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脚下看黄山:黄山记上帝视角
黄山脚下看黄山:黄山记上帝视角VR版的黄山应该如何策划?与传统的拍摄流程不同,从策划开始着眼点就有差别。“传统纪录片策划趋近于点策划,因为可以使用焦距,可以理解成特写,像动物、特别的植物,关注的点更加细微。VR镜头是固定的,因此策划更注重拍摄大景别,着力于选择更有表现力的空间。”赵洋说。如何做VR策划“传统的视频纪录片像一幅画,而VR视频可以让观众把头伸进画里面,360度地观看任何想看的细节。”这是导演赵洋对VR视频优势的判断。“最重要的是表现大空间感。”赵洋说。基于此,在《黄山记》里,所有的场景都在室外拍摄。带上VR眼镜看纪录片的第一个镜头,就是站在黄山最高点的悬崖外,俯视云海,“注意,是悬崖外。”赵洋提醒。如果说传统的视频是让人欣赏黄山的壮美,VR视频技术则让观众身临其境地体验到凌空感,黄山以更加磅礴的气势出现,是VR带来的最为直接的感官冲击。赵洋说,几乎所有第一次体验VR版黄山的人,都会被吓到。
法制晚报讯(记者 程喆) 用VR视角展现出来的黄山有什么不一样? 观众想看到什么样的黄山?这是《黄山记》摄制组上山之前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自1937年金陵大学孙明经教授拍摄第一部关于黄山的纪录片《黄山风光》,大半个世纪里,黄山的影像出现在无法准确统计数量的黑白彩色摄影机的胶片里和已经更新了七八代的摄像机磁带里。
新的VR技术到来,该怎样去表现VR视角下的黄山?
准备 为什么要用VR拍黄山
“传统的视频纪录片像一幅画,而VR视频可以让观众把头伸进画里面,360度地观看任何想看的细节。”这是导演赵洋对VR视频优势的判断。
“最重要的是表现大空间感。”赵洋说。基于此,在《黄山记》里,所有的场景都在室外拍摄。带上VR眼镜看纪录片的第一个镜头,就是站在黄山最高点的悬崖外,俯视云海,“注意,是悬崖外。”赵洋提醒。
如果说传统的视频是让人欣赏黄山的壮美,VR视频技术则让观众身临其境地体验到凌空感,黄山以更加磅礴的气势出现,是VR带来的最为直接的感官冲击。赵洋说,几乎所有第一次体验VR版黄山的人,都会被吓到。
如何做VR策划
VR版的黄山应该如何策划?与传统的拍摄流程不同,从策划开始着眼点就有差别。“传统纪录片策划趋近于点策划,因为可以使用焦距,可以理解成特写,像动物、特别的植物,关注的点更加细微。VR镜头是固定的,因此策划更注重拍摄大景别,着力于选择更有表现力的空间。”赵洋说。
为此,《黄山记》摄制组找来地图,吃透了所有景点的分布状况;他们看了知名的黄山纪录片,如《大黄山》等;翻阅了黄山的相关文字,就连小学课本里的课文都读了一遍;为了捕捉到最美的景色,他们连续监测天气预报。
更重要的是拍摄日程表,黄山地域宽阔,山势险峻复杂,气候变幻莫测,想拍摄一个奇松、怪石、云海完美结合的镜头难上加难。所以黄山本地人开玩笑说,黄山的绝美景色是留给有缘的人看的,无缘的人数登黄山,不是遭遇大雾难辨东西,就是一览无余难觅仙境。
拍摄 不用航拍也让你“飞”
VR拍摄比传统拍摄少费事得多,风景类的纪录片则更轻松。少去了灯光、演员,火柴VR的团队仅用了4天时间,就完成了此次的实拍环节。
当然,想拍摄好黄山离不开航拍,但在黄山几十年的影像记录中,航拍镜头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一是航拍的手续繁琐、费用高昂,二是黄山的小气候难以预测,三是山地飞行危险系数大。因此历史上难得的几次黄山航拍,几乎全是观看沙盘式的视角,基本上看不出黄山的雄奇俊美。
在全景《黄山记》中,有几个镜头完全是悬空的,乍一看很像是航拍,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和航拍角度不太一样。
赵洋展示了一张照片,他举着一根长长的杆,上面拴了七目GoPro相机,身子越过了护栏,他的同事在后面扶着他。
赵洋一开始就没有打算采用航拍镜头,黄山的气候确实给拍摄带来很大难题,但摄制组“发明”了这样一种拍摄方式。“成片的效果显示,观众戴上VR眼镜后,身处在山之间,下面就是悬崖,很惊险,很有临场感。”
成为“全宇宙换机器最快的人”
黄山对拍摄环境和要求是非常“挑剔”的,《黄山记》摄制组使用的VR摄影设备其实并不复杂,七目GoPro相机。
VR行业内,使用GoPro方案的似乎已经不多,很多团队开始用一体机拍摄,比如Jaunt、Upano、OZO等。但赵洋认为,设备的稳定性主要看人,团队有心,设备就给力。
“我们的主摄影师陈阳是全宇宙换机器最快的人。”
此话怎讲?
业内认为GoPro性能不稳定,除了发热、电量消耗快,如果一目机器出了问题,会导致其他机器拍摄的东西也不能用。赵洋也承认GoPro存在问题,但GoPro拍摄画面的优势不可否认,所以在拍摄黄山时,主摄影师陈阳基本上每一分钟就查看一次机器表盘,一旦发现问题,马上更换机器。
VR拍摄,不仅是摄影机的“孤军作战”,赵洋指着有点像“自拍杆”的杆子说:“GoPro的解决方式基于支架,我们用的是360Hero,他们家是全球最早做VR摄影机支架的,现在开源了,结果深圳就山寨了。但用起来还是有差距,支架只要稍微有差别,缝就拼不上,GoPro还有一款官方支架Omini。”
在谈到制作全景视频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时,全景火柴CEO徐晨翔曾说,当前在制作VR视频中最难解决的就是设备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但当前设备的不成熟对他们制作全景视频是件好事,为什么这么说呢?正是因为这种门槛,才会促使自家的公司不断地去钻研并开发出属于自己的道具和器材,以此来保持在行业中的领先性。全景火柴拍摄时间早,蹚过的坑多,再加上钻研,现在已经可以使安全距离缩小一半。
后期 科学、高效、明晰 一天的素材量是500G
全景火柴对《黄山记》的总结中写道:前期,需要克服天气以及区域和地域问题,除了在片场灵活发挥之外,还需要在策划时非常精准以及严谨地做好预案。同时在选取机位的时候,要有自己的创意以及自己的角度。
后期制作需要面临庞大的素材,需要通过科学标准的工作流程,将繁琐复杂的工作明晰化、化学化,让工作高效进行。
拍摄《黄山记》时,一天的素材量是500G,这是所有VR拍摄团队遇到的共同难题,素材多而且杂,后期筛选困难。
根据全景火柴的工作流程,实际上,导演在拍摄时就已经在心里把素材过滤了一遍,知道哪些用哪些不用,后期挑选时,也有一套科学的方法,这样就能用最快的时间,找到最优的素材。
经过前期精密的策划,也不会发生“素材少了”、“想要的景没有拍全”等情况,素材的比例分配在拍摄时就考虑到了,几个镜头的前后次序可以发生变化,但是每个镜头所占比例是不会变的。
《黄山记》的后期制作时间,只需要10天,再加上拍摄的4天,两个星期,一部全景纪录片就出炉了。
传统的纪录片很讲究核心的故事内容,《大黄山》就加入了 “黄山五绝”形成的原理和规律,层层递进地讲述神奇“五绝”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G20纪录片利用演员完成调度;《纶音佛语五台山》则有师徒对话的人物情节。
但《黄山记》从头至尾都是风景,赵洋认为,一开始就想做成比较纯净的成片,不需要太多特效、包装、处理等。
“一直都是风景,会不会让观众觉得无聊?”
“我们放映给别人看,还没有人反馈说无聊。就我个人看来,亲身到了黄山后,才能够懂得中国山水画师笔下的黄山,《黄山记》也会给人这种感觉。”
“有没有遗憾?”记者问。
“准备时间不是特别充分,更有故事性的情节没有拍到,譬如早晨起来的环卫工人、在云海接吻的情侣。”赵洋说。
2017年,火柴VR会继续在风景题材上下工夫,“我们会着力于打造更有情感以及故事性的内容,并且尽可能多的让这些内容具备多元化的应用场景。以自己的视角和方向开拓VR内容制作的新边疆。”
奖项:“年度最佳自然纪录片奖”
颁奖辞:镜头贯穿日夜,取景一览众山,大自然固然美轮美奂,VR镜头语言更巧夺天工。
获奖感言:此次大奖自然类入围的作品,其实都是全景火柴的对标作品,所以我们也知道竞争非常激烈。全景火柴代表作品《黄山记》能拿下此奖项,是业内人士对全景火柴的再次肯定。全景火柴对自己的定义一直是内容生产者,对内容研究得比较深,今后也依然会坚持走在内容创作的道路上。
出品方:火柴VR
文/记者 程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