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小农经济最基本的特点:刘守英一个世纪以前

小农经济最基本的特点:刘守英一个世纪以前编辑:刘迪费孝通认为,整个乡村结构的破坏是导致乡村危机的根源。西方的机械大工业产品进到乡村,洋烟、洋火、洋盐、洋糖、洋布,这些“洋”物件打破了原先乡村农工、农户互补的结构,挤压了乡土工业的生存空间。乡间只剩下原本负责生计的农业,于是,农民走向了贫困。农民贫困以后,两种要素陆续离开了乡村。首先是乡村的年轻人外出进城,在城里接受了现代教育,从此再也不会回去了;其次是资本撤离乡村。当农民走向贫困之后,抗租的现象便越来越多地出现了。于是,那些原来选择“下乡”的城市资本陆续“返城”。此后,乡绅也跑去了城里,终结了中国乡村几千年的乡绅治理。最终,城乡的有机循环被割裂了,平静而古老的中国乡村走向了沉默。

上世纪30年代,中国的有志之士掀起了一场大的讨论:当我们的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之后,国土上为何呈现出如此的破败?人们四处去找答案,有人把目光投向了乡村的衰败。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整个乡村结构的破坏是导致乡村危机的根源。近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举行的经邦论道系列讲座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刘守英教授表示,上世纪30年代,乡村结构破坏只是个开始,城乡之间有机循环的割裂最终导致乡村的衰败。

伴随着农耕文明,中国乡村平静地走过了几千年来。在没有外力强行进入的情况下,其内部结构保持超稳定的状态。刘守英认为,小农经济的社会形态并非纯粹为农业支撑,而是通过农业生产和家庭手工业生产相结合的方式,维持着生产者家庭不饥、不寒的小康生活。农民靠农业生产维持生计,靠家庭手工业增加家庭收入,以农业为生,还兼具工匠的角色。

小农经济最基本的特点:刘守英一个世纪以前(1)

半个世纪以前,中国的孩子最盼着过年,除了那盘热气腾腾的饺子,春节之前大人往往会把裁缝请到家里,给小朋友做身新衣服。需要强调的是,在乡村里的这位裁缝,农忙时也是种田的农民。农民与木匠、铁匠、屠户、裁缝、酱油铺老板的身份丝毫不存在矛盾。也就是说,农户在中国乡村,不仅仅是家庭农业的经营单位,完全可能同时是手工业生产单位。农民的双重角色决定了中国的乡土经济是一种农工混合的经济。以家庭手工业、作坊为表现的乡村工业与农业形成有机结合,支撑着农村家庭经济。这种有机配合的特性,决定了中国农村经济的极其复杂性。

复杂的结构往往兼顾稳定性。刘守英认为,中国乡村的超稳定结构首先表现为农民对于土地的依附性——农民是粘在土地上,向土地讨生活的。而土地,则是农民的命根子;其次,乡村治理过程中乡绅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保持着乡村的高度自治,并世代相承;再次,历史上,中国的城乡是互通的,“桑梓情谊”、“落叶归根”的价值观始终维系着“离土”之人与乡土之间的联系。城市资本是要下乡的,乡里人有钱也会在城里购置业产。中国乡村并非简单地依靠乡土要素在生存。

费孝通认为,整个乡村结构的破坏是导致乡村危机的根源。西方的机械大工业产品进到乡村,洋烟、洋火、洋盐、洋糖、洋布,这些“洋”物件打破了原先乡村农工、农户互补的结构,挤压了乡土工业的生存空间。乡间只剩下原本负责生计的农业,于是,农民走向了贫困。农民贫困以后,两种要素陆续离开了乡村。首先是乡村的年轻人外出进城,在城里接受了现代教育,从此再也不会回去了;其次是资本撤离乡村。当农民走向贫困之后,抗租的现象便越来越多地出现了。于是,那些原来选择“下乡”的城市资本陆续“返城”。

此后,乡绅也跑去了城里,终结了中国乡村几千年的乡绅治理。

最终,城乡的有机循环被割裂了,平静而古老的中国乡村走向了沉默。

编辑:刘迪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