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貌协会路人视角:外貌协会是非多
外貌协会路人视角:外貌协会是非多很有意思,为什么不是说“好的就是美丽的?”我的理解是,看上去美丽的,一定是布局和谐,搭配适宜,不一定是最美的眼、最挺的鼻、最性感的唇,但是搭在一起,就是很好的,或者说,很和谐!而如果把话反过来,那么上述的种种高配,你放到一起去,可不一定好看,反例?有啊,有些网红脸可都是最美的零件配出不和谐的机器的典范。 关于什么是“美”的,书中反复提及的观点:美丽的就是好的。 所谓印度式的question line,可以贯穿于整篇文章里。无休止的追问,虽然是科学的态度,但不免有“贩卖焦虑”的嫌疑了,而我选择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远眺,也是科学的态度。前段时间有位朋友推荐了这本小书:《外貌心理学》,我当时还问,为啥不是《整形心理学》?他对我说,整形外科学是一门医学科学,如果从整形的视角去分析心理学,必须要从外科医生端及求美者端两个视角进行个体成长、社会支持、动机、行为等等的研究和分析,过于繁杂,整形是一个过程,而
#医美知多少##医美科普#
我没有见过哈姆雷特,不过,我赞成“一千个观众,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地球上有60亿人,那么,应该也有绝不雷同的60亿张脸”。外貌,是绕不开的话题,我们总是被教育“不要以貌取人”,但是美女冲着我笑,我总是会心情愉悦的。我相信,你也一样吧?
那么,有一个很科学、又带点儿哲学的问题来了,什么是“美”的?我们如何在第一眼认为,那是“美”的,或者那个人,是“美”的?顺带出了一个社会性的问题:他/她,觉得自己美吗?或者说,觉得自己足够美吗?是什么让他/她觉得自己不够美?
还有一个问题...还有一个问题...还有一个问题...
所谓印度式的question line,可以贯穿于整篇文章里。无休止的追问,虽然是科学的态度,但不免有“贩卖焦虑”的嫌疑了,而我选择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远眺,也是科学的态度。前段时间有位朋友推荐了这本小书:《外貌心理学》,我当时还问,为啥不是《整形心理学》?他对我说,整形外科学是一门医学科学,如果从整形的视角去分析心理学,必须要从外科医生端及求美者端两个视角进行个体成长、社会支持、动机、行为等等的研究和分析,过于繁杂,整形是一个过程,而外貌是一个“点”,或者说,在研究中可以作为一个静态的“点”去从多维度观察分析,因此,你还是先看看《外貌心理学》吧!这是一本2020年出版于新冠疫情之后的小书,中信出版,不厚,233页。朋友说,电子书,他一个周末看完。而我呢,作为一个外科理工男,在他的帮助下,一周,看完。
偶有心得,记录下来,这一本小书精炼地回答了整形外科所涉及方方面面的底层逻辑和发展战略,解释了求美者的面诊动机和诉求表达,也拨开了一些我对自己职业设想的迷茫。
关于什么是“美”的,书中反复提及的观点:美丽的就是好的。
很有意思,为什么不是说“好的就是美丽的?”我的理解是,看上去美丽的,一定是布局和谐,搭配适宜,不一定是最美的眼、最挺的鼻、最性感的唇,但是搭在一起,就是很好的,或者说,很和谐!而如果把话反过来,那么上述的种种高配,你放到一起去,可不一定好看,反例?有啊,有些网红脸可都是最美的零件配出不和谐的机器的典范。
既然“美丽就是好的”,那,面孔的个性,也就是个体的“美”是怎么来的?
“地球上同时会出现60亿张人脸(Bates和Cleese,2001),但因为基因、发展阶段、人生体验和环境的交互作用,每一张面孔都是独特的”。这是书上的原话,我关注了“脸”的当下节点,而书上进行了“脸”的发展属性,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社会阅历,家庭、亲友关系无不对一个特定基因的脸部表达进行全方位的塑造,某种意义上来说,“脸”的形成,是环境相关的。我们在接触求美者时,也不应该也无法回避其家庭、工作、人际关系的影响。我之前有个抖音短视频,是分享“双眼皮”的社会属性和年龄需求的,当时我只是从选择“不同的双眼皮类型”中给出建议,但是,现在想来,是社会和年龄选择了双眼皮,还是双眼皮契合了工作、年龄的需求?也许,在一些企业的HR眼里,新月形的双眼皮,是不适合在领导岗位的,而塌鼻梁的领导,似乎是不可信任的;也许,一个干练的职场女精英,不能容忍川字纹和抬头纹的原因不是看上去显得衰老,而是不能配合自己“年轻有为”的人设?
如果她觉得自己显得衰老了,会不会做点什么?有没有其他的效应?
我相信,她一定会选择做点什么,而且执行力相当的强,不然,医美市场和美妆市场的核心购买力就没有啦!然而,外貌不仅仅是社会属性,在书的作者看来,它还具有健康属性的,这一点深深的吸引了我。不论整形外科与否,作为医生的基础属性,我对于“健康”一词,是非常敏感的!书中讲到四点:
第一、人们关于外貌的关心会对他们是否参与健康活动有重要影响;
第二、许多疾病和后续的治疗都涉及外貌问题;
第三、人们对外貌不满意的情况十分普遍;
第四、外貌问题可能影响治疗计划的持续性。
我的解读是这样的,因为外貌欠佳,对于一些可以改善身体健康状况的锻炼、运动或者有益的生活方式不愿意进行尝试,我就见过一个胖胖的不愿意尝试“断舍离”,原因是,“反正,我一下子也减不下来”。也因此,在一个较早的时间错过了减重的机会,肥胖导致的并发症滚滚而来时,他会不会后悔当年做出不进行“断舍离”的决定?或者说,他可能对于任何减重的内外科治疗方案就存在抵触。然而,如果先进行了减重手术,如整形外科的“抽脂”或者胃肠外科的胃减容术,他可能会为了这个治疗的费用和效果进行艰苦卓绝的饮食控制、体育锻炼、以及“断舍离”。
很多内外科疾病都存在外貌的改变。皮疹、色斑、皱纹增加、身材走形、掉头发等等。如果是貌美如花的姐姐,绝对“零容忍”,而如果是臃肿、头发花白、脸上雀斑点点的阿姨,是不是就慢慢忍受了,而疾病如肿瘤、肝病、肾病,却慢慢蔓延!在这个角度看,爱美是可以救命的,在是不是“爱美”的区别上,人群进行了分流。
当外貌的改变成为可见差异性,我的朋友是这样和我解释的:“美丽就是健康,不美丽就是亚健康,丑是不健康,也就是可见差异”。这话乍一听起来不是很舒服,似乎是在制造“容貌焦虑”。我是这样理解的,所谓的可见差异,就是我们整形学科的社会属性,也就是“刚需”,一个医学学科的存在价值,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是解决社会上个体的生存必需要素的。既然,外貌欠佳会成为一些人的“心结”,并且这个心结会成为个体追求生理健康的内在障碍,甚至掺杂一些内科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长期慢性损害导致的外貌改变,降低了追求治愈、缓解、好转的动机!
如何把这分流的人群拉回来?通过整形的手段短平快的实现对内外科疾病的正确认知和处理。萨沃尔(Sarwer)等人提供了一个针对整形手术动机的社会模型,在这个模型中身体意象和自尊受到身体外貌的现实情况、发展性因素(例如对外貌的嘲笑)、社会文化(例如媒体中描述的理想标准)和感知(例如对体形的评价)等因素的影响。身体意象的效价(外貌对自尊的重要程度)与身体意象满意度(价值)相关。具有消极或低水平效价的个体不可能寻求整形手术,不管他们对自己的外貌是否满意;那些具有高效价的个体(身体表象对其具有重要作用)如果不满意于自己的外表,则可能去做整形手术(Sarwer等,1997)。我认为,这个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划定了存在整形手术诉求的人群,是内在的积极“身体意象”给予了高权重。“身体意象”是什么?朋友告诉我,就是我们之前聊过的“自我画像”,只不过,更加心理学一点,那,好吧。
我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问题,也就是说先有积极的“自我画像”,再有自我评估的外貌非可见差异,然后就有了整形诉求。那么,与年龄无关、与社会属性无关、与经济实力也无关。只要是积极的,就是可能存在诉求的。也就是说,我们在面诊中碰到那部分外形还不错的小姐姐,除非是吹毛求疵,一般都是积极的、热爱生活的小姐姐!
那,除了小姐姐呢?书上提到:许多老年人感觉到“外貌”仍然很重要。但是,他们也报告说他们关注的焦点已经从渴望看起来“有吸引力”转为“合适”——他们希望自己看起来干净、整洁和讲究。许多人感觉到他们对外貌的担忧没有被临床医师完全理解(Spicer,2002)。在我们计划提高医疗水平的当下,老年人的需求不应被忽略。文中的老年人,按照国际惯例,是60周岁以上。因此,年龄不是问题,积极的心态要求她们的外形体现干净、整洁和有品味。注意,这不是年轻人的追求时髦,也不是中年人的虚划阶层,这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格调。所以,您看,社会老龄化的到来,这是一个问题,也是一个社会性的刚需,从专业的角度来看,服务人群在“分化”了,我们的服务,不可执着于技术,亦不可拘泥于青春,踏着时代的脚步,亦步亦趋才好!
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模式尚不足以应付这样的需求提出。书中也说到,“现在对外貌担忧提供的保健服务主要基于生物医学模式,此外还有些不定且稀少的心理社会服务。我们欢迎生物医学干预的发展,然而,我们需要确保将心理问题置于医学和手术治疗旁边或之前。作为一名当下的整形修复重建外科医生,我突然觉得,拆掉思维里的墙,跨过学科间看似存在的边界,再度出发!
夜深,又是周末。每每读书有所得,想记录下来,分享出去。不知道是不是完全符合作者的期许,初窥门径,得一点点感悟,心理学的视角,真的挺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