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权与封建制度,浅谈封建王朝官制
皇权与封建制度,浅谈封建王朝官制地方分为:路,道,府州,县。路是由宋太宗赵光义所设的,路有多个长官,官僚很多,办事的没几个。诸路各设转运司、提刑司、提举常平司、提举学事司、经略安抚司,各司官谓之“监司”。转运司,又谓“漕司”:转运使、副使、判官掌一路财赋、又兼管监察官司吏之事;提刑司,南宋时谓“宪司”:提点刑狱公事 掌司法和刑狱;提举常平司,南宋时谓“仓司”:提举常平茶、盐公事掌常平仓及贷放、钱谷等事务;提举学事司:掌所属州县学校和教育行政;经略安抚司,南宋谓“帅司”:经略安抚使掌路所属州县的军事。其余府州、县与之前相似。宋朝官制枢密院是总理全国军务的最高机构,简称“枢府”。宋代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共掌文、武大权,称为东、西“二府”。《宋史·职官志二》说:宋初,循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掌文、武二柄,号为“二府”。馆阁学士,是宋代特殊的制度之一,除某某殿大学士、学士多为执政大臣之荣衔外,还有龙图阁(包拯后来就是龙图阁大学
五代十国官制
五代十国官制大体沿袭唐制,朝廷以三省六部为主干;地方官制也是州、县两级,州设刺史,县设县令,重要城市设府。变化较突出的是枢密院地位提高。唐代宗时设内枢密使,本由宦官担任,掌传递诏旨密奏。唐末改由士人充任。至后唐时,枢密院长官枢密使可参议军国大政的决策了。后周规定枢密院专管全国军事,不管民政。这种情况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宋代中书、枢密对掌文武二柄的职官体制。五代十国的各个政权是唐末藩镇割据势力的延续,他们依靠武力维持统治,因此对于麾下的幕僚给予重用,对于许多重要职务作为临时差遣委派幕僚去做,这样就使旧有的一套正式官职近于虚设。这时期的官制虽然基本沿用唐制,但各朝又有不少变化。
两宋官制
宋太祖赵匡胤为避免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乱象,采取重文抑武方针,加强中央集权,并剥夺武将兵权。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宋朝的相权大幅萎缩,仅负责行政职能。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二府,掌文武大权。又设盐铁、户部、度支三司,主管财政大权,号称计省。宰相、枢密使、三司使三者的事权不相上下,不相统摄,因此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宋朝还在御史台之外增设谏院和置谏官,这些都是监察机构,负责弹劾等事宜。宋王朝建立开始,就对中央官制作了调整。最大特点是用设官分职、分割各级长官事权的办法来削弱其权力的。这样,有些官只是空名,所谓“官”,其概念只是拿俸禄而已。三省、六部、二十四司虽名义上都有正式官员,但除非皇帝特命,不管本部的职事。
枢密院是总理全国军务的最高机构,简称“枢府”。宋代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共掌文、武大权,称为东、西“二府”。《宋史·职官志二》说:宋初,循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掌文、武二柄,号为“二府”。
馆阁学士,是宋代特殊的制度之一,除某某殿大学士、学士多为执政大臣之荣衔外,还有龙图阁(包拯后来就是龙图阁大学士)、天章阁等阁学士、直学士、待制,名为典司秘籍,为文学侍从官。其实,凡朝官出任外官,都带这种头衔,并非兼职之义。又有直秘阁等官称,名为馆职,是须经过考试的,称为入馆。此外,宋代还有一种“殿学士”的衔称,包括观文殿大学士、学士、资政殿大学士、学士、端明殿学士等。殿学士的资望极高,没有固定职责权限,只是出入侍从,以备顾问而已,但不是一般人能当上的。
地方上宋代以节度使和观察使合称“两使”。自唐末以来,节度使之权虽重而除授极滥。宋代派文臣知军州事、代替节度使之职,于是节度使之权虽尽去,而官位反而提高,只有亲王外戚及前任将相大臣中有特殊资望者,方授以此官。宋代的节度使、观察使名存实亡,但两使之下的判官、支使、掌书记、推官等幕职却依然如故,就连防御、团练、军事州都仍有幕职,作为入官的初阶,这是一种奇特的制度。判官也有称签书判官厅公事的,简称签判。签判之下的幕职官,其实都是闲职。
宋朝官制
地方分为:路,道,府州,县。路是由宋太宗赵光义所设的,路有多个长官,官僚很多,办事的没几个。诸路各设转运司、提刑司、提举常平司、提举学事司、经略安抚司,各司官谓之“监司”。转运司,又谓“漕司”:转运使、副使、判官掌一路财赋、又兼管监察官司吏之事;提刑司,南宋时谓“宪司”:提点刑狱公事 掌司法和刑狱;提举常平司,南宋时谓“仓司”:提举常平茶、盐公事掌常平仓及贷放、钱谷等事务;提举学事司:掌所属州县学校和教育行政;经略安抚司,南宋谓“帅司”:经略安抚使掌路所属州县的军事。其余府州、县与之前相似。
宋朝官员公服即常服,又名"从省服",以曲领大袖,腰间束革带为主要形式。另有窄袖式样也是公服。这种服式以用色区别等级。如九品官以上用青色;七品官以上用绿色;五品官以上用朱色;三品官以上用紫色。到宋元丰年间用色稍有更改,四品以上用紫色;六品以上用绯色;九品以上用绿色。按当时的规定,服用紫色和绯色(朱色)衣者,都要配挂金银装饰的鱼袋,高低职位以此物加以明显的区别。时服是按季节赐发给官臣的衣物。宋建隆三年以后赐发的范围更加广泛,上至将相皇帝大将下至侍卫步军,赐发的品种有袍、袄、衫、袍肚、裤等。所赐之服大部分是织有鸟兽的锦纹。
宋代官服
元代官制
元代中央官制沿袭宋、金的制度,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官僚机构。这套机构与其他各朝有相同之处,但也有其特殊设置。
元代官制
元代中枢权力主要掌握在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三个部门手中。这与宋代相似。忽必烈在汉地立国建都后,仍然十分注意保持和发展蒙古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朝廷立总制院,管领佛教僧徒及吐蕃境内事务,因唐制吐蕃来朝见於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置院使二员,同知二员,副使二员,经历二员,都事四员,管勾一员,照磨一员”。院使由朝廷命官任领。吐蕃有事,另设分院往治。宣政院的官员,僧俗并用,是元朝设立的一个特殊机构。它既是管理全国佛教的事务机关,又是直接统领吐蕃的政务和军事。
元代特别重视宗教,对于佛寺大加保护,特设总管机构“大禧宗禋院”,有院使、副使等官。所属各大寺院设总管府(如“南镇国寺”,设龙禧总管府;大“护国仁王寺”,设会福总管府;“大承天护圣寺”,设龙祥总管府等)。此外还设有田赋提举司、营田提举司、财用所、民佃提领所、香户提举司、营缮司等。在这方面几乎政教不分,而以正式官署管理寺院事务也是前代所未有的。
历代掌管宫廷器用之制作多为少府监所属官署。而将作监则掌管公用之建筑。元代升将作监为将作院,专司宫廷器用及衣冠服饰之制作。依其种类分设三个总管府掌管:一、诸路金玉人匠总管府。所属有玉局提举司、金银器盒提举司、玛瑙提举司、金丝子局、带斜皮局、瓘玉局、浮梁磁局、画局、装钉局、大小雕木局、温犀玳瑁局、漆纱冠冕局等。二、异样局总管府。所属有异样纹绣提举司、异样织染提举司、纱罗提举司等。三、大都等路民匠总管府。所属有备章总院、尚衣局、御衣局、织佛像提举司等。
大宗正府是元代司法机构之一,审理蒙古、色目人和宗室案件,与中书省、枢密院并列,不受御史台监察,成为蒙古王公垄断的中央审判机构。正官札鲁忽赤四十二员,从一品;郎中二员,从五品;员外郎二员,从六品;都事二员,从七品;承发架阁库管勾一员,从八品;掾史十人,蒙古必阇赤十三人,通事、知印各三人,宣使十人,蒙古书写一人,典吏三人,库子一人,医人一人,司狱二员。
储政院,掌辅佐太子。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立詹事院。置左、右詹事各一员,副詹事、詹事丞、院判各二员,吏属六十有二人,别置宫臣宾客二员,左右谕德、左右赞善各一员,校书郎二员,中庶子、中允各一员。
元代中央官制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国关与宫关相混淆,也就是公私不分明,国家的事与皇家的事不分明。关于宫廷的职事,专供皇后的有中政院,所属有中瑞司、内正司、正翊司等。专供太后的有徽政院;供应太子的有储政院。总之,元代的皇后、太后、太子诸王都可以有领地,有丁口,国官与宫官交错设置,政令分歧,是历史上所仅见的奇特现象。
因为元代是蒙古人建立的政权,尽管统治者一再宣扬一家亲,但实际并不信任汉人,除最高机构外,一般中外军民官署皆在主官之外设一达鲁花赤,主要由蒙古人担任,特别是外官,自总管府以至府、州、县行政实权皆操在达鲁花赤之手。
地方设置行中书省,职位相当于中央的中书省,负责总览地方各项事务。到元代地方上开始有了行省的概念,即: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统有十二路、七府。江浙等处行中书省,统有三十路、一府。江西等处行中书省,统有十八路。湖广等处行中书省,统有三十路、三府。陕西等处行中书省,所辖之地,惟陕西四路、五府。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统有九路、五府。辽阳等处行中书省,统有七路、一府。甘肃等处行中书省,统有七路、二州。岭北等处行中书省,国初,太祖定都于哈剌和林河之西,因名其城曰和林,立元昌路。云南等处行中书省,统有三十七路、五府。征东等处行中书省。至元二十年,以征日本国,命高丽王置省,典军兴之务。
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有边陲军旅之事,则兼都元帅府,其次则止为元帅府。其在远服,又有招讨、安抚、宣抚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宣慰使司,秩从二品。每司宣慰使三员,从二品;同知一员,从三品;副使一员,正四品;经历一员,从六品;都事一员,从七品;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秩从二品,使三员,同知二员,副使二员,经历二员,知事二员,照磨兼架阁管勾一员。还有诸路万户府、诸路总管府管理地方民政如劝课农桑,征收赋税、兴修水利、民事诉讼等事务。
元代统治有明显的民族区分故在服饰上有严格规定,元代服饰特点,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蒙族的质孙服饰,另外一种类型是汉族服饰,保留唐宋遗制。在元代大宴活动中,天子百官要穿统一颜色的服装,称为“质孙服”,质孙官服制,是元代的蒙制典型的官服。蒙古人多把额上的头发弄成一小绺,像个桃子,其他的就编成两条辫子,再绕成两个大环垂在耳朵后面,头上戴笠子帽。元代汉制的官服最主要而典型是百官公服制,即常服。服饰造型在《元史·舆服志》记载,一品从一品带以玉或素,二品次花犀,三品、四品以黄金为荔枝,五品以下乌犀。
质孙服
汉族官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