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农村葬礼抬棺材八个人:灞桥一带农村的

农村葬礼抬棺材八个人:灞桥一带农村的"入土为安"就是用黄土埋人,文明点叫“葬埋”。记得葬埋我祖母的时候,我在公社建筑公司上班,那年给我奖励了2000元。念及祖母的育孤之恩,我把钱全部交给了父亲,“给我婆花!把我看的那头猪也杀了,招待村里的乡党。”父亲高富荣是个农民,和祖母拉扯着着我们五个“光葫芦”遗孤,生活很是紧巴,祖母“倒头”后正为钱发熬煎,我的这一“行为”让父亲似乎一下子挺直了腰杆,他忘情地将我搂进怀里,“五子,算大没白疼你……”,一声末出,老泪纵横,“你婆可怜她没享过一天的福啊……。”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当时的棺材板以松木、柏木为优等,接下来为杨木、桐木。有钱有办法的是“四页瓦”,即棺材上下左右全是浑的,讲究几吋“墩子”。一般情况的则量力而行,图个实受,只要结实。棺材一般大头小尾,大头上用刀镌刻个“寿”字,“寿终正寝”成语大概就出自这里。唢呐哽咽着前边引路,后边随跟着一帮子身着白衣、头缠“馍绺子”的

农村葬礼抬棺材八个人:灞桥一带农村的(1)

高五幸:灞桥一带农村的“葬礼”(随笔)原创

下班回来行至暂居地的村口,熟悉、悲悽的哀乐,和着悲壮的唢呐声,放肆地钻进耳朵,勾起了我对家乡老了的人葬埋的沉痛回忆。

我的家在新筑镇新寺村。打我知道啥的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到本世纪初,村里的人“老”了,都是“土葬”。讲究个“入土为安”。三队、二队还专门为逝者划出一块“宅基地”集中安置;我们一队社员则是将“先人”在各自责任田里安顿。“活着一绺,死了一畦”,便是土葬的形象写照。

说到”土葬",便离不了棺材。乡党们在一块儿戏耍,“给儿盖房子娶媳妇奋斗一辈子,就为了换副棺材板板子。”

当时的棺材板以松木、柏木为优等,接下来为杨木、桐木。有钱有办法的是“四页瓦”,即棺材上下左右全是浑的,讲究几吋“墩子”。一般情况的则量力而行,图个实受,只要结实。棺材一般大头小尾,大头上用刀镌刻个“寿”字,“寿终正寝”成语大概就出自这里。

唢呐哽咽着前边引路,后边随跟着一帮子身着白衣、头缠“馍绺子”的孝男孝女,呼天嚎地。他们现在是要去火葬场(殡仪馆)火化老去之人。我让路闪在一边,静静地目送送葬人群去完成重要的“任务”……。

天有阴睛圆缺,人有生老病死,这是谁也难以阻挡、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

"入土为安"就是用黄土埋人,文明点叫“葬埋”。记得葬埋我祖母的时候,我在公社建筑公司上班,那年给我奖励了2000元。念及祖母的育孤之恩,我把钱全部交给了父亲,“给我婆花!把我看的那头猪也杀了,招待村里的乡党。”父亲高富荣是个农民,和祖母拉扯着着我们五个“光葫芦”遗孤,生活很是紧巴,祖母“倒头”后正为钱发熬煎,我的这一“行为”让父亲似乎一下子挺直了腰杆,他忘情地将我搂进怀里,“五子,算大没白疼你……”,一声末出,老泪纵横,“你婆可怜她没享过一天的福啊……。”

好在是父亲早先将院子的大杨树截了,请匠人为袓母和自己准备好了棺材。棺材之前“束之高阁”,被放在楼上。我看到前来帮忙的乡党从楼上把棺材抬下的时候,想起了祖母生前的音容声貌,她那弱小的身躯将要被装进这个棺材,我抑制不住自己,竟泣不成声……。

“把五幸拉到一边去,事还办不办?”!“喝礼生”战新哥大声喝斥,指挥着人马将棺材放在堂屋正中,用卫生纸轻轻地擦拭,清理完毕,请出祖母她娘家人,开始了“入殓”。这时候,请来的“吹鼓手”就是吹的这曲子调,悲悲凄凄,悠悠扬扬,村里专司这个行当的“师傅”,不慌不忙,用红纸将棺材里齐齐地苫盖,然后放上褥子,把祖母挪在褥子上面,不知啥讲究,“师傅”揭开祖母蒙面的帕帕,给祖母嘴里边塞了个麻钱,这才用手帕把脸又复盖上。

“吹鼓手”涨红脖子使劲的吹打着,亲戚乡党围在一边看“入殓”,“师傅”把提前准备好了的“灰包”置放在枋(棺材)里有空间的地方,这些安排妥当,便开始了“瞻养遗容”左转三圈,右转三圈的程序,“喝礼生”再三叮咛,哭时的眼泪不能落在老人的脸上,只说为了"好”。他揭开祖母的蒙脸帕帕,接着叫了一声“哀”!全屋子顿时哭声一片。父亲领着我们一干子孝男孝女,按“喝礼生”的吆喝,进行人生最后的告别。庄严、肃穆的场面,唢呐声声如泣如诉,看到老人安详、熟睡的模样,平常有泪不轻弹的我,此时候已经难以自己,泪流满面了。战新哥眼睛红红的说,“都好好的再看上最后一眼,以后想见只有在梦中了……。"

人生最大的伤心莫过于生离死别。在哭妈叫婆的哀嚎声中,木匠心硬地抬上枋盖,用提前做好的几个木榫子,嵌入到刻好的木槽槽内,浑成一体,天衣无缝。(听老人说棺材板上不准用铁钉子,啥原因至今子丑寅卯我未能搞明白)“盖棺定论”的成语大概由之而来吧,我暗想。

接下来便是“安主”。将灵柩头朝上,脚朝下摆顺,拉上布帘帘,摆上三张大方桌,后桌先供上遗象之灵位,前边两张桌子是花饭.食品、水果等祭品,靠桌边边放碗沙子插香,碗两边插两根蜡。在“燃烛上香”的吆喝声中,孝男孝女依次完成该道工序。“安主”事毕,孝子归侧,吹鼓手站于堂前,为老去之人要送“三回戏”。

“人忙得跟吹手一样”!就是说的农村过白事。下来的工作是挂守门纸,迎礼,到了傍晚开始接灵,对族内不出五服故去的平辈,按年龄大小决定接灵顺序。“吹手”(乐人)自进门“嘀嘀嗒嗒”“嘀嘀嗒嗒”吹个不停,紧的屙屎尿尿都没空。哎,世上干啥的都不容易!

到了晚上,酬谢乡党,艺人在门口“唱戏”,屋里的“吹鼓手”则在“喝礼生”的叫声中,进行为故人“三献”(献茶、献饭、献果),此项有“大三献”和“小三献”,根据主家要求来选择,此项目涉及到”乐人需要“三拜六叩”,是要另外给“货”的。

老丧一般在家里放三天。出殡这日天刚麻麻亮,屋里就响动起来“迎礼”。由于工作关系,我在公社认识人多,一传十,十传百,祖母葬礼这日,当时的公社党委、管委会,还有几十家社办企业和成十个大队,都分别送来了挽联、花圈。村的讲究要把送来的这些,挂、摆在院子,当时的那个热闹场面至今提醒着我,人活着,就是活人。“迎礼”跑来跑去,还要招呼乡党、亲戚和前来吊唁的的客人,尽管嗓子忙哑了,跑的脚胀了,跪的腿麻了,但人缘的气场鼓励着我,二天三夜没合眼,依然不觉得困乏……。

该出殡了。上午十一点多,

(按习俗需午时前入土)前来不请自到的乡党们蜂涌而至堂前,在棺材前后、两边各就各位,“起灵”!“乐起”!”喝礼生”一声令下,祖母连同她的“新房”被轻松的抬起,在旁边老人“慢点慢点”不断提醒声中,抬出了门放在街道早己绑好的“风辇”(男的则叫龙驾)上,然后盖上有花纹图案的“棺罩”。

大门口里三层,外三层全是送埋的人。在“起灵”的那一刹那间,”喝礼生"要父亲将盛满五谷的碗摔在“枋”的正面。“呯”的一声,麦子、包谷、黄豆、小米、大米的颗颗粒粒撒落一地……。我窃想,闹这名堂干啥呢?白白的浪费粮食。事后,我问战新哥,“这是怕咱婆在奈何桥上饿了带的干粮,阳世阴间一样,都得吃”。

前边敲着破铜,散着纸钱开路,吹鼓手使劲地吹着,拿花圈的、提“听说”“顺教”童男童女的、掮铁锨扛抱耙的、还有去看葬埋热闹的,一杆子人马浩浩荡荡,前呼后拥着灵柩,到了什字路口要停下来,众目睽睽之下,接受女婿、外甥的“路祭”。礼毕,复又抬起,直至葬埋的墓地。

灞桥一带农村存续了上百年的土葬,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现在基本上都变成“火葬”。而当年“土葬”的葬礼没有因火化而改变,只是少了备棺材、挖墓、抬埋“三道菜”,为主家也省去了好多的麻烦……。

农村老去之人的“葬礼”,是后人表达对逝者的尊重和祭思。

农村葬礼抬棺材八个人:灞桥一带农村的(2)

农村葬礼抬棺材八个人:灞桥一带农村的(3)

农村葬礼抬棺材八个人:灞桥一带农村的(4)

农村葬礼抬棺材八个人:灞桥一带农村的(5)

农村葬礼抬棺材八个人:灞桥一带农村的(6)

农村葬礼抬棺材八个人:灞桥一带农村的(7)

农村葬礼抬棺材八个人:灞桥一带农村的(8)

农村葬礼抬棺材八个人:灞桥一带农村的(9)

作者简历

高五幸,笔名:高五星,初中文化,西安市灞桥区新筑街道新寺村人。自幼酷爱文学,曾经在新筑公社、乡镇企业、灞桥区土地管理局工作过,现在新城区康复路市管所打工。20岁从写新闻报导开始,创作的剧本“席筒相亲”(与王韶之合著)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在省市主流媒体先后发表新闻稿件数百篇,曾经是中共灞桥区委中心通讯组成员,西安晚报通讯员,被西安晩报,中共灞桥区委评为优秀通讯员。陕西农村报网专栏乡村作家、陕西省农民诗歌学会会员,法制文萃西部网特邀作家,灞桥区诗词楹联学会常务理事。

农村葬礼抬棺材八个人:灞桥一带农村的(10)

农村葬礼抬棺材八个人:灞桥一带农村的(11)

原创散文天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