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是一位什么人?他曾最可能成为孙中山的接班人
孙中山是一位什么人?他曾最可能成为孙中山的接班人汪精卫“行刺醇亲王”的光荣史,更有鲜有人比的文才和口才。汪精卫在“一大”后支持“三大政策”,为人谦卑圆滑,长于调和,能左右逢源,既得左派支持,又避免右派的敌对,并且对廖仲恺、蒋介石等人进行了活动,成为呼声较高的接班人。 胡是民是代理大元帅,问“鼎”似乎顺理成章,但他对平定“刘杨叛乱”不力,得不到许崇智的支持,加上平日尖酸刻薄,好骂人,党内恶感颇多,支持率也低。汪、胡两人明争暗斗,但又不敢自封为孙中山继承人。胡汉民以书生之气对待政治,以“君子风度”对待权位,很快就处于劣势。 人无完人,孙中山虽知道胡汉明“长于调和,不长于彻底解决(武力镇压)”,还是三次命其代行己权。1923年6月和1924年9月,孙中山率军出征东江及出师北伐时,均命胡汉民留穗代行其职权。1924年11月,孙中山北上召开围县会议,又一次命胡汉民代行大元帅职权。因为没有特别合适人选,孙中山没有明确指定接班人,而是着意形成汪精卫、
他曾经在外界看来是最有可能接替孙中山的接班人,民国初立时就有“第二总统”之称,并曾三次代行孙中山职权,。然而孙中山逝世后,胡汉民却走上了政治下坡路,最终倒在了棋桌上。他就是民国元老胡汉民。5月9日是他的忌日,他去世已有80年了!胡汉民原名衍鸿,字展堂,号不匮室主, 1879年12月9日生于广东,是中国国民党元老和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与汪精卫并称“双璧”,为孙中山重要助手。当时曾有“胡汪无先生(孙中山)不醒,先生无胡汪不盛”的说法。武昌起义成功后,胡汉民任广东都督,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席幕僚。
一、三次代理大元帅
胡汉民从小能文能诗,父母及兄弟姐妹6个亲人先后去世 家境困难,无法继续学习。胡汉民17岁就在私塾教书,20岁任广州《岭海报》记者,接触社会日益增多,深感民族危亡和清政府腐败无能,逐渐萌发改革社会和反清意识。1901年,他中了举人,次年与陈融之妹陈淑子结婚。洽逢清政府颁布文告,鼓励出国留学,奖掖成才。胡汉民天资聪颖,因家贫而无法出国留学。后来,靠给人当枪手代考,才有了去日本留学的路费。1902年,胡汉民在弘文学院师范科学习,不久,因对驻日公使拒绝担保几位私费留学生入校而退学回国。
1911年,广州“三·二九”起义前夕,胡汉民夫妇将女儿胡木兰托付给一位老人照料,考虑到随时有牺牲的可能,在一块布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籍贯,缝在胡木兰的衣服上,表示了置生死于度外的勇气。胡汉民在革命实践中得到锻炼,孙中山渐渐地将胡汉民放在能够为自己分担重任的位置上。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任命胡汉民为秘书长。孙中山在广州重组军政府时期,胡汉民向孙中山谏言,援引蒋介石入粤军以牵制陈炯明。
人无完人,孙中山虽知道胡汉明“长于调和,不长于彻底解决(武力镇压)”,还是三次命其代行己权。1923年6月和1924年9月,孙中山率军出征东江及出师北伐时,均命胡汉民留穗代行其职权。1924年11月,孙中山北上召开围县会议,又一次命胡汉民代行大元帅职权。因为没有特别合适人选,孙中山没有明确指定接班人,而是着意形成汪精卫、胡汉民、廖仲恺三人共同领导党政军的格局。
二、政治上玩不过汪、蒋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没有人能完全令众人信服地取其代至高无尚的位置。分掌党政军事务的汪精卫、胡汉民、廖仲恺,都有成为接班人的可能。廖仲恺因左派关系,得不到国民党右翼的支持。廖仲恺为人低调,资望略逊胡、汪。
胡是民是代理大元帅,问“鼎”似乎顺理成章,但他对平定“刘杨叛乱”不力,得不到许崇智的支持,加上平日尖酸刻薄,好骂人,党内恶感颇多,支持率也低。汪、胡两人明争暗斗,但又不敢自封为孙中山继承人。胡汉民以书生之气对待政治,以“君子风度”对待权位,很快就处于劣势。
汪精卫“行刺醇亲王”的光荣史,更有鲜有人比的文才和口才。汪精卫在“一大”后支持“三大政策”,为人谦卑圆滑,长于调和,能左右逢源,既得左派支持,又避免右派的敌对,并且对廖仲恺、蒋介石等人进行了活动,成为呼声较高的接班人。
1925年7月1日,国民政府正式成立,汪精卫以全票当选国民政府主席,后兼任军事委员会主席、宣传部长等职,成为孙中山以后第一位国民党领导人。
汪精卫的全票并不“光彩”。素来自负的胡汉民看到汪精卫居然自投一票,很是生气,本以为国府主席是囊中之物,碍于和汪相交多年的情面,没有在意汪的拉票,更没有暗中做手脚,选举时大度地投了汪精卫一票。唱票的伍朝枢挖苦似地重复着投票结果,满座哗然,汪精卫低着头几乎无地自容。胡汉民只好当了外交部长,实权在汪、廖之下。
8月20日,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被暗杀。国民党政府和中央党部成立了由汪精卫、许崇智、蒋介石组成的“特别委员会”负责调查。8月25日,汪精卫下令逮捕廖案嫌疑犯,其中的胡毅生是胡汉民的堂弟。胡汉民成为人们怀疑的“刺廖”后台,有口难辩,先被软禁,后被逐出洋,到苏联“考察”去了。
几年后,汪、许、蒋三人先后与胡汉民谈到当年“驱胡”之事,都将自己描述成保胡的恩人,而将责任推到别人身上,令胡汉民都不知道该恨谁,该怨谁。不过从当时他们几人的利益关系来看,汪精卫、许崇智排胡的意愿应该强些,蒋介石是个“拾麦子”的。
为了减少竞争对手,蒋介石有意将胡汉民“考察”时间拖至半年多。“中山舰事件”后,汪精卫也被蒋介石弄到国外“考察”了。胡汉民的外交部长也被陈友仁取代。蒋介石权力日益膨胀。胡汉民从广州来到上海,表面“日惟闭户读书”,实为等待时机。
北伐节节胜利之时,胡汉民主动向蒋介石发出“合作”信号。在蒋介石的武力和胡汉民的筹划之下,南京国民政府于1927年4月18日开张。蒋介石将胡汉民推到前台,让他出任南京政府党政军三个主席。另外,胡汉民还有很多兼职: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兼宣传部长,秘书处秘书,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宣传、组织、财务、法制、外交等委员会委员。胡汉民对蒋介石成立南京政府起来巨大作用。其后,胡汉民在编遣会议、蒋桂战争、中原大战中帮了蒋介石不少大忙。 胡汉民支持老蒋并非出于私心,他是想以法制国,以法限制独裁。国民党内敢于和老蒋叫板的人越来越少。胡汉民对于蒋介石身为军事领袖,却不断插手党务、政务十分愤慨,讽刺说只要一个陆海空总司令部就行了。胡汉民以其元老地位,与蒋介石争执,常使蒋难堪,下不了台。
蒋介石的亲信们也常受到胡汉民的讽刺与攻击。宋子文、陈果夫、陈立夫等人就多次被胡嘲弄,连喜欢骂人的吴稚晖都无言以对。蒋介石智囊杨永泰想在立法院谋个“委员”职务。胡汉民挖苦道:“杨某昔曾反对孙总理及陷害同志,吾焉能用之。”胡汉民的“人缘”不太好,政治上的树敌颇多。
蒋介石用过了胡汉民,要“过河拆桥”了,他请胡汉民到汤山“吃饭”。胡汉民还想在饭桌上再教育一下蒋介石,没想到最后变成老蒋的阶下囚。几个月后,蒋介石迫于国内政治压力放了胡汉民。蒋胡合作结束后,汪精卫违背与胡汉民约下“不与蒋合作”的诺言,当上了南京政府的行政院长。胡汉民被再次“忽悠”了,伤心的同时,也自叹政治手段的缺乏。
三、倒在棋桌上
政治上玩不过汪精卫、蒋介石,在书法造诣上,胡汉民则远远在此两人之上。胡汉民还是个办事认真、不殉私情的人。一个亲戚拜访曾时任粤督的胡汉民,请求在都督府安排一个职务。胡汉民以“人事不宜”为由婉拒。亲戚不死心,还要当个时务所所长,胡汉民写信道:“所长必有所长,你有何所长可任所长?”这在当时却“吃不开”。他任职立法院长期间,严格用人标准。蒋介石谋士杨永泰想在立法院谋个职务,被胡严厉拒绝,并说:“杨某昔曾反对孙总理及陷害同志,吾焉能用之。”连蒋介石的红人,胡汉民都无视,更不要说国民政府中的其它人,胡汉民因此政治上树敌颇多。
胡汉民对自己要求更为严格。为奠定训政基础,胡汉民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早上四点半起床,晚上要到深夜才睡下,有时晚上做梦也在修正条文。为了自勉勤恳,胡汉民请人刻了“民生在勤”、“先劳勿倦”两枚图章。立法院成立后两年内取得的成就,是与胡汉民分不开的。在生活上,胡汉民也很俭朴,这与当时南京政府内官员广置房产、寻欢作乐、工作敷衍相比,简直就是“出乎其类,拔出其萃”。邹韬奋在《生活》月刊上曾有这样一番称颂:胡汉民较有风骨,同满口大言实际却一团乌糟的大官不同。他在上海租界“无丝毫产业之购置”,“任职新都之后,从未踏到上海租界一步”玩乐。胡汉民的这种官风令人敬佩,但与当时官场却格格不入,首先与蒋介石的独裁就产生了不可调和的冲突。
胡汉民是中国传统型知识分子,有正义感,但言语尖刻,固执己见,恃才傲物,器量狭窄,缺少政治上需要的工于心计、圆滑通达,往往自我咸觉良好地用“大义”去说服人。
经历了多次失败后,胡汉民坚定地举起反蒋大旗,成为反蒋派的代表人物。胡汉民大骂“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是自杀行为,宣传抗日倒蒋的政治主张,多次提出“负有全责的南京政府应尽早下野。”日本人想利用蒋胡矛盾,多次拉拢诱惑胡汉民另立政府,均遭到痛斥拒绝。
胡汉民的反蒋行动,先主要还是文人那一套:办报发文章。1932年上半年,以胡汉民为领袖、邹鲁为书记长的“新国民党”在西南开张,以抗日、倒蒋、剿共为政治纲领,出现了两广偏安于西南一隅五年之久的政治局面。但胡汉民与两广实力派陈济棠等人的矛盾依然存在。
1935年6月9日,胡汉民以出国治病为由,离港赴欧洲,住在法国南部的乡村,静观国内形势。宁粤关系在邹鲁等人的联络之下开始解冻。1935年12月7日召开的五届一中全会上,胡汉民被选为中央常委、常务委员会主席。远在法国乡下的胡汉民得悉后,便决定回国。
1936年1月19日下午,胡汉民乘“维多利亚”号邮轮抵达香港,受到云集于此的国民党中央及西南要人的欢迎。1月25日,一副绅士打扮的胡汉民从香港到达广州。他在独女胡木兰和贴身护卫的陪同和簇拥下,返回广东,受到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上海《申报》报道:“胡汉民午后3时半抵此,欢迎者甚众。船入港后,军舰与炮台皆鸣致敬,飞机十余架翱翔天空。登陆时,观者万人,歌声雷动……”。
在中国,政要们的“还乡”,往往意味深长。蒋介石“下野”后回到家乡溪口运筹帷幄,“出山”后是更上一层楼。但胡汉民的这次还乡却是“叶落归根”。
人们很快发现这次胡汉民回国后,政治主张缓和了许多,不再提“军阀专制统治”、“推翻独裁政府”了。两广实力派极力挽留胡汉民。胡汉民表示不北上入京与蒋合作,被“保护”暂住在广州,他知道东山再起已经很难了。
政治失意的胡汉民开始移情书法、围棋,可能是想弥补政治落败的遗憾吧。胡汉民书法造诣日渐深厚,还可以修心养性,但围棋水平一般,却很是在意输赢。赢棋就忘乎所以,输棋时先气得吹胡子瞪眼,后就情绪低落,乱发脾气。
1936年5月9日下午,胡汉民应邀去妻兄陈融家赴宴。饭后,胡汉民与陈家的教书先生下棋。至晚8时,胡汉民棋处劣势,对着棋盘陷入长思。一般人以棋牌为娱乐,不计输赢,他却看得很重。他明明有高血压症,本不宜过度用脑,这次却因找不出取胜之道,又不肯认输,一急之下,血涌入脑,忽然晕倒,从椅子上翻落在地。众人忙将他扶入屋内床上,并立即找来在广州的中外名医诊治。医生诊断为用脑过度,右侧脑溢血,并采取了救急措施。几天后胡汉民病逝,终年58岁。因下棋而亡,真是颇俱个性。
胡汉民生前曾自制挽联云:“抱道独能坚,险阻半生完大命;救亡空有愿,归来万里负初心。”不料此联后来竟成谶语,58岁,曲折经历刚好半个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