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十个古装智慧少年故事:穿越的道德楷模
讲述十个古装智慧少年故事:穿越的道德楷模人们这么讨厌王莽,又是为什么呢?这一年,王莽69岁。1公元23年10月6日,在皇帝的位子上勤恳工作了15年的王莽死了,死状极惨。他的头颅被人斩下,尸体被数十个军士砍成一堆碎肉。人们把他的头悬挂在闹市之中,不久又割下了他的舌头,后来又刷上油漆,保存了270年之久,直到毁于一场意外的大火。
王莽之谜
近些年来,他给很多人留下的印象,除了“窃国大盗”,剩下的可能就是一个“穿越者”的身份。
但是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生前身后的风评反差为何那么大?究竟是谁在背后操纵着这一切?
知道的人可能并不多。
1
公元23年10月6日,在皇帝的位子上勤恳工作了15年的王莽死了,死状极惨。
他的头颅被人斩下,尸体被数十个军士砍成一堆碎肉。人们把他的头悬挂在闹市之中,不久又割下了他的舌头,后来又刷上油漆,保存了270年之久,直到毁于一场意外的大火。
这一年,王莽69岁。
人们这么讨厌王莽,又是为什么呢?
2
王莽,公元前45年出生在魏郡元城。虽然出生时,姑姑王政君已经贵为皇后,可是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用“六亲不靠”四个字来形容,应该也算贴切。
王莽十岁左右,父亲王曼就死了,不久之后,大哥王永也突然病故。父兄的离去,让王莽失去了和其他叔伯兄弟一起分享皇家恩泽的机会。
公元前27年,王家的五个叔伯在一天内都被封侯,家族中唯一没有被封的,就是王莽这一支。
当然,王莽毕竟还是王家嫡系,他完全有足够的理由和资格,主动贴近一点长辈们,跟着沾点光。
但是,王莽却选择了孤贫自守,他过着一个普通人家的普通生活:“事母及寡嫂,养孤兄子,行甚敕备。”在照顾好一家老小的同时,还把剩余的时间用在了读书学习上。
相比浪荡纨绔的堂兄弟们,懂事好学的王莽就显得非常另类。但是这种清静乐道的生活没有持续太久。此时已经升级为太后的姑姑王政君,开始惦记起这个沉默寡言的侄子,时常在儿子刘骜面前,念叨王莽的恭顺乖巧。
在太后的不断提示和举荐下,汉成帝刘骜开始留意起了这个性格做派异于常人的表弟。
王莽非凡的命运,在他而立之年到来之际,才初见曙光。
3
公元前21年,发生了一件对王莽影响很大的事。
王莽的伯父、当朝大司马王凤病倒了。他躺在病床上,眼看命不久矣。整个家族中,只有王莽来到大伯身边,亲尝汤药,昼夜服侍,承担起了照顾病人的重任。以至于“乱首垢面,不解衣带连月”,尽管如此辛苦,却从没有一句怨言。
王莽的贤孝细致被王凤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在即将辞世的时候,王凤给妹妹和皇帝外甥交代的唯一一件事,就是请他们无论如何也要照顾一下这个谦恭懂事的侄子。
王莽因此获得了他人生中第一个官职——黄门郎,不久又被提升为射声校尉。这年他24 岁。
能干可靠,稳重谦虚,又有家族光环的加持,王莽开挂的人生即将开始。
公元前17年,整岁三十的王莽被封为新都候、骑校尉、光禄大夫侍中。又过了8年,王莽从叔父王根手里接过大司马印,开始总领朝政,统帅文武百官。
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世家子弟,到一人之下的大司马,王莽只用了十四年。
而他平步青云的最大秘诀,就是始终如一的过硬口碑。
掐指头算起来,在篡汉自立这个历史是非出现之前,起码有三十年的时间里,王莽像今天的道德楷模一样,受到天下人的称赞和追捧,无数儒生为之敬仰,忠孝仁义每一项他都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贯穿于实践中。也正因此,他才成了社会各阶层人士共同认可的大司马的人选。-秦四晃:《被收藏的头颅:王莽》
4
官虽然越做越大,王莽对自己的要求却从未降低,反而更加严苛。在他家中,几乎看不到任何奢华多余之物。相反,他“散舆马衣裘,振施宾客,家无所余。”分发自己的车马和衣物,去救济贫穷的朋友。
然而他觉得这样还不够,要让全天下的人都过上好日子,才是他的最终目标。
可是,没等他的愿望实现,又发生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在公元前7年,汉成帝驾崩,汉衰帝继位。新的外戚傅太后和丁皇后的家族开始得势,一时间咄咄逼人。大司马的位置还没捂热,王莽也只能请退隐居以避锋芒。
第二件事是刚到封地南阳不久,二儿子王获打死了家里的一个奴才。王莽知道了这件事之后,阴沉着脸命令儿子:“你必须死,用你的命去抵人家的命!”
最终王获不得不遵从父命,自缢而死。
这件事让王莽的声望不仅没有因为隐退而受损,反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
5
历朝历代到了后期,皇帝大多短命,西汉也不例外。公元前1年,汉哀帝也死了,因为生前宠幸美男子董贤,所以没有留下一儿半女。
这时傅太后和丁皇后已死,作为唯一能镇住场面的皇太后,王政君立刻收回玉玺,稳住了朝局,风向又转回到王家这边。
在众臣举荐下,声誉日隆的王莽毫不意外地再次上任大司马。
王莽上任后,便拥立中山王九岁的儿子刘箕子登基,是为汉平帝。而此时的王太后已年近七十,于是大权落在王莽身上。
公元3年,王莽48岁,在万民请求下,将自己的长女王嬿立为汉平帝皇后。
公元4年,又是万民请求,王莽加号宰衡。
前途一片光明,终于可以大展抱负了。
建立市场、修建明堂,兴教办学,开市营商、建立国家仓库、为学者建造房屋一万套、重起炉灶颁布各种新的法令规章,大刀阔斧的一系列改革赢得了不少掌声。
公元5年,新落成的明堂里,一场规模空前的祭祀仪式正在举行,刘氏宗室千人参加,各得封赏。与之同时,一场自汉以来从未有过的大规模官民请愿活动,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
诸侯王、公卿、列侯和皇族成员以及各级官吏和老百姓,共计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同时请求朝廷,一定要嘉赏王莽。
如此庞大的数字规模,相信不是王莽私下调动安排所能完成,甚至,突然出现的这种群情激昂的情况,连王莽自己恐怕也未曾料到。
汹涌的民意下,至高无上的“九赐”加封在王莽身上。王莽成了人民心目中的贤良圣人。
6
公元6年,汉平帝也死了,两岁的刘婴被立为太子,注意是太子。这一年王莽51岁。实事求是地说,汉平帝的死,让王莽距离天子更近了一步,但是也让他此后纵有千百张口,也说不清道不白。
7年,谶纬禅让之说四起,大概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王莽有些飘了。虽然再三推辞,最后还是接受了真命天子的谶纬,于公元8年当上了皇帝,改国号为新,此时,王莽54岁。
就这样,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外戚儒生,不费吹灰之力地登上了天子的宝座,几乎没有战争,没有伤亡,堪称奇迹。
看到这里,大家也许会相信这一切都是王莽故意为之——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可是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许多问题。
先说汉平帝的死。
汉平帝九岁登基,做了五年病病殃殃的傀儡,却偏偏在王莽居摄的关口驾崩,不得不让人多想。于是许多人直接一口咬定,就是王莽毒杀了少年天子。
可是,历史上有过无数封建王朝的天子驾崩所引发的迷案,汉平帝刘衎之死只是其中之一,像后来的隋文帝杨坚、宋太祖赵匡胤等人的死因,大多都是妄加揣测。但是对于后来接掌江山的人来说,却是不得不背的黑锅。
王莽只能说更加典型和点背而已。
其实,稍微有一点历史常识的人,不难从汉平帝之死引发的后世猜测看出,虽然许多人咬定王莽弑君,但是距离王莽最近的修史者班固,对此事却没有任何记录。
班固作为东汉的皇家修史者,对于王莽一定会有许多看法——不管这种看法是来自自身还是迫于当权者的压力。如果王莽真的有过弑君行为,他一定会不遗余力地大肆宣扬。但是在《汉书》中,却没有找到关于王莽弑君的只言片语,这恐怕是最能说明问题的。
再来说谶纬禅让,王莽已经被推上了一条改弦更张的不归路,开弓没有回头箭,只能鼓足勇气走下去。而任何一个新政权的诞生,都需要借助上天的符命,出于君权神授的传统政治需求,连二接三的造势行动势必会相继展开,这一点可以参考后来的武则天。
所以与其说是王莽故意为之,倒不如说他是不得不为之。
因为到了这个时候,王莽已经没有退路可走,何况还有一腔宏愿亟待爆发。
7
翻遍史书,到这个时候找不到一个公开反对王莽的人,甚至找不到一件王莽贪腐堕落的事,于是班固只能用“伪善”来发泄一下。
但是如果说王莽是个伪君子的话,我们不妨来看看他对自己亲人的态度。
王莽的四个儿子中,除了上文说到的王获杀人偿命外,大儿子王宇结伙乱政系狱而亡、小儿子王临不伦败露自杀,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三个儿子牵涉的案件,都是王莽亲手办理的。也就是说,是王莽“亲手”杀死了自己的三个儿子。
不只是儿子,当年那个备受叔叔爱护的侄子王光杀了人,王莽知道后连嫂子也一块责备,最后逼的这娘俩一起谢罪自杀。
王莽的孙子王会宗,年少好玩,在爷爷登基后,刻了三枚天子印章来玩,王莽知道后没有丝毫迁就。于是和父亲叔叔们的下场一样,王会宗谢罪自杀。
王会宗的姐姐王妨,婆媳关系处得不好,偷偷借鬼神诅咒公婆早死,被一个婢女发觉,竟杀人灭口。事情败露后,知道过不了爷爷这一关,也上吊自杀。
据说,面对毫无舐犊之情的丈夫和接二连三死去的儿孙,夫人王氏整日流泪,以致哭瞎了双眼。
许多人认为王莽过于残忍而无情,但问题的另一面是,在极其珍爱羽毛的王莽的逻辑里,“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绝不只是一句愚弄百姓的空话。
伪善的人,是不可能对自己也下这么狠的手的吧?
8
可是王莽就一点缺点都没有吗?
恐怕未必!
从王莽称帝后的一系列改革来看,他显然是一个崇尚古礼而不能自拔的超前理想主义者。他眼里的美好天下,应该是“市无二贾,官无狱讼,邑无盗贼,野无饥民,道 不拾遗,男女异路。”的大同世界(《汉书·王莽传》)
于是他恢复井田制,将土地收回国有,推出市场经济,进行货币改革,废除奴隶制度……总之,一切都要回到上古那个让他日夜崇拜的时代。
然而,虽然泥古,但王莽的思想似乎又很超前,即使今天的我们看起来,都颇具现代人的意识——这也是他今天被许多人冠之以“穿越者”的主要原因。
然而这样的极端心态,显然是无法是应当时社会的。
初衷和办法虽好,并不代表着结果一定会好。公元12年,在发布“王田”和“私属”的第三年,在王公贵族和富豪地主的强大阻力下,王莽不得不收回成命,宣布去消“王田”、“私属”制度。
同样遭到失败的,还有王莽颁布的赊贷、五均、六筦等一系列新的经济政策,这些新的经济政策,不仅没有朝着想象中的方向发展,倒成了一些官员手中大肆渔利的便利工具。“奸吏猾民并侵,众庶各不安生”,一路呕心沥血地谋划设计,到头来官商联手侵民,苍生更不安宁。
而币制改革,更是“在大混乱上增加了大混乱”,每一次以新币取代旧币,都带来了贬值,人人怨声载道,直接动摇了社会根本。
几番苦心经营,王莽所期望的周朝那样的升平世界,未见到来,病态的帝国,却愈加腐朽,加之天灾人祸,纷怨四起。公元23年,更始军攻入长安,王莽逃至渐台,被商人杜吴所杀。
自此,持续14年的王莽新朝画上了句号。
不语说:
外戚专权、谋朝篡位、把一个天下,搞得民不聊生。这其中的任何一条,都足够让后世史学家尽情发挥了吧!
所以,在后世的记载中,王莽成为了一个“侈口蹶顄,露眼赤精,大声而嘶。长七尺五寸”的反面人物。他的头颅,也成为了罪大恶极的反面教材,一代接一代地流传了270年。
且不说史学家的处境和心境如何可叹可怜。最让人感到悲凉的是,却是国人深陷千年的蒙昧。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众杀伐成功而登大宝者,得到的是千古称颂,歌功颂德。标新立异而改弦易张者,则万年遗臭积毁销骨。
历史不仅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更有可能是一个彪形大汉,高祖就一定大风起兮云飞扬,王莽则必然谦恭之于未篡时。
人格之高下,无厘头早早给你贴上了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