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江古城在哪:古老的汀江航道
汀江古城在哪:古老的汀江航道 棉花滩紧紧锁住了汀江出口,早年汀江上游船只,到此只能在峰市暂作停留。凡自赣南、闽西来的货物,如烟草、土纸、竹木、米豆等大宗特产,货船必须在此起岸,然后肩挑过山,在韩江上游的埠头石市落船,经潮汕出口。而从潮汕运来的食盐、布匹、西药、煤油等,须在峰市过驳,上溯汀江,运至闽西各地。 而汀州至漳州的货物,须船运至永定摺滩,再雇脚夫陆运到仙师,从永定河水运至抚市清溪,又挑至南靖水潮,顺流而下漳州。 汀江航道是分段开辟的。南宋嘉定六年(1213),汀州知府赵崇模为改陆运漳盐为水运潮盐,开辟上杭至峰市段航道。南宋端平三年(1236),长汀知县宋慈又辟长汀至峰市段航道,使潮盐从回龙驳运至长汀。明嘉靖三十年(1551),汀州知府陈洪范治理上杭回龙滩后,汀江全线贯通。但因下游的棉花滩尚未治理,船运阻隔,客货运输仍须在峰市至石市之间陆运转驳。 峰市是汀江的出省之地,汀江航道从长汀水口至峰市,通航219
古老的汀江航道
□朱裕森
汀江流域因处于武夷山南麓与玳瑁山之间,沿岸多山,地形复杂,河道滩礁交错,水流湍急,全线有大小急滩100多处。下游峰市至大埔石市段的棉花滩,水流穿越礁岩直泻,涛声如雷,流态紊乱,“十里棉花滩,江水自天来”,自古被航行者视为畏途。
长汀古城与汀江(图片来源网络)
棉花滩紧紧锁住了汀江出口,早年汀江上游船只,到此只能在峰市暂作停留。凡自赣南、闽西来的货物,如烟草、土纸、竹木、米豆等大宗特产,货船必须在此起岸,然后肩挑过山,在韩江上游的埠头石市落船,经潮汕出口。而从潮汕运来的食盐、布匹、西药、煤油等,须在峰市过驳,上溯汀江,运至闽西各地。
而汀州至漳州的货物,须船运至永定摺滩,再雇脚夫陆运到仙师,从永定河水运至抚市清溪,又挑至南靖水潮,顺流而下漳州。
汀江航道是分段开辟的。南宋嘉定六年(1213),汀州知府赵崇模为改陆运漳盐为水运潮盐,开辟上杭至峰市段航道。南宋端平三年(1236),长汀知县宋慈又辟长汀至峰市段航道,使潮盐从回龙驳运至长汀。明嘉靖三十年(1551),汀州知府陈洪范治理上杭回龙滩后,汀江全线贯通。但因下游的棉花滩尚未治理,船运阻隔,客货运输仍须在峰市至石市之间陆运转驳。
峰市是汀江的出省之地,汀江航道从长汀水口至峰市,通航219公里。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先后拨款治理汀江航道。1980年开始治理棉花滩,历时4年,在枯水期炸毁巨礁,筑船筏道,1986年3月以12匹马力的机动船试航成功,治理棉花滩初见成效。但因水流落差过大,返航仍有困难。
“双峰秀丽欲耸天,一排街市半山悬。货船客船如梭织,棉花险滩把船拦”。永定峰市码头在建设棉花滩水电站前,仍十分繁华,素有“小香港”之称。
上世纪九十年代,因为建设棉花滩水电站,峰市被整体迁移,从此淹没于库底。
汀江码头
汀江流域虽为山区,但在历史上因“汀江—韩江航路”与民间海洋贸易盛行的潮汕地区相连接,通过“汀江航路—汀州瑞金通道”,成为以赣州为中介的潮汕地域与长江流域之间的交通运输要道上的一个连接点。汀江流域的这一地理位置不仅带来繁荣的中转贸易,而且使它利用特有的山区自然资源成为海洋经济对外输出的产品生产基地。汀江流域的这一不同于一般山区的地理环境,交通条件更为发达,两岸集镇均有码头转运货物,非常繁荣。
汀江渡口
汀江沿岸的交通点,凡未架桥的地方,一般设有渡口,也有建桥的地方,遇洪水期拆桥改渡,洪水过后再复桥停渡。古时的渡口一般有由官府设置的官渡,热心公益事业者集资捐田设置的义渡(也称公渡),乡村或私人设置、收取渡资的民渡,乡村集资设置但未配渡工的野渡等4种。
据民国时期各县地方志统计,全区有民间渡口129个。新中国成立后,因公路交通迅速发展,而乡村道路也相应开拓,渡口设置有所变化,截至1987年,全区民间渡口增为165个。
汀江渔家
汀江水系的鱼类十分丰富,深水、浅水、库湾等水域,至1980年还有100多种鱼,如草鱼、鲢鱼、鲤鱼、鲫鱼、鲶鱼和胱鱼等,最有特色的是上杭县官庄水域的南风子、峰市棉花滩的纤鱼等。以上杭为例,1949年全县溪河捕捞量为87.25吨,1959年为370.7吨。60年代前溪河游鱼还随处可见,汀江的渔业养育着两岸的人民。但由于建立拦河坝后隔断了鱼类回游路线,破坏了水产资源,致使捕捞量急剧下降,至1973年仅剩2.1吨。回龙大坝的建设,使汀江上游的鱼类减少了一半,许多品种已经灭绝。
尽管如此,生活在汀江岸边的人家有些还是世代以捕鱼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