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民俗英歌舞:潮汕民间艺术英歌舞
潮汕民俗英歌舞:潮汕民间艺术英歌舞英歌是潮汕大地的地方传统舞蹈之一,这项活动被认为是扬正压邪、吉祥平安的象征,深受劳动人民喜爱和推崇,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潮汕英歌舞是汉族舞蹈形式之一 ,流行于广东的汕头、揭阳、潮州、汕尾等地 ;中国香港; 泰国; 英歌舞其主要表演形式为大型集体舞,舞者双手各持一根短木棒,上下左右互相对击,动作健壮有力,节奏强烈。舞后还有歌舞小戏,称“英歌后棚” 。英歌舞属汉族广场情绪舞蹈,汕头市潮阳区、潮南区,揭阳市普宁市、惠来县, 汕尾市陆丰市 ,潮州市潮安区,是英歌舞最盛行的地区。根据民间艺人的口耳辈传和一些佐证资料的介绍,潮阳英歌源溯明代。
潮汕英歌是流行于广东潮汕地区的一种民间艺术,其历史悠久,风格独特,长期以来强烈地吸引了广大的人民群众和专业舞蹈工作者。近年来,人们对这一民间艺术进行了较广泛的探讨和研究,特别就“英歌”的渊源和演变和发展为了推动“英歌”这一民间艺术向前发展。
据主修《潮州府志》的清顺治潮州知府吴颖的《潮州风俗考》中载:“农者春时数十辈插秧田中,命一人挝鼓,每鼓一巡群歌竞作,连日不绝,名曰‘秧歌’。”秧歌的“秧”的潮州读音与“英”字颇相近,由于在民间辗转流传,久而久之,便可能转化为“英歌”。
有人认为英歌舞所唱内容是歌颂梁山泊好汉,歌唱他们的英雄事迹,即为“英雄之歌”简化而成。而所说的“因歌”、“莺歌”皆因与潮汕音相近或相同而得。关于英歌舞的起源,众说纷纭,有人说是从祭孔的仪式中得到启发:有人说是受戏曲舞台上所演的梁山泊好汉的故事影响,从舞台搬向广场,从少数演员的舞台演出化成群体性的广场表演;也有人认为是受农村游神赛会传统节日摆花灯屏或纱灯屏和赛桌等的启发而演变来的,甚至还有外江戏说、少林寺说。
英歌是潮汕大地的地方传统舞蹈之一,这项活动被认为是扬正压邪、吉祥平安的象征,深受劳动人民喜爱和推崇,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