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外婆家:毛泽东的外婆家
毛泽东的外婆家:毛泽东的外婆家唐家坨原来并不富,清嘉庆前,仅有茅屋数间,水田数亩,系唐姓管业,故名唐家坨。道光初,由唐姓出卖给刘姓,仍沿用旧名。道光中期,又由刘姓卖给文家兄弟,其后广置田户,大兴土木,把原有茅屋拆除,重建瓦屋数十间。湘乡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将全县划成12个乡,乡以下划分为44个都和3个坊,都以下分区,区以下分牌。分别有都总、区总、牌头行使管理职权。唐家坨属于湘乡县凤音乡第四都,毛泽东的七舅文正兴(字玉瑞)当过第四都都总。黑石寨景区位于韶山风景名胜区北部毛泽东外婆家的屋场叫唐家坨,他在这里接受了早期教育,也把知事最初的岁月留在这里而不是韶山冲。唐家坨到上屋场的距离大约有30里,中间隔着韶山山脉向北边延伸的余脉,湘乡这边称营盘大山,韶山那边就是吊水洞(今名滴水洞)群山,包括牛形山、书堂山、黑石寨,“韶山”的初名也源于这一带群山。
左:湖南郴州发现道光年间石雕“义学碑”;右:石碑上的人物雕刻
一块清道光年间的文氏义学碑于2004年左右在毛泽东外祖家(湖南省韶山市大坪乡唐家坨)附近的一口井边出土。
该年11月12日,笔者见到了这块青石碑,仔细观摩。石碑中心部位为文字,详细记载了毛泽东外婆家所在的文氏家族建立义学的缘起,并在最后开列了对入泮、补廪、中举、中进士、选为翰林的不同金额(分别为银40两、50两、80两、160两、300两)的奖励措施。
外祖家风对毛泽东曾发生极深刻的影响,此碑是认识毛泽东外婆家——文氏家族重视教育的极罕见的第一手实证材料,对于了解韶山乡土文化也极为珍贵,它又是反映清朝后期中国基层教育情况的一件非常珍贵的文物。
黑石寨景区位于韶山风景名胜区北部
毛泽东外婆家的屋场叫唐家坨,他在这里接受了早期教育,也把知事最初的岁月留在这里而不是韶山冲。
唐家坨到上屋场的距离大约有30里,中间隔着韶山山脉向北边延伸的余脉,湘乡这边称营盘大山,韶山那边就是吊水洞(今名滴水洞)群山,包括牛形山、书堂山、黑石寨,“韶山”的初名也源于这一带群山。
湘乡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将全县划成12个乡,乡以下划分为44个都和3个坊,都以下分区,区以下分牌。分别有都总、区总、牌头行使管理职权。唐家坨属于湘乡县凤音乡第四都,毛泽东的七舅文正兴(字玉瑞)当过第四都都总。
唐家坨唐家坨原来并不富,清嘉庆前,仅有茅屋数间,水田数亩,系唐姓管业,故名唐家坨。道光初,由唐姓出卖给刘姓,仍沿用旧名。道光中期,又由刘姓卖给文家兄弟,其后广置田户,大兴土木,把原有茅屋拆除,重建瓦屋数十间。
毛泽东大约是在1896年春来到唐家坨,也就是他的弟弟泽民将要出生的时候,母亲临产,无力照料两岁多的毛泽东,而父亲当兵在外,他便由舅舅接走。毛泽东来到这里时,外婆家已是一个大屋场,拥有房屋90多间,田地140亩,里外住着许多文姓人家。房屋的东头即是外祖父文芝仪家,西头住着叔外祖父文芝祥一家。
毛泽东外婆家唐家坨
整个一幢屋取名“三芝堂”,表示三兄弟——芝兰、芝仪、芝祥共有,正堂屋大门贴着一个大大的“福”字,两旁写着对联:潼川世业,潞泽家声;横批:介景绥多。
对联昭示着文家的来历、郡望和家风。堂屋里满室书香,正中有神龛和一块“天地君亲师”的牌匾。神龛两旁挂着一幅对联:洛社英凤昌百代,文山浩气壮千秋。
这是毛泽东的八舅文玉钦所写。联中的“洛社”“文山”分别指三国魏大将文聘和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均系文氏祖先里赫赫有名的杰出人物。
唐家坨文姓创家——文作霖及妻贺氏唐家坨文姓的创家,始自文作霖老人,由文作霖的一穷二白到文芝仪、文正兴的家道中兴,经历了一个极为艰难困苦的过程。
文作霖出生于18世纪末的清嘉庆二年(1797年),成人之时则近嘉庆末,其时,清王朝由盛转衰,不久之后,外国的坚船利炮就要冲破中国的国门。
而文作霖本人,正处在贫穷窘迫的深渊。他在11岁时与附近的贺鲁詹之女贺氏结为夫妻,其时贺氏比他大3岁,为14岁。家里没有其他妇人,贺氏慢慢成为文作霖的内当家和有力的帮手,家计开始有了起色。
经过贺氏与儿子们四五十年的努力,文家由初时一年仅入谷数石,竟增至数百石。真是“孝友传家,耕读裕后堂同五世,身历六朝”,贺氏活到88岁的高寿,无疾而终。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左五)与文家亲属合影
贺氏的勤俭持家、守操抚子事迹,广为乡里传诵。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朝廷颁文表彰其节孝;同治八年(1869年),她的名字被列入《湘乡县志》。概括起来,由毛泽东外曾祖母创立,外祖父母及伯、叔等人的强化,为毛泽东母亲、舅父继承和发扬光大的唐家坨文氏家风有如下几个特点:
顽强向上的精神和刻苦耐劳的韧性。贺氏从14岁出嫁,到30岁丧夫,到88岁去世。身负抚育三子一女重任,以培育后代,振兴家业为计,坚持自强自立,已超出许多常人所能。
勤俭持家的风范。贺氏领众子女兴家,白手起家,到最后购置1栋瓦房,拥有140多亩田、10多头牛,人口达20多人,靠的不是经商,不是投机,更不是其它不正当手段,而纯粹以精打细算,勤俭持家为之。
耕读并重的意识。当家计稍有起色时,贺氏就让儿子们读书识字。她自己也跟着读,竟也能略通文墨,能看懂文章。我们从她与丈夫给子孙后代取的一个个名字——绵芳(字芝兰)、绵熏(字芝仪)、绵姜(字芝祥);正兴(字玉瑞)、正莹(字玉钦)、正材(无字)中可看出,唐家坨的这户农家,散发着书香。
文氏家风,在毛泽东外曾祖父母一辈即已成型,到了外祖父母,更加发扬光大。除以上各点之外,还增加了家庭的和睦、快乐,以及对佛教的信仰,尤其是贺氏的媳妇,即毛泽东外祖母(亦姓贺),具有一种慈祥的博大胸怀,对毛泽东产生了十分明显的影响。
1919年,毛泽东(右一)同父亲毛顺生(左二)、伯父(左三)、弟弟毛泽覃(左一)在长沙合影
湘乡县是与韶山毗邻的一个大县,拥有极其深厚的地域文化。韶山虽然传统上属于湘潭县,却与湘乡县山水相连,到湘乡县城比到湘潭县城还近,因而受湘乡的文化影响比受湘潭的还要多,还要深。
杨昌济曾在1915年4月5日的日记中写道:“毛生泽东,言其所居之地为湘潭与湘乡连界之地,仅隔一山……渠之父先亦务农,现业转贩,其弟亦务农。其外家为湘乡人,亦农家也。而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余因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涤生、梁任公之例以勉之。毛生曾务农二年,民国反正时又曾当兵半年,亦有趣味之履历也。”
毛泽东同志故居,位于湖南省韶山市韶山乡韶山村土地冲上屋场
这里人口众多,热闹而和乐,从外祖母贺氏,到表兄文咏昌、文涧泉……男女老少,人人都下田劳作,而且文家在湘乡县还有一定的政治地位。
外婆把这外孙看得重,要保他平安,让他拜多子多福的大舅文玉瑞(1853—1920)为干爷,大舅母也就视泽东为己生。舅舅、舅母一律地疼他,把他带在自己床上睡,又把他与亲生儿女们一起排行,毛泽东排在第二十三。
外婆和母亲还带泽东去拜石干娘。石干娘是唐家坨东北边2里处云盘大山(滴水洞群山)下的一块青色巨石。高两丈八,宽丈余,石后有一股泉水,长流不竭。乡民说,这里曾是一口深潭,内有一条孽龙危害孩儿,观音移巨石镇之,从此百姓平安,以石为神,又在石上筑庙,以供菩萨。
外婆、母亲看泽东根基不稳,就随了乡俗,带这伢子到石前敬香朝拜,拜毕,把写有这伢子名字和出生年月、生辰的红纸贴在石上,唤作“寄名”,毛泽东也就有了一个乳名,唤“石三”,“三”是他在毛家的排行。
石三的表兄有文泮香(1880—1949)、文涧泉(1881—1967)、文运昌(1884—1961)、文梅青(1887—1961)、文南松(1890—1951)等十几人,还有一些表弟表妹,他们一同到山上放牛,到田野间扦猪草。
文运昌(1884—1961),又名咏昌、润昌,排行十六,毛泽东称他十六哥,大毛泽东9岁,在毛泽东人生最初的一段路程上,给了他格外多的帮助。
二舅父文玉钦(1859—1929),性温品端,知书达礼,在家里办了个私塾,课读诸儿,年幼的毛泽东常常在一旁听舅舅讲解蒙书。
8岁时,泽东碰到耍狮子,有乡间艺人赞土地,听得来了兴味,他也赞了四句:
狮子眼鼓鼓,擦菜子煮豆腐。
酒放热些烧,肉放烂些煮。
约在1902年,毛泽东回到韶山冲的家。在湘乡外婆家度过的这6年,文氏家风和所受的早期教育及湘乡文化的熏陶令他终生难忘。 毛泽东幼年生长在独具文化特色的韶山和湘乡,深切感受着这两个地方的文化,对于他的个性特质的形成和行为处事乃至思维方式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图片来源于:人民网、韶山市人民政府门户网、郴州日报
作者:龙剑宇,湖南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副馆长、研究员
责编:小林
网编:侯洁英
监制:方丹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