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0为人父母一生必看的电影,好妈妈不吼不叫
豆瓣9.0为人父母一生必看的电影,好妈妈不吼不叫父母还有倦怠?说实话,这词是我第一次听,为此特意查了很多资料。这不就是前几天的我嘛!2岁的优米现在正是人嫌狗不待见的年纪,分分钟气你到吐血,有时候真的觉得她很烦,恨不得把她塞回肚子里。因为此事还特意咨询过心理师朋友,好友说“这很正常,这是典型的‘父母倦怠’”。当然睡觉还不是最折磨人的,更让人崩溃的是自从有了孩子 “安静”就成了奢望。尤其碰到在家办公,好不容易找到的思路,一定会消失在娃制造的巨大噪音下!那种耳膜炸裂,脑仁嗡嗡响的体验想必很多爸妈都有过吧?一个熊孩子足矣让你怀疑人生!孩子作妖时杀伤力真的是无敌的,现在很多亲子专家都在倡导不吼不叫管教孩子,但作为一个两岁孩子的母亲真的觉得太难了!熊孩子分分钟都在挑战你的极限,不出手揍她已经是一个老母亲最深沉的爱了,不吼不叫?算了,我还是听听就好~前几天闺蜜芽芽还在吐槽:“出门前一切都弄好了,就因为鞋带没系对称,就开始作妖!鞋子蹬掉、衣服脱掉,躺在
春暖花开,朋友圈晒娃的妈妈也越来越多了。看着人家带娃一副岁月静好的模样,再回头看看我家,相比而言就是战场。2岁的优米最近到了人嫌狗不待见的阶段,前一秒还跟你笑呵呵,后一秒立马特斯拉附体,完全捉摸不透熊孩子咋想的。
本以为就我家一地鸡毛,但最近无意中发现一部育儿神剧《养育者》,原本千疮百孔的心瞬间被治愈了。它讲述了一对中年夫妻保罗和艾莉,育儿路上和熊孩子斗智斗勇令人抓狂的事。真实到,经常让我觉得电视里那个对着孩子咆哮的人就是我自己。男主更是对熊孩子的忍耐到极致,以至于他发出来自灵魂深处的呐喊:“我愿意为他们死,但很多时候我也想‘弄死’他们。”
没娃之前的保罗对孩子充满了幻想,那时的他会带着别人家的孩子充当一下午好好叔叔。然而自家孩子出生情况却急转直下!刚出生那段时间孩子落地醒,保罗夫妻二人需要轮流抱着孩子才能睡;
等孩子大点,本以为可以睡个好觉了,谁知熊孩子经历太旺盛,夜里11点、12点、1点、2点……他们还在玩,夫妻二人只能商量轮休,每人睡90分钟(这里不得不赞一下保罗,我身边很多家庭都是妈妈一个人独自应付熊孩子!);
当然睡觉还不是最折磨人的,更让人崩溃的是自从有了孩子 “安静”就成了奢望。尤其碰到在家办公,好不容易找到的思路,一定会消失在娃制造的巨大噪音下!那种耳膜炸裂,脑仁嗡嗡响的体验想必很多爸妈都有过吧?一个熊孩子足矣让你怀疑人生!
吼娃就不是好妈妈?对不起,你可能不懂什么叫“父母倦怠”!孩子作妖时杀伤力真的是无敌的,现在很多亲子专家都在倡导不吼不叫管教孩子,但作为一个两岁孩子的母亲真的觉得太难了!熊孩子分分钟都在挑战你的极限,不出手揍她已经是一个老母亲最深沉的爱了,不吼不叫?算了,我还是听听就好~
前几天闺蜜芽芽还在吐槽:“出门前一切都弄好了,就因为鞋带没系对称,就开始作妖!鞋子蹬掉、衣服脱掉,躺在地上撒泼打滚,嘶声裂肺地嚎了半个小时。这娃是魔鬼吗?差点给我气出心脏病来,气死我了!我今天一下午都没理他,真的有些讨厌他了!”
这不就是前几天的我嘛!2岁的优米现在正是人嫌狗不待见的年纪,分分钟气你到吐血,有时候真的觉得她很烦,恨不得把她塞回肚子里。因为此事还特意咨询过心理师朋友,好友说“这很正常,这是典型的‘父母倦怠’”。
父母还有倦怠?说实话,这词是我第一次听,为此特意查了很多资料。
原来在心理学上将一种特殊环境下,父母由于压力过大、要求过严引起的一些列情绪失调叫做“父母倦怠”。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员James J. Gross邀请了2068位家长,完成了一项间隔6个月的在线调查。此次问卷调查分成了3批进行,分别就父母是否存在逃离家庭的想法,是否有忽视孩子情感、身体、教育需求的想象,是否存在心理暴力和语言暴力的情况,3个方面来评估到底有多少父母会出现“父母倦怠期”?
研究人员发现,在这2068位家长中,约有8%~36%的父母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父母倦怠”情绪。也就是说“父母倦怠”并不是个别现象,它比我们想象地更普遍!
看看你是否也出现了“父母倦怠”?在《亲密关系》中,作者将人类的亲密关系总结为4个阶段:绚丽、幻灭、启示、内省。亲子关系作为特殊的亲密关系,也跳不出这个规律。
从孩子出生之前的期待到孩子刚出生后的兴奋,再到被小怪兽折磨到精疲力尽的无奈、抓狂,最后不得不寻找突破企图和解。每对父母都会经历那段“幻灭”时期,而这段时期就是我们说的“父母倦怠”。
在这个阶段我们会:
▼莫名心烦,丧失养育热情:一旦进入“父母倦怠”期,你会发现本来那个人见人爱的小天使,突然变得怎么看怎么不顺眼。一想到每天还有一堆屎尿屁等着你处理,就会莫名心烦。只要和孩子待在一起,就感觉整个人都被掏空了,就好像一面对孩子,所有的情绪都会耗竭,整个人都会变得闷闷不乐。
▼情感梳理,拒绝接近孩子:调查发现进入倦怠期的父母,大部分都会选择忽视孩子的需求,虽然他们知道那是不对的,然而一旦进入倦怠期无论之前多么喜爱孩子,绝大多数父母都会开始莫名其妙的排斥孩子。哪怕他们依旧每天都在照顾孩子的起居,但那更多的是一种习惯,而非出于对孩子的情感付出,冷漠才是他们对孩子的真实情感。
▼否定自己,成就感很低:很多父母进入倦怠期后,不能理性地面对孩子。要么情绪激动大声呵斥,要么冷漠对待选择忽视,无论怎样当自己独处时他们都会陷入深深的自责、内疚中。然而,内疚之后一切继续,倦怠期内父母们还是继续忽视、继续冷漠,久而久之会让父母们的养育成就感很低,很容易陷入一种无休止的自我否定、亲子疏篱的循环之中。
所以一旦出现以上这几种情绪,千万不要急着先否定自己,这都是“父母倦怠”的最正常表现。
令人纠结的“父母倦怠”到底从何而来?之前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我和芽芽会出现“父母倦怠”现象,仅仅是因为孩子到了人闲狗不待见的年纪?但很多家长都是从这阶段过来的,人家却相处依旧和谐。最近咨询了专业人士,才知道原来这里边还有很多心理原因:
▼首先,父母的“自我延展(self-expansion)”逐渐变小。
《亲密关系》一书中,将“自我延展”定义为:能扩展我们兴趣、技能和经验的关系,才会吸引我们。
初为父母时我们体会更多的是感动和对人类延续的兴奋,更多的是幸福感,小小的人儿吸引着我们百分百的注意力。慢慢地随着孩子的长大,肩上的责任愈发清晰,我们变得无暇应对,孩子也开始发脾气、生病、调皮捣蛋,一切都在挑战着我们承受极限,矛盾越积越多并逐渐被放大。喜悦和幸福渐渐被养育焦虑所替代,于是我们开始烦躁、不安、乃至自我怀疑。
那个曾经吸引我们百分百关注的小人,已经成了一个麻烦制造者,他们带给父母的延伸感逐渐降低,吸引力也自然会下降。
▼其次,“丧偶式”育儿,让很多妈妈对家庭失去信心
James J. Gross的研究数据表明,那些另一半长期缺位的家庭,出现“父母倦怠”的可能性是普通家庭的两倍。美国期刊《儿童与家庭研究杂志》也发表过一篇文章,文章对1261位家长做过调查,结果显示,长期缺位另一半会直接影响夫妻双方对婚姻的满意度,这将直接引起“父母倦怠”。
而我国也曾发布过一份《中国家庭育儿方式调研报告》,报告显示:80、90后的爸爸中有将近30%人几乎没带过孩子。“甩手掌柜”的现象已经在我们这一代人中越来越普遍,现在超高的离婚率也和此息息相关。
日剧《坡道上的家》中,一位新手妈妈独自带孩子,老公借口工作忙很少帮忙,晚上怕孩子吵他,更是搬去酒店睡觉。独自带娃、孤立无援的那位妈妈得到唯一的回应是“哪个妈妈不是这样?”婆婆不帮忙不说,还经常嫌弃她带不好孩子,照顾不好老公。最后心力交瘁的妈妈抑郁症爆发,选择亲手结束8个月大女儿的生命,将其淹死在浴缸里。
法庭上她说:“我和女儿死了就解脱了!”这已经不是普通的“父母倦怠”了,而是一种病态。丧偶式育儿逼死的不仅仅是母亲!
▼最后,不吼不叫的完美妈妈根本不存在
很多育儿书籍都在探讨如何做一个“不吼不叫”的完美妈妈,但事实上这种完美妈妈的人设根本立不住!
“吼叫”是人类情绪表达最本能的一种反应,愤怒、焦虑、烦躁都是人类最基本的情绪,情绪本没有好坏之分,我们能做的只有接纳情绪,在接纳自己的同时教会孩子与情绪相处。试想如果真有一个没有愤怒、没有烦躁、没有焦虑的妈妈,你觉得可怕吗?
所以,不要强求自己去做那个“完美妈妈”,没有人是完美的,把自己从“完美”的禁锢中解脱出来,对自己和孩子都是一种解脱。
已经进入“父母倦怠”期要如何调整呢?之所以出现“倦怠”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一些行为,但突然对这些行为失去了热情,也感受不到持续做这些事的意义。比如,常年日积月累和熊孩子“斗智斗勇”,让很多父母感到无力。心理学家发现倦怠期需要“变化”,如果想顺利克服“父母倦怠”,就需要一些“变化”。
方法一:改变内容和环境
每天重复管孩子吃喝拉撒、洗衣做饭,这种日子很容易让妈妈陷入内耗,也很容易让妈妈们产生不满足感。其实,妈妈们完全可以给这些习以为常的习惯换一件“外衣”。
比如,每天要给孩子做饭,那么周末就带着孩子去参加一次烘焙小课,亲子互动的同时让他体验一下做饭的不易;又或者大一点的孩子,家长们可以和孩子玩一次“小小大人日”,找出一天,和孩子互换角色,让孩子充当家长,负责管理当天家庭所有事项;再或者约几个关系好的家庭,隔段时间轮流去一家举办“家庭日”,给孩子找到玩伴的同时,妈妈们也可以尽情的吐槽。
方法二:使用“持续开关”
“持续开关”是指为了能够持续行动所设计的激励方式,简单的说就是我们要找到能够激励自己的一种方式。
比如,我们可以在一段时间快要奔溃的育儿生活后,把孩子丢给爸爸,奖励自己一个短途旅行;又或者下手那个自己想买很久,但一直不舍得买的任何一件东西;再或者约几个闺蜜组团去逛街,感受未生子之前那种单纯的快乐。总之,一旦感觉到负面情绪即将爆发,就找个“持续开关”奖励自己一下。
育儿是一条漫长又充满挑战的路,如何在“活出自我”的前提下享受育儿,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课题,而这一切的前提都是永远不要陷入“父母倦怠”,关于这点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