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抗日英烈的事迹简介简短:抗日英烈吕文章

抗日英烈的事迹简介简短:抗日英烈吕文章黑铁山起义纪念碑吕文章父子参加八路军后,为躲避日伪军的追杀。他的妻子带着只有四岁的次子,隐名埋姓,改姓刘,在1938年初春的寒风中,流落到现在的卫固村。卫固当时是一个过千户近5000人的大村,是处于长山、桓台、临淄、益都交界处的重镇,距离黑铁山不过三公里,那里群山叠嶂,民风质朴彪悍,齐国时就是发令起兵的将帅驻扎地(“卫固”名由此而来),国民党也有部队在附近驻防,而那时村中的刘家兄弟众多,势力较大。吕文章的家人也因此而在战乱中得以生还。1937年的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日军分两路侵入山东,北路沿冀鲁边区入侵山东,东路沿胶济铁路西侵山东腹地。12月底,北路日军从黄河沿高青段侵入淄博地区,东路日军沿胶济线侵入淄博地区。为反抗日本侵略者,12月26日,在长山中学校长马耀南的大力协助下,共产党员姚仲明、廖容标、赵明新等率长山中学学生及长山周边四十余名抗日志士,从长山出发到位于长(山)桓(台)



抗日英烈的事迹简介简短:抗日英烈吕文章(1)

吕文章烈士

瓦全,是一个山东鲁中小山村的旧名,是吕文章烈士牺牲的地方,现在它的名字叫上瓦泉村。

(一)参加黑铁山起义

吕文章,原名吕令珍, 现周村区北郊镇杏园子村人。生于1901年。家境贫寒,自幼习武刀枪,身高魁梧,练就一身好功夫,常常是三四个人不得近身。他非常喜欢枪,曾经为购买驳壳枪,不惜变卖家产,身上常配有“两短一长”三支枪。他尤其善骑马,骑在奔跑的马上双手持枪左右开弓,天上打飞鸟、中间打扔飞的铜钱、地上打燃烧的香火头,弹无虚发,是远近闻名的神枪手,被当地人津津乐道。

吕文章性格刚烈,为人豪侠仗义,朋友相交很多。平日来往中,同样的志趣性情,使他与马耀南三兄弟有了交往,尤其跟潘建军(又名潘士范)来往过密。1915年,为养家糊口,吕文章参加了长山县保安大队。

1937年的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日军分两路侵入山东,北路沿冀鲁边区入侵山东,东路沿胶济铁路西侵山东腹地。12月底,北路日军从黄河沿高青段侵入淄博地区,东路日军沿胶济线侵入淄博地区。

为反抗日本侵略者,12月26日,在长山中学校长马耀南的大力协助下,共产党员姚仲明、廖容标、赵明新等率长山中学学生及长山周边四十余名抗日志士,从长山出发到位于长(山)桓(台)临(淄)益(都)四县交界的黑铁山举行了抗日武装起义,成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

在马耀南的影响下,吕文章带着长子吕则敬(革命烈士,1940年在马尚村牺牲。)随长山县大队参加了起义部队,被编入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第一中队。1938年6月,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特务营。后,任特务营副营长。

吕文章父子参加八路军后,为躲避日伪军的追杀。他的妻子带着只有四岁的次子,隐名埋姓,改姓刘,在1938年初春的寒风中,流落到现在的卫固村。卫固当时是一个过千户近5000人的大村,是处于长山、桓台、临淄、益都交界处的重镇,距离黑铁山不过三公里,那里群山叠嶂,民风质朴彪悍,齐国时就是发令起兵的将帅驻扎地(“卫固”名由此而来),国民党也有部队在附近驻防,而那时村中的刘家兄弟众多,势力较大。吕文章的家人也因此而在战乱中得以生还。


抗日英烈的事迹简介简短:抗日英烈吕文章(2)

黑铁山起义纪念碑

(二)战斗在敌后

起义初期,抗日救国军第五军面临最大困难就是缺枪少粮。胆大心细的吕文章专职筹筹集粮草。那时周村有一个姓国的大地主和商人,因抗税被国民党政府关押到济南面临生命危险,地主家人知道吕文章艺高人胆大又机智多谋,就找到他再三恳求把人给救出来。吕文章认为这是争取他抗日的好机会,也是给部队解决粮草和枪支的好机会。于是,在请示部队领导同意后,他乔装打扮成汉奸的样子,一个人、一辆车、两把枪,深入虎穴,从济南监狱把地主提了出来,带回周村救了他一命,地主念及他的救命之恩,当即拿出了很多钱财给部队买粮草枪支,解了起义初期缺枪少粮燃眉之急。之后这个大地主虽然在鬼子的逼迫下做了商会会长,但没有再做害民的坏事。

1938年6月份,第五军改编为八路军三支队后,为了进一步壮大队伍形成抗日武装合力,马耀南给在临淄的李人凤写了一封密信。那时,周边时局非常混乱,鬼子、汉奸、顽固派、土匪等多股势力盘踞在这片土地上,纵横交错,路途非常危险。军情紧急,这封信事关重大!。危险困难面前,吕文章主动请战,一个人化妆成卖馒头的小商贩,把信藏在挎着的篮子里,从周村白云山到黑铁山翻山越岭、穿过重重关卡将信及时安全送给了李人凤。之后,他又先接连传递了几次消息和情报,为八路军在胶济铁路以北的迅速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搞情报是特务营的重要任务,需要深入鬼子占领区,充满了危险和变数。一次,吕文章带队化装去博山侦查敌情,路遇一帮土匪拦路,为了尽快脱身不与土匪纠缠,及时把情报带回去。吕文章面对持枪土匪不慌不忙,摘下头上的灰色礼帽,双眼一瞪冲土匪喊到:“也不看看老爷是谁?连我你们也敢劫!”有土匪认出他,又忌惮他的枪法,吓得赶紧让开路,恭恭敬敬送他们一行过去了。


抗日英烈的事迹简介简短:抗日英烈吕文章(3)

淄博革命烈士陵园纪念碑

(三)誓死对敌 壮烈牺牲

吕文章参加八路军后,一直跟随三支队杨国夫将军转战胶济铁路南北,从山东人民抗日救国第五军到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的特务营,参加了战斗无数。 在以特务营特务团为主力的夜袭周村、攻打临淄、卫固突击战,激战刘家井子等战斗中,都冲锋在前,死在他枪下的日军和伪军无以其数,充分表现了他勇猛刚毅赤胆忠心的一面。

1939年11月的一天,吕文章带警卫员从部队驻地莱芜方向路过瓦全村,前往池上村执行任务。路过瓦全村时,向村里人打听从杨峪到池上的路,问好路之后,他们两人开始翻过村外的小山,沿着山沟走到了一块高三四米宽两米多的大石头旁边。这时,有一队四五十人的鬼子,从对面的山后突然绕到山边的牛栏旁,双方距离也就三四十米。顿时,短兵相接,枪声响成一片。吕文章两人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恼怒的敌人,看着被吕文章击毙的十余名同伙,痛下杀手,用刺刀残忍地割下了吕文章的一条小腿,扬长而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誓死对敌,绝不二言!


抗日英烈的事迹简介简短:抗日英烈吕文章(4)

下庄烈士林

日军走后,瓦全村的党员刘传富的父亲带着几个村民来到大石头旁。他们看到两名八路军身中数枪,血迹累累,惨不忍睹。吕文章书包里的文件本子也散落一地。村民们把吕文章两人就近埋在了距牺牲地仅仅200米远处的这个山沟里最平坦的地方--和尚台(地名)。

大约四年后,瓦全村的干部接到上级通知,就安排刘传富和其他村民,把吕文章两人的遗骸取出。瓦全村的乡亲们背着吕文章两人的遗骸,翻山越岭送到下庄……

下庄村烈士祠位于玉皇山的南坡。1944年春,根据博莱县政府的指示,由下庄村干部发动村民们捐款在村公祠旁的松林里修建了烈士墓地,并把散葬在其他地方的43位烈士移葬至此,当年共有85座墓碑,吕文章和他的战友就在那个时候经刘传富送到下庄村安葬于此的!

1946年,淄川区白沙村的吕丕和的父亲是村的干部,村里接到了博山政府的通知后,吕文章的侄子吕则武赶到南博山一个叫赵家花园的地方去接烈士的灵柩,一米多长的木质灵柩是从下庄烈士墓转到这里的,在政府人员的一路护送下,吕文章重新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家乡--杏园子村安葬。2019年迁移安葬淄博市烈士陵园 。

有诗为证:英雄长眠、为国为民;苍松翠柏,相伴为魂;誓死杀敌,舍我其谁;后世不忘,文章烈士。

抗日英烈的事迹简介简短:抗日英烈吕文章(5)

一束鲜花寄深情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