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武康路最值得看的地方:武康路漫步指南
上海武康路最值得看的地方:武康路漫步指南第2站 谭师的庭院另一位与小楼有关的“海归”是建筑师奚福泉。他是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在德国留学时师从研究中国建筑的名师恩斯特·柏石曼。旅德期间,奚福泉深受德国现代建筑运动的影响,回国后作品多呈现纯粹的现代风格,其中虹桥疗养院是载入上海建筑史的名作。第1站 民国海归的摩登别墅武康路4号是一座米色的摩登别墅,外观简洁流畅,大大的玻璃窗,没有一丝多余的装饰。小楼与两位民国“海归”有关。一位是昔日主人蔡声白。1919年,他留美回国,他曾就读的理海大学在美国宾州伯利恒市,那里正是“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曾大力推动科学管理实验的地方。蔡声白活学活用,用“泰勒法”管理传统丝厂,通过制订合理的日工作量、统一技术标准和实行计件超产奖励来提高生产效益,取得成功。
“这里的每一座建筑都有故事,有的壮烈豪放,有的则凄楚委婉,有的如大漠孤烟,有的则如小桥流水,它们汇成武康路的风采。这里的广场、街道、花园、阳台、台阶、墙面、窗户、花坛都是历史的见证,这里的每一个院落就是一篇散文,住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一部历史。”
武康路犹如一座建筑博物馆,这里坐落着许多由中外知名建筑师设计的各种风格的历史建筑。当人们徜徉其中,不经意间就会邂逅法国式、英国式、西班牙式、意大利式以及其他各式建筑。中国建筑师董大酉、奚福泉、谭垣、范能力、李宗侃等,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英国建筑师思九生和公和洋行、法国建筑师王迈士、俄国建筑师罗平等都在武康路留下了他们的传世之作。
这里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空间,让人们在这里休憩、嬉戏、约会、读书、聊天、闲坐、晒太阳、发呆。它能启发人们的创意,让人们更热爱生活,热爱我们的城市。
闲暇时,不妨带上这份“漫步指南”,慢慢地走一走武康路。
推荐漫步路线第1站 民国海归的摩登别墅
武康路4号是一座米色的摩登别墅,外观简洁流畅,大大的玻璃窗,没有一丝多余的装饰。小楼与两位民国“海归”有关。
一位是昔日主人蔡声白。1919年,他留美回国,他曾就读的理海大学在美国宾州伯利恒市,那里正是“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曾大力推动科学管理实验的地方。蔡声白活学活用,用“泰勒法”管理传统丝厂,通过制订合理的日工作量、统一技术标准和实行计件超产奖励来提高生产效益,取得成功。
另一位与小楼有关的“海归”是建筑师奚福泉。他是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在德国留学时师从研究中国建筑的名师恩斯特·柏石曼。旅德期间,奚福泉深受德国现代建筑运动的影响,回国后作品多呈现纯粹的现代风格,其中虹桥疗养院是载入上海建筑史的名作。
第2站 谭师的庭院
武康路12号是著名建筑师谭垣设计的自宅。这座现代风格的别墅外观“摩登”,有明亮的转角弧形窗和铸铁栏杆阳台,面向武康路的东立面点缀有小圆窗和通高两层的长窗,生动耐看。别墅有一个精巧的庭院。
谭垣是一位有传奇色彩的建筑师。1903年在上海出生,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专业,1930年回国后在上海范文照建筑事务所工作,又先后在中央大学和之江大学建筑系任教。1952年起,谭垣担任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为中国自主培养第一代建筑师作出贡献。他主持设计的“上海人民英雄纪念碑”和“聂耳纪念园”方案曾获设计竞赛一等奖,晚年著有《纪念性建筑》一书。
第3站 低调的陈公馆
原武康路菜场对面的一座灰色别墅里,曾经住过国民党高官陈立夫。他长达101年的人生跌宕起伏,尝过权力巅峰的滋味,落魄时靠养鸡为生,晚年东山再起。
徐汇区文化遗产档案记载,陈立夫的别墅占地面积663平方米,是一栋三层楼的砖木结构建筑。外墙以水泥粉刷,特色是一楼有一间六角形房间。如今,几户人家共同居住在这座老房子里。室内光线昏暗,满是尘埃和杂物,但绛红楼梯上的雕花图案仍旧精致耐看。研究上海旧法租界的同济大学副教授刘刚认为,与南京的民国公馆建筑相比,陈立夫的武康路别墅富有上海特色,风格简洁、自由而活泼。
第4站 巴金故居的笑与泪
著名作家巴金在武康路住了近半个世纪,他位于113号的故居已对外开放多年,但很少有人知道巴金其实只是这座洋房的租客。
这座美丽的房子里原来住的是英国药剂师理查森医生夫妇和两个女儿。1924年,一个女儿嫁给了英国帝国化工总裁、上海英国侨民协会主席科乐先生。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外国侨民命运突变,1942年科乐和很多武康路邻居一起被关进日军位于海防路的集中营。
科乐获释10年后,巴金一家入住113号。新家占地1400平方米,有三层高的主楼,两座辅楼和偌大的花园,极大地改善了巴金的写作环境。他对新家非常满意,添置了家具,在底层客厅会友,到楼上书房写作。巴金撰文描绘了新家的生活,写道:“全身充满幸福的感觉”。
幸福的日子过了十几年,1972年巴金的妻子萧珊因病去世,给他带来很大的打击。但此后,他迎来创作的新高度,写出《随想录》等具有深远影响的巨作。2005年巴金去世后,他的家人搬离武康路,留下大部分家具和巴金个人物品作为故居陈列。
第5站 云朵掠过的金领公寓
密丹公寓小巧精致,造型特别,又位于街角,在武康路星罗棋布的洋房中引人注目。
简洁的公寓点缀着几何形浮雕和阶梯形装饰。仰头细看,可以发现北面檐口的云朵图案,仿佛正轻轻掠过水泥拉毛墙面,为灰扑扑的公寓增添了灵动的气息。
与外观相比,公寓的楼梯设计更为精巧。设计师发挥“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精神,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这块六角形的小基地。楼梯仅采用两种朴素的材质——灰色水泥和黄色水磨石,看似无奇,但如果走到顶楼向下看,一圈圈楼梯恰好绕成美丽的漩涡,极富设计感。
第6站 空留回忆的西班牙小屋
武康路129号是一座简洁活泼的西班牙式小屋,《字林报行名簿》记载1935年后小屋的主人是意大利商人德利那齐。小屋呈现武康路一带西班牙式住宅的特征,米黄色墙面点缀着半圆形券门,屋顶覆盖红色筒瓦。精致迷你的“朱丽叶阳台”与一旁美杜公寓的方形大烟囱相映成趣。
德氏经营一家意大利船运公司,1932年当选上海意大利商会主席。作为一位社交活跃的商界领袖,他参加的活动不时见诸老上海的报章。《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将129号收录为建筑师邬达克的作品。不知邬达克是否与德利那齐相熟,但他对意大利文化情有独钟。
1943年后,战争夺走了德利那齐的财富。他的船只被日军没收,仓库等不动产在动荡年代大幅贬值,最后离开上海时仅带走一些金条和现金。而战争同样改变了129号的设计师邬达克的命运。这位曾是一战战俘的建筑师,1918年冒险逃到上海,开创了一番传奇的建筑事业。1947年,邬达克遭软禁后选择再次逃亡,他和家人登上波尔克总统号前往欧洲,同年还到意大利参观了圣彼得大教堂下的考古挖掘工作。
如今,129号静静矗立在游人熙攘的武康路,空留昔日主人和建筑师的人生故事与传说。
第7站 武康路上的“城中村”
小而美的武康庭,阳光树影咖啡香,周末生意极好。
武康庭由五座建造于不同年代的历史建筑组成,包括20世纪20年代的红砖别墅、70年代的白色工厂办公楼,以及到90年代才修建的暖黄色房地宾馆。
设计武康庭项目的是澳大利亚建筑师朱萃华,她的理念是打造一个“中国的城中村”,让都市人来度过休闲时光,喝杯拿铁,逛精品小店,再到画廊看看现代艺术。
根据武康路的建筑风貌,建筑师选择了装饰艺术风格的元素来设计武康庭,与徐汇区政府对武康路进行风貌改造的思路不谋而合。这种1925年源自法国巴黎的设计风格,由几何、曲线、放射状等图案组成,被认为是现代主义早期的一种形式。武康庭的窗户、栏杆和一些装饰线条都是这种风格的。
第8站 酝酿桑塔纳的地中海别墅
武康路390号是一座沪上少见的地中海风格白色别墅,虽不对外开放,但常引人驻足停留,隔着花园眺望欣赏。
红瓦白墙的别墅由比利时义品放款银行建筑部设计承建,东、西、南三面由一条优雅敞廊环抱。敞廊面向青葱美丽的大花园,景致无敌。南立面有小巧的白色阳台,饰有山花。老虎窗微微伸出红瓦屋面。
这座花园洋房建于20世纪20年代,常被称作“意大利总领事官邸”,因为意大利驻沪总领事内龙曾在此居住。也有人因此推测,其建筑风格源于这位地中海国家外交官的品位。
第9站 水晶与玫瑰
武康路395号是一座巴洛克风格别墅。红瓦坡屋顶,立面饰有弧形大阳台,布满曲线。丰富多变的建筑细节还包括椭圆形屋顶窗、塔司干柱式和窗户上的拱顶石,巴洛克建筑的奢华精细让人过目难忘,与马路对面地中海风格的390号别墅相映成趣。
历史建筑铭牌显示建造年代为1926年,西文报纸较早提及395号是在1928年。《北华捷报》在当年2月8日报道,已故西人德拉恩菲尔斯的女儿尤金妮亚小姐与沃茨先生在外滩联合教堂喜结连理。仪式结束后,新娘的母亲在福开森路395号家中举行招待会,款待参加婚礼的众多友人。
更多漫步路线和建筑故事等你解锁
《上海武康路建筑地图》
乔争月 张雪飞 著
本书以建筑与人的故事为线索,讲述了武康路从一条郊区土路到近代法新租界重要组成,再到城市文化给养空间的发展轨迹,以及伴随这一过程产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透过人与物质空间、社会空间的互动关系,了解以武康路区域为代表的城市文化中心所引领的现代都市生活。“中英文介绍 图片 地图”的口袋本,便于读者随身携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