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上一个女孩蓝天下自拍:她就发了一张自拍
微博上一个女孩蓝天下自拍:她就发了一张自拍这张照片,是两个女孩子2021广州汉服节走秀后的合影。首先,这根本不是什么在横店拍的照片。为啥还是挡不住那么多年轻女孩儿的热情就算这是真的,她姐也不懂,拿着一天100块的工资从群演开始做起,有什么好阴阳怪气。何况,真实的情况根本不是这样。
没想到,眼瞅着2022年了,“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的事情,依然每天都在上演。
前两天,一个博主发现自己发在社交平台上的一张照片被盗了。
合影被人盗用后,发在了短视频平台上,并配上了这么一句别有用心的文案:
横店校花泛滥,100一天一盒饭
为啥还是挡不住那么多年轻女孩儿的热情
就算这是真的,她姐也不懂,拿着一天100块的工资从群演开始做起,有什么好阴阳怪气。
何况,真实的情况根本不是这样。
首先,这根本不是什么在横店拍的照片。
这张照片,是两个女孩子2021广州汉服节走秀后的合影。
其次,女孩们也不是什么群演。
她们是汉服造型师,也是广东省的汉服文化讲师,甚至还有自己的汉服造型工作室。
只是没想到,短短一句完全杜撰的虚假文案和一张盗用的图片,引来了几千条乌烟瘴气的恶臭评论。
能卖啊
万一被大佬看上了呢
不是一天100 是一日100
白天校花晚上献花
这位博主很勇敢。
她发现自己的图片被盗用后,第一时间在微博上PO出了自己的遭遇,并迅速报了警。
只是,发布毁谤言论的账号已经被封禁,而目前女孩提供的这样一些截图,不足以作为证据……
也就是说,即便报警和起诉,也处于无法受理的状态。
那最终的结果,可能只能是不了了之。
被盗图和诽谤的女性,甚至都没有办法得到一个道歉和公正的处理。
这样的事情早已不是什么个例,甚至上一起这样的事件,就发生在十几天前。
你一定还记得那个,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的“老夫少妻”事件。
11月19日,一位名叫“飞哥在东莞”的用户,在网上发了一张照片,配文:
73岁东莞清溪镇企业家娶29岁广西大美女,88W礼金 一套80W二房公寓 豪车一台。
只是,这起事件很快被证明是谣言。
4天之后,这位在东莞的飞哥也因“编造、传播虚假信息,诽谤他人”,被刑事拘留。
两相对比之下,似乎后者更为幸运。
但她姐不敢过分乐观。
因为两起事件放在一起就会发现,这些针对女性的污名,从未停止。
这污名,跟你是谁、你做了什么、真相如何都无关。
仅仅只是因为——
你是一名女性。
就拿“老夫少妻”的这个谣言来说。
“老夫少妻”的真相,本是祖孙之间一段感人的故事。
这组照片拍摄于两年前,出自小红书博主@_Niki君_。
她的初衷,是为了帮助外公早日走出丧妻之痛,弥补年轻时未能和外婆拍结婚照的遗憾。
照片里,她清晰地标上了“和外公帅气的写真”tag。
背景、动机、身份,一五一十交代得明明白白。
但即使这样,还是被别有用心的人在两年后挖出来,刻意隐去关键信息,杜撰成荒诞的谎言。
事发第二天,@Niki君在微博澄清,并开始咨询律师、收集证据准备维权。
此时真相了然,舆论也逐渐反转。
但当事人身上的污水,却没能完全洗脱——
有人指责她不该和外公拍这组照片,有违公序良俗。
有人“揭穿”她这一套操作就是为了博眼球。
毕竟“就这女的长相,想在网络世界出头几乎不可能”。
还有跳出来的理中客,自以为深谙娱乐圈的炒作规则,摆出一副人间清醒的姿态:
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甚至,在造谣者被刑拘之后,竟有人还能挖出更加清奇的指责角度——“男女对立”。
这得看造谣的是男人还是女人
是男人,那就得坐牢
是女人,那就啥事没有
这一套下来,说实话,她姐都看懵了。
有这么复杂吗?
其实整件事的逻辑,再简单不过:造谣有错,恶人受罚。
没想到,在一切都盖棺定论后,还能魔幻地发散出涉及伦理道德、流量密码、两性对立的解读。
而矛头的指向,并非冲着加害者,反而冲着受害者。
这或许是在社交平台“抛头露面”的烦恼:不论你说什么、做什么,总会引来刺耳的声音。
为避免招致类似的麻烦,不少女生有意回避在网上分享生活。
但,即便她们安分守己、低调行事,却依然躲不开脏水。
它更让人胆颤,因为谣言的发起和传播者,都是现实生活中朝夕相处的人——
今年6月,中山大学一位女生发现自己的照片出现在【招募“小母狗”参加淫乱派对】的广告中。
她赶紧发了朋友圈澄清事实,没想到有十几位女生找了过来,声称遭遇了同样的经历。
众人这才发现,谣言已经流传了几个月。
在校内不计其数的微信群中,她们被P上赤裸身体,被说成“集体卖淫”,成为夜谈话题的助兴佐料。
大家联手查证,很快锁定了怀疑对象——学院学生会主席赵某某,他是这17名女生唯一的共同好友。
姑娘们找他对峙,他拒不承认;直至警方介入,他才如实招供。
可笑的是,他此前还追求过其中几位女生,甚至妄想以第三者身份插足,但从未成功。
真相大白,赵某某被学校开除。
但女生们的伤害,却未因此而消失。
在维权过程中,有两位同学患上抑郁症,对自我和人性产生了巨大怀疑。
发现了没?
从女大学生被造谣成【淫乱派对】的主角,到“老夫少妻”的谣言,再到这次的汉服女孩被盗图造谣。
这已经不是什么单纯的“受害者有罪论”的问题。
因为这类谣言的“受害者”似乎总是一类人——
女性。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
你不在网上抛头露面,那就还有现实生活中的围剿。
无论是现在还是从前。
不是这一件事,还有下一件事。你这次没有中招,但谁也无法保证下一次。
你以为你足够低调、沉默、内敛、不惹事……
但,殊不知总有心术不正的人,在无所察觉的地方搜索你、打量你、伺机围捕你。
这些看起来匪夷所思的谣言,为什么能够快速传播?
除了其内容足够博人眼球之外,背后还有更深的原因——
谣言所描绘的女性角色,恰恰是女性在男性凝视下被污名后的女性形象。
她漂亮又性感?那围绕着她的脸蛋和身材,一定有无数让人唾弃的桃色新闻。
她能力强又多金?那她一定是靠男人上位,她银行卡里的每一分钱一定都来路不明。
总之,那些漂亮的、性感的、有钱的,就是放荡的、私生活混乱的、靠男人上位的……
以至于很多围观者,在获知这些消息后,天然就觉得这故事具有说服力,于是不经求证便进行了二次传播。
而纵观这几年的新闻,就会发现,这已经不是个例。
但凡是女性,无论身家背景如何、颜值性格怎样,一旦迈入话题中心,那围绕着她的一定就是无止境的、莫须有的污名。
几套常见的公式,已被很多人错认为真理。但凡窥探到一个条件,他们就大胆粗暴地套用。
尤其,在两性方面。
比如,女性被男性施暴,甚至杀害,那她多半是做了对不起对方的事吧。
上周末,南京德基广场,一位女性因情感纠纷,被男友当街刀刺。
随即有人这么总结:她应该反思,为什么砍的不是别人。
在这些人的思维里,两性纠纷中,“挑事”的一方总是女性。
而真正的凶手,反倒被塑造成含冤负屈的可怜模样。在忍无可忍的最后一刻,拔刀捍卫所谓的男性尊严。
再比如,中国女性和外国男性交往,那她多半是easy girl。
在这个问题上,她姐从未见过有哪怕一位女性,能全然不沾一滴吐沫星子。
之前有位女生,喜欢在微博分享自己的恋爱故事。
某天她PO出与男友的合影:他是非洲人。
于是小情小爱瞬间被划入种族血统的范畴,反黑队火速赶到,对她发起铺天盖地的围剿。
在他们看来,黑人明明是劣等族群、人中垃圾,你和他在一起能图什么?还不是图他器大活好?
后来女生发文解释,男友孝顺善良、自食其力,是“自己见过最上进最独立的男生”。
但愤怒的“爱国人士”听不得这一套,一路把她骂到注销微博。
还有更匪夷所思的。
几个月前,模特@达莎digi发了和俄罗斯男友的合照。
又引来一群比巴普洛夫的狗还要敏感的人,嗅着味道跑过来,在评论区进行荡妇羞辱。
但可笑的是,达莎本就是俄罗斯人。
你看,这些对女性的污名,桩桩件件都与“性”挂钩。
或许有人要说,不能解释清楚吗?没做过就站出来说清楚啊。
是可以。
但对被造谣的人而言,自证清白是一个成本高、收效低、且本不该如此的事情。
即便从法律上来看,也应该是“谁主张谁举证”。
即,既然你造谣这个女性是个荡妇,那就需要你拿出女性是荡妇的证据。
而不是反过来让被造谣的女性剖开肚子自证不是荡妇。
更何况,即便有人愿意梳理过往繁杂的材料、交出滴水不漏的表达,耗费巨大的成本自证清白,有用吗?
就像“老夫少妻”新闻发酵之初,当事人很快在微博澄清了情况,有正义群众亦在群里替她声援,并附上证据。
而看热闹的人,却毫无难堪、悔改之意,反倒调侃辟谣者“认真你就赢了”。
你看,造谣者并不在意事件真假。
他们更流连的,是“风流老汉俏媳妇”的话题冲击,及其背后暧昧的遐想空间,以满足那一刻猎奇的高潮。
“就算这个女生不是这样,但总有其他女生是这样的,我们没骂错。”
然后啧啧两声,转头寻找下一个受害者,加入另一场狂欢。
他们可以肆无忌惮地分享经验、评头论足,并对女性立下规矩:
不可以和老头在一起,否则你一定是拜金。
不可以和外国人在一起,否则你就是荡妇。
不可以对伴侣不忠,但不忠的底线应该由男方来制定。
所以,这哪里是女性被造谣后、站出来自证清白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呢?
这问题的本质是,男性对“性”议题的话语权掌控。
所以无论如何自证清白、如何与男性眼中的“荡妇”割席,都没有用。
自证清白和割席,是一件没有尽头的事情,因为规则不由你制定。
而遵循这规则的结果你我都熟悉。
它的名字,叫“规训”。
或许有人会说,以上那些无脑言论,仅代表部分思想龌龊、观念下流的群体。
这个社会的大多数人,对女性都是尊重且友好的。
她姐对此深以为然,如今的确是一个女性力量越来越被看见的时代。
但这种对女性的“规训”,又岂止在“性”这一个维度?
在看似进步的环境下,有些陷阱是很多人,甚至女性自己,都未曾意识到的。
因为这陷阱铺得太宽太深,嵌入到我们一生的成长历程。
以至于很多人一旦踩进便深陷其中,便以为那是正确的运行规则。
仔细想想,这些话我们从小到大是不是已经听了无数遍——
你要运动,总有人跳出来说:女生就是不擅长体育啊。
你要读理科,从老师到家长都在劝你慎重:女生是感性思维,不擅长理科。
你要学技术、搞研究、做实验,太多人都在摇头:女生不适合做这些。
长大以后,还会有新的一套“你应该”——
女生就应该找个稳定的工作啊。
女生能做到这种程度,已经很不错了。
女生干嘛那么拼呢,嫁个好老公比什么都重要。
女生到了年纪就应该结婚啊。
女生结了婚,就应该生孩子啊。
女生生了孩子,肯定要以家庭为重吧。
家务这种事,难道不是女生擅长的吗?
……
达不到?那对不起,你可能不是个合格的女性。
可事实真是这样吗?
说女生到了高三就不如男生的,看看当前全国在校大学生的比例吧。
而且,从本科到博士各个阶段,这几年女性占比都呈增长趋势。
你看,所谓的“真理”,本质不过是掌握话语权的人对女性设下的一杆子标准。
而太多女性,被挡在了这标准之下——
她们为了弟弟/哥哥放弃读书的;
她们为了家计早早外出谋生的;
她们被教育读书无用而放弃用功;
也有女性在打破这狗屁标准,在受尽规训的环境下,咬着牙踩出了一条生路。
她们回过神来,意识到女性就是要走出家庭、要向上、要独立、要打破规训……
但,“何为独立女性”这件事也不由女性定义。
想想我们现在提及“独立女性”时,脑海里出现的女性形象就知道了——
生活上事业有成、不缺人追;
性格上攻气满值、作风凌厉;
外貌上妆容精致,名牌加身。
什么是独立女性?
要去搞钱!要会搞钱!要搞到钱!
似乎达不到这个标准,就不配称之为“独立女性”。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
如果《欢乐颂》的刘涛,不是公司高管,而是月薪3000的保洁阿姨,即便她自食其力,但她这“独立”的含量,起码要崩掉一半。
即便你打到了所谓“搞钱”的标准,又真的能称之为“独立女性”吗?
天真了。
“独立女性”还有“搞钱”之外的条件——
《奇葩说》里有一个辩题你一定还记得:
“独立女性该不该要彩礼。”
那再往后呢?
“独立女性该不该结婚?”
“独立女性该不该生孩子?”
“独立女性的孩子能不能随父姓?”
你看对独立女性的标准是层层加码的,就像一名合格的女性的标准,也是细致到各个维度一样。
而一旦你接受这个设定,就会发现,这一切才只是开始。
但从来没有人讨论独立男性有什么标准、独立男性应该什么样。
甚至,我们根本都不会说出“独立男性”这个名词。
因为男性的独立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正当的。
不止于此。
男性的性欲是天经地义的、男性学理科是天经地义的、男性做研究是天经地义的、男性从政是天经地义的……
所以问题的根本,就像席瑞在聊“独立女性该不该收彩礼”这个问题的时候说的那样。
真正的独立,是选择自由的权利。
不是女性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而是,她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而这个“什么样”,不该由旁人来规定。
很久之前她姐看过一则广告很是印象深刻。
广告中,导演要求成年人,用“女孩的样子跑步”,用“女孩的样子打架”。
于是他们按规行事,做出社会认为的“女孩的样子”。
浮夸、做作。
但同样的问题,换到小朋友身上。
她们的演绎,却充满了力量与速度。
发现了没?
在成年人眼里,女孩跑步的样子,塑造了我跑步的样子。
而在小朋友眼里,我跑步的样子,就是女孩跑步的样子。
女性就是这么一点点被规训和塑造的。
停下来吧。
不要因为外界强加的规训,而去怀疑自己、改造自己、证明自己。
女性的定义权,应该握在女性手里。
定义自己的外貌——不是胸大脸小才性感,不符合这些也一样可以性感。
甚至,也不必性感。
定义自己的名字和形容词——“媛”不该是被嘲的字眼。
“媛”可以用作名字,也可以形容姿态美好的女子。
“做手帐是手帐媛;做手工时手工媛;做视频是视频媛;写文稿是文媛。”
定义自己的道路——女性可以成为想成为的任何人、任何样子。
可以是玫瑰,也可以是钢铁。
只要这叙事的主体,是女性自己。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