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尸最后在哪去了:唤起12段人类遗失的记忆
古尸最后在哪去了:唤起12段人类遗失的记忆她不仅写作,还是出色的书籍设计师。她的代表作《岛屿书》曾获得“世界最美图书奖”金奖、红点设计大奖、美国国家公共电台年度好书。自从2006年出版第一本书起,她的作品便获奖无数,写作方式跨越虚构与非虚构,因无法定义而异常迷人。在她看来,存在和逝去的边界,在于记忆。真正逝去的,是被遗忘的,只要我们记得,那些逝去的就还活着。有一颗小行星以她的名字命名尤迪特·沙朗斯基是德国最受关注的80后作家、艺术家,甚至有一颗小行星以她的名字命名。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活着,就意味着经历失去。
这是生而为人的残忍真相。而一场疾病的暴发,让所有人不得不共同直面这一真相。在这个春天,我们或多或少都失去了些什么。
一本关于“失去”的书在今年出版,有一种特殊的意义。德国作家尤迪特·沙朗斯基的新作《逝物录》,试图用书写留住消逝,用消逝探讨存在。
在她看来,存在和逝去的边界,在于记忆。真正逝去的,是被遗忘的,只要我们记得,那些逝去的就还活着。
有一颗小行星以她的名字命名
尤迪特·沙朗斯基是德国最受关注的80后作家、艺术家,甚至有一颗小行星以她的名字命名。
自从2006年出版第一本书起,她的作品便获奖无数,写作方式跨越虚构与非虚构,因无法定义而异常迷人。
她不仅写作,还是出色的书籍设计师。她的代表作《岛屿书》曾获得“世界最美图书奖”金奖、红点设计大奖、美国国家公共电台年度好书。
2013年此书引进国内时,引发惊叹:原来一本书的形式和内容可以结合得这样恰如其分。
《逝物录》是沙朗斯基继《岛屿书》后历时数年探访、研究写就的重磅新作,拿下2019年“德国最美的书” 大奖,并获得极负盛名的“威廉·拉伯文学奖”。
《逝物录》中文版的策划、翻译、编辑,历时两年。一本翻译图书好坏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逝物录》的翻译工作由青年德语翻译家陈早担任。
陈早曾翻译过里尔克的《布里格手记》。在《逝物录》的翻译阶段,她赴德国与作者和全球译者一起研读文本。《逝物录》的译文优雅洗练,将原书独特的文笔和韵味准确传达。
出版前夕,沙朗斯基原定的中国之行取消。遗憾之时,我们收到了一封她写给中国读者的信:
我读到,空气已经好转,大概由于公共生活暂停、工作和工厂空置。或许,这也是收获?这却让我们知道,事情转瞬即变。
一座火山,或恰是这样一场疾病的爆发,会让我们想起,并非事事尽在掌握。我们是自然的一部分。即使我们常常想摆脱它的馈赠,以为能自谋天地。或许,也是一次学习?
正是对问题的追问,唤醒了沙朗斯基创建一份消逝之物名录的愿望。《逝物录》就是这样一本书,在记忆过载、渴望占有的时代,一反潮流,用消逝之物,探讨失去对于生命的意义。
12件逝物,打捞12段人类记忆
弗里德里希被烧毁画作中的风景、太平洋中沉没的岛屿、灭绝的里海虎、萨福失传的诗歌、没落的摩尼教、不复存在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茂瑙失踪的处女作……
《逝物录》中记录的12种消逝之物,横跨生物、建筑、电影、地理、天文等多元向度,都曾以独特的方式存在于我们所处的文化社会和自然社会,分别代表着一段人类遗失的记忆,或曰经验。
沙朗斯基通过文字与图像的迷人编织,建构起虚实之间的诗意,人聆听“逝物”留下的回声,重新审视人类文明的得与失。
12件逝物:图阿纳基 | 里海虎 | 居里克的独角兽 | 萨切蒂别墅 | 蓝衣男孩 | 萨福的爱之诗 | 冯·贝尔宫 | 摩尼七经 | 格赖夫斯瓦尔德港 | 林中的百科全书 | 共和国宫 | 基瑙的月面学
12件逝物分为12个篇章,每一篇的开头都有一个引子,叙述逝物“生与死”的背景,之后便展开恣意的漫想。
沙朗斯基表面上写的是物的消逝,实际上隐射的是某种观念、某种神话、某种痛楚。
比如,写萨福遗失的诗作,不仅写萨福没有被保存下来的诗歌,还写后人对萨福生平的幻想。
再比如,她通过大卫·弗里德里希被烧毁的画作描绘家乡格莱福斯瓦尔德的自然景观、历史变迁,从而书写前东德人的生活经验,以及她私人的经验——父亲的缺席。
她说:“缺席之物蕴含着巨大的力量。”
《逝物录》的迷人之处,不仅在于知识的密度,更在于情感的浓度。
沙朗斯基所写的那12件我们充满陌异感的“物”,背后是远去的时代气氛和惆怅情绪,以及她对世间万物的怜悯之情和对人类自身的反思——失去的经验,是所有文明的开始。
策展人、《岛屿书》的策划人沈奇岚说,沙朗斯基就是我们这一代的废墟叙事者,她指着夜幕,告诉我们:那里,如今漆黑一片,可曾经有过一颗星星。
书籍,仍是记忆最好的载体
沙朗斯基的每一本书,都由她亲自担纲设计,关于书内容与形式的结合,她这样说:
我老听别人和我说“这只是形式而已,内容才是决定性因素”,但我从来不知道该如何割裂地看待两者。
《逝物录》一经出版就被评为2019年“德国最美的书”,全书有如一件艺术品,当你把它拿在手中翻阅,便很难想象这本书的内容还能用什么其他形式呈现。
《逝物录》德文原版
《逝物录》中文版在最大程度上还原了德国原版设计。
封面选用进口 Wibalin Natural 544纸,平整耐磨。印制工艺包含:专色印黑、压凹、烫银,既有现代机器的工艺,又有纯手工的制作。
为了确保精准还原细节,黑印黑的工艺经过两次打样,严格按照作者提供的规范调色,确保呈现最好的视觉效果。
作者的调色指导
篇章页的设计独具匠心,12种逝物的篇章页以黑印黑工艺呈现,若隐若现地传达消逝之物的神秘感,与文本高度契合。
图片来自阿尔贝蒂娜博物馆、德国联邦档案馆等权威机构。
在内文版式上,中文版遵从德文原版设计又兼顾中文阅读的审美习惯,严格确保1件逝物1个印张(16页)的均等编排。
为了实现这样的设计编排,编辑与本书的译者陈早在编校过程中反复打磨译文细节,比对原稿的字数和版式,译稿经历了多次繁复且细致的校改和完善才得以呈现。
在“云存储”的时代,沙朗斯基仍然相信书籍是保留记忆最好的媒介,“正是文、图、设计的彻底融合,使书体隔绝自成,它才有希望独一无二地安排世界,甚或取而代之”。
一如所有书籍,《逝物录》也想让某些事物活下去,虽然书写什么也不能挽回,却让一切都可能被体验。
只要有记忆,在和不在的差别或许就不那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