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朝廷为什么招安?水浒传梁山好汉受招安
水浒传朝廷为什么招安?水浒传梁山好汉受招安这便把多年积蓄的“家底”全部搞掉了。至于大队人马的撒离梁山 也就等于荒废了一个殷实的据点 抛弃了一个很好的根据地。“发库内金珠、宝贯、彩缎、绂罗、纱绢等项 分散各头领 并军校人员 另选分 为上国进奉 其余堆集山寨 尽行招人买市十日 于三月初三日为始 至十三日止 宰下牛羊 酝造酒醴 但到山寨里买市的人 尽以酒食管待 犒劳从人。至期 四方居民 担囊负笈 雾集云屯 俱至山寨”。这样认敌为友、认友为敌的所谓“义军” “义”在哪里?“仁”在何方?在被压迫者心目中自然变成了封建统治者可耻的鹰犬 从而丧尽了人心。梁山泊凭山临水 地势险要 进可攻 退可守 得天独厚。又经过多年惨淡经营 发展自然经济 自养鸡、猪、鹅、鸭 山上有桃杏梅李 水泊里有鱼虾莲藕 还有各种各样的作坊、船厂。这块根据地不仅拥有大量的粮食、兵器、辎重、设备等战略物资 而且拥有多量很多的珍珠宝贝。义军每打完一仗 不是有一车车的粮食、财宝运到
《水浒》的结局 是一个大悲剧。这一悲剧 是从受招安写起的。对梁山义军来说 受招安就等于走进坟墓。招安的悲剧是触目惊心的。
首先 受了招安 梁山义军在政治上输光了。梁山义军 所以能够发展壮大 能够号召人民 就在于一个“义”字。“起义”者 起来捍卫正义、捍卫真理也。起来反抗残酷的封建压迫与封建剥削 这就叫“造反有理” 按义军的说法叫“替天行道”、“劫富济贫”。这样的义旗 具有巨大的号召力 成千上万的被压迫者 就在这义旗下集结起来 团结一致 勇猛地向封建统治阶级发动殊死的进攻。
但一经招安 义军的“替天行道”的含义就全变了:农民起义者 成了“不义”、“不仁”的“寇贼”;封建统治者则是拥有“天道”、“正义”的“正人君子” 人民起来斗争 就成了“逆天”的行为;“替天行道”也沦为替封建统治者办事了。
这样受招安的义军 还有谁拥护?还有谁支持?义军受了招安 “敌我友”的阵营也就颠倒了:原来作为敢人 作为打击目标的封建统治阶级 成了梁山义军的同类、靠山、“自家人”;而原来作为“盟友”的其他农民义军 则成了敌人和打击的对象。
这样认敌为友、认友为敌的所谓“义军” “义”在哪里?“仁”在何方?在被压迫者心目中自然变成了封建统治者可耻的鹰犬 从而丧尽了人心。
其次 受了招安 梁山义军的物质条件玩光了。梁山泊凭山临水 地势险要 进可攻 退可守 得天独厚。又经过多年惨淡经营 发展自然经济 自养鸡、猪、鹅、鸭 山上有桃杏梅李 水泊里有鱼虾莲藕 还有各种各样的作坊、船厂。这块根据地不仅拥有大量的粮食、兵器、辎重、设备等战略物资 而且拥有多量很多的珍珠宝贝。义军每打完一仗 不是有一车车的粮食、财宝运到梁山吗?
但是 在招安时 “梁山泊分金大买市”:
“发库内金珠、宝贯、彩缎、绂罗、纱绢等项 分散各头领 并军校人员 另选分 为上国进奉 其余堆集山寨 尽行招人买市十日 于三月初三日为始 至十三日止 宰下牛羊 酝造酒醴 但到山寨里买市的人 尽以酒食管待 犒劳从人。至期 四方居民 担囊负笈 雾集云屯 俱至山寨”。
这便把多年积蓄的“家底”全部搞掉了。至于大队人马的撒离梁山 也就等于荒废了一个殷实的据点 抛弃了一个很好的根据地。
第三 受了招安 梁山好汉几乎死光了。受招安之时 “当下辞去的 也有三五千人” 开始伤了元气。然后经平方腊战 “十损其八” 最后各种各样死于非命的就有七十七人。所以说梁山义军的受招安 等于走进坟墓 是毫不过分的。
那么 《水浒》作者为什么要安排受招安?受招安这样一个悲惨结局 让一个个梁山好汉死于非命。对此 历来就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 作者是为了宣传忠义观念 歌颂投降的;有的认为 作者是反投降 反招安的。其实个生活在封建社会的文人是很难有这样“纯而又纯”的思想认识的 他们的思想有主导的面 但又往往呈现复杂矛盾的状态。
比方说 《水浒》显然对那个宋徽宗是“有意见” 是不满 是批判的。但不可能有什么反皇权的思想;作品反映了“官逼民反” 但“一反到底”又该怎么办?假如受招安是一条出路 可是招安后的实际情况又是死路一条;作品打着“劫富济贫”的旗号 却又不可能彻底实行这一主张 更不敢把不合理的社会搞它个天翻地覆。
总之 矛盾重重。我们只能顾及到这种矛盾现象 根据作品艺术形象的实际去分析 以求得出比较合乎科学的看法。
第一 招安结局 是全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管如何理解、评价《水浒》的招安结局 这一结局总是全书的一个有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管有几种《水浒》几个“宋江” 但完全可以认为写了招安结局的这一种《水浒》 具有独特的意义。因为有了招安结局 可以完整地反映一支农民义军从发生、发展到失败的全过程 可以更好地表现作者的主观意图、体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主要政治倾向。假如去掉了这一结局 《水浒》就会象“断尾巴蜻蜓” 使人引以为憾的。
第二 招安结局的客观意义。不管作者主观意图如何 《水浒》招安悲剧形象的客观意义 使读者所获取的主要感受 只能是:对招安道路的否定或批判。招安是死路一条 读者从作品中看到的是封建统治者对农民义军的刻骨的阶级仇恨。未招安时 统治阶级屡屡调兵遣将、进行围剿 必欲置义军于死地而后快。因为剿灭不了 才采取招安的政策 但是统治阶级的仇恨之心绝不会因之而改变。宋江一伙终被统治阶级采取让“义军自相残杀”和“诱骗”、“下毒”种种手段 弄得“十损其八” 一个个悲惨地死去。
事实表明:宋江等虽然投降了 但还是避免不了被消灭被杀害的命运。人们只能从这血淋淋的事实中去获取结论 得到历史的反思和启迪。另外 从一部分梁山好汉的消沉和隐退中 从方腊悲壮地死去的事实中 也可以认识到 即使是梁山好汉全伙被妥协受招安了 但仍然有李俊等一些头脑清醒者他们的下场比宋江等要好得多。这又从另一侧面 反衬出招安的悲剧性。写方腊的大无畏气概和英勇就义 也能够反衬宋江的卑躬屈膝和十足奴性。他们一个是屈辱的生 一个是悲壮的死 此中谁美谁丑 谁值得赞赏 谁令人厌恶 历史自有公论 群众自有公论 这也就等于对招安的否定和批判。
总之 作品的客观意义及读者获取的主要感受 都是厌弃和批判招安的 同时也都能得出招安是死路一条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