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又称西子湖,欲把西湖比西子
西湖又称西子湖,欲把西湖比西子苏东坡出生在四川峨眉的一户书香门第,他的父亲苏洵也是一方文豪。但在苏东坡十岁时,苏洵就开始去四方游学,反倒是苏东坡的母亲程氏给予了坚实的启蒙教育,使得他从此走上了博闻强识、读书科举的道路。说起苏东坡,他的一生仕途坎坷、大起大落,经历了很多。西子,即是春秋时期越国的美人西施,拥有沉鱼落雁之姿——用西施来比喻西湖的美景,真的是浓妆淡抹总相宜。而苏轼本人与西湖也有着不解之缘,最终让他即兴赋诗中的小小比喻,成为流传千年的西湖别称。苏洵、苏轼与苏辙
“水光滟潋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东坡在西湖的酒后游览中,偶然邂逅了一把晴雨交替,同时欣赏到了艳阳下的水光滟潋和雨后的山色空蒙,诗兴大发,留下了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从此也给西湖多了一个别称——“西子湖”。
西施浣纱
西子,即是春秋时期越国的美人西施,拥有沉鱼落雁之姿——用西施来比喻西湖的美景,真的是浓妆淡抹总相宜。
而苏轼本人与西湖也有着不解之缘,最终让他即兴赋诗中的小小比喻,成为流传千年的西湖别称。
苏洵、苏轼与苏辙
苏东坡与西湖的初次邂逅说起苏东坡,他的一生仕途坎坷、大起大落,经历了很多。
苏东坡出生在四川峨眉的一户书香门第,他的父亲苏洵也是一方文豪。但在苏东坡十岁时,苏洵就开始去四方游学,反倒是苏东坡的母亲程氏给予了坚实的启蒙教育,使得他从此走上了博闻强识、读书科举的道路。
“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宋史·苏轼传》
欧阳修
二十一岁时,苏东坡与弟弟苏辙一起进京科考,很快得到了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得到了欧阳修的认可,在京城名声大噪,俨然有了一代文豪的潜质。
但是很不幸,苏东坡的母亲此时过世了,刚刚步入仕途准备大展宏图的苏东坡不得不回家丁忧,这一下子就沉寂了3年。当然欧阳修依然很赏识他的才干,推荐他进了秘阁。此后不断擢升,还得到宰相韩琦的举荐,“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
王安石
然而不久之后苏洵也去世了,苏东坡再一次丁忧三年。苏东坡再一次还朝时,正好赶上了王安石变法。当时包括欧阳修在内,不少苏东坡的师友至交都因为反对变法遭到贬职和外放。苏东坡本人也见识到变法给朝野带来的一些不良影响,奋笔疾书、陈奏变法的弊病,最终不得不自请出京任职,去杭州当了通判。
正是官场的失意和心灰意冷,让杭州、西湖成为了苏东坡的治愈之所,在这里用闲情逸致来排解郁闷。苏东坡的才干也都只好投入到了诗词文赋中,这就有了《饮湖上初晴后雨》和“西子湖”的美誉。
郁郁葱葱、浩浩渺渺的西湖,也曾遭遇过干旱
数十年后的治理西湖仅仅是苏东坡在西湖上饮酒作赋,脑洞一时大开想出的比喻,可能还无法让“西子湖”的美誉深入人心。我想之所以人们非常在乎苏东坡对西湖的赞誉,使得“西子湖”流传至今的,可能是苏东坡对西湖和杭州的贡献。
时光转移到元祐四年(1089年),此时已经53岁的苏东坡,出任龙图阁学士兼任杭州知州,再一次来到了杭州和西湖。而此时的杭州再也不是他作杭州通判时的光景,大旱伴随着瘟疫一同降临,到处是饥民和病人。
钱塘江大潮
身为杭州的父母官,苏东坡一方面积极赈灾、减免赋税,另一方面开始想办法根治旱灾,真正造福一方。他很快就找到了杭州多灾患的根源——钱塘江大潮肆虐,带来大量海水和淤泥,不仅毁坏大量农田,还抬高了西湖的影响了西湖的淡水存储。
“请降度牒减价出卖,募民开治。禁自今不得请射、侵占、种植及脔葑为界。以新旧菱荡课利钱送钱塘县收掌,谓之开湖司公使库,以备逐年雇人开葑撩浅……轼既开湖,因积葑草为堤,相去数里,横跨南、北两山,夹道植柳,林希榜曰"苏公堤",行人便之,因为轼立祠堤上。”——《宋史·苏轼传》
为此他向朝廷上奏,大力兴修西湖水利,深挖西湖的淤泥,并且明令禁止侵占西湖水体私自开垦,种种举措堪称是“湿地保护”的先驱。
苏公堤
苏东坡的努力,使得西湖的淡水资源更加充沛,不仅景色更加秀丽,也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和杭州的水文条件。最终人们把从西湖挖出的葑草和淤泥堆成了一条细长堤岸,并把它称为“苏公堤”,至今仍为西湖十景之首,可见人们对苏东坡的敬仰和感激。
正是苏东坡在杭州和西湖的痕迹,让人们对他“欲把西湖比西子”的美誉念念不忘,也被后世不少文人引用,西子湖的美称也就传承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