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址保护利用,京西矿区工业遗址功能再生实践
工业遗址保护利用,京西矿区工业遗址功能再生实践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京西矿区走过了传统发展模式中的漫长历史,“生态涵养区”的新城市功能定位则是京西矿区转型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在新的转型发展中,京西矿区需要在规划、建筑领域注入新的智慧元素,不仅是探索实现区域绿色低碳发展的技术基础,更是建设区域整体安全体系的核心。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 年)》明确指出,将曾经拥有辉煌采矿工业的京西矿区未来的发展定位为生态涵养区,实现从采矿的生态破坏地向生态涵养区转化。
■张 帅
近年来,工业废弃地的转型利用是土地资源再利用的热点。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的实施,绿色低碳成为行业发展主旋律,与此相关的新技术也在起步发展之中。在“双碳”战略和新技术支撑下,工业废弃地的功能再生需要“破圈破层”,构建新的发展机制。
王平村煤矿厂区建筑遗址现状 张 帅/供图
煤炭工业是中国工业的基础,具有悠久的历史。位于北京西部的门头沟区(以下简称京西)自辽代至今已有千年的采煤史,随着2020年最后一座煤矿千军台煤矿的关闭,京西正式结束了采矿史。京西矿业为北京市的发展贡献了能源和附带产品,虽然目前矿业项目全部关停,但是这些拥有厚重历史的工业痕迹,亟需注入新的元素,实现工业遗址的功能再生。
改善生态环境
就是发展生产力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 年)》明确指出,将曾经拥有辉煌采矿工业的京西矿区未来的发展定位为生态涵养区,实现从采矿的生态破坏地向生态涵养区转化。
京西矿区走过了传统发展模式中的漫长历史,“生态涵养区”的新城市功能定位则是京西矿区转型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在新的转型发展中,京西矿区需要在规划、建筑领域注入新的智慧元素,不仅是探索实现区域绿色低碳发展的技术基础,更是建设区域整体安全体系的核心。
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研究团队遵循“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的原则,在系统消化京西矿区转型发展规划现有研究成果、政策趋势、实践探索基础上,多次开展现场调研工作。
京西矿区的王平村煤矿建筑在2020年9月被列为北京市第二批历史建筑。通过实地调研,团队对王平村煤矿现有的工业遗迹进行了记录、分析,理清王平村煤矿各个系统之间的关联逻辑,认为王平村煤矿地面工业建筑依山而建,整体呈现出多层次的空间结构,具备较为广阔的修复、再利用的空间,为未来的矿山建筑修复改造方案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了解,王平村煤矿规划转型为地中海度假酒店,方案落地后,其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煤矿废弃地构建的地中海俱乐部。
京西矿区的大台煤矿位于门头沟山体之中,由于关闭时间不久,目前依旧能够感受到矿山的运营气息。大台煤矿的矸石形成了矸石山,矸石是煤矿开采的副产品,由于其中含有有害元素,放置于自然界中与空气接触容易引起自燃,释放有害气体。矸石山是过去、现在煤矿处置煤矸石的常规手段,显然这种模式与国家的“双碳”战略在理念上有一定差距。团队在矸石山问题的研讨中一直认为,利用绿色建筑技术重新革新矸石山的表层和内在结构是目前解决现有矸石山问题的初级方案,未来将矸石转化成可以利用的建筑材料,重新循环进入基建领域是其最为优化的解决方案。
狠抓绿色低碳技术
在“双碳”背景下,京西地区工业遗产修复改造利用研究紧紧围绕“绿色低碳技术”展开。
一方面在京西矿区工业遗址建筑设计领域,团队根据京西矿区工业建筑遗址现状,以生态低碳人居角度分析现有工业遗址改造策略。建筑定位为人才实训基地,依托原有构造,建筑采用双坡屋顶,沿水系景观展开形体布置,充分利用地域生态、景观及交通优势,达到建筑空间价值最大化,创造矿区生态化、集约化的崭新建筑形象。
同时,团队对京西地区区域气象条件开展分析研究,提出建筑巷道通风的被动策略与主动策略,结合现有太阳能利用技术、海绵城市节点构造,优化利用矿区建筑遗产改造节点,为推进京西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发展示范区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另一方面在京西矿区的地表修复领域,从矿区转型必要性角度提出新的土地利用思路,现有的研究成果对于基础能源行业的转型发展有很多借鉴。团队总结京西矿区矿藏资源现状,阐释了矿区土壤重构的必要性,基于矿区土地污染状况做出分期规划的景观修复设计,开展了煤矿废弃地土壤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物理化学技术修整受破坏矿区地表技术路径研究、矿区水域水质控制修复方法研究、矿区生态植被环境修复研究、门头沟矿区景观休憩节点设计研究、导视系统升级优化策略研究,形成了基于土壤修复技术的煤矿废弃地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在研究过程中,针对现有矿山除尘领域的不足,提出了《一种用于露天矿山运输道路降低扬尘的排水沟结构》实用新型专利。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本文原载于《中国建材报》10月17日9版
责编:和新龙
校对:和新龙
监审:贺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