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有名字吗?慈禧太后最忌讳的一个字
慈禧太后有名字吗?慈禧太后最忌讳的一个字慈禧太后虽然是非常喜欢京剧的,但是,她属“羊”,所以,她在看戏时最忌讳提到“羊”字。到宫里给她唱戏的这些京剧演员,是不能唱《变羊记》、《牧羊圈》这一类名字的戏。如果,戏词有“羊” 字就得改。比如,玉堂春原词是:“苏三此去好有一比,好比那羊入虎口有去无还。” 为了避开“羊” 字,只得改唱:“好比那鱼儿落网有去无还。”甚至,为了迎合老佛爷的口味,宫里的太监们纷纷苦练唱腔,然而,这些业余水平的表演如何能满足太后的口味?慈禧觉得,太监们的演出水平太低,竟打破常规邀请民间伶人进宫表演。当时,有许多出名的京剧艺术家都收到了来自慈禧的邀请:王瑶卿、孙菊仙、杨小楼、谭鑫培、陈德霖等清朝京剧艺术家更是因此而得名。可以说,后人对于慈禧太后的评价十分复杂。早些年,老佛爷始终被人视作丧权辱国的罪魁祸首,被钉在耻辱柱上讽刺批判。之后,随着人们对慈禧的了解越来越深,慈禧在后人眼中的形象不再单调。近年来,很多影视作品中
徽剧则是京剧的前身。
在清代,自乾隆五十五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了京剧。
1901年的时候,刚刚迈入新世纪的中国,陷入了一个多事之秋。八国列强的铁蹄踏过中原,满清统治者被吓破了胆。值得讽刺的是,侵略和被侵略的双方在中国的土地上,以截然相反的态度分别观赏了一出我们的国粹京剧。
谁都知道,慈禧老佛爷爱听戏,就算是被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赶出京城流落在外,老太后仍要每天看上一出戏。仿佛,我们这个老佛爷一天没有京戏看,她就会食宿难安。但是,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在某天受到邀请,去戏院听了一出京剧,在咚咚锵锵的皮簧大鼓里,这位瓦德西将军如坐针毡,好不容易找个借口脱身,生怕耳朵再受折磨。
可以说,后人对于慈禧太后的评价十分复杂。早些年,老佛爷始终被人视作丧权辱国的罪魁祸首,被钉在耻辱柱上讽刺批判。之后,随着人们对慈禧的了解越来越深,慈禧在后人眼中的形象不再单调。近年来,很多影视作品中的慈禧太后颇具“正能量”,以此,向人们客观展现了这位末代太后“不那么糟糕”的一面。
当然,不论人们对此人的评价如何,慈禧太后的某些功劳还是不容忽视的。倘若没有老佛爷,恐怕今天的京剧都很难有“国粹第一”的地位。
慈禧太后无疑是京剧的忠实粉丝,也是一个懂得京剧精髓的“伯乐”。封建时期的戏子地位颇低,被人视作“下九流”,正因有了慈禧这一“知音”,京剧才从上不得台面的玩意儿,逐渐成为了碾压其他表演形式的表演艺术。对于京剧,老佛爷最喜欢花部的乱弹二簧戏,且有意将这种表演形式“发扬光大”。
甚至,为了迎合老佛爷的口味,宫里的太监们纷纷苦练唱腔,然而,这些业余水平的表演如何能满足太后的口味?慈禧觉得,太监们的演出水平太低,竟打破常规邀请民间伶人进宫表演。当时,有许多出名的京剧艺术家都收到了来自慈禧的邀请:王瑶卿、孙菊仙、杨小楼、谭鑫培、陈德霖等清朝京剧艺术家更是因此而得名。
慈禧太后虽然是非常喜欢京剧的,但是,她属“羊”,所以,她在看戏时最忌讳提到“羊”字。到宫里给她唱戏的这些京剧演员,是不能唱《变羊记》、《牧羊圈》这一类名字的戏。如果,戏词有“羊” 字就得改。比如,玉堂春原词是:“苏三此去好有一比,好比那羊入虎口有去无还。” 为了避开“羊” 字,只得改唱:“好比那鱼儿落网有去无还。”
慈禧十分赏识伶人,唱功绝佳的名角不但会获得大量银两赏赐,有时,还会被老佛爷赐个一官半职,让宫里的太监十分眼红。太后对戏子的态度非常优容,据在老佛爷身边唱戏的名角说:“慈禧是非常和蔼可亲的。”相传,慈禧太后生性凉薄,对人刻薄寡恩,从伶人们来看,这纯属子虚乌有的事,许多留存到现在的伶人回忆录中,慈禧太后都是平易近人且随和的。
长久被世俗看扁的戏子,他们何时享受过这种待遇?所以,当时的戏剧界对慈禧太后“投桃报李”,几乎所有剧本里的太后形象,都是光彩照人且正气凛然的。《法门寺》的剧本就是个例子:里面不仅太后正气满满,就连太后身边的太监都是正面形象。
服侍过太后的女官德龄曾对人说过:“慈禧太后对京剧‘了若指掌’,对剧目的了解甚至超过当时的新角,是个既爱戏又懂戏的忠实票友。”并且,太后经常把京剧里的故事讲给身边的宫女听,就算在听戏时,也不甘寂寞,经常会向身边的人“剧透”京剧的内容和戏行的规矩。
实际上,京剧界在老佛爷的支持下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起初,京剧的演出并不细致,工唱的角只需捧着肚子从头唱到尾,而工做的角就只管做动作翻筋斗。到了后来,外号“通天教主”的王瑶卿另辟蹊径,唱做合一,将各种动作融入到唱戏中,十分生动形象。一时间,外界均对王瑶卿的做法嗤之以鼻,都说他唱得不地道,只有慈禧太后支持王瑶卿。在慈禧的倡导下,京剧迈入生旦挑大梁的崭新阶段。
老佛爷的肚子里虽然没有几滴墨水,虽说,慈禧在掌权后也找些名士大儒学习经史,但毕竟,已错过了最佳的学习时间。可以说,真正给予慈禧太后教育的,是戏剧。
晚清时期,戏剧被慈禧带入宫廷,虽说,京剧已成为“阳春白雪”,但是,毕竟此前很长一段时间京剧都是民间艺术,所以,在台词里难免会有些乡间俚语,思想内容也比较驳杂,既有对仁义礼智信的颂扬,但也有快意恩仇的江湖气。由于,伶人常年在民间流离,所以,很多剧本颇为“反动”,对帝王将相有失尊重。
慈禧太后如此沉迷京剧,戏剧的内容难免会影响到她的思想,这也使她偶尔会在为人处事上带有京剧中的“江湖气”:
吴棠是个小官,一辈子没做出过什么大功绩,在任期间奸懒馋滑,是个典型的昏腐小官。就因为在慈禧早年扶父之柩归葬时,误打误撞送了一笔钱给她,等到慈禧成了太后,吴棠便成了太后身边的红人,位极人臣。
慈禧西狩期间,一行人仓皇逃窜,辗转奔波抵达怀来县,由于,路途颠簸,一行人饥渴交迫。怀来的县令吴永煮了一大锅粥,温暖了老佛爷的味蕾,让慈禧十分舒心。就这样,在慈禧返京后,吴永平步青云,任由政治场上风生水起,谁也参不倒这个曾对老佛爷雪中送炭的家伙。
有恩报恩,有仇报仇,慈禧太后深受戏剧影响,有了一身江湖气。
纵观光绪朝中兴大臣,不论他们能力高低,作为如何,只要对清廷忠心,都会顶着一大堆官衔爵衔,就算去世了还会被追谥个封号。所有光绪朝的中兴大臣中,最不受慈禧待见的就是郭松焘,在他出使外国后,再没受到朝廷的重用。按理说这怪不得慈禧,只能怪郭松焘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以翰林的身份跑到蛮夷之邦做事,导致满朝文武都说他亲近洋人。
虽然,慈禧对他并不待见,但是,也只是冷落他一段时间,没有立即重用而已。
细数历朝历代统治者,善待功臣的皇帝有那么几个,但是,对臣子知恩图报的却根本没有。站在皇帝的角度来看,不论旁人对自己怎么样,都算不得恩人,天下人效忠自己是理所应当的。就算是表现优秀,勉强称得上有恩的大臣,倘若有朝一日触怒龙颜,那也得掉脑袋,否则,将天子的威严置于何处?只有在民间戏曲的“野路子”里,才会抨击那些恩将仇报的统治者。
很明显,慈禧太后从戏曲中吸取了前人的教训,她学会了知恩图报。
当然,江湖气中不止有有恩,还有仇。老佛爷的眼里恩怨分明,容不得沙子,倘若,有人辜负了慈禧,慈禧太后绝不会吝惜报仇的手段。
那么,被老佛爷视作仇敌的又是何许人也呢?
笔者认为,就是经历戊戌事件后的光绪皇帝。光绪皇帝是被慈禧“拉扯”大的,所以,老佛爷理所应当的认为自己对光绪皇帝有大恩。一手养大的孩子,竟听信几个外人的话,密谋逼宫,慈禧太后焉有不怒之理?冤有头债有主,谭嗣同等人虽身陷囫囵择日当斩,但是,“罪魁祸首”光绪皇帝仍“逍遥法外”,这是老佛爷不能容忍的。
慈禧想要废掉光绪,但是,却遭到朝中官员和洋人的反对终无法实现,慈禧太后始终难以释怀。之后,陷入抑郁的慈禧太后开始频繁的让伶人演一折《天雷报》,那么,这一折讲的是什么故事呢?
就是一户人家收养个孩子,孩子长大成人后高中状元,狼心狗肺的状元郎竟不认养父母,最后受报应被天雷劈死。慈禧看这出戏的时候感觉颇为解恨,但是,仍觉不够过瘾,要求戏班子改剧本,将原本一对雷公电母加到五个,狠劈那恩将仇报的不孝子。同时,老佛爷要求状元郎做小丑扮相。
面对这样一折摆明了是讽刺光绪的戏,光绪还得陪着老佛爷从头观赏至尾,一遍又一遍的看,每次观戏,还得从旁发表看法,认真悔过。
对于“不孝子”的怨恨,老佛爷直到死都未曾消却。
光绪三十七岁生日那天,太后特地安排戏班子在皇帝过寿的前一天,演了一折《连营寨》。这出戏讲的就是关羽、张飞惨死,刘备为两名兄弟报仇,不顾诸葛亮劝阻挥军伐吴,最终被火烧连营的故事。剧情里有一段刘备为两位兄弟哭灵的桥段,整个戏台上的伶人均穿着白色衣甲,气氛十分阴沉。
按理说,皇宫中的戏码也要讲究时间场合,至少在皇帝过寿时不能演这种不吉利的戏。老佛爷安排这场哭丧戏,无疑是在诅咒光绪皇帝赶快驾崩。此时的光绪皇帝早已身染重疾,看完这出戏后更是心情抑郁,过了几个月便驾崩了。
而此时,“大仇得报”的老佛爷,也在光绪皇帝死后的第二天撒手人寰。
如果说,一个普通人恩怨分明,可能算不上什么缺点,但是,对于一个王朝的统治者来说,这样做事未免有些幼稚。慈禧一生最大的败笔在于没能推动由封建王朝转向现代社会的转折,且在这一过程中因无知而失大节。
也许对慈禧而言,面前的形势太新潮,日新月异的局面让老佛爷措手不及,她最钟爱的戏剧也从未给过她类似的启发。
参考资料:
【《清宫二年记》、《德龄公主回忆录》、《京剧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