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派相声马志明:相声界为何尊侯抑马
侯派相声马志明:相声界为何尊侯抑马从这个层面上来讲,马三立还不如侯耀文。诚然专场这一类都是相关团体领导的,地处天津和地处北京的差距很大,专场办得少并不能见证什么。相声界尊侯抑马还有另一个事件见证,那就是纪念专场的次数,侯宝林五年十年都会有纪念活动,马三立也只有诞辰100周年那一场。话语的真实性先搁置起来,相声界的师徒矛盾倒是暴露无遗:常宝华是马三立的徒弟,称赞侯宝林前无古人;马季是侯宝林徒弟,称赞马三立后无来者。话说回刚才,虽然大部分相声演员的表述,没有常宝华老爷子这样肉麻,什么往那一站就是大师之类,但观点基本类似,那就是侯宝林在相声界的地位超过马三立。当然也可以从另一层面理解,演员拥有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能力,商业互捧是正常操作。若是采访常宝华对马三立的看法,也得是感激涕零。
进入新时期之后,相声界的大腕共有3位,分别是侯宝林、马三立、马季,侯宝林是相声大师,马三立是相声泰斗,两者在相声界的地位不可撼动,影响力直到如今。
马季去世之后,其子弟也想将其奉为大师之流,虽然侯耀文第一时间出来阻止,大师之名还是不胫而走,马季被公认为相声界最后一位大师!如今无论是姜昆,还是郭德纲,都担承不起大师称号了。
马季与侯耀文,上演的是权臣压幼主的好戏,暂且不提。有一种声音说:相声界尊侯抑马?是否如此。
侯自然是指侯宝林,马自然是说马三立,并且说的是相声界之内有尊侯抑马的风潮。常宝华在一次采访中,评价侯宝林大师:“我希望后者有人,但至今没有看到!”
话语的真实性先搁置起来,相声界的师徒矛盾倒是暴露无遗:常宝华是马三立的徒弟,称赞侯宝林前无古人;马季是侯宝林徒弟,称赞马三立后无来者。
话说回刚才,虽然大部分相声演员的表述,没有常宝华老爷子这样肉麻,什么往那一站就是大师之类,但观点基本类似,那就是侯宝林在相声界的地位超过马三立。
当然也可以从另一层面理解,演员拥有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能力,商业互捧是正常操作。若是采访常宝华对马三立的看法,也得是感激涕零。
相声界尊侯抑马还有另一个事件见证,那就是纪念专场的次数,侯宝林五年十年都会有纪念活动,马三立也只有诞辰100周年那一场。
从这个层面上来讲,马三立还不如侯耀文。诚然专场这一类都是相关团体领导的,地处天津和地处北京的差距很大,专场办得少并不能见证什么。
相声界为什么尊侯抑马?许多人将其归咎到艺术水平的高低之上,诸如侯宝林有《关公战秦琼》、《戏剧与方言》、《夜行记》等一大批优秀作品,马三立仅有《逗你玩》闻名。
用作品评价评价一个演员的水平高低最公道,再说马三立也不仅有一段《逗你玩》不是,什么《买猴》、《开会迷》都是现代作品的佼佼者。
对传统作品的演绎上,马三立也堪称神人,《开粥厂》、《白事会》、《卖挂票》等都是不可超越的经典制作,怎么会成了没作品,靠年龄的艺术家了呢?
艺术成就那是糊弄观众的,只有地位才是关乎行业内部的,仅此而已!相声水平的高低会影响观众的审美和依赖,但不会影响相声演员的依赖。
姜昆的徒弟比佟守本的徒弟多多了,前者的相声水平与后者的相声水平相比如何?追随者看重的是利益的高低,而非水平的高低。
侯宝林及时地捉住了历史的脉搏,倡导相声改革,适应了新社会的需求,相声演员摇身一变成了文艺工作者,侯宝林自然成为相声界的一哥,大有一语定生死的权威。
马三立也做过相关的尝试,但最终的结果不尽人意,走上了平民相声之路。虽也是曲艺团的领导之一,但与侯宝林的地位相比,自然显得弱势许多。
侯宝林之后,侯家的徒子徒孙长期把持相关规则,大量的相声演员改变不了这种规则,只得去适应规则。而顺应规则,不自觉地就成为了工具,成了相声界内斗的工具。
像是郭德纲离开天津进入北京相声界之时,第一件事便是刊文描述天津相声界的不公平、不光彩之事,这是两地内斗的一个表征!
因此所谓的尊侯抑马,不过是演员争名夺利的一个噱头,也是部分演员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做出的违心妥协。料想一下,姜昆若是来一句相声不需要会唱太平歌词,必然会有大批体制内的演员附庸风流!
站位决定了思维,和艺术无关。这种思潮也就只能存在于相声界内部,拿到普通观众眼中看法自然也不尽相同,至少在天津观众的眼中,马三立是神一样的存在,地位不可撼动。
一些相声演员也将马三立作为神明一样供奉,也并不都是尊侯抑马。侯宝林也好,马三立也罢,都曾给观众带来快乐,这就够了。
欢迎大家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