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鉴赏沁园春:毛泽东诗词鉴赏沁园春
毛泽东诗词鉴赏沁园春:毛泽东诗词鉴赏沁园春[舸(gě个上)]大船。扬雄《方言》卷九:“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谓之舸。” [万山红遍]万山,指岳麓山及长沙周围的群山。岳麓山上多枫树,到秋天枫叶变成红色。 [独立]寓有“操危虑深”之意。唐杜甫《独立》诗:“天机近人事,独立万端忧。”明末清初的金圣叹在《杜诗解》中说:“操危虑深,故云“独立”。” [湘江]湖南省的最大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海洋山,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橘子洲]一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的一个狭长的小岛,西面靠近著名的风景区岳麓山。
沁园春长沙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号。
[长沙]湖南省省会。作者的青年时代,大部分时间在长沙学习和进行革命活动。词中所说的“百侣”和“同学少年”,即指作者1914年至1918年在长沙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的革命友好。
[独立]寓有“操危虑深”之意。唐杜甫《独立》诗:“天机近人事,独立万端忧。”明末清初的金圣叹在《杜诗解》中说:“操危虑深,故云“独立”。”
[湘江]湖南省的最大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海洋山,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橘子洲]一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的一个狭长的小岛,西面靠近著名的风景区岳麓山。
[万山红遍]万山,指岳麓山及长沙周围的群山。岳麓山上多枫树,到秋天枫叶变成红色。
[舸(gě个上)]大船。扬雄《方言》卷九:“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谓之舸。”
[浅底]指清澈可见底的水下。《水经注·湘水》引《湘中记》:“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见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众多动物都在秋天的自然环境中争着自由地活动。
[寥廓]广远空阔。这里用来描写宇宙之大。《楚辞·远游》“上寥廓而无天。”
[谁主沉浮]由上文的俯看游鱼,仰看飞鹰,纳闷地寻思(“怅”)究竟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升沉起伏。这句问话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在这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到底应该由谁来主宰国家兴衰和人民祸福的命运呢?
[峥嵘岁月稠]峥嵘,不平常。稠,多。是说过得不平常的日子是很多的。
[挥斥方道(qiú求)]挥斥,奔放。《庄子·田子方》:“挥斥八极”。西晋郭象注:“挥斥,犹纵放也。”道,强劲。挥斥方道,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指点江山]指点,意为批评、评论。江山,喻指国家、国是。
[激扬文字]含有宣扬真理和革命思想之意。激扬,激励宣扬。
[粪土当年万户侯]鄙薄当时反动的军阀和政客,把他们看作粪土一般。万户侯,古代食邑万户的侯爵。
[击水]作者自注:“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考辨】这首词首次正式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号;在此之前,曾在1949年8月出版的萧三著《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一书中披露,文字略有讹误,如“怅”误作“张”,“廓”误作“阁”,“方”误作“芳”,“遏”误作“过”。
这首词作者留存的手迹,现在所见有六件。其中有三件作“层峦尽染”,有一件作“还记否”,有一件作“向中流击水”,有一件署有“一九二六年作”。有论者根据这件手迹所署写作时间,考证的结论是:这首词的写作时间不是1925年,应是1926年12月。
《毛泽东年谱》(1893-1949)把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定为1925年秋,即在毛泽东8月28日离开韶山去长沙至9月上旬由长沙动身赴广州之间。这个判定是有依据的。
(一)当时按四季划分已到初秋季节,并早在是年8月8日已立秋。这个时候早晚已能感到秋天的微寒,词称“寒秋”,就是这种情景的写照。词中的“寒秋”和“霜天”,应解作秋天,不应解作深秋。诗人写诗,有时会把多年的观察和通常季节的写法融入诗中,未必像照相或速写那样捕捉景物。仅根据诗中景物的特征来判断季候,并进而判断写作时间是不可靠的。大家知道,郭沫若曾根据《忆秦娥·娄山关》上阕所写景物,判定是在写两次的事,头一阕一次,第二阕一次,结果他错了。 (二)手迹上署明的
写作时间,有的是不加思索随手写上的,常有笔误。毛泽东留下的手迹,有多件把写作时间写错了。例如,《忆秦娥·娄山关》词,有一件手迹落款错成:“调寄菩萨蛮一九三四”。又如,《临江仙·给丁玲同志》词,有一件手迹所署写作时间错成“一九五二年”。还有的是署了写初稿的时间,或者修改的时间。因此对手迹中所署写作时间,要进行慎重的鉴别和考证。(三)作者判定的写作时间,往往经过反复回忆而确定的,还可能有作者的特殊考虑,没有过硬的证据,一般不宜推翻。例如,《念奴娇·鸟儿问答》有一件手迹署“一九六五年五月”,这是写出初稿的时间;发表确定的写作时间为“一九六五年秋”,这是修改定稿的时间。(四)如果把这首词判定作于1926年12月,那时已是寒冬季节,就不好理解“独立寒秋”句,作者决不会写下这样不合时令的词句。(五)“独立寒秋”的“独立”,颇有深意。《易·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孔颖达疏:“君子于衰难之时,卓尔独立,不有畏惧。”杜甫《独立》诗:“天机近人事,独立万端忧。”金圣叹在《杜诗解》中说:“操危虑深,故云“独立”。”1925年秋,湖南省长赵恒惕派兵逮捕毛泽东。毛泽东是秘密潜入长沙的,可能是在傍晚时分到了橘子洲头,周遭无人,又“操危虑深”,才写出“独立寒秋”的诗句。如果到了1926年12月,他回长沙已无危险可言,怎会有“独立”的忧虑和叹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