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经典油画谢稚柳笔下的荷花:蔡小丽作品金碧莲花图赏析

经典油画谢稚柳笔下的荷花:蔡小丽作品金碧莲花图赏析历时三载的孜孜努力,在王迦南与蔡小丽先生的手下,传统宋代营造法式建筑风格的普贤殿修整完工,一幅长达12米、高达2.8米,由10块版面组成的巨幅作品《金碧莲花图》横空出世。整个画面营造出一种不哀不乐、悲悯自觉的时空境界,与安放壁画的普贤殿以及殿内的普贤菩萨雕像合成一体,成为当代公共空间艺术的范例。文/金琞(美术评论家)复兴重彩 走进少林重修普贤殿典礼释永信给王迦南颁发重修普贤殿的授权委托书《金碧莲花图》礼赞

经典油画谢稚柳笔下的荷花:蔡小丽作品金碧莲花图赏析(1)

经典油画谢稚柳笔下的荷花:蔡小丽作品金碧莲花图赏析(2)

巨幅工笔重彩《金碧莲花屏风》

高2.8m,宽12m

作者/王迦南、蔡小丽

2013年仲秋,金风送爽的时节,旅英中国画家王迦南、蔡小丽夫妇专程访问了河南嵩山少林寺,对始建于北魏时期皇家寺院少林寺变迁的历史深为感慨,向接待的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发愿,要为千年古刹创作一幅壁画供奉。释永信方丈允诺给一个殿安放这幅壁画,决定将年久失修的普贤殿重修启用。对此宏愿善举,王迦南先生受托担纲按照国家对古建筑修复的要求设计、监督并精心重修普贤殿,和蔡小丽先生共同创作一幅金碧莲花图。

经典油画谢稚柳笔下的荷花:蔡小丽作品金碧莲花图赏析(3)

复兴重彩 走进少林

经典油画谢稚柳笔下的荷花:蔡小丽作品金碧莲花图赏析(4)

重修普贤殿典礼释永信给王迦南颁发重修普贤殿的授权委托书

《金碧莲花图》礼赞

文/金琞(美术评论家)

历时三载的孜孜努力,在王迦南与蔡小丽先生的手下,传统宋代营造法式建筑风格的普贤殿修整完工,一幅长达12米、高达2.8米,由10块版面组成的巨幅作品《金碧莲花图》横空出世。整个画面营造出一种不哀不乐、悲悯自觉的时空境界,与安放壁画的普贤殿以及殿内的普贤菩萨雕像合成一体,成为当代公共空间艺术的范例。

古今中外的文化艺术创作,如古巴比伦、古希腊、古埃及、古印度的艺术创作在对人生、世界的认识和向往中,常把睡莲、荷花奉为圣洁完美的形象,作为崇尚信仰神明的代表符号,用于强化、装饰对艺术的向往描述。我国在西周时期就有了种植荷花的传统。莲科植物莲花的花朵,被统称为荷花,子实称之为莲子。近代植物分类学将其中文学名称为荷花,别名莲花、藕花、芙蓉、菡萏,属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木兰亚纲、毛茛(山龙眼)目、莲科、莲属、荷花种。称莲花是指它的科、属,称荷花是指它的种类。古代南北朝时代佚名的乐府民歌《西洲曲》有“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的描述;唐代诗人张籍在《送从弟之苏州》中有“夜月红柑树,秋风白藕花”的诗句;宋代诗人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些都是古代采莲图、莲花盛开境况以及莲花在传统文化价值、审美意识追求的真实写照。

《金碧莲花图》装潢完毕,一展雄姿,带来“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意象感受。那些蕴含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意蕴和审美情趣的线条、色彩、光线构成了生命活力和多元情绪,承载着对自然规律和传统文化的敬畏,融合了近现代东西方文化艺术的精髓,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将成为中国传统重彩工笔绘画的代表作之一。

在午后斜阳背景深层处,《金碧莲花图》随着时光构图的节奏,渐渐透映重重厚实、沉稳、亲和的本金色,一扫炫耀、浮夸、浅薄的土金妆,与画面透层的造型产生相互对应的效应,形成极强的对比,构成画面的厚度、深度、高度。全图保持着画面语言的纯粹性,舒缓有度的旋律感,鲜明饱和的光艳度,蕴含哲学思考精神的多维可能性,显示出洁净、华贵、典雅的基调和文化艺术精神的富丽堂皇。

王迦南、蔡小丽先生继承了唐、宋绘画的优秀传统,长期研习积累、潜心锤炼,以对艺术的直觉感悟、扎实的绘画功底,吸取世界现代绘画的技法,用独创的个性语言——源于传统又极具时代性的绘画形式和色彩、光影技巧,再现了重彩绘画的神韵和光彩的魅力。在他们笔下,清晰展现出莲花、荷叶、莲蓬、芦草的肌理,重彩工笔精准造型、色彩变幻、逼真写实的株株莲花无不喷薄欲出,好似每朵莲花、荷叶、莲蓬随着莲梗的摆动在微风中上下翻腾、摇曳,寥廓万类尽自由。

49朵莲花、18枚莲蓬远近布局错落有致,形成立体的多点焦点,透视感强,具有强烈动感。它们由片片荷叶护佑茁壮生长,好似舞蹈演员在音乐旋律的伴奏下翩翩起舞,在舞台和聚光灯下以优美的身形和姿态塑造出美丽的形象;又像怀孕的母亲,用身心迎接和拥抱阳光、空气,以充盈的营养孕育健康饱满的莲子。无论花瓣的单层、复层都在光线的映照下反射出独特光彩,造就富有韵律感和光感的空间。古人称之“五种天华”的白、红、粉红、紫红、黄五色的花瓣围绕着碧绿的莲蓬,在正反各面和不同角度上折射出透明的光影。

《金碧莲花图》全图构思气势宏大,布局严谨,莲梗、荷叶、莲花和繁多的芦草,按照各自生长空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使全图遵照大自然的法则,将人性和情感融入自然规律,是艺术家自身体验的情感表达,及诗意、优雅笔墨语言提炼后的再创作。近景、中景、远景的莲花在萌开、怒放、凋谢,生出的莲蓬在充实成熟。

低矮的莲花怡然自得,修长莲花的昂首挺立,更有在荷叶遮蔽下半遮面的“丛中笑”,均显示出传统花鸟绘画纯熟的写实性和写意性。通过这些技法完美地描绘出每类植物造型的细节 组成每个局部的空间关系单元,继承了传统绘画的“密不透风、疏可走马”。整幅画闹中取静,松紧有序,依从自然的生命节奏,每个局部积小型成大势,最终汇合成一个丰富饱满、充满活力的金碧莲花图。

《金碧莲花图》整体画面造型、色彩和意向的趋势就像一幅豪华的“帝后礼佛出行图”。全图坚挺的、泛射金色的荷叶就像一柄一柄高擎着的罗伞华盖,笼罩着簇拥帝后的盛装王公将相队列,前导仪仗华丽森严,组成朝觐大典的浩荡行列,一如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以求最终得到圆满解脱的快乐。

普贤菩萨又称三曼多跋陀罗,意思是具足无量行愿,具备众德。普贤菩萨是大乘菩萨的代表,象征大乘佛教的精神,表征是菩萨行,表行践,主一切理德、行德。王迦南、蔡小丽先生创作的《金碧莲花图》通过有序的陈式规范,体现了普贤菩萨行愿、行践的精神。

生物界有着著名的“荷花定律”:荷花开放的季节以30天为计,第一天开放的只是这片荷花总数的1/5,第二天会有两倍数量的荷花开放,到第29天会有1/2的荷花开放,直到第30天全部荷花才会开满。最后之日荷花开放的速度是前29天的总和。这说明凡是万物成长的过程,必须将精力积累到足量,由此厚积薄发,根深方能叶茂。王迦南、蔡小丽先生致力复兴重彩,追求民族文化的自信,以诗性原则和意境再造,驾驭精美的线条、瑰丽的色彩,创作出充满美学追求的绘画作品,表达精神领域的思考、领悟和胸中的格调、境界。《金碧莲花图》如是矣!

经典油画谢稚柳笔下的荷花:蔡小丽作品金碧莲花图赏析(5)

经典油画谢稚柳笔下的荷花:蔡小丽作品金碧莲花图赏析(6)

经典油画谢稚柳笔下的荷花:蔡小丽作品金碧莲花图赏析(7)

经典油画谢稚柳笔下的荷花:蔡小丽作品金碧莲花图赏析(8)

经典油画谢稚柳笔下的荷花:蔡小丽作品金碧莲花图赏析(9)

(点击查看大图)

王迦南、蔡小丽先生创作的《金碧莲花图》绘制过程:

先是勾勒巨大的画稿,

然后将画稿平铺在地面上泼彩、泼金,

接着是三矾九染,

一片片荷叶、一朵朵莲花,

一遍遍晕染,一重重着色。

莲花清供与大匠精神

少林寺普贤殿的修缮及《金碧莲花》的创作

文/李建群(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评论家)

2018年4月21日,在毗邻天安门城楼的太庙美术馆将有一个特殊的画展开幕,这就是《莲花清供与王迦南、蔡小丽大者之美中国画展》。这个展览主要展出的是两位艺术家创造的巨幅工笔重彩《金碧莲花屏风》,这幅高2.8米,宽12米的巨作以恢宏的气势描绘了旭日初升的荷塘中一望无际的壮丽景观。与这幅作品一同展出的还将有一组视频,记录了该作品将要永久陈列的建筑——嵩山少林寺的普贤殿以及该殿的修缮过程。这个展览有它的非凡意义:它是由职业艺术家的纯艺术作品走进寺庙殿堂的活动,是学院派艺术家对宗教性公共艺术空间的贡献,它将成为中国人文化生活中一个重要事件。在这个作品后面还有一个感人故事,也承载着在时下的中国弥足珍贵的大匠精神。

2012年初,旅英艺术家伉俪王迦南、蔡小丽登嵩山游历少林寺。这座千年古寺唤起了他们对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他们当下决定:要为这座古寺捐献一幅画。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当即应允给他们一座殿。两位艺术家经过一番考察,选择了已经关闭13年之久的普贤殿,并受委托负责监理该殿的修缮。

普贤殿建造于20世纪80年代,于改革开放之初仓促建成。当修缮人员打开尘封的建筑检查时,却发现这座大殿年久失修,屋顶漏雨,房梁腐蚀,而殿内的大木柱柱脚已被白蚁蛀空,大殿随时有倒坍的可能。负责监理的艺术家经过与少林寺方面的商议,决定在原来的地基上对大殿进行彻底修缮,以修建一座堪与少林寺千年盛名相称的普贤殿。

经典油画谢稚柳笔下的荷花:蔡小丽作品金碧莲花图赏析(10)

经典油画谢稚柳笔下的荷花:蔡小丽作品金碧莲花图赏析(11)

经典油画谢稚柳笔下的荷花:蔡小丽作品金碧莲花图赏析(12)

少林寺修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是汉传佛教禅宗祖庭,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在以后的一千多年历史中,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命运,少林寺也几度兴衰,最后在民国初年到文革期间历经战火与劫难,终至衰败。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电影《少林寺》的热播,少林寺又一次进入中国人关注的视野,受到政府的重视与关注,“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成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一座古寺,它的命运令人唏嘘,它的历史与中国文化传统紧密相连,在这个古老的遗址上修建一座具有传统的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殿堂,对于今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完成普贤殿的修缮,两位艺术家在考察中国传统古建的基础上制定了修缮计划,并与少林寺共同商定由安徽的中国古代建筑专家汪洋先生的精英团队负责此项重任。由于中国古建属于木结构,这种易损坏的材料决定了建筑存留的时间有限。加上历经战火,在中国的土地上留存的明以前的古建已经很少见,且破损严重。相比而言,在日本却保留了更多的唐宋风格建筑。因此,艺术家亲赴日本京都考察古建,并考察了日本皇宫,究建筑材料及装饰壁纸的防腐技术。终于使普贤殿的材料耐久和防腐防蛀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为保证建筑的质量,普贤殿的建筑木材采用了来自东南亚的红木,这种木材材质紧密耐久。艺术家王迦南亲自来到浙江木材进口囤积地,一根根挑选良木。再将木材转运到安徽,请技艺精湛的仿古建筑工匠,将木材雕凿成榫卯架构,雕刻上装饰浮雕,最后运到少林寺在建筑原址上构成大殿。

修缮普贤殿所需的经费需求巨大,除了少林寺提供的资金以外,更有许多默默无名的奉献者,比如安徽的木料雕刻匠人们,他们一听说是为少林寺修殿,便仅仅收取基本结构雕刻制作费用,还有大量的工作如无数遍的打磨,以及为房梁加工而雕刻的装饰浮雕等等都以供养奉献的形式完成。

经过了三年的辛勤工作,一座崭新的殿宇伫立起来。它在外表上与修复前的普贤殿几乎没有一点区别,但内部完全采用中国传统古建工艺完成,在传统的北宋营造法式上还加入了全新的防腐防漏技术。它凝固了无数人的心血和梦想。它古朴而简洁,雄劲而内敛,它的低调而富有内涵的气场为巨作《金碧莲花壁画》的到来提供了相应的舞台。

在普贤殿修缮的同时,《金碧莲花》的创作也在紧张地进行。巨大的画幅是用近三米高十几米宽的宣纸构成,艺术家蔡小丽在她京郊的杏园工作室一点点描绘着这巨大的场景:先是勾勒巨大的画稿,然后将画稿平铺在地面上泼彩、泼金,接着是三矾九染,一片片荷叶、一朵朵莲花,一遍遍晕染,一重重着色。夏天,她的汗水与泼彩一同流淌;冬天,她捂着棉衣,握着画笔在冰冷的画室描绘。画幅如同心田,日复一日,耕作不停。如此三年过去,逐渐地,画中的景象逐渐显现:荷塘里轻雾氤氲,荷叶在蜿蜒中生长,莲花在晨曦中摇曳,晨露在荷间晶莹闪烁,旭日的光辉掠过,如洒金般点点生辉……,莲的娇艳,莲的洁白,莲的芬芳,伴随着荷叶的千姿百态、自然界生命的蓬勃旺盛,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不难想象:这个万物生生不息的荷塘,那是怎样华美而摄人的圣洁!

普贤殿与金碧莲花的产生过程,从捐一幅画到修一座殿,它的每一步都极尽精致,极尽完美,所有的细节极尽考究,艺术家在完成这些工作的时候,他们的认真和投入几乎可以比之为一种修行,一种历练,他们是以一种大匠精神来打造一座建筑和一幅绘画,这是时下的中国需要提倡的精神。

经典油画谢稚柳笔下的荷花:蔡小丽作品金碧莲花图赏析(13)

经典油画谢稚柳笔下的荷花:蔡小丽作品金碧莲花图赏析(14)

经典油画谢稚柳笔下的荷花:蔡小丽作品金碧莲花图赏析(15)

普贤殿的修缮与装饰带给我们的思考在于:对于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泱泱大国,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笔宝贵的财富?对于传统的继承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我们不求发扬光大,只求固守,则传统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消耗和颓败,唯有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我们古老的传统才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对于少林寺这座千年古寺,它需要的保护不是粗制滥造,是对传统的真正发扬光大,在发展中继承。对古建的修缮和重建,普贤殿的修缮和装饰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同时,这个事件也涉及如何发展和提升我们的公共空间艺术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宗教性建筑一直是没有引起充分重视的公共空间,在物质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公共空间艺术急需引起重视,尤其是像少林寺这样受众广泛、影响巨大的公共空间,应该可以成为我们发展公共艺术的重要阵地,我们有必要通过这样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公共空间对人的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产生积极的促进和影响。显然,普贤殿的修缮和装饰开启了对宗教性的公共艺术的关注和实践。

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寺庙绘画似乎是民间艺术的领域,专业艺术家几乎很少涉足。王迦南、蔡小丽两位艺术家以职业艺术家和学院派艺术家的身份关注到这样的领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们以精益求精的大匠精神,以精湛的艺术水平为为数众多的普通受众树立了一个榜样,一种少而精的艺术标本,一种对传统文化的理想化追求。相信他们的艺术会如同无声的春雨滋润大地一般滋养普通观众的心灵,给我们带来传统文化的滋养。

经典油画谢稚柳笔下的荷花:蔡小丽作品金碧莲花图赏析(16)

王迦南作品:《高士图》2011 78×108cm

经典油画谢稚柳笔下的荷花:蔡小丽作品金碧莲花图赏析(17)

蔡小丽作品:《夏兰图》1999 92×122cm

经典油画谢稚柳笔下的荷花:蔡小丽作品金碧莲花图赏析(18)

王迦南作品:《残阳晚山》2007 98×120cm

【评论】

经典油画谢稚柳笔下的荷花:蔡小丽作品金碧莲花图赏析(19)

贾方舟

美术评论家,策展人

王迦南、蔡小丽两位艺术家所承接的传统文脉是越过水墨画上千年的发展而回归到“唤烂而求备”的唐代重彩——他们试图把水墨画放弃的东西再找回来。而在这个过程中,身处于西方的他们有得天独厚便于借鉴的条件,西方绘画自印象派以来对光与色的卓越表现开启了他们承接唐宋传统的另一扇门。正是这一扇门的开启,使他们的艺术不单是对唐宋传统的重现,而且使这一文脉得以延伸。从表面上看,王迦南和蔡小丽的画显得很“传统”,但在“传统”的格局中又分明揉进了新的视觉因素。他们的画既具有色彩的单纯性,又具有穷尽自然的丰富性。特别是“光”在他们作品中的微妙显现,更成为他们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画中那些面积很小的亮部常常幻化成幽幽的“光”,仿佛这“光”不是被投射上去而是来自“物自体”,那些涓涓细流,湍湍飞瀑,那些白色的花朵,都具有一种散射的光感。他们两位通过对唐宋

重彩的复兴和光大,不仅为中国画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线索,也发展出一种新的可能,而这正是他们的艺术在中国的当下所具有的意义。

经典油画谢稚柳笔下的荷花:蔡小丽作品金碧莲花图赏析(20)

邵大箴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评论家

王迦南、蔡小丽均有中外艺术知识和技巧的储备,尤其长期受传统艺术熏陶、感染和教育,他们能在中西艺术对比中发现这两大艺术体系的同和异,能很快地找到自己艺术的立足点。我在两位艺术家的作品中,既看到他们对民族传统绘画的执着,也看到他们受西方古典与现代艺术的一些启发,使自己的艺术手段和绘画语言更为丰富所做出的努力。王迦南与蔡小丽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们深谙传统中国绘画语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中国传统绘画的工笔重彩、水墨写意,文人画、院体画、匠师画、民间艺术,卷轴画、壁画形式,他们烂熟于心。因此,他们很容易在西方一些古典和现代艺术中,找到某种“共鸣”,从而启发他们重新回顾传统和从中发掘新的艺术资源。

经典油画谢稚柳笔下的荷花:蔡小丽作品金碧莲花图赏析(21)

田黎明

国画家

王迦南、蔡小丽的绘画语言以中为体、西学为用,技法上他们寻求着传统文化的思想,以中国画的文脉来体悟中国文化的内蕴,从中国画的审美上开拓出各自鲜明的绘画风格。他们的心性传承了儒家的仁者之怀,他们的绘画法则以秩序为理念,遵循着天地融合的思维方式,反省于一切事与物,向往内外一体的自然境界。王迦南的作品有近于道家清风明月、劲健刚直之举;蔡小丽的作品以儒家绮丽含蓄、温厚润泽为本。两位先生的绘画艺术始终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生长着,他们的艺术理念在有形之中体悟着无形的自然之美,在变幻的自然结构中发现着艺术的结构,使其在民族文化土壤中生根。

编辑:惠茹乐

< End >

点击查看往期文章精选

经典油画谢稚柳笔下的荷花:蔡小丽作品金碧莲花图赏析(22)

文化艺术报社

刊号:CN61—32

邮发代号:51—20

投稿邮箱:

whysbbjb@126

专注|深度|权威

这是一条广告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