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资本论,资本论资本主义社会其本质是榨取剩余价值
社会主义资本论,资本论资本主义社会其本质是榨取剩余价值4、决定工资的一般变动的,不是人口数量的变动,而是工人阶级分为现役军和后备军比例的变动,是过剩人口相对量的增减。3、积累就是资本的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货币和商品流通的原理,是一个很能说明滞胀或通货膨胀的最前期原始模型理论。也对现代社会的一些经济现象可以很容易理解。2、货币贮藏的执行是调节货币流通量。实际流通的货币量必须能伸缩。为了使之总是同流通领域的饱和程度相适应,一个国家现有的金银量必须大于执行铸币职能的金银量。而这个条件是靠货币的贮藏形式来实现的。货币贮藏是蓄水池,那么流通中的货币,既是排水渠,又是引水渠,货币永远不会溢出它的流通渠道。
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啃完了这本三百多页厚厚的马克思的《资本论》,终于可以迎来暮色下的神清气爽。
一、看一些原理,能有助于理解对现代社会的一些经济现象,甚至通过一些现象,很容易看到背后的本质。
例如当再回顾货币流通的原始过程时,会对滞胀和通货膨胀的一些现象有清晰的认识。例如对剩余价值的剖析,我不想被所谓的阶级剥削论所引导,而更愿意看到一个社会或一个国家财富如何产生,对社会及国家各产业和行业发展有些感觉。所以它确实是一本经济学经典。
1、“货币流通速度也是商品形态变化速度的反映,货币流通缓慢则表现为这两个过程分离成彼此对立的独立阶段,表现为形式变换的停滞。如果商品价格保持不变,流通商品量增加,,或者货币流通速度减低,或者这两种情况同时发生,流通手段量就会增加。反过来,由于商品量少,或者货币流通速度增加,流通手段量就会减少。流通手段量决定于流通商品的价格总额和商品形态变化的平均速度,流通的货币或货币材料的量决定于货币本身的价值。没有特殊情况,如果准备库内的贮藏货币大大超过平均水平,那就表明商品流通停滞了。或者商品形态变化的流动中断了。”
货币和商品流通的原理,是一个很能说明滞胀或通货膨胀的最前期原始模型理论。也对现代社会的一些经济现象可以很容易理解。
2、货币贮藏的执行是调节货币流通量。实际流通的货币量必须能伸缩。为了使之总是同流通领域的饱和程度相适应,一个国家现有的金银量必须大于执行铸币职能的金银量。而这个条件是靠货币的贮藏形式来实现的。
货币贮藏是蓄水池,那么流通中的货币,既是排水渠,又是引水渠,货币永远不会溢出它的流通渠道。
3、积累就是资本的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
4、决定工资的一般变动的,不是人口数量的变动,而是工人阶级分为现役军和后备军比例的变动,是过剩人口相对量的增减。
5、剩余价值的形成,从货币转为资本,既不能用卖者高于价值出卖商品来说明,也不能用卖者低于商品价值购买商品来说明。因为一方的剩余价值,是另一方的不足价值;一方价值的增加,是另一方的减少。一个国家的整个资本家阶级是不可能靠欺骗自己来发财致富的。
6、劳动者对他的生产资料的私有权是小生产的基础,而小生产又是发展社会生产和劳动者本人的自有个性的必要条件。它的充分发展才显示它全部力量。这种生产方式是以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分散为前提的,它既排斥生产资料的积累,也排斥协作,排斥统一生产过程内部的分工,排斥社会对自然的统治和支配,排斥社会生产力的自由发展。
7、经济的萧条、复苏、繁荣和危机这几个时期,虽然资本投下的时期是极不相同的,但危机总是大规模新投资的起点。当进入危机时,资本家就会降低成本,采用新技术不断进行固定资本的更新来摆脱危机。因此,就整个社会考察,危机又或多或少是下一个周转周期的心的物质基础。
8、信用即会创造流通手段,又会创造出资本,当银行不用金银做准备金而发行银行券时,就创作出一种符号作为流通手段,还形成了虚拟的带来利润的追加资本。
9、小土地所有制创造一种未开化的阶级,它处于半社会之外,并且兼有原始社会形态的一切粗野性及文明国家的一切痛苦和贫困。
大土地所有制在劳动力的天然能力躲藏的最后领域,破坏了劳动力。大工业和按工业方式经营的大农业一起发生作用。它们原来的区别在于,前者更多的滥用和破坏劳动力,也就是人类的自然力,而后者更直接的滥用和破坏土地的自然力。
二、能非常清晰明显地看到马克思对于《资本论》阐述的目的,为了鞭笞资本主义社会,一再强调其本质是榨取剩余价值。
但我个人感觉这只是一种经济发展的社会现象。或者就是历史发展的更替以下,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必然会有一些牺牲。
但从目前看,这仅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生产关系,马克思阐述资本变化所带来的社会现象,会不会只是社会发展必经的一种短暂的阵痛?
例如他认为的“机器的产生,一方面创造了无限度延长工作日的新的强大动机,并使劳动方式和社会劳动体的性质发生很大变化。另一方面由于机器的广泛使用,一部分工人被排挤失业,形成过剩劳动人口,而不得不听命于资本强加给他们的规律。”
于是,马克思认为:“机器消灭了工作日的一切道德界限和自然界限”。
这个观点正确与否,我个人觉得有待历史再验证考量。因为,现在的社会实践证明,机器大工业发展,确实带动了生产力和社会财富增加,这个一定是历史向前的规律。
又如,他认为:“资本的原始积累,是直接对生产者的地被剥削,即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解体”。确实,它是对个人劳动的私有制的破坏,但一定是对生产者的剥削吗?(或许马克思要让我重新对本书第一二章节的内容好好研读下了)
三、有些观点我个人目前是不赞同的。例如“大工业作为自己发展起点,这个破坏过程迅速,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了社会生产过程的技术和结合,只是由于它同时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
诚然,大工业发展是破坏了土地和工人的关系,也造成了资源垄断和利润追求下的对一切自然和社会的资源破坏,但他破坏的基础是旧的生产关系,同时,却也建立了新的生产关系和新的人和人之间关系。加剧了社会和职业分工,例如产生了一些专门教导类的职业,这难道不是增加了社会财富的创造吗?
又例如,马克思认为:“只有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形势,才允许把工作日限制在必要劳动时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迫使单个企业节约,但是它本身的无政府状态的竞争制度,导致了社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最大浪费。”
我个人认为无政府状态确是会产生很大浪费和无效,但那个是属于生产后的分配方面问题。如果按马克思所说,一切只局限在必要劳动,那么社会财富的创造从何而来?
所以我个人认为不可能消灭所谓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现代社会,包括走社会主义路线的国家,不都采用了所谓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吗?
生产方式本身没问题,一切根基出在分配问题上。而有史至今,多少国家,朝代不都为了财富分配而波涛汹涌吗?对于分配,难道由社会分配就不会产生剥削了吗?如何界定社会分配呢?当然,我不排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只是,我一来认为不能一切追责生产方式,而界定所谓的资本主义就是万恶的社会(或者马克思打倒资本主义的旗帜太鲜明了)。二来,在由政府分配过程,由于政府的腐败,剥削必然存在,财富只是从个体私人转移到另一个个体私人而已。
还有,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优于资本主义,是因为社会主义的对社会消费的需求了解计划能指导生产,避免上述生产中产生的巨大资本主义无政府状态的巨大浪费,但是,我又想问:政府如何能数量清晰的统计社会消费总需求来指导必要劳动呢?
人是个性化的,需求是多层次的,需求也是根据人的不同情况多阶段产生的。所以是不是社会主义只能适用于不以人的需求和人的进步发展为前提的社会中呢?那么,这是社会进步还是社会倒退呢?为何现代社会主义采取的都是和资本主义一致的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甚至在个人领域,还是一样的工资分配制度呢?他认为:“分配关系不过是生产方式的一个方面”,可是,这正是所有观点的核心问题,怎么能草草一句话,一个结论就直接出来呢?
再有,马克思的《资本论》认为,“过剩的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人口规律”,这点我觉得根本不对,人类任何工具使用,都是促进生产力大幅提高,人类从繁重的劳动中得到解放,分工,这并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而是人类的固化的规律。而这种生产规律也不是资本主义才产生的。否则,我想反问,与资本主义对立的社会主义的人口规律又是什么呢?(这些观点浮现在我脑中时,我感觉自己是不是弱智到该回去重新学习学生时代的教科书了?)
总之,根据我的感觉,看完《资本论》,能让人很清晰的看到一些经济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和本质(我主要值得是社会商品、流通、资本、货币等一些物化方面的经济规律),但马克思的批评资本主义主观意识太强列了,因为,一些针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这样的社会(组织形式)规律判断正确与否,我个人真的要打个问号。
现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还不是如此相形相生,不分伯仲吗?有谁能说得清楚呢?《资本论》既是人类伟大的经济学经典,就让它在经济学领域大放光彩吧!这里面的经济原理和观点确实不错。另一方面,强行与政治社会学捆绑至非要得出一个结论,反而多少遮挡了它的光芒。
马克思潜心研究撰写的《资本论》为了发现“生产的物质发展和它的社会形势之间发生冲突”,从而寻找一种更理想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而做,这样崇高的目的,值得所有人尊敬。
最后,对于一本厚厚的《资本论》,看着累的人,我建议大概浏览第七章内容即可,因为短短的这章,既是全书的结论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