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数学建模大赛优势,美国数学建模竞赛95
美国数学建模大赛优势,美国数学建模竞赛95功利教育观,在我国各个教育阶段无孔不入,这和教育管理和评价体系有关,即把所有教育表现都与功利的升学、就业挂钩,而不是注重发展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能力。简单来说,只是追求功利的成果,而忽视人才的成长过程,而对成长过程的关注,才是教育的核心。我国社会必须摆脱功利教育观,回归关注每个学生成长的过程,这才能培养有兴趣、有个性的优秀人才。其次,要取消竞赛获奖与保研、就业挂钩。很多人担心这样一来,谁还愿意参加竞赛,这是完全从功利角度看竞赛。站在兴趣角度,即便没有奖励政策,学生照样会参加竞赛,以竞赛来发展自己的兴趣,促进学习。这正是“美赛”希望的样子。具体表现为,很多高校把参加美赛获奖,作为学校的重要教学成绩加以宣传,甚至把赛事给参赛论文评定的“合格论文” (Successful Participants) “乙级论文” (Honorable Mention) “甲级论文” (Meritorious)
今年的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ICM,以下简称“美赛”)的成绩已经揭晓一个多月,而围绕这场比赛的争议却难以平复。当记者将目光聚焦这项由美国数学及其应用联合会(COMAP)举办的竞赛才发现,今年参赛的2.5万余支队伍中,95%以上来自中国。有人认为这项“国际性比赛”基本都是中国学生参加、中国老师阅卷,所以“很水”。在中国学生参与这一竞赛的第31个年头,美赛在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争议。(中国青年报5月27日)
据报道,1997年,共有409支队伍参加“美赛”,其中271支队伍来自美国,107支队伍来自中国大陆、两支队伍来自中国香港;20年后的2017年,美国的参赛队伍增加了不到一倍;中国的参赛队伍则增加了100倍以上,总数早已破万。
而我国学生之所以热衷参加“美赛”,除了部分学生对数学建模感兴趣、“喜欢”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高校出台各种奖励措施积极鼓励学生参赛。学校将学生参加“美赛”获奖,作为学校的重要办学政绩,并对获奖学生提供奖金,给予保研加分等;有的地方政府还有相应的落户加分政策。一言蔽之,“美赛热”源于功利的驱动,围绕“美赛”的诸多乱象,均因功利而产生。
“美赛”主办方对于中国大学生热衷参与美赛,是乐见其成的,因为他们的目的,就是在在教育系统中推广数学建模,培养学生的兴趣。但在我国,大学生参加“美赛”,却并非都源于兴趣。在最初几年,参加“美赛”,没有什么政策奖励,学生们还大多出于兴趣,而近年来,“美赛”被很多高校视为与哈佛、麻省理工等世界一流大学学生“同场竞技”的国际性比赛,于是逐渐发生变异。
具体表现为,很多高校把参加美赛获奖,作为学校的重要教学成绩加以宣传,甚至把赛事给参赛论文评定的“合格论文” (Successful Participants) “乙级论文” (Honorable Mention) “甲级论文” (Meritorious),对应为“国际三等奖”(或“成功参赛奖”)“国际二等奖”(或“荣誉提名奖”)“国际一等奖”,而事实上,有50%的论文会被评定为“合格论文”。一些参赛学生,无视赛事规则,在答题时,寻求老师的指导,或在网上进行交流,还有学校主动派老师进行指导,导致被赛事主办方认定为不诚信,有作弊行为而被取消资格,严重影响中国学生的形象。
“美赛”的功利化,和其他竞赛的功利化毫无二致,都是把获奖与具体的利益挂钩(加分、升学、荣誉评定),于是出现竞赛热、弄虚作假。这和基础教育阶段的“奥数”一模一样,在美国,只有少数学生参加的奥数,但在我国,由于有奥赛获奖加分、有保送,于是出现“全民奥数”。近年来,为治理奥数热,我国先后取消了奥赛加分和保送政策。
学生完全出于兴趣参加“美赛”,是应该继续鼓励的。需要治理的是功利化对待“美赛”,为此,首先要调整对高校办学的评价,不能把获得所谓国内外竞赛的奖项,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指标。把大学生参加国内外竞赛的表现,作为评价本科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这是近年来国内大学排行榜的基本做法,引导高校以“抓竞赛”,来“提高”教学质量,这不但会导致竞赛功利化,而且,也偏离整体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初衷,学校会以竞赛表现“一俊遮百丑”。
其次,要取消竞赛获奖与保研、就业挂钩。很多人担心这样一来,谁还愿意参加竞赛,这是完全从功利角度看竞赛。站在兴趣角度,即便没有奖励政策,学生照样会参加竞赛,以竞赛来发展自己的兴趣,促进学习。这正是“美赛”希望的样子。
功利教育观,在我国各个教育阶段无孔不入,这和教育管理和评价体系有关,即把所有教育表现都与功利的升学、就业挂钩,而不是注重发展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能力。简单来说,只是追求功利的成果,而忽视人才的成长过程,而对成长过程的关注,才是教育的核心。我国社会必须摆脱功利教育观,回归关注每个学生成长的过程,这才能培养有兴趣、有个性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