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学英语的十个理由:必须学英语的奇葩理由

学英语的十个理由:必须学英语的奇葩理由中国的教育(大学除外)和高考本质上其实就是内耗,学生们为了争夺宝贵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而进行博弈,因为每个考生都是自私的,自私的人一起博弈的结果就是内耗,造成极大浪费。这可以用二战时的巴丹死亡行军解释,1942年4月8号,美军少将爱德华金在菲律宾战场上对日军投降,一万两千多美国军人都成为了日军手下的俘虏。为了转移战俘到战俘营,日本兵押送战俘进行120公里行军,行军中日本人不向战俘提供食物和饮水,一些因为伤病而跟不上行军速度的俘虏直接被刺刀、甚至直接开枪处决。试想如果巴丹死亡行军时有的战俘为了自己活命拼命往前跑,那就会加快死亡行军的速度,加大死亡行军的残酷性,会有更多的战俘跟不上队伍被处决,所以如果有战俘跑在前面,那他不是英雄,而是自私自利不顾别人死活的害群之马。补充理由二:因为学英语不需要太高智力,大量的靠机械的死记硬背。而英语考试又是所有考试的重中之重,这就迫使人们在考试竞争中在很低的智力

我曾经遇到一个烟民,他说他抽烟的理由是抽烟可以提高智力,理由可谓奇葩,不过想想倒也有些道理,像我这种不抽烟不喝酒的男人很少有挣大钱的,这也许是因为像我这样不抽烟不喝酒的男人不够精明,似乎也说的通。但基于统计学数字表明,抽烟的人平均智商低于不抽烟的人。但烟民们不管什么统计学数字,他们经常说的抽烟理由是很多长寿老人都抽烟,这个理由不科学,限于篇幅我就不反驳了(也不屑反驳)。我还看到媒体上有人撰文说抽烟无害的理由是人类学会使用火已经几十万年了,人类经过几十万年的进化,已经适应了呼吸烟气。我不想讨论这些,这已经是走题了。提出上面的奇葩理由的大概率是烟民,而像我这种对吸烟极度反感的人看到这些奇葩理由,第一本能反应就是要反驳,至于如何组织论点,论据,论证是下一步的事。所以理性思考往往是为本能服务,我自己也脱离不了这个规律。我想说的是,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观点而提出的理由,往往不是基于理性的思考,而是基于感性,很多理由并不是严密推理的结果,而往往是一种情绪化的应激反应。

当然有的理由有很强的目的性,例如当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理由是萨达姆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真正的理由是为了实现美国的中东战略霸权。又如当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理由是为了让知识青年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但真正的理由是城市里容不下那么多青年人口就业,所以就想把这个包袱甩到农村去。所以像这种理由,只是实现目的的一种手段。

也有的理由兼有目的性和情绪化应激反应,例如1911年辛亥革命前不久一个人刚刚迫于生计去皇宫阉了当太监,这时如果他听说要革命推翻清政府,那么他会说出很多理由维护皇权正统。其实真正的理由是清廷没了,刚刚当的太监不是白挨了一刀吗。这些太监的理由兼有目的性和情绪化应激反应。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机器翻译随时要取得突破的今天,很多学英语者处于1911年辛亥革命前期的太监困局,他们往往不承认人工智能对于英语学习的颠覆性,准确的说是不想承认,他们说学习英语的理由类似于太监思维和鸵鸟战术。

言归正传,关于该不该取消英语主课地位,甚至把英语踢出高考这个问题,大家争论的非常激烈,一部分人主张保留英语主课地位(后文简称支持英语者),另一部分人主张把英语踢出高考(后文简称反对英语者)。支持英语者提出很多理由,反对英语者也提出很多理由,仔细分析一下对立双方的理由,都有理性推理的成分也都有目的性和情绪化应激反应。反对英语者很多是不擅长英语在英语方面吃亏或者是孩子英语不占优势怕孩子在考试中处于劣势。一般说智商高的人记忆力往往不行,而记忆力虽然不是学英语的充分条件却是必要条件,我就见过很多智慧聪颖的人英语很滥,这些人反对英语也有反对的资本。还有些英语老师反对英语。我觉得这些英语老师反对英语的的理由是最客观最理性的。而支持英语者大致有怎么几类人,一类是英语培训机构,无用多言,他们是靠英语吃饭的。还有一类人是智商不高的学生及其家长,一般来说物理和数学最依靠智商,而英语最不依靠智商,如果高考取消英语,低智商的学生还占什么优势,所以低智商的学生和家长支持英语也是很正常的。另外一类人是有海外背景的人,如海归出国留学人员等,他们往往英语流利,英语是他们的阶层标志或者说是光环,自然要支持英语。还有一些需要英语作为工具的科研人员和涉外工作人员,他们支持英语比较理性。反对英语者往往用爱国作为反对英语的理由,明显是一种情绪化应激反应,并不是理性态度,虽然我也爱国,但我反对用爱国作为反对英语的理由,那就像文革时为了迫害对方,先给人家扣上反革命的堂而皇之的政治大帽子,使受迫害者不敢反驳,我反对英语,但我尊重和捍卫支持英语者的说话权利。但我个人感觉,支持英语者的理由理性的成分比较少而目的性和情绪化应激反应比较多,而且支持英语者的逻辑往往经不起推敲。

网络媒体上关于英语存废的争论已经很多很多了,支持者反对者也提出很多很多理由。我不想重复已有观点和理由,全写出来篇幅太长了,也没必要,这些观点和理由大家可以上网搜,不需要我浪费口舌。但我提出两个被人们忽视的反对英语的新理由,借网络强调呼吁一下,尽我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我先声明,我也不是神仙或圣贤,也是凡人,所以我提出的反对英语的理由也可能存在非理性的情绪化应激反应,也不一定理性客观。

我可能存在病理性记忆障碍,我去亲戚家串门好几次都记不住路怎么走,每次都要靠手机地图导航。我患慢性病需要每天按时服药,经常是记不清刚才服过药没有,于是我经常面临两种选择:停一次药或者重复服药。而记忆力虽然不是学英语的充分条件却是必要条件,所以我上学时英语很累成绩很差。但我的空间想象能力很厉害,擅长机械制图,我曾经一个人单凭想象绘制出魔方的全套装配图和零件图(没有参考实物魔方),我发表过两篇自然科学学术论文,还撰写了一本15万字的科技类著作,但就是因为我英语拖后腿,考试升学总吃亏,学历非常卑微,在社会底层苟且,英语毁了我一生。我遇到过当着我的面说外行话(专业相同),仅仅因为擅长英语就可以拿着名牌大学的烫金文凭在社会上招摇撞骗一路绿灯的人。我恨英语恨得咬牙切齿,所以我反对英语的理由肯定也有非理性情绪应激化反应,很可能偏激,不一定理性客观,我提出的反对英语的两个理由,只是想补充一下反对英语者众多理由的盲点遗漏。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不一定对,仅供参考。

补充理由一:英语教育扼杀了人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精神。学英语有很坏的副作用。学英语过程中不需要问为什么,只需要被动全盘接受,对人进行长期英语训练,会使人养成一种习惯,凡事不问为什么,只是被动接受。而科学探索需要人凡事问个为什么,而且要究根究底。所以英语教育扼杀了人的科学精神。另外英语知识都是既定事实,没有创新的余地。英语学习要遵照定死的语法,单词不能错一个字母,长期的英语训练,极大消磨人的创新能力,扼杀了人的创新精神。英语就是一种“洋八股”。当然做数理化题目也怕出错,但至少可以探讨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吧,语文也有标准答案,也不许学生越雷池一步,但现在语文教育也提倡学生广泛阅读吧,所以这些课程远远没有英语对学生的创新精神杀伤力大。

补充理由二:因为学英语不需要太高智力,大量的靠机械的死记硬背。而英语考试又是所有考试的重中之重,这就迫使人们在考试竞争中在很低的智力层次展开竞争。这就很有利于低智商的人而很不利于高智商的人。这就会使低智商的人有机会占据宝贵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从而培养出大批庸才,而高智商有创新精神科学精神的人很可能在低智力层次英语考试竞争中被淘汰掉,造成极大浪费。

中国的教育(大学除外)和高考本质上其实就是内耗,学生们为了争夺宝贵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而进行博弈,因为每个考生都是自私的,自私的人一起博弈的结果就是内耗,造成极大浪费。这可以用二战时的巴丹死亡行军解释,1942年4月8号,美军少将爱德华金在菲律宾战场上对日军投降,一万两千多美国军人都成为了日军手下的俘虏。为了转移战俘到战俘营,日本兵押送战俘进行120公里行军,行军中日本人不向战俘提供食物和饮水,一些因为伤病而跟不上行军速度的俘虏直接被刺刀、甚至直接开枪处决。试想如果巴丹死亡行军时有的战俘为了自己活命拼命往前跑,那就会加快死亡行军的速度,加大死亡行军的残酷性,会有更多的战俘跟不上队伍被处决,所以如果有战俘跑在前面,那他不是英雄,而是自私自利不顾别人死活的害群之马。

学英语的十个理由:必须学英语的奇葩理由(1)

如果把中学教育和高考看作巴丹死亡行军,那么那些高考状元,985,211学霸其实就是这种跑在前面的害群之马战俘,他们以自己的自私自利加剧了高考的残酷性和竞争烈度。高考成绩高并不代表他适合接受大学教育,大学教学与中学很不相同,许多靠刷题赢得高考的学生到了大学很不适应,反而一些高考成绩平平的学生到了大学如鱼得水。大学与中学不是一个层次的事,只要中学生对应知应会内容基本掌握,就完全可以适应大学教育,至于学生进了大学之后成绩如何,那是另一回事。中学完全用不着杀鸡用牛刀刷题。在目前这种刷题战术下,有好奇心和创造性适合当科学家的孩子很可能被应试教育淘汰去当工人(没有贬低工人的意思),而只会遵照条条框框严格操作适合当工人的孩子因为适应应试教育而有机会去当“科学家”,占据浪费宝贵教育科研资源出不了创新成果。

有报道说中国高铁配套设备采购费惊人,一个自动洗面器7万元,一个色理石洗面台2.6万元,一个感应水阀1.28万元,一个卫生间纸巾盒1125元,最后组合成总价高达三四十万元的整体卫生间;上万元的15寸液晶显示器,2.2万元一张的单人座椅,6.8万元的冷藏展示柜……这是浪费,请问一个参加高考的考生做过的试卷摞起来超过他身高是不是浪费!

学英语的十个理由:必须学英语的奇葩理由(2)

也许有人说残酷的高考竞争是为了选拔优秀人才,那我就退一步姑且认为这是对的,如果这种选拔机制真有效,那么高考竞争中付出的内耗和浪费也值。那么这种选拔机制中英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我讲一个真实故事:中国有一个智商只有70多的智障者考上了大学本科,这个智障者考数学只能瞎蒙,能蒙到30分就不错了,可这个智障者英语居然考到了110分的高分。我没有歧视残疾人的意思,我只是想说,如果考试的功能是选拔,那么英语考试正相反,是选拔笨蛋淘汰天才。很多天才就是因为不擅长英语被淘汰,很多笨蛋就是靠英语成绩缩小与别人的分差,弥补自己在数学方面的劣势。

支持英语者提出了很多理由,这些理由都很牵强,限于篇幅我不想一一反驳,但有些理由非常奇葩,非常令人气愤,我看了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我不得不在这里摆出来以正视听:

必需学英语的奇葩理由之一:世界上最新科技前沿成果都是用英语写的,所以搞科研必需会英语。反问:可以翻译成中文。答:谁来翻译?百度翻译吗?中文翻译的资料比发布时间晚一两年是正常的,如果在科技前沿成果上不能同步,后果是难以想象的。

对于这个奇葩理由,我且不说让大多数永远不需要英语的人陪着极少数将来可能成为使用英语作为工具的科研人员学十几年英语是否合适,也不说那些通过应试教育层层淘汰过滤进入到科研岗位的需要使用英语查学术前沿资料的人,还剩多少是有好奇心创新精神的真正科学家,又有多少是通过应试教育获取功名占据宝贵科研资源混饭吃的“学位证书拥有者”,也不说国外前沿科技资料人家是否能慷慨大方的公开让你知道而不是严格保密,就单单说科研,是跟在人家屁股后面查人家的成果拾人牙慧的能力重要呢,还是敢于另起炉灶独辟蹊径第一个吃螃蟹重要?我承认科研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绝不意味着像马戏团的小丑那样叠罗汉。

田中耕一,益川敏英,屠呦呦这三位都是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田中耕一获得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益川敏英获得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这三位科学家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不会英语。

田中耕一英语根本就不擅长,有一天他忽然接到一个电话,里面的人说英语,他根本就一句也没有听懂,直到公司其他人来向他祝贺时,他才知道自己获得了诺贝尔奖。

学英语的十个理由:必须学英语的奇葩理由(3)

益川敏英英语不好,因此从不写英语论文,也从不到国外参加学术研讨会,他的获奖论文是发表在日本科学杂志《理论物理学进展》上的。在诺贝尔奖的颁奖台上,他是用日语发表演讲的。

学英语的十个理由:必须学英语的奇葩理由(4)

屠呦呦因发现了青蒿素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这位中国科学家同样不会英语,也没有发表英文的SCI论文,她在诺贝尔奖颁奖台上是用中文发表演讲的。

学英语的十个理由:必须学英语的奇葩理由(5)

其实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爱因斯坦是用德文发表论文,居里夫人是用法语发表论文,他们都不擅长英语,但都获得了诺贝尔奖,都是科学巨人。

学英语的十个理由:必须学英语的奇葩理由(6)

学英语的十个理由:必须学英语的奇葩理由(7)

再退一步讲,即使搞科研需要及时了解最新最前沿国外科技动态查阅英文资料,也完全可以通过办一个专门翻译网站或一个人工智能翻译软件解决,这完全是一个技术问题。之所以目前没有人开发这样的网站或软件,一方面是因为查阅国外英文科技资料的人大多数懂英语,没有这方面需求,另一方面是查阅英文科技资料的人是极小众,即使做出这样的网站或软件,点击量也很小,没有商业价值,而不是技术上做不到。说目前中文翻译的资料比发布时间晚一两年,但就目前的科技水平解决这个问题很困难吗?人工智能即时写新闻稿都实现了,把英文资料无延时的用人工智能同步翻译成中文还是个事?现在国内外出来的最新科研成果都是立刻传到网上,除非需要保密,而在网络服务器上英文转换成中文的时间完全可以以秒计甚至微秒计。况且对于人工智能来说翻译专业资料是最容易和最擅长的,对于人工智能来说最不擅长最难翻译的是诗,而且科技是成指数曲线发展的,即使是诗的翻译,不久的将来对人工智能来说也可能易如反掌,更何况人工智能最擅长的专业资料翻译。前面那个学英语的奇葩理由完全就是1911年辛亥革命前的太监逻辑。就算是目前人工智能实现上述设想还有困难(技术上已经没有多大困难了),那我们就应该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也比全民学英语要容易的多得多吧?解决问题要首选最简单最经济的办法。这就好比一列火车被轨道上的一块石头挡住了前进道路,最经济简单的办法是把石头移开。现在有人说必需把列车拆了,拆成一个个零件,再一个个搬运到挡铁轨石头的前面,再把一个个零件在石头前面的轨道上组装成完整的列车,组装完毕,列车就可以继续前进了。这就是前面必需学英语奇葩理由的奇葩逻辑。

就算让全民学英语,可是拆搬组装列车工程量想过吗?在过去百余年内,英语单词数量急速增长,至今已经骇人听闻,具体多少连官方机构都搞不清,只能给出一个大概数字。1900年,英语词汇量仅有20多万。1990年,牛津英语词典收录的词目为30多万条,当时学者判断英语单词总量不超过60万。2006年,总部设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全球语言监督机构”宣布:以“每98分钟出现一个新英语单词”的保守速度计算,英语单词量已经达到988968个。这一年,甚至有人估计英语单词总量已超过200万个。2009年,全球语言监督机构宣布英语单词量突破100万大关。

英语未来趋势是单词数量无限膨胀,可怕的不是如今英语单词突破百万,而是未来不可阻挡的无限膨胀。即便按照上述保守速度增长,英语单词迟早也会迎来千万、乃至上亿的数量,这是由英语特点决定的,不可违逆。

英语是以字母为基础的表音文字,每一个单词代表一个意思,而只要出现任何一个新事物,英语就要创造一个新单词,以与电相关的英语单词为例:英语最先创造的是雷电“thunder”,近代意义上的电出现后,英语就不得不分别创造电车(tram)、电线(wire)、电视(Television)、电影(film)、电报(telegraph)、电池(Battery)、电冰箱(Refrigerator)等,这些后来创造的单词,从读音与单词组成上和雷电毫无关系。在科技大爆发的如今,几乎每时每刻都有新事物、新发现,这时就要创造相应的单词来表达。

与此同时,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外来文化、外来语言涌入英美国家,由于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表达,于是要表达“功夫”、“孔子”、“儒家思想”等意思时,就必须创造相应的单词。

按照如今趋势来看,英语未来必将无限膨胀,单词数量将越来越多,会多到让人怀疑人生。但与英语不同的是,只要掌握三千多个汉字,中文阅读一般没问题,汉语也不会出现词汇膨胀爆炸,就是出现一些网络新词或专业新词,也是一看就能知道大概意思,用不着专门学习。

而增长的英语单词中很大一部分属于科学词汇,而掌握这些词汇是学习一些专业知识的基础。也就是说,不下一番苦功夫,就很难掌握一些专业词汇,进而就很难比较深入地了解某个专业的知识。

让人头疼的是,专业单词数量众多,而且单词还很长。英语基础是26个字母,早期单词可以用3-6个字母组成,但随着英语单词越来越多,后来创造的单词只能越来越长,往往都在6个字母以上,读写辨认难度急剧上升。毋庸置疑,英语的这一特性将让专业学习难度越来越大,掌握专业词汇门槛太高了,难度几乎等于一本正经学一门专业。不经过专业学习,甚至连简单的词汇都看不懂,对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尚且如此,更何况中国人!

但如果将英文资料翻译成中文资料,只要掌握三千多个汉字,几乎不需要费力学习新词汇,专业人员都能看懂本专业的科技资料,非本专业人员连猜带蒙也能知道大体意思。科研人员如果要博,那就不能要求太专,能知道大体意思也就可以了。而如果是英文原版资料,非本专业人员看了基本上跟文盲或读外文没什么区别。而现代科技发展趋势是交叉融合,在学科交叉点和边缘重叠地带更可能碰撞出灵感和创新的火花,这要求科研人员不但要专,更要博。如果全部英文原版资料不翻译成中文,那么不同专业的学者各自为战,烟囱林立,井水不犯河水,谈何交叉融合?

而在知识爆炸的未来要读懂英语原版资料,光是学习掌握未来不断涌现的新单词就能把人累死!用全民学英语的办法解决紧跟科技前沿看懂英文原版资料的问题,已经不是愚公移山了,而是每个人都要移一座山!要移几亿座大山!而这仅仅是为了解决挡住列车的一块石头!而对于机器来说,是小菜一碟,机器擅长的,应该交给机器,人不擅长的,为什么非得找累,非得扬短避长?为了发扬伟大的愚公移山精神?

至于说可以用学英语的时间精力学一些更有用的专业知识之类观点已经有很多人说了,我也在其他媒体说过,这里不想重复,限于篇幅,省略。

必需学英语的奇葩理由之二:拿着翻译机器,没有自己会英语踏实。你很难拿一个翻译机,和外国人成为贴心朋友。无论是机器翻译,还是人工翻译,都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更有人情味。

必需说美国人真诚率直,与美国人交往,首先要真诚,诚实,坦诚。如果在美国人面前不诚实,虚伪,世故,城府深,就是你英语再好,也不会得到他们的信任和尊重,他们很少会嫌弃你的英语水平,但你英语再好,也融入不了美国白人的人群当中。这都不是英语水平的问题。

当然与美国人交往,不能随身随时带着翻译人员,现在手机翻译功能已经很强大了,而且随时间在加速进步。如果嫌手机翻译交流不自然,可以选择智能耳机。

科大讯飞公司推出的同声翻译智能耳机,对方说外语,耳机就会同声语音翻译出来,支持中文与英、日、法、韩、西班牙、俄语6国语言进行实时互译功能,且反应快,译得准。

有了这样一款耳机界高科技神器,想与外国友人交谈不成问题。如果还嫌交流不自然,可以把耳机缩小,变成隐形耳塞,塞进耳朵,谁也看不出来,这仅仅是技术问题成本问题。翻译速度,准确率可以随时间不断改进,要知道技术是加速发展的。请问这和会英语有什么区别?就是用母语交流不也有听不清听错了或者理解错了的时候?

请问一个人要达到与外国人自然交流的水平,需要苦学多少年?你就是每天拼命学,一辈子又能学会几门语言(达到自然交流的水平)?

如果这样还嫌与外国人交流不自然,不远的未来可以通过脑机接口来实现人与人之间语言直接交流沟通,连通过嘴,耳朵和声音都不需要,不需要通过大脑听觉中枢,直接在两个人大脑语言中枢之间传送信息,通过脑机接口完成神经信号编码转换并通过无线电信道在两个人的脑机接口之间传输信号,并通过脑机接口连接两个人的大脑语言中枢。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就像心灵感应一样,不用说一句话。马斯克已经在进行这方面初步探索,已经开发出硬币大小的脑机接口植入小猪体内,并在媒体面前进行了演示。据估计这种黑科技要实现可能就是十年内的事。

当然你可以说这种黑科技还有很多技术难题有待攻克,但再难再难,也比全民学英语愚公移山要容易得多得多吧。再说与外国人直接交流也不是什么刚需,急需。不能流利与外国人交谈可以用智能翻译装置帮助,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能与外国人流利交谈,也仅仅是锦上添花,有它不多,无它不少,因为第一你也融不进白人的圈子,第二人家也不在乎你这个能力,要说英语流利程度,美国的流浪汉都比中国人英语8级还流利,但谁会在乎一个美国流浪汉英语流利?只不过是中国人很在乎这个能力,能与外国人流利交谈脸上有光。而为了这点虚荣心,就要全民学英语,愚公移山,这简直不可理喻。再说能与外国人交谈的机会又有多少?很多人学了十几年英语,这样的机会一生也遇不到几次,遇上与外国人交谈的机会,那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我分析了支持英语者提出的必需学英语的各种理由,大部分理由都讲不通,只有两个理由是能站得住脚的,这里把这两个理由展示一下:

必需学英语的理由之一:为了拿绿卡出国。这个理由确实难以反驳。而且是很多支持英语者心里的实话,但不便明说。可能会有人说他们不爱国,但我反对给他们扣上不爱国的政治大帽子。我反对英语,但我尊重和捍卫支持英语者的说话权利。出国是公民的权力和自由,只要不是贪官携款外逃,别人无权干涉,也不能用爱不爱国进行道德绑架。但不能为了少数出国的人的自由而去剥夺大多数人不学英语不出国的自由。

必需学英语的理由之二:学会英语可以提高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这个理由也不好反驳,不管你承不承认,事实的确如此。我们平时在一些节目中经常看到的一些人,讲话时嘴里一定要夹杂一些英语单词,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显得更时尚,更高贵。学不好英语的人似乎都低人一等,这无形中在培养一种崇洋媚外的风气,哪怕是个非洲人,只要嘴里能说几句英语,也不管语音语调是否准确,也能在中国培训机构当老师教英语,身份也变得不凡了。曾经有一则汽车电视广告,明明是给中国观众推销汽车,可非跟观众过不去,全部是英语广告词。除了英语可以抬高身价,找不到别的解释,观众能不能听懂英语广告词不重要,广告词是英语这一点就已经足够了。

学英语的十个理由:必须学英语的奇葩理由(8)

语言是平等的,不能认为英语是高贵语言,会英语的人高人一等,汉字这种象形文字比英语这种拼音文字更有资格高人一等。但我还是要重复前面那句话:我反对给支持英语者扣上不爱国的政治大帽子,我反对英语,但我尊重和捍卫支持英语者的说话权利。用英语提高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总比那些以开豪车,穿名牌来抬高自己身份和地位的人境界要高吧,更比靠摆官架子抬高自己身份和地位的官员境界要高吧。毕竟学英语要靠自己努力,而在官场爬到高位要么靠买官鬻爵,要么靠溜须拍马阿谀奉承,堂堂正正靠自己努力学习英语抬高自己身份和地位总比那些官员要强得多吧。而在原始社会,监狱和某些黑帮中,甚至是用肌肉显示身份和地位。监狱里的狱霸通过纹身显示自己地位,这是他的自由,但如果我作为普通囚犯,我觉得纹身并不能显示地位,那我也应该有不纹身的自由。同样,有些人认为可以通过学会英语显示身份和地位,那是他的自由,但我认为我能看懂机械图纸就已经可以显示我的身份和地位,那我也应该有不学英语的自由。人各有志,人们价值观不同,有的人价值观认为英语应该学,那是他的自由,但不能剥夺那些价值观不同,不想学英语的人的自由。

学英语的十个理由:必须学英语的奇葩理由(9)

最后我想说,关于英语是要踢出高考还是保留英语主课地位,这是大事,不能由几个官员说了算,而是要专家们研究论证然后人民代表大会讨论投票表决。当初三峡工程争论也很大,很多专家智库应用系统科学软科学研究决策,最后是人代会投票表决通过才上马的,而全中国为了学英语付出的时间精力远远超过三峡工程,英语是踢出高考还是保留英语主课地位这件大事更应该交由专家论证人代会投票表决。专家论证决策过程要有科学的量化标准数学模型和众多专家智库综合量化分析计算,这属于大系统软科学研究,中国没有美国兰德公司那样的智库,但也有众多专家,他们可以组成智囊团专门研究这个课题,就像三峡工程的论证决策那样,国家可以拨给他们研究经费,最终研究成果交由人代会投票表决,而不是简简单单由几个官员一拍脑袋就决定。

全文都是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