 各地增温幅度不同,陆地比海洋快1.4-1.7倍,极地更快2倍,世界各地各有不同,下面贴了一张亚洲的预测图,看起来中国东部会变干旱,也会出现更多极端高温。
  • 极端气候,如极端高温、强降雨、干旱的频率会增加,下面也贴了一张对极端气候的预测图,各种极端气候的频率和强度都会增加,比如在增温2℃的情景下,十年一遇的高温会变成十年五遇,十年一遇的大雨和干旱都会差不多变成十年两遇。
  • 永冻层解冻、冰盖融化等等,北冰洋在2050年以前可能至少有一年9月是没有冰的。海洋继续变暖、酸化、含氧量降低,海平面继续上升,而且这些变化是不可逆的,不可逆的意思是,即使我们现在停止排放二氧化碳,这些变化在百年到千年尺度上仍会持续。海平面上升的预测是,SSP2-4.5下,本世纪末上升0.44-0.76m,如果冰盖出了什么大事,本世纪末上升2m也是可能的;接下去,海平面会持续上升(因为深海的暖化和冰盖融化),这放个比较可怕的数字吧,如果升温5℃,未来2000年海平面可能上升19-22m,不要觉得不可能,地球历史上有过这样的时期。

气候知识点总结(气候变化笔记一)(6)

气候知识点总结(气候变化笔记一)(7)

C节基本是在重复B节,增加了一些对预测的补充和点明了一些影响人类社会的气候因素。另外,谈了一些预测之外可能发生的低概率高影响事件,我们可以理解为气候的黑天鹅事件。比如本世纪很可能有一次大的火山爆发,这个会降温,并有更多深远影响;比如可能发生南极冰盖融化、大规模森林死亡,都会加剧气候变化;特别提及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本世纪可能会减弱甚至崩溃,如果发生,会对区域气候有较大的影响,削弱亚洲和非洲的季风,增强南半球的季风,导致欧洲干旱。

D节来到了如何减弱变暖上,上面已经提到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升温幅度基本线性相关。那就可以算算帐了,比如要把增温控制在1.5℃,那我们还能排多少二氧化碳?下表给出了一些估计,比如要有50%的把握控温1.5℃,那那我们还剩500Gt二氧化碳。

气候知识点总结(气候变化笔记一)(8)

然后这里提到了一种新技术,Anthropogenic CO2 removal (CDR) ,似乎有潜力移除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更快实现净零排放,但是可能对气候和生物有一些未知影响,估计第三工作组会详谈这个吧。

这一节重申,二氧化碳负排放后,升温可能会逆转,但上面提到的海平面、冰盖等问题是不可逆的。

2020年的新冠疫情,带来了空气质量的改善和辐射强迫的轻微增强。但是,二氧化碳浓度仍在提升。

以上是AR6第一工作组的主要内容,待续。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