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究生的悲苦,关于我读了一年研究生这件事
读研究生的悲苦,关于我读了一年研究生这件事出于对英语六级这种“人菜瘾大”式的执念,我也会学英语。但是平时忙,而且我懒惰又不自律,所以学英语的时间少得可怜。于是六级终究还是错付了。如果说各人有不同的学习习惯,那对我来说学习似乎就是这样——在课后和值班之余好好看书,尽可能多的拓展知识面。研究生课少,再加上我免修英语,加上政治一周不过四五节课,七天里三天空闲更是常态。自然就没有那种大二大三每周十节课以上的紧迫感,这意味着很多东西需要课下去学。但要学什么?我不禁陷入了沉思。导师给了我们很大的自主学习空间,并没有给我们强制安排研究方向和规划,在读书会上也给了我很多启发。但现在回想起来,我其实并没有理解导师的意思。一开始,我所谓的学习就是给自己制订书单,书目的选择全凭自己的兴趣,有专业相关的,也有文学和历史学。读书计划也很笼统,除了读书会上的必读书,其他书我丝毫不考虑什么时候看完。
七月五日下午,我拖着行李走出了太原通往咸阳的动车,几分钟前,到站广播提醒这一站改为了咸阳西站。我想到去年九月也是在这里,我拖着两个行李箱踏上了前往太原的动车,踏过又一个秋天的起点,开始了我的读研生活。
如今七月的咸阳闷热如故,待到两个月的暑假结束,便又是挥别一年。回忆起两个学期以来的种种经历,虽说平淡依旧是主旋律,却也感觉比起大学时代收获良多。
关于学习
无论对研究生抱有怎样的看法,学习还是必须的。开始读研后我发现,相比起从前,学习成了一种宽泛的概念。
研究生课少,再加上我免修英语,加上政治一周不过四五节课,七天里三天空闲更是常态。自然就没有那种大二大三每周十节课以上的紧迫感,这意味着很多东西需要课下去学。
但要学什么?我不禁陷入了沉思。导师给了我们很大的自主学习空间,并没有给我们强制安排研究方向和规划,在读书会上也给了我很多启发。但现在回想起来,我其实并没有理解导师的意思。
一开始,我所谓的学习就是给自己制订书单,书目的选择全凭自己的兴趣,有专业相关的,也有文学和历史学。读书计划也很笼统,除了读书会上的必读书,其他书我丝毫不考虑什么时候看完。
如果说各人有不同的学习习惯,那对我来说学习似乎就是这样——在课后和值班之余好好看书,尽可能多的拓展知识面。
出于对英语六级这种“人菜瘾大”式的执念,我也会学英语。但是平时忙,而且我懒惰又不自律,所以学英语的时间少得可怜。于是六级终究还是错付了。
久而久之,我逐渐开始了怀疑,因为一个多学期过去了我依旧没有找准我的研究兴趣。一开始我笃信新闻史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苦于一手资料获取的难度,我打起了退堂鼓,转头继续看书。直到导师对我参与的项目任务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上下文缺少逻辑;语言不凝炼;以及专业术语少等。并对我发出了灵魂拷问:平时是怎么看论文的?
我这才幡然醒悟我的问题出在哪里,在所有的学习环节中,论文是最致命的疏漏。平日里除了作业外我基本上不看论文,而偏偏看论文是研究生阶段及其重要和日常的学术训练。因为相比于书甚至是专业书来说,论文是获取干货最便捷的途径。
此时已经到了四月下旬。我不禁懊悔起来:明明知道新闻传播四大期刊(即人大《国际新闻界》、中传《现代传播》、复旦《新闻大学》以及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的重要性,可大半年里我都在干什么?
我收起了我正在看的国际文化版图研究文库系列的书。去知网上下了四大期刊的论文开始老老实实地看。由于一味追求精读,到了学期末,我也仅仅整理出来了9篇论文的笔记。
看论文的事情我也和舍友探讨过。我的下铺是寝室里学术能力的扛把子。他轻描淡写地告诉我:看论文嘛,一天起码两三篇吧。
我很赞同,结果每当晚上回去看一篇论文时,一个多小时过去了才做好一半的笔记。原因无非是我患得患失,总觉得论文里每句话都很重要。
下学期毕业论文就要开题了,在一个并不充裕的时间段里,我显然还有很长一段路需要走和摸索。
关于工作和生活
人是社会性动物,除了个别的天才和神经病,大部分人总归是要进入社会的,并学会如何被社会接纳。大学毕业后,我愈发明白这样的道理。
大学四年,我主动搭话最多的异性是食堂大妈,同性关系最好的是舍友。为了拓展我单薄的交际圈,以及接受必要的锻炼,去年开学后我竞选班里的团支书,申请了学院办公室的助管。
就这样我的生活里多了值班和班里的事务。和以前那种下了课后就回宿舍躺尸玩手机、打游戏和看书的生活比起来,一周五天的日程突然就丰满了起来。
当然我主要还是做些行政上的事务,团委和班里的评优也少不了填表的活儿。两个学期下来我的微信文件传输助手里,填充着满满的Word和Excel文件。有时候勤工助学的学生不在,我也会去文科楼、研究生院或者计财处跑腿。办公室里的氛围很好,老师们待我也不错,这让我很是感激。
除了工作和学习外,我的生活没有什么明显改变,执着于文瀛二楼的豆腐脑,一个月吃一次华莱士,一周跳绳三到四次,看动漫和记录片,还有和舍友天天调情。
没有住过上床下桌的宿舍始终是我上学至今的遗憾。从本科到研究生,宿舍床实现了从铁架床到木架床、床宽从0.9米到0.7米这样质的飞跃,唯一不变的是我还睡上铺。所以学校的住宿条件我一直没有抱什么期待。
但新校区的建成带动了一部分学院的搬迁,于是我们也顺理成章地迎来了改换宿舍的机会。我所希望的就是还能换在一个阴面的一楼宿舍,还能继续睡在上铺。当然,床最好再宽一些。
在校园的日子里,我按着自己的节奏度过每日的生活,各种心情都有。我希望这样平淡的生活能一直延续下去,连同我熟知的人和事都能一直保持不变,但我也知道这不过是一厢情愿的看法。等到今年十月,我就要迎来23岁的生日了。今年四月,我收到了第一个有关同学准备订婚的消息。一开始我是懵逼的,心想我连女朋友都没有谈过,她居然已经考虑订婚了?转念一想,母亲23岁那年生我,而现在人家只是23岁考虑订婚,好像也没有什么问题。
从冬天的日出到夏天的日落,眼瞅着天亮得越来越早,天黑得越来越晚。有时我在南操场跳绳,目送太阳收敛起最后的余光,心里想着又是一个平凡无奇的日子结束了。
最后,关于其他
七月五日中午我拖着行李离开学校,前往太原南站坐车时就在想:研一就这样结束了吗?
是的,白驹过隙,就这样结束了。
从2016年上大学起,这已经是我第五年往返于太原和家乡之间。彼时我未曾想过,大学毕业后,我会在同一座城市同一所学校继续读研。
五年的奔波,早已融进了我的人生里,每当咸阳开往太原的动车启动之际,坐在车厢里,我总能想起托尔金在《霍比特人》中写过的那句话:“Home's behind the world ahead.”
家园已在身后,再往前,就是自己选择的世界,一个见证了从17岁跨过20岁的世界。
如前文所述,在第五年的求学历程中,学习、工作和生活都给予了我不一样的体验。只是我仍旧在同一个地方延展着人生的空间,缓缓碾压过四年大学不曾经历过的生活。
这一年里,我看着体重从78公斤降至71公斤,前几天奖学金到账时的建行提醒,也让我多了几分快乐:果然是碎银几两,能解世间万种慌张。
辛苦一年,看到有如此收获,我也打心里感到欣慰。
或许是因为知道自己以前的时光多有荒废。这让我总觉得,读研第一年中所作出的许多决定和尝试,总是在弥补过去疏漏下的东西,并一边安慰着自己,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即便如此,我依然对过去的一年有所遗憾:没能对研究生有一个完全正确的认知;没能掌握正确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做事风格依旧粗糙——有些事情不是光抱有想负责的态度就能做好的;惧怕和别人沟通。
“符码表征”对我来说是一段苦涩的记忆,它不仅仅是一开始我受到导师严厉批评的一部分,更是代表着我学术水平的贫瘠,甚至有些常识性的东西我也没有做好。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往好的方面想,通过这次教训,我也体会到了查阅资料和文献的重要性,常看论文的重要性,毕竟苦苦在网上寻找费斯克那本《传播符号理论》的艰难已经深深融入脑子了。
有幸看到这里的读者,如果你是一位准研究生,但愿你能从我的身上吸取教训。
有时候生活也会跟我开点儿玩笑, 搞些不合时宜的幽默让我难堪。在这学期最后几天留校的日子,因为一些事情我的心情并不痛快。好在一连几天都有舍友和朋友陪着我,短短数日里五次聚餐,我的心里又重新敞亮了起来。想想眼前一边喝酒夹菜,一边有说有笑的人,想想一直盼着我回家的父母,想想等我的和远方的朋友,再想想以前有过挫折和困难的日子总有这些人陪着。我开始意识到我的烦恼是多么不值当。
我性格随和,却也有着自己的傲劲儿,我不愿意委屈自己。如今为一些小事就唉声叹气,蛮可笑的。
就在那一刻我突然感觉,过去一年来我的确犯过很多错误。但我从不认为,也不应该认为,迄今为止的人生充满着落魄——我的拥有始终比失去的要多。
我想吃,我想睡,我也想看书和学习,我有很多的想法还没有写出来。回顾完读研这一年来的得失,也是时候翻过去旧的一页了,去开启下一段生活。开学后,我就是研二的学生了,毕业论文开题答辩也将奔我而来,如期赴约。接下来的一年里,我也会继续握笔,去记录我的生活。
又是一个清晨,一个唤我出发的清晨。我知道,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忙碌,就在前方……
最后,就用麦兜的一句话作为全文的结尾吧:我只不过好喜欢现在这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