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兰陵王高长恭:最帅的战神兰陵王高长恭
历史兰陵王高长恭:最帅的战神兰陵王高长恭守军有些犹豫,没有立刻同意。因为这些人全是重甲骑兵,从头武装到脚,只露出一双眼睛,根本看不出他们是什么人。 万一这是北周军的阴谋呢? 大批北周军随即从四面向这五百铁骑涌来。形势万分危急!千钧一发之际,这名将领摘下了自己的头盔,抬起了自己的头。在血雨腥风的战场上,在战火纷飞的硝烟中,在紧张到爆的空气里里一一张白皙清秀、柔美绝伦的脸,露了出来。这次,高长恭又被高湛委以重任,和斛律光一起率军五万,前往救援洛阳。洛阳已被尉迟迥率领的北周军围困长达一个月之久,形势笈笈可危。守军几乎已经感到绝望。突然,他们看见了让他们永远无法忘怀的一个画面:一员骁将,头戴铁面,身披重甲,一马当先冲入围城的北周军中,紧随其后的是五百铁骑,所到之处如人无人之境,硬是杀出了一条血路,一直杀到洛阳城下,让城中守军派人接应。关于他的外表,《北齐书》《北史》等正史中的描述都是“貌柔心壮,音容兼美”,突出了“柔”和“美”,这两个字
北齐是历史上有名的“禽兽王朝”,几任皇帝全是暴君加禽兽,但是在这样的家族里仍然有一股清流,这就是本文的主人公一大名鼎鼎的兰陵王高长恭。
高长恭名高肃,族名孝瓘,长恭是他的字,他是北齐宗室,北齐神武帝高欢之孙,文襄帝高澄第四子。
他的身世扑朔迷离,生母是谁,我们至今不得而知。他有兄弟六人,其余五人的母亲是谁,在史书中都有明确记载,唯有高长恭的生母连个姓氏都没留下一一无论北齐书还是北史都这么说兰陵王长恭不得母氏姓。
也许正是这尴尬的身世,加上父亲的早逝,使他形成了和高家其他人截然不同的低调内敛的性格。高长恭是史上著名的美男,怎么个美法呢?随你什么版本的中国古代四大美男,十大美男的排名,如果少了高长恭,那都是不权威的。
关于他的外表,《北齐书》《北史》等正史中的描述都是“貌柔心壮,音容兼美”,突出了“柔”和“美”,这两个字在当今似乎更适合形容美女;《兰陵忠武王碑》中说他“风调开爽,器彩韶澈”《旧唐书:音乐志》中说他“才武而面美”;《隋唐嘉话》中则说他是““白类美妇人”。在我的想象中,高长恭长得似乎是这个样子的:瓜子脸,大眼睛,长睫毛,鼻梁挺拔,朱唇皓齿,皮肤白 皙,面容清秀,身材高挑,玉洁冰清,花一般娇,粉一般嫩,超凡脱俗,宛若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至于淹死几条鱼、羞死几朵花、摔死几只大雁,对他来说,完全是小菜一碟。
但外表并不能代表内在。水,看起来柔弱无比,却有着摧毁一切的力量;钻石,看起来像玻璃一样脆弱,却有着比钢铁还坚硬的硬度:高长恭,看起来阴柔得甚至有些娘,却有着一颗无比阳刚、无比铁血、无比 Man 的内心。他熟读兵书、他精于骑射,他胆略过人,他壮志凌云,他渴想在战场上建功立业!
机会终于来了,564年在对北周突厥联军的晋阳一战中,24岁的高长恭身先士卒,骁勇无比,一时大放异彩,战后他被叔叔高湛提拔为并州刺史,从此开始独当一面,成为北齐军界的后起之秀,并且与段韶、斛律光两位久经沙场的宿将一起,被合称为“北齐三杰”。
这次,高长恭又被高湛委以重任,和斛律光一起率军五万,前往救援洛阳。洛阳已被尉迟迥率领的北周军围困长达一个月之久,形势笈笈可危。守军几乎已经感到绝望。突然,他们看见了让他们永远无法忘怀的一个画面:一员骁将,头戴铁面,身披重甲,一马当先冲入围城的北周军中,紧随其后的是五百铁骑,所到之处如人无人之境,硬是杀出了一条血路,一直杀到洛阳城下,让城中守军派人接应。
守军有些犹豫,没有立刻同意。因为这些人全是重甲骑兵,从头武装到脚,只露出一双眼睛,根本看不出他们是什么人。 万一这是北周军的阴谋呢? 大批北周军随即从四面向这五百铁骑涌来。形势万分危急!千钧一发之际,这名将领摘下了自己的头盔,抬起了自己的头。在血雨腥风的战场上,在战火纷飞的硝烟中,在紧张到爆的空气里里一一张白皙清秀、柔美绝伦的脸,露了出来。
这是怎样的一种惊艳?犹如茫茫沙漠中碧绿的湖水出现在眼前,也像漫漫长夜里璀璨的烟花照亮了天空。抬头一看百媚生,宛如天仙下凡尘……
那种独一无二的美让守军一下子认出了他。兰陵王!援军来了!兰陵王来了!洛阳城沸腾了!守军士气大振,但由于北周军近在咫尺,他们没敢打开城门,而是派出大批弓箭手从城头坠绳而下,不停地向周军放箭,支援高长恭和他麾下的五百勇士。
北周军终于支持不住,开始后退。看见形势有利,高长恭把手一挥,再次率军突入敌阵,洛阳守军也随后杀出,合兵一处,北周军阵脚大乱。高长恭率军乘胜追击,斩获甚多。
这一战,北周军大败,连退三十余里,从邙山到谷水,全是北周军丢弃的兵器辎重。邙山大捷之后没几天,高湛也到了洛阳,听到胜利的消息,他非常兴奋,立即加封斛律光为太尉,高长恭为尚书令。
尘沙起兮铁蹄扬,破敌胆兮兰陵王!这一战让高长恭名声大噪,他的如花美貌,他的英勇无敌,他的飒爽英姿,被人们到处传颂,越传越神,越传越玄,一下子成了所有北齐人心中的偶像。
战后,能歌善舞的鲜卑将士们根据高长恭率领五百铁骑冲入敌 阵、在洛阳城外脱下铁面的传奇情节,创作出了流传千古的舞曲《兰陵王入阵曲》。在悠扬的音乐声中,扮演兰陵王的演员头戴面具,模拟指挥、刺杀等各种动作,载歌载舞,潇洒自如…………
此曲旋律流畅,动作优美,很快就红遍全国。隋朝时,它被列入宫廷舞曲,但由于中唐时的唐玄宗将其定为“非正声”,下诏禁演,以后它逐渐失传。不过,虽然这一曲子不复存在,戴面具的表演形式却在之后的舞台上风行起来了,后来演变成了京剧中的脸谱。
讲到这里,大家一定会感到遗憾,可惜《兰陵王入阵曲》听不到了。非也。在日本听得到。
正如佛教起源于印度却在本国衰亡而在中国发扬光大一样,此曲自唐初传入日本后,就极为风行,且长盛不衰,日本人对其十分珍视,每逢重大节日都要演奏,一直流传至今。
北齐后主高纬即位后,有一次和高长恭在一起闲聊,有意无意地聊到了邙山之战。他说,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一你深入敌阵,万一发生意外,岂不是追悔莫及?高长恭不假思索地回答,家事亲切,不觉遂然一一家事亲切,所 以不知不觉就冲进去了。听到“家事”这两个字,高纬的脸色马上就变了一一你把国事当成自己的家事,大齐帝国到底是你家的还是我家的?高长恭的脸色也变了﹣﹣他知道在皇帝的心目中,自己已经从铺 路石变成了绊脚石。之后,为了避祸,一向廉洁的他也开始贪污受贿,聚敛财物。他的亲信部属尉相愿问他,大王您受朝廷重托,却为何如此贪财?高长恭沉默不语。尉相愿接着问道,是否因威名太重,想以此自污?高长恭点了点头。 尉相愿为他分析说,这样不妥啊,如果朝廷想要冶您的罪,您这么做,不正好授人以柄吗?这句话开启了高长恭悲伤的阀门,眼泪忍不住夺眶而出:生在这样一个时代,身在这样一个家族,面对这样一个皇帝,处在这样一个局面,为了自保而被迫干着这样一种自己最不齿最不屑的事,他该有多么痛苦,多么委屈,多么难受! 他泪如雨下,泪流满面。他心如刀绞,心乱如麻。过了很久,他才稍微平静了一点,问道,您说,我该如何是好?尉相愿让他从此称病不出,不要再过问任何时事。高长恭同意了。 但他很快发现自己无法做到这一点,就像他无法做到选择自己的出身一样一一对国家的责任,对家族的责任,让他根本不忍心置身事外。他依然留在了军中,然而他的心境和以前己大不相同一一从前那个在战场上一往无前的他,现在经常一筹莫展。他的脚步像绑着铅块一样不再轻快,他的眼神像蒙着水汽一样不再清澈,他的心情像布满着乌云一样不再明朗,他的动作像背负着重物一样不再 从容。
后来南陈军北伐,齐军连战失利,高长恭的心情非常矛盾,一方 面他渴望朝廷再次起用他,让他驰骋沙场,为国建功;一方面却又担心朝廷再次起用他,因为他知道,功劳越大,他的处境就越危险,离死亡就越近。忧郁,犹豫,担心,纠结,彷徨,不舍,不甘,无奈,无助,百感交集,各种心绪交织在一起,让他说出了这样一句让人痛彻心扉的话:我去年面肿,今何不发?从此他有了病也不再治,任其自生自灭。
573年5月,高长恭最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一高纬派人给他送来了一瓶鸩酒。高长恭苦笑着对他心爱的妻子郑氏说,我忠心为国,何辜于天,而遭鸠也!郑氏还不愿意放弃,劝他去求皇帝:何不求见天颜!早已心灰意冷的高长恭长长地叹了ロ气:天颜哪里可见!随后,他举起酒杯,一饮而尽。临死前,高长恭烧掉了价值千金的债券,别人欠他的债务,从此一笔勾销。他,从来就不是贪财的人。他性情宽厚,气量很大。当年在地方上任职时,参军阳士深曾经诬告过他,导致他被免职,几年后高长恭率军出征,阳士深恰好在他手下。由于害怕高长恭报复他,阳士深一直都心惊胆颤,高长恭看出了他的心事,对他 再三解释,我绝无此意。 然而阳士深还是不相信,后来实在没办法,高长恭只得让人打他二十下,算是报复。
阳士深这才放下心来。
还有一次,高长恭入朝议事。出来的时候,他发现,他带来的一 大帮随从全都不见了。但他却对此毫不在意,就自己一个人步行回家,对这些随从全都不予责罚。 他爱兵如子,与士卒同甘共苦。因此深受将士们爱戴。
他不好女色。在邙山一战,他立下了奇功,为表彰他,高湛赏给他二十个美女,他却只是象征性地领走了一人。
他用情专一,和王妃郑氏感情甚笃,从来没传出过任何绯闻。
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他都是一个几乎完美的人,完美得几乎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完美得几乎没有任何缺点的人。
然而作为一个皇室贵胄,统兵大将,一个战功卓著、威震天下的 人,在皇帝看来,没有缺点,就是他最大的缺点。正是他的完美,酿成成了他的人生悲剧。也正是他的完美,成就了他的干古英名。
在中国历史上,出身高贵的王子很多,玉树临风的美男很多,英勇善战的名将很多,品行高尚的好人很多,用情至专的情圣很多,但身份高贵又玉树临风还英勇善战且品行高尚更用情至专的,也许只有高长恭一个。
千古江 山,美男无觅,兰陵王处。
舞榭歌台,传奇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邺城废都,人道长恭曾住。
想当年,铁面铁甲,单骑入阵如虎。
志比天高,命如纸薄,一生未遇明主。
千百年后,望中犹记,英雄入末路。
怎堪回首,那年五月,一杯鸠酒之苦?
凭谁问,忠勇事国,何罪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