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全国第一批人才工作先进个人:北京拟表彰61名优秀青年人才

全国第一批人才工作先进个人:北京拟表彰61名优秀青年人才2020年12月11日“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评选工作办公室55568317,55568343,55568344(传真)反映情况和问题应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为便于核实、反馈有关情况,反映人应提供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和工作单位,我们将严格遵守工作纪律,履行保密义务,逾期或匿名不予受理。特此公示。

全国第一批人才工作先进个人:北京拟表彰61名优秀青年人才(1)

关于第九批“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拟表彰人选的公示公告

为大力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表彰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积极贡献的优秀青年人才,我市开展了第九批“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评选表彰工作。经过提名推荐、专家评审和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定等程序,提出61名拟表彰人选。根据《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评选表彰办法》相关规定,现就拟表彰人选予以公示,广泛征求意见,接受社会监督。公示期间,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通过来电、来信、来访等方式向评选工作办公室反映公示对象存在的有关问题。

公示时间:2020年12月11日至12月17日

联系地址: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东大街56号院4号楼317室(邮编:100743)

55568317,55568343,55568344(传真)

反映情况和问题应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为便于核实、反馈有关情况,反映人应提供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和工作单位,我们将严格遵守工作纪律,履行保密义务,逾期或匿名不予受理。

特此公示。

“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评选工作办公室

2020年12月11日

第九批“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拟表彰人选主要事迹

(按照姓氏笔画排序)

1.丁铭(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教授

主要从事量子精密磁场测量和新型光纤器件的理论方法、关键技术、系统集成等研究。探索磁场测量灵敏度极限,创新研究了基于SERF效应的超高灵敏磁场测量多源误差分析与抑制;突破微纳光纤应用的瓶颈,创新研究基于光纤的微纳结构器件中光的传播演化机理及性能提升问题。主持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3项。发表SCI论文85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51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4项。

2.于丹(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病原菌致病机制及基因转录调控等方面的研究。首次通过dCas9/sgRNA-反向染色体免疫共沉淀联合质谱技术筛选与HIV-1启动子区域互作的宿主蛋白,为研究宿主调控病毒基因转录提出新思路。整套研究技术流程有望加速抗HIV-1潜伏药物靶标筛选,也为其他病毒相关研究提供技术参考。主持或参与国家及省部级课题3项,发表论文4篇,获国家发明授权专利1项。

3.王丽娜(女)北京东晟合创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主要从事创新创业企业服务工作。牵头组织“东升杯”国际创业大赛项目,累计吸引全球创新创业企业近万家,孵化企业近千家,企业融资超20亿元。指导团队推进全球创新生态矩阵建设,目前已覆盖35个国家,国内34个城市。负责统筹组织国家双创周,中关村创新创业季系列峰会、论坛等活动,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吸引全球创新人才汇聚。参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园区宣传工作,累计运营自媒体渠道10余个,发布宣传稿件600余篇。

4.王剑晓 华北电力大学 讲师

主要从事能源交通融合的氢联网研究,提出基于动态可行域聚合的能源共享理论,从调度运行、市场交易和工程应用开展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面上项目、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面上项目各1项;作为子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智能电网联合重点项目1项;作为研究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发表学术论文52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论文35篇。受理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项,美国专利1项。

5.王娟(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医师

主要从事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发生机制及早期预警、急性心脑血管事件早期预测评分体系的研究工作。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面上项目等;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及北京市医管中心培育人才计划各1项。发表SCI文章23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8篇。

6.王晗 清华大学 助理研究员

主要从事适用于在体检测的新型微纳生物传感技术研究。首次实现基于功能化纳米电极的核酸生物标志物重复性高灵敏度检测,可对目标游离DNA等核酸生物标志物进行重复性检测,以评估相关生物标志物的动态变化,分析疾病发展趋势,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发表SCI文章12篇,授权专利1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带领志愿者参与北京市核酸检测信息录入服务,累计完成9万余人核酸检测信息采集。

7.王雷明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主治医师

主要从事神经系统肿瘤及分子病理学研究。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省部级课题1项;获得北京市高创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和北京市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青年拔尖人才等项目支持;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首都医药卫生发展基金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脑肿瘤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相关论文5篇。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加入宣武医院方舱核酸检测团队,参加新冠肺炎一线抗疫核酸检测工作。

8.方秋子(女)北京市首都公路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京沈高速公路分公司“秋子服务”品牌带头人

2010年开启首发集团“秋子服务”品牌之路,成为首都高速一张靓丽名片。新形势下,注重创建多维度服务平台,延展品牌的影响力和服务力,为北京首善交通贡献力量。作为宣讲团成员,走进企业、院校进行品牌宣讲100多场,宣传工匠精神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带头坚守岗位,共服务保障疫情防治运输车辆10721辆。获全国劳模、感动交通十大人物、首都道德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等40多项荣誉称号。

9.田浩亮 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工程机械关键部件再制造等方面的研究。近五年作为第二负责人主持国家“两机专项”项目1项、第一负责人主持各类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70余篇(第一作者SCI论文28篇),受理PCT国际发明专利3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6项。参编专著1部。制定国家标准报送稿2项,院级技术规范和技术秘密4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人才计划。

10.史晓刚 枭龙科技 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创立“枭龙科技”,攻克多项增强现实(AR)核心技术,取得AR核心专利45项,提升我国AR产业国际市场核心竞争力。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省部级重点研发专项5项。成功研发多款行业领先的重量级AR产品,广泛应用于商业、工业、安防、军工等领域。荣获北京青年五四奖章、北京市科技新星等荣誉。入选福布斯亚洲“30位30岁以下杰出青年”。

11.冯越 北京化工大学 教授

主要从事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及结构生物学的研究工作。近年来主要研究方向在病原与宿主的相互作用领域,尤其是在病原对宿主蛋白的翻译后修饰的分子机理方面,同时也与其他团队合作对叶绿体分裂的分子机制开展研究。发表或接收SCI论文30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15篇。主持国家及省部级项目4项。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2018中国十大新锐科技人物,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人才计划。

12.朱奎 中国农业大学 教授

主要通过兽医药理学与毒理学、化学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等手段全力在耐药性致病菌控制领域开展系统的科研工作。主持“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4项。构建良好的耐药性防控科研平台,近五年以通讯作者(含并列)发表SCI论文3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10的7篇;获授权专利1项。

13.刘珏(女)北京大学 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专项子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9项。研究成果首次基于大样本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向世界证实了我国乙肝感染已从既往的高流行水平降低至中流行水平。获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全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发表论文62篇。作为全国新冠肺炎专家组唯一的“80后”成员,参与撰写各类疫情防控政策建议及专项报告100余份。

14.刘晓光 中国人民大学 副教授

主要从事经济增长与转型理论研究。提出包容转型经济特征的内生增长理论,为统一解释中国经济在投资、储蓄、技术进步、就业和经济增长等方面的独特表现提供了理论分析框架。构建包容金融深化和“债务-通缩”机制在内的统一分析框架,提出“债务-增长”动态平衡理论,破解“稳增长”与“防风险”两难命题。主持或参与国家及省部级项目7项。发表文章30篇,其中作为第一作者在SSCI期刊发表25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获商务部商务发展研究成果奖、刘诗白经济学奖等奖项。

15.刘超 北京值得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

创立北京值得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办“什么值得买”消费内容分享网站,形成了“消费 内容分享 消费引导 社区共建 品牌营销”的特色运营模式,为用户、创作者和电商、品牌商构建产业链共赢的消费信息良性生态系统。心系公益,多次牵头公益慈善活动,积极践行企业社会责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积极采购防疫物资支援疫区。

16.刘辉 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 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新能源智能汽车,国防专用硬派越野混合动力新能源汽车量产开发的一线核心自主研发工作。作为核心技术骨干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863计划2项,解决行业“卡脖子”的核心企业研发项目6项。参研车型连续37个月占据国内细分市场销量第一,创造利税超过20亿。发表SCI论文13篇,其中第一作者9篇。授权发明专利7项,编纂企业标准3项。

17.安宁(女)北京北冶功能材料有限公司 工程师

主要从事先进航空发动机、重型燃机用战略性高温合金材料的成分设计与制备加工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先后负责和承担国家863项目、国家重型燃机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型号发动机、市级重大项目13项。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冶金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首钢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入选国家新材料人才培养计划。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文章3篇,EI文章3篇。制定企业标准12项。

18.许镇 北京科技大学 教授

主要从事城市灾害情景仿真的研究。主持国家及省部级项目7项。共发表论文47篇,出版专著1部、教材2部。获国家发明专利、PCT专利、软件著作权共24项。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建筑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奖励。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通过与清华大学联合研发排风环境污染快速分析方法及程序,解决了抗疫医院排风环境污染分析的紧急性难题。

19.李纪为 北京香侬慧语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主要从事自然语言和机器学习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在对话系统、自然语言单元语义表示、神经网络可解释性、自然语言生成、机器翻译等领域拥有较多代表性成果。首次将深度学习,尤其是深度强化学习引入人机对话生成系统,解决了长期困扰对话系统的三个主要问题。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文章34篇。获《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全球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荣誉。

20.李京阳 北京清航紫荆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

主要从事航空发动机总体设计、航空发动机原理、飞行器总体设计、空气动力学、工程管理学相关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和重点资助获得者。主持基金项目3项,陆军装备科研项目1项,横向课题3项。作为总设计师、第二完成人参与陆军装备预研项目1项,863课题1项。发表SCI论文11篇,EI论文13篇,出版专著1部,封面论文1篇,获专利及软件著作权69项。

21.李建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工程师

主要从事地铁火灾及基础设施网络系统可靠性相关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近五年主持或作为骨干参与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2项。获中国安全生产协会安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参编国家标准1部,地方标准1部。发表论文30篇;授权发明专利23项、实用新型专利21项;获批软件著作权13项。

22.李勇 清华大学 副教授

主要从事移动行为认知及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在认知移动规律建立移动模型、基于移动规律优化网络资源分配、认知异常移动保障社会安全三方面取得了理论和技术突破,为移动运营商网络服务质量优化系统、武警反恐多元服务平台、新冠疫情模拟防控等工程任务解决了重要实际问题。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发表IEEE期刊第一和通讯作者论文120篇,CCFA类会议60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项。

23.李寅青 清华大学 教师

主要从事基因组医学和工程学的交叉领域的研究。首次追踪和解析了成年健康脊髓中神经再生的罕见过程,对脊髓神经修复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发表论文17篇,申请专利11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完成手持式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设备的研发,可为家庭、机场、火车站、集市和海关等非专业场景核酸检测提供核心技术支持,推动常见感染性疾病的诊疗模式从集中化院检逐步向分布式基层检测、乃至家庭检测转化。

24.李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 助理研究员

主要从事人类不孕不育疾病的遗传学与致病机制、胚胎干细胞体外分化为生殖细胞等研究工作。在国际上首次报道TSGA10双等位基因突变可导致无头精子症,发现SPAG17双等位基因突变与严重弱精子症发生有关。主持或参与国家级课题5项,省部级课题2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著25篇,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

25.李慧嘉 北京邮电大学 研究员

以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等应用领域的热点问题为研究背景,主要从事复杂系统优化与控制、社会计算和数据挖掘基础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出版专著2部,发表文章100余篇。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及青年项目各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重大研发项目多项。

26.杨丹(女)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副教授

主要从事介电弹性体材料的设计、制备及性能研究工作,促进新型智能材料在智慧医疗和新能源领域中的应用,研究成果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等,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人才计划,市教委青年拔尖人才计划。授权专利13项;发表SCI论文50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35篇。

27.杨波 北京银联金卡科技有限公司 研发中心负责人

主要从事金融科技与测评技术领域的工作和研究。带领团队对生物识别技术产品涉及的生物识别算法和终端架构安全进行研究;设计了基于TEE SE的人脸识别安全支付终端解决方案,使终端平台能够满足保护用户人脸图像数据机密性和人脸活体检测准确性的安全要求。先后参与完成5项重要行业与企业标准、3项研究报告和2项白皮书的编写,助力金融科技领域的安全标准化。

28.杨莹韵(女)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主治医师

主要从事内科临床医疗、医学教育和科研工作。在教学研究方面进行胜任力为导向的临床实践评估反馈、递进式分层培养、学习过程档案建设等3项试点工作。在科研方面,主要开展基础-临床转化研究及医学-工程交叉学科研究。发表论文5篇,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作为骨干参与国家级与省部级课题各1项。获中国医学论坛报“最佳临床实践奖”。

29.肖盟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助理研究员

主要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诊断、流行病学监测及相关机制研究工作。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北京市科技新星等项目10余项。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3篇,总影响因子171分。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荣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标兵”称号。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参加协和医院援鄂医疗队,在重症病房建立床旁检测室,协助患者临床检测。

30.吴林林 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大规模新能源脱网防控、风电机组及风电场仿真建模、风电次同步振荡抑制、新能源集群功率控制系统优化等方面的研究。参与国家级项目2项,牵头或参与国网公司科技项目13项,为保障首都清洁供电作出了突出贡献。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7项,冀北公司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0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44项,发表SCI/EI论文30余篇。

31.沈春明 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 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能源安全及煤层气资源安全高效开发技术应用研究工作。创新提出城市能源系统综合风险能量流网络评估技术方法,为北京超大城市能源供应安全保障风险防控提供支撑。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任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6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5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EI论文8篇。获省部级一等奖3项。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人才计划。

32.张仲毅 北京星网卫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兼总工程师

主要从事卫星跟踪控制、移动卫星通信设备相关的研制开发工作。先后主持或参与北京市科委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1项、北京市科委重大科技专项2项。主持研制二十余款不同型号规格的移动卫星通信天线系统、便携式卫星通信天线系统,产品服务于各类机关部门,先后保障了汶川地震等救援抢险、海军演习、杭州G20峰会等重大任务。

33.张守红 北京林业大学 教授

主要从事水土保持、雨水控制与利用、小流域综合治理领域的研究。推导雨洪设施雨前水位/含水量概率密度分布函数,解决“霍华德假设”问题,提升概率解析模拟的准确性,填补创新性雨洪管理研究短板。构建城市雨水利用社会经济-水文模拟系统,揭示其节水、径流调控、经济可行性变化规律,解决雨水资源化利用社会需求问题。研发山区、平原区、城乡结合部不同类型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措施体系,为北运河生态廊道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34.张佳鑫 北京市海淀区文明志愿者协会 党委书记、主任

创立夕阳再晨公益品牌,搭建起覆盖29个城市百余万老人的服务平台,以实际行动践行着“用青春陪伴夕阳,用生命影响生命”的时代誓言,带动北京、上海等地100所高校志愿者覆盖全国500多个社区,帮助百余万老年人快速融入信息化社会。获时代楷模、首都道德模范、北京五四青年奖章、北京榜样十大榜样人物等荣誉。

35.张砥 北京日报报业集团 编辑

担任北京日报社唯一首席评论员。积极承担“大评论”写作和编辑,确保评论部高质量完成各项宣传报道任务。精心运作“七日谈”评论版,积极打造品牌栏目,使其成为传递党报思考的思想阵地。积极融入集团媒体融合战略,不断提高新媒体评论的原创力和传播力。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充分发挥党报评论的舆论引导作用,撰写《这一仗,必须打赢》等相关“京平”文章近百篇,多次得到市委主要领导的肯定。

36.张维敏 北京肿瘤医院 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分子肿瘤学研究,围绕食管鳞癌和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重点研究细胞周期调控与微环境重塑、代谢重编程之间的分子机理。主持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3项。在Nature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总被引用数830;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项。

37.张玥(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 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感染免疫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研究方向为天然免疫细胞在抗感染中的作用及机制,尤其关注中性粒细胞的功能。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6项,发表论文5篇。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积极投身于疫情防治一线工作,参与新冠标本的分类整理、入库、鉴定、分析等工作。

38.陈子天 塞纳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首席技术官

主要从事基于荧光发生化学的ECC测序方法及其配套算法的相关研究,为ECC测序技术主要发明人。该方法利用信息论中的冗余编码原理,可检测并纠正高通量测序中的错误;搭建了若干台测序仪原理样机,并在原理样机上证明该方法可使现有测序准确度提高两个数量级。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发表多篇学术文章;获授权8项发明专利和12项实用新型专利,入选北京科技新星人才计划。

39.尚超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 副大队长

身先士卒,勇于冲锋在一线,共参与抓获涉毒违法犯罪嫌疑人500余人,起获各类毒品67公斤。利用无人机开展航测,提高禁种铲毒科技水平,保持海淀区毒品原植物“零产出”成果。持续创新禁毒文化产品,利用辖区优势资源,探索开展毒品原植物识别教育;围绕年轻人思想特点,开展“胶囊式”精准宣传。获首都公安“杰出青年卫士”、“全国禁毒宣传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40.和渊(女)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高级教师

科研方面,申请“大健康”课题获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编写教材教参和翻译著作,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10余篇论文,多篇获得北京市教科研论文和北京教育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课程教学方面,组织开设了一系列交叉学科的课程群,育人效果显著,获得北京市基础教育优秀课程成果一等奖;积极投身教学管理,连续三年承担年级管理工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作出贡献;与中国科协合作,输出优质课程对新疆等地区进行教育帮扶。

41.金烁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主治医师

主要从事医工结合研究、医疗人工智能转化研究及肝胆外科临床研究。主持或参与国家及省部级项目7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5篇,其中SCI论文3篇,中华系列杂志2篇。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主持研发的清华COVID-19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在10秒内完成诊断、分型和定量,显著提升了新冠肺炎诊断效能,为近10万名患者提供迅速精准的智能辅助诊断,获全国信息化防疫抗疫优秀案例一等奖。作为国家远程医疗队赴鄂专家组成员,携系统设备赴武汉、鄂州一线抗疫。

42.郑三多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研究员

主要从事G蛋白偶联受体(GPCR)信号快速脱敏以及受体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研究。首次揭示和报道了抑制性神经递质受体GABAB(C家族GPCR)的信号脱敏机制即负调控机制、smoothened受体(F家族GPCR)激活的分子机制以及Sigma-1受体识别配体的分子基础,为研发治疗癫痫、痉挛、抑郁症等神经疾病以及抗肿瘤药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近年共发表SCI文章18篇,其中第一作者和共同第一作者10篇。

43.胡帅 北京师范大学 讲师

担任舞台与影视音乐作曲和笛子表演双方向硕士生导师。在数十部舞台与影视作品中任音乐总监,创作大量独立音乐代表作品。获“国家艺术基金”青年创作人才基金。曾获政府最高奖“文华奖”金奖;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第三批“中国梦”优秀作品奖;中国音乐家协会“永远的旗帜”优秀作品奖;奥组委冬奥作品奖第一名。

44.段军超(女)首都医科大学 教授

主要从事心血管毒理学及颗粒物毒理学研究,围绕大气颗粒物心血管毒性及其生物学机制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了心血管毒理学系统研究,在大气颗粒物心血管毒性研究、生物学机制探讨和评价方法建立方面取得了创新性学术成绩。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发表SCI论文85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含并列)发表55篇。参编教材和专著5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获中国毒理学会优秀青年科技奖等。

45.保肇实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主任医师

主要从事脑胶质瘤的分子分型和分子机制研究。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省部级3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6篇。研发的“高效通过血脑屏障、高特异性MET单靶点抑制剂PLB-1001”获美国发明专利1项。2019年入围英国《自然》杂志出版社评选的全球高影响力青年科学家前十名。

46.施海韵(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医师

主要从事消化系统疾病,尤其是炎症性肠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0篇。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人才计划、北京市医管中心“青苗”计划、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计划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积极投身发热门诊等抗疫一线工作,并完成1项肠道菌群与呼吸道病毒感染相关研究。

47.宫勇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教授

主要从事原子层厚度二维晶体的高质量合成及其性质调控等方面的研究。在原子层厚度的二维材料中引入杂原子调控其性质,优化局域原子及电子结构,实现更加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发展基于过渡金属原子插层的二维主客体化学,通过将杂原子引入到范德华间隙中的策略实现对材料带隙及局域电子态密度的有效调控。主持国家级项目2项,发表80余篇论文,其中通讯或第一作者40余篇。被评为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学者。

48.晋怡(女)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 庭长

发扬工匠精神,提出压缩商事审判周期“四步法”,初步形成两项规范引领、四步四化提速的“2 4”机制,审判质效位居全市前列。打造“诉源治理 多元解纷”治理链,精准服务副中心市域社会治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带头发挥党员先锋作用,提供全流程在线诉讼服务,确保工作不停摆。制定《疫情期间物业服务法律风险防控白皮书》,为社区依法合理防控提供司法服务保障。获“全国优秀法官”“北京市先进工作者”“首都劳动奖章”等荣誉。

49.顾锞 北京工业大学 教授

主要从事结构化的影像质量评价研究,在国际上率先提出结构化的影像质量评价建模理论与方法。建立低层视觉像素掩蔽计算的尺度自适应模型,形成最佳视觉质量感知尺度的调整策略;建立中层视觉局部基元描述的分段自回归模型,形成刻画局部视觉感知缺陷的有效手段;建立高层视觉整体感知体验的影像自由能模型,形成图像视频体验质量无参考评价方法。主持或参与国家及省部级项目8项。发表IEEE汇刊论文60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

50.高霏(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副主任医师

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方向的临床诊治及研究。在国际上首次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及首个荟萃研究证实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介入治疗术后三联抗栓治疗能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研究结果现已成为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介入术后标准治疗方案。主持或参与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5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SCI论文10篇。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坚守临床一线工作,并加入安贞医院核酸采样队,第一时间赴疫区进行核酸筛查。

51.涂凌波 中国传媒大学 教授

从事领域为新闻传播学,主攻新闻理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等研究方向。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创新性开展《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来自武汉抗疫一线的报道》课程建设,推动抗疫精神进校园。近年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和参与多个国家级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奖项。担任中宣部新闻阅评专家,承担智库工作和社会服务,积极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建议。

52.黄伟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副主任医师

主要从事严重创伤救治与周围神经再生相关的临床和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作为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教育部重点实验建设等多个项目。以第一作者发表SCI及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5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作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参与援鄂工作,被湖北省人民政府评为新时代“最美逆行者”。

53.黄岩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视觉认知交互相关研究。通过在多模态场景下协同建模人类认知机制,提出新型认知网络模型框架以期接近人类视觉交互的能力。主持或作为骨干参与国家级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5项。在国际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项,获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并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人才计划。

54.黄玲玲(女)北京理工大学 教授

主要从事纳米光子学、微小光学元器件设计和实验、衍射光学、全息三维显示算法等相关工作。首次提出并实验实现基于手性光场调控的超颖表面,解决超颖表面无法实现振幅和相位独立调控的瓶颈挑战,建立亚波长超颖表面的严格矢量理论模型,主持国家级课题4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含并列)发表SCI论文32篇;出版专著1本。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北京市科技新星人才计划。

55.龚政 北京林大林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总经理

带领公司以风景园林设计为引领,在生态修复、固废处理与循环利用、大气污染防控、环境综合治理、生态行业研究、种业进出口贸易等业务领域持续发力,打造全方位的生态综合服务,携手北京林业大学专家团队取得了一批先进的科研成果。累计完成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馆展陈等设计、施工项目7000多个,环评项目3000多个,获“鲁班奖”、“詹天佑奖”等国际国内奖项200多个。

56.隋少龙 北京拓疆者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首席执行官

主要从事机器人研发及应用领域研究。创立北京拓疆者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集成无人驾驶感知技术、机器人自动化、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智能处理等前沿科技技术,提供更安全、更高效的土木工程施工服务和产品。已申请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获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创业北京”创业创新大赛优胜奖等奖项。被福布斯评为2017年亚洲30位30岁以下的杰出创业者。

57.韩凯儒 中化创新(北京)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

作为教育部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导师,带领公司获得中国管理咨询50大企业荣誉,申报的《全球化工采购寻源大数据平台项目》被工信部列为2020年大数据产业发展示范项目,有助于提升产业整合能力和产业链控制能力,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保障中国化工产业链安全。推动在东城区建设首家“央企版权工作站”,实现版权业务在央企层面的全覆盖,树立央企版权工作的标杆和示范。

58.温莹莹(女)北京环境卫生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政工师

作为家中第三代环卫人,十年扎根环卫一线。以打造“红色堡垒”为目标,组建“天安门党员先锋队”,坚守“让天安门因我更美丽”的初心。创立以重大活动保障为核心的“1 N”天安门作业模式,将天安门地区环卫作业质量从“双十”提升至“双五”标准,即垃圾落地时间不超过5分钟,路面尘土残存量不超过5克,广场可“席地而坐”。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北京青年五四奖章。

59.靳路远(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副主任医师

临床上主要从事口腔急诊的诊疗工作,科研上主要从事牙周炎的基础及转化研究工作。发表SCI论文6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北京市医管局“青苗计划”等资助;研究成果获国际牙科研究会(IADR)中国分会青年学者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主动承担急诊工作,积极开展新冠流行期间口腔急诊病种及应对策略研究分析,对流行病流行期间的口腔急诊诊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60.魏巧玲(女)首都师范大学 教授

主要从事动力系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平面区域的反谱问题上做出突破性进展,证明了有限次光滑的具有一个轴对称性的平面近圆区域在同类区域中具有(动力学)谱刚性。在非凸Hamilton系统的研究上做出前沿性工作,给出了非凸Hamilton系统的粘性解。对教学充满热情,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基础课和方向课的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做学问的精神,受到学生广泛好评。获教育部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奖一等奖,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61.魏昕(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教授

主要从事组织行为学相关研究。开创了“负面预期”关键构念,解释了中国人在社会生活及组织情境中的冲突回避现象,多篇相关作品发表于CSSCI、SSCI期刊。以冲突回避框架来研究“抑制性进言”,以第一作者发表于《管理世界》的论文是国内顶级期刊关于抑制性进言的第一篇论文。首次在进言领域应用“社会赞许性回应”理论,开辟了新的进言研究视角,揭示“促进性进言”与“抑制性进言”背后的不同动机与影响机制。

来源 北京日报

编辑:黄品超

流程编辑 刘伟利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