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奔向海那边:向东吧大海

奔向海那边:向东吧大海第二,是文化搭台:从政府到民间,全力保护和传承东海非遗。从东海音乐节,到温岭石塘七夕小人节、宁波象山花岙岛古法晒盐;第一,是科学规划:“一核、一带、多板块”的海洋旅游蓝图设计,政府积极鼓励渔民上岸,从捕捞渔业向观光渔业转型,建设美丽海湾;在整个纪录片里,我主要负责第三集《乘风》的创作。转型中的东海人保护文化、保护环境、保护乡情、东海新经济改变东海人的生活,东海人对未来的展望……这些都是第三集要集中展现的主题。究竟是什么造就了如今的东海?于是整个主创团队一头扎进了文献资料的书海,也与海洋相关领域的专家们进行了一场又一场的研讨会,去实地调研走访了每一处可能需要的拍摄地点。初步确定了下的创作大纲:

田野调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辗转跋涉

你改变不了一座山的轮廓,改变不了一只鸟的飞翔轨迹,改变不了河水流淌的速度,所以只是观察它,发现它的美就够了。

——克里希那穆提《关系的真谛》

《东向大海》田野调查持续了整整一年半的时间,可以说是我在浙江卫视经历过的所有纪录片项目里田野调查时间最长的。因为海洋题材纪录片创作拍摄的特殊性、专业性、系统性、可行性,对于之前从未接触过任何海洋相关领域的主创团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整个纪录片里,我主要负责第三集《乘风》的创作。转型中的东海人保护文化、保护环境、保护乡情、东海新经济改变东海人的生活,东海人对未来的展望……这些都是第三集要集中展现的主题。

奔向海那边:向东吧大海(1)

奔向海那边:向东吧大海(2)

奔向海那边:向东吧大海(3)

奔向海那边:向东吧大海(4)

究竟是什么造就了如今的东海?

于是整个主创团队一头扎进了文献资料的书海,也与海洋相关领域的专家们进行了一场又一场的研讨会,去实地调研走访了每一处可能需要的拍摄地点。初步确定了下的创作大纲:

第一,是科学规划:“一核、一带、多板块”的海洋旅游蓝图设计,政府积极鼓励渔民上岸,从捕捞渔业向观光渔业转型,建设美丽海湾;

第二,是文化搭台:从政府到民间,全力保护和传承东海非遗。从东海音乐节,到温岭石塘七夕小人节、宁波象山花岙岛古法晒盐;

第三,是转型升级:台州市三门县涛头村的“三门青蟹”品牌走出国门,观光渔业的兴起,传统渔民代表石塘郭文标、枸杞岛“虾大王”转型。海洋民宿迅速发展,吸引大量擅长互联网的二代东海人回乡创业。

第四,是绿色发展:玉环999巨型海上加工船,普陀山景区“净岛行动”,嵊泗的台州老板杨世钗的“海上环保船”,花鸟岛垃圾分类和限票制成为网红,新经济催生东海人新生活……

第五,创新发展:浙江海洋大学师生们的创新科技成果活鱼速冻技术与“液体冰”,宁海蛇蟠涂99兆瓦渔光互补发电项目,浙江自贸试验区以“最多跑一次”改革委引领加速打造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等等。

与自然的交锋:来自大海的挑战

我们如何指望群星为我们燃烧,用一种我们无以回报的激情。

——W.H.奥登《奥登诗选》

晕船!晕船!除了晕船!还是晕船!

对于一个在内陆地区长大的人来说,我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每次的出海拍摄。而且整个摄制组,迄今为止,全军覆没,无一幸免。以至于后来我“闻船变色”!

奔向海那边:向东吧大海(5)

(图为笔者在东极岛拍下的落日晚霞)

但是大海虽然让我们如此痛苦,但也让我们领略到了什么叫寰宇之辽阔,仿佛所有的一切到了这里,都变成了微不足道的尘埃。

我们跟随中国海监7018号出远海拍摄,历时3天3夜,万幸这艘船也足够大足够先进,虽然期间一直晕船也很痛苦,但终究是慢慢地适应了一些海上的生活。

奔向海那边:向东吧大海(6)

奔向海那边:向东吧大海(7)

奔向海那边:向东吧大海(8)

奔向海那边:向东吧大海(9)

奔向海那边:向东吧大海(10)

上面这组照片,是我在跟随中国海监7018号出远海时所拍摄的一天海上日出景象。梭罗在《瓦尔登湖》结尾豪迈地写道:“人们认为遮住视线的就是黑暗,唯有我们觉醒之际,天才会破晓。破晓的,不只是黎明。太阳只不过是一颗晨星。”此时此刻,我切身体会与感受到了这句话的真谛!

除了晕船,与大自然的另外一个巨大挑战是台风。

每年的夏季,是整个中国海岸线台风多发季节,于是有了第一集里超级工程建设的一再被推迟,有了第二集里狂风暴雨中的高泥村“千人黄鱼宴”,也有了第三集中的东海音乐节,一个与台风赛跑的音乐节!

奔向海那边:向东吧大海(11)

奔向海那边:向东吧大海(12)

奔向海那边:向东吧大海(13)

奔向海那边:向东吧大海(14)

奔向海那边:向东吧大海(15)

(以上图片为东海音乐节)

创作的钢锯岭:无限推倒重来的拉锯战

哪条路、哪道水,没有关联。

哪阵风、哪片云,没有呼应。

我们走过的城市、山川,都化成了我们的生命。

——冯至《我们站在高高的山巅》

所有的创作都是交织伴随着痛苦与快乐,一次又一次的推倒重来,一次又一次的纠结。总导演黄小裕老师是个典型的双子座,经常是前一秒火焰般的夸赞,后一秒一盆冷水迎面而来。

这在我所参与的几个故事与人物的处理上,尤为典型。象山高泥村的“千人黄鱼宴”,前后经历了几次的创作讨论会,上一次会议大家觉得放第三集合适,下一次没准儿就又想移到第二集去了。关于东海新经济、东海绿色发展、东海人民的幸福生活等等讲多了,好像又纠结是不是整集显得太“低小散”,不够“高大上”,缺少一点“压舱石”的硬核故事。

故事是靠人去挖掘的,我们从现有的素材出发,去更深入地挖掘故事的看点,而避免浮光掠影的旅游风光片式的泛泛而谈。以台州市三门县涛头村的“三门青蟹”为例,之前也有很多人拍过,但是基本上都在讲这个如今的“小康村”是怎么经过转型升级走上致富道路的。我们在与涛头村的村支书林厚宜的深入接触中,从他的口中得知一个关键信息。由于涛头村的养殖面积受限,如今三门青蟹在国内市场供不应求,于是他们现在把眼光转向了国际,走出国门,去国外找寻与开辟养殖市场。

摄制组迅速抓住了这一点,跟着以涛头村牵头的代表团,来到马来西亚。目前双方已经建立了初步的合作关系。涛头村还与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进行合作,通过结合研究当地的气候、水质、土壤等技术指标,成功在当地培育出三门青蟹蟹苗,并已投放养殖。目前马来西亚当地还将于涛头村进一步深入合作和扩大规模,希望通过引进中国的农业技术和养殖市场,帮助马来西亚的农民脱贫致富。

奔向海那边:向东吧大海(16)

奔向海那边:向东吧大海(17)

奔向海那边:向东吧大海(18)

奔向海那边:向东吧大海(19)

奔向海那边:向东吧大海(20)

奔向海那边:向东吧大海(21)

奔向海那边:向东吧大海(22)

(上图为三门青蟹在马来西亚的养殖基地)

奔向海那边:向东吧大海(23)

奔向海那边:向东吧大海(24)

最后,我想以一首歌的歌词,来结束对参与《东向大海》纪录片项目的创作总结:

把所有的春天 都揉进了一个清晨

把所有停不下的言语变成秘密 关上了门

莫名的的情愫啊 请问 谁来将它带走呢

只好把岁月化成歌 留在山河

来源: 浙江卫视中国蓝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