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陈友谅的后代,浅谈陈友谅发家史

陈友谅的后代,浅谈陈友谅发家史陈友谅的起义让老丈人惊慌不已,值得庆幸的是,陈友谅娶了一位好妻子,她是妥妥的女中豪杰,直接和老父断绝了关系,一心跟着丈夫搞事业,让陈友谅感动不已。虽说陈友谅此人奸诈无情,对亲人还是真的好,有了妻子的支持后,陈友谅的内心压力得到释放,感念于妻子的深明大义,对妻子愈发敬重。徐寿辉的出现让陈友谅看到了一丝曙光,他知道如果想向徐寿辉靠拢,就要是实现自己本身的价值。没什么比拉起一支部队来的更现实,更能证明自己的能力了。说干就干,没陈友谅就这样就这样加入红巾军。不得不说,陈友谅能力不错,在加入红巾军不久就扭转了红巾军的颓势,还带领了红巾军攻克了很多城池,受到了徐寿辉的瞩目。就这样,徐寿辉把陈友谅封了元帅。婚后,陈友谅靠着岳丈的关系在县里找了一份小吏的工作,虽然比不上官员,但胜在油水充足;加上陈友谅自身脑筋灵活,再加上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很快便搭上了小吏的一把手,又通过巴结县官,希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可

陈友谅的后代,浅谈陈友谅发家史(1)

多行不义必自毙,却为他人做嫁衣!

元朝短命,在历史上昙花一现,只存活了90年。大元王朝刚建国时期,国力强盛,可吃亏就吃亏在大元王朝不是中原本土民族,旧日的生活习俗让生活惯了的中土民族难以接受;即便采用高压政策,可中原人口众多,再经过层层剥削,贪官污吏大肆敛财,致使九州大乱,哀鸿一片。到了元朝末年,贪污行贿,花样数不胜数,各种酷吏刑罚让百姓苦不堪言;皇庭内部腐败不堪,乌烟瘴气,贿赂花样百出。

陈友谅的后代,浅谈陈友谅发家史(2)

到了元顺帝时,腐败现象达到了极点,蒙古贵族和喇嘛僧的嚣张跋扈,官吏的贪污,地主豪强的专横,与日俱增。以顺帝为首的蒙古皇室,惘然不知廉耻为何物,元朝的统治已经走上了崩溃的道路。后来连续三场的天灾彻底击垮了人至正四年黄河连决三次,饥民遍地。在天灾人祸的迫害下,农民成群的离开土地,武装起义相继而起。就在这时,出现了一个枭雄般的人物,他的出现让百姓们找到了主心骨,并纷纷向他靠拢;而这个人物就是——陈友谅。

出身贫寒,攀龙附凤

陈友谅(1320年-1363年),原名陈九四,出身贫寒,是湖北一个捕鱼人家的孩子。从小陈友谅就和同龄的孩子不一样,别人孩子从小懂事并帮忙补贴家用时,他在琢磨如何发家致富。经过深思熟虑,奸猾的陈友谅把发家致富的理想瞄向了自己未来的妻子;终于,经过自己不懈努力,陈友谅硬是攀上了一个富裕人家的小姐,两人奉子成婚,就这样,陈友谅完成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个目标。

陈友谅的后代,浅谈陈友谅发家史(3)

婚后,陈友谅靠着岳丈的关系在县里找了一份小吏的工作,虽然比不上官员,但胜在油水充足;加上陈友谅自身脑筋灵活,再加上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很快便搭上了小吏的一把手,又通过巴结县官,希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升迁无望,及时转舵

可惜,事与愿违,可能老天看他现在的路走的比较顺,所以,在他成为官吏的道路上终止了陈友谅的好运。在元朝,吏想要成为官员只能通过科举;而陈友谅觉得元朝的官场太黑暗,不愿意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没有希望的事情上,在小吏的位置上呆了几年后深感身前无望,接着又把目光定向了远方。欲望和权力让一个人的野心膨胀,他深知元朝统治黑暗腐朽,如果自己来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动该有多好?最终,理智占了上风,自己势单力薄,怎么干?与其自己单干,不如等待时机。

陈友谅的后代,浅谈陈友谅发家史(4)

这回老天仿佛听到了他的心声,起义军徐寿辉的部队打到陈友谅的老家了,而接管这里的将领正是徐寿辉的远房亲戚——倪文俊。此人贪财好色,却靠着徐寿辉的关系在军中越混越好,让陈友谅眼红不已。

徐寿辉的出现让陈友谅看到了一丝曙光,他知道如果想向徐寿辉靠拢,就要是实现自己本身的价值。没什么比拉起一支部队来的更现实,更能证明自己的能力了。说干就干,没陈友谅就这样就这样加入红巾军。不得不说,陈友谅能力不错,在加入红巾军不久就扭转了红巾军的颓势,还带领了红巾军攻克了很多城池,受到了徐寿辉的瞩目。就这样,徐寿辉把陈友谅封了元帅。

陈友谅的后代,浅谈陈友谅发家史(5)

陈友谅的起义让老丈人惊慌不已,值得庆幸的是,陈友谅娶了一位好妻子,她是妥妥的女中豪杰,直接和老父断绝了关系,一心跟着丈夫搞事业,让陈友谅感动不已。虽说陈友谅此人奸诈无情,对亲人还是真的好,有了妻子的支持后,陈友谅的内心压力得到释放,感念于妻子的深明大义,对妻子愈发敬重。

审时度势,把握时机

就这样,陈友谅开启了他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起初,陈友谅觉得自己是徐寿辉的第一功臣,时间久了才发现徐寿辉优柔寡断,没有谋略,此刻他还发现徐寿辉身边的元帅一抓一大把,这着实让陈友谅气愤不已。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陈友谅在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无奈自己实习不济,在军中也没有威望,他只能在等待机会。要说这徐寿辉还真是个不合格的领导者,很快陈友谅发现徐寿辉的爱将倪文俊要要谋权篡位,他觉得时机到了。

倪文俊虽说贪财好色,但装备精良,还有诸多肥沃的根据地做储备;陈友谅觉得倪文俊真是太对自己的胃口了,如果自己能借刀杀人后再坐收渔翁之利那可是真是太好了。没想到,倪文俊是个不中用的主,谋反失败后反而被徐寿辉追杀。

陈友谅的后代,浅谈陈友谅发家史(6)

令陈友谅没有想到的是,被追杀的倪文俊竟然跑到了自己这里,自己正愁怎么巴结到徐寿辉,没想到倪文俊自己送上门了。倪文俊到陈友谅这里后,陈表面上看起来客客气气,等倪文俊放松了警惕,陈亲手把倪文俊送了老家,并把倪的尸体送到了徐寿辉那里。

陈友谅这步棋算是走对了,徐寿辉看到倪文俊的尸首后得到了徐的重用;他吞掉了倪文俊的兵马粮草,还有从徐寿辉那里得到的兵马粮饷作为后盾,一时间风光无限。可胃口大的陈友谅怎么满足眼前这点儿利益呢,没过多久,他就开始飘飘然了,对此徐寿辉竟然没有丝毫怀疑。

审时借势,无往不胜

陈友谅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杀掉徐寿辉,可惜羽翼未丰,只能继续忍耐。他四处攻城略地,一时间陈友谅竟成为了抗元最大的势力;陈友谅已经控制了红巾军的中枢权力,而徐寿辉只剩下了一个个空壳子。

陈友谅的后代,浅谈陈友谅发家史(7)

后来,陈友谅觉得没必要再和徐寿辉打哈哈了,干脆手起刀落杀了徐寿辉,然后自立为汉,当起了皇帝。陈友谅此人心狠手辣,整个长江以南的地区陈友谅的军队绝对是最强的,就连元军也不敢和陈友谅交锋。

膨胀自大,枭雄陨落

"棒打出头鸟",这话用在陈友谅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成为帝王的陈友谅开始了作死之路,开始变得膨胀自大,他占据了南方大片土地后,骄傲的认为自己是天下共主了。可手下说长江北面的朱元璋势力也不小,只有拿下江北,打掉朱元璋才能坐稳天下共主。

陈友谅认可了这个道理,然后陈友谅把矛头指向了同是造反的朱元璋。没想到陈友谅得这个举动遭到了诸多义军得谴责,纷纷为朱元璋报不平,就这样,朱元璋和陈友谅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战争;而实力次于陈友谅的张士诚则坐山观虎斗。

陈友谅的后代,浅谈陈友谅发家史(8)

话说,陈友谅真是家底丰厚,几百个楼船,外加60万大军;朱元璋的军队加起来也有小20万人。两军对战中,朱元璋的以南昌城作为核心主要战略点,严防死守,陈友谅竟然没有攻下来。这就是著名的"南昌之战"。这次战役,陈友谅的军队在朱元璋的火攻下溃不成军,至此,一代枭雄陈友谅就此陨落。

结语

陈友谅估计到死也没有想到自己会败在朱元璋的手中;其实,早在二次攻打朱元璋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颓势,可陈友谅自己依旧一意孤行,导致多个部分实力分散,只能调任自己的嫡系部队,再加上权力斗争带来的内部损耗,诸多政策无法实施。

而陈友谅自己的性格也是导致失败的原因,过于膨胀,人心不足蛇吞象,为人又过于奸诈狠毒,早在自己明目张胆的弑杀徐寿辉时,就已经引发了诸多人的不满;反观朱元璋,背后的政权是一个高精锐部队,再看陈友谅的背后是一个凝聚力低下,人心涣散的二流政权,这样的政权怎么能成功呢?所以,这也是注定了陈友谅的失败!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