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方舟天才作家:蒋方舟骨子里的尴尬与恓惶
蒋方舟天才作家:蒋方舟骨子里的尴尬与恓惶2005年4月,通过华中师范大学一附中的自主招生考试,成为华师一附中的标志性人物;2002年起,十来岁的蒋方舟受邀陆续在《视周刊》(山东)、《海峡都市报》、《三秦都市报》、《新京报》、《南方都市报》、《郑州晚报》等媒体杂志上开设专栏。十足的「天才美少女作家」,人生开挂、才气毕露、名声大噪、风光无二;1989年,蒋方舟出生在湖北襄阳市,母亲是八十年代就有较高知名度的美女作家尚爱兰。蒋方舟在7岁开始写作,9岁便已写成散文集《打开天窗》并出版。2001年,《打开天窗》被湖南省教委定为全省素质教育推荐读本;
如果不是顶着“天才美女作家”的帽子,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把蒋方舟当作一个极平常的邻家女来看待。
论气质或颜值,把她“扔”到大街上,人们也不能立马把她跟日常接触的80%以上女子区隔开来~~~(当然,这也不是坏事儿。)
问题的症结在于:她并非「稀松平常的人」,她的前23年人生,堪称不可思议的「传奇」,当然也伴随着巨大的争议。
这位自嘲「人畜无害」、「讨好型人格」的青年女作家,终究把自己“祸害”了;也终于让曾经非常喜欢她的读者“厌倦”了,远离她而去了……
一、天才美少女作家的荣盛往事1989年,蒋方舟出生在湖北襄阳市,母亲是八十年代就有较高知名度的美女作家尚爱兰。
蒋方舟在7岁开始写作,9岁便已写成散文集《打开天窗》并出版。
2001年,《打开天窗》被湖南省教委定为全省素质教育推荐读本;
2002年起,十来岁的蒋方舟受邀陆续在《视周刊》(山东)、《海峡都市报》、《三秦都市报》、《新京报》、《南方都市报》、《郑州晚报》等媒体杂志上开设专栏。十足的「天才美少女作家」,人生开挂、才气毕露、名声大噪、风光无二;
2005年4月,通过华中师范大学一附中的自主招生考试,成为华师一附中的标志性人物;
2005年10月,当选为中国少年作家学会主席;
2008年被清华大学降60分“破格”录取,成为当时及后续最热门的争议话题,持续引发人们的讨论;
2009年10月参加《人民文学》主办的第七届人民文学奖征文评奖,获散文奖。
2012年从清华大学毕业,成为《新周刊》杂志最年轻的副主编。
先后出版的作品集有:《都往我这儿看》、《我是动物》、《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故事的结局早已写在开头》,真是顺利的一塌糊涂。
如果继续这种势头,一颗璀璨的文学明星必将闪耀在东方,甚至全世界都有它的光芒覆盖。
二、曾经有多辉煌,如今就有多尬慌遗憾的是,大家看到了开头,却看不到结尾。
这颗璀璨的文学明星突然之间黯然失色。在2012年之前,她的作品和著作尚可,有才气也有灵气,是一根很好苗子。2012年自中国顶尖学府毕业后,作品就已寥寥,可资深度阅读的佳作更是挂了零。
按常理说,经过大学的洗礼,视野的开阔、思想的碰撞和人生历练的沉淀,这对于一名职业作家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创作素材,对写作更为有利,她的作品反而稀稀拉拉少的可怜?
7~23岁所积累起来的「成果 声誉」,几乎被23~32岁消耗挥霍殆尽了。她究竟干了什么呢?
原来,她摇身一变,成了一名“公知”!
但是对于别的人而言,出任所谓的「公知」,总是有拿得出手的代表作的,给自己一个标签、一个定位,以便尽可能地“名副其实”。
天才作家蒋方舟的代表作品是哪一部呢?有吗?我想她自己都会为此而羞姌不已,总不能老拿十几岁时写得稚气未脱的作品「扯起虎皮作大旗」充数吧。那也未免太局气了。
没有有分量、令人信服的作品,躺在过去的荣耀簿里吃老本——这是她最大的尴尬和骨子里的恓惶吧。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荆楚大地,曾经诞生或滋养过很多才华横溢的作家、诗人和文学家,涌现一部又一部伟大的作品。
古代的屈原、孟浩然、宋玉、崔道融就不用说了,现代的闻一多、严文井、徐迟、姚雪垠、鄢国培、曾卓等是何其令人肃然起敬;当代的刘醒龙、熊召政、徐鲁、陈应松、董宏猷等也是佳作频出,成为华语文坛一时的好景。
湖北更是盛产女性作家的“楚楚动人”之地,方方、池莉、姚鄂梅、阿毛、华姿、紫百合等争奇斗艳各显风流;甚至近几年爆红的NC农民女诗人余秀华,也以诗情和想象力享誉诗坛,在文学界留下了自己的印迹。
这些人之所以是作家(诗人),是因为有代表性的作品。就连只写了《明朝那些事儿》后就“封笔”的作者当年明月,也比蒋方舟更有资格被称为作家。
再放眼神州大地,王安忆、铁凝、毕淑敏、迟子建、张抗抗、龙应台……这些足为她前辈和导师的女性作家们,哪一个不是凭借优秀的作品行走文坛江湖?
拿不出像样的作品,她怎么能够和上述的作家们平起平坐相提并论呢?
她的黯然,其实更是必然。
三、浮光掠影式写作正在毁了她古人认为一个人小时太聪明了,并不是好事,“幼时颖慧,大必了了”,多少有点道理。
因为蒋的经历正在验证这句古话的正确性:小时候开挂,长大后迷茫。
做鲜亮风光的公知,还是做为时代而歌的真作家,这是她自己的选择,外人不好说道。
她要走出去,换个环境,“反思一下”,她想效仿前辈作家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的做法。于是,她接受了日本方面的邀请和资助,旅居日本一年,“顺带”写写应景推介宣传日本的文章文章。
这是五六年之前的事了。
如今旧事重提,是因为日本方面“不小心”泄露了这份名单。
蒋方舟赫然在列。
为什么日本方面会“不小心”晒出这份机密呢?有网友解读为:日本对接受资助的公知们作业成果并不是非常满意,因此怒而踢爆,使其在国内不堪。
蒋方舟的成果是写成了《东京一年》这本书,由46篇日记体的文章组成,涉及日本的社会经济文化见闻以及文学评论——这显然是偷师大师余秋雨的“套路”。
此书我没有仔细研读,只是“囫囵吞枣”式地翻了翻。据说卖了15万册,豆瓣评价7分,成绩相当不错了。
但我敢肯定,这种日记体式的流水账文章,营养价值是极其有限的。她只学到了秋雨大师的皮毛技艺和矫情的“小资”情(mao)趣(bing),却丝毫不具备人家那种纵横捭阖的深厚的文艺哲学批判功力。
因为她的沉淀积累和阅历终究有限,根本无法驾驭这种文风。
「画虎不成反类犬」,是真尴尬了!
如果她再不静下心来好好写作,还是这样地浮光掠影“漂”着,出席各种“秀”、参加各种“派”,还继续这种写有偿命题作文和应景式口水文的状态,真就毁了自己的一身才艺!
作家最关键在于,要靠真作品话事,而不是制造话题和吹牛逼人设……
但愿她能够清醒多一点、自知之明多一点,“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繁华”,踏踏实实潜心创作,用实力之作品,结束目前这种超级尴尬的境况。
(注:图片均来自全网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