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的主要内容,方剂名称的由来
方剂的主要内容,方剂名称的由来本方由北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诸药组成。用于肝肾阴虚、肝气不舒之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弦虚;及疝气瘕聚等症。有滋养肝肾、疏肝理气之功。一贯煎《柳州医话》一抹金《证治准绳》本方由藜芦、蛇床子、红丹、硫黄、赤石脂、明矾、五味子、黄柏、轻粉诸药组成,共研细末,用生猪油调成软膏,或用清油调擦患处。用于治疗小儿遍身生疮、溃烂、燥痛,脓汁不下等症。有清热败毒,排脓敛疮之功。“一抹”,这里指用法,是将药膏涂抹患处;“金”是言方中有红丹、硫黄、赤石脂、黄柏等药,研细后颜色呈金黄,酷似古代作货币使用的黄金。又因本方功效卓著,外用治疗皮肤疮疡恨快就能见效,“金”喻贵重之义,故名曰“一抹金”。
一字散《济生方》
本方由雄黄、细辛、川乌头为末,姜汁或清茶调服。用于风寒之邪侵袭头部所致之头痛经久不愈,时发时止的头风症。有袪风止痛之功。
“一字”者,古时服药时用汉代五铢钱币炒取药末,填去一字之量
风中雄黄辛温解毒;细辛袪风止痛;川乌头温经止痛。三药相合,有袪风止痛,温经散寒等作用。服后可使风寒去而头痛止。因方中诸药皆为有毒辛温之品,故服用量不宜过大,每用“一字”(约相当于今0.5 至1克) 即可,所以叫作“一字散”。
一抹金《证治准绳》
本方由藜芦、蛇床子、红丹、硫黄、赤石脂、明矾、五味子、黄柏、轻粉诸药组成,共研细末,用生猪油调成软膏,或用清油调擦患处。用于治疗小儿遍身生疮、溃烂、燥痛,脓汁不下等症。有清热败毒,排脓敛疮之功。
“一抹”,这里指用法,是将药膏涂抹患处;“金”是言方中有红丹、硫黄、赤石脂、黄柏等药,研细后颜色呈金黄,酷似古代作货币使用的黄金。又因本方功效卓著,外用治疗皮肤疮疡恨快就能见效,“金”喻贵重之义,故名曰“一抹金”。
一贯煎《柳州医话》
本方由北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诸药组成。用于肝肾阴虚、肝气不舒之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弦虚;及疝气瘕聚等症。有滋养肝肾、疏肝理气之功。
“一贯”,“即以一理贯串于事物之中”。(《辞源》)《论理?里仁》云:“吾道一以贯之”。本方用一味疏肝药川楝子以调肝木之横逆,配入大队养阴药之中,寓疏于补,肝肾同治,是滋阴养肝,疏肝开郁的常用方。既符合肝肾同源的医理,又暗含滋水涵木的契机。魏玉磺认为:“可痛治吞酸疝瘕一切肝病”。本方贯串滋水疏肝一法治疗多种肝病,故名“一贯煎”。
一捻金《古金医鉴》
本方由大黄、槟榔、黑牵牛子、白牵牛子、人参诸药组成,共为细末,每服一字,蜜水调下。用于小儿风痰吐沫,气喘咳嗽、痰涎壅盛、内热积滞、停食停乳、肚腹膨胀、一思饮食、二便不利等症。有消积化痰、通肠利便之功。
本方由名“小儿一捻金”。小儿体质娇嫩,脏腑薄弱,易罹病患。本方既治风痰外感咳嗽,又疗内伤腹胀纳差,内外通治,实为医小儿疾病万全之方。“一捻”者,言其用手指捻取,每服一字(即汉五铢钱淹没一字的药量),谓份量很轻;“金”者,是形容其效果可靠,非常贵重。有只用少量药物,可奏奇效之意,故名之。
二至丸《证治准绳》
本方由旱莲草、女贞子两味药物所组成。用于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的骨蒸潮热、盗汗、咳嗽、咯血、吐血;或烦热易饥、足膝疼痛、舌红少苔、尺脉数而有力等症。有滋阴降火之功。
“二至”,即指夏至和冬至两个节气。旱莲草为草本植物,盛夏时茎叶繁茂,叶黑汁足,所以夏至日采集最佳;女贞子其木隆冬不凋,冬至日果实熟透,味全气厚,所以这时采集为佳。《医方集解》云:“冬青子即女贞实,冬至日采,不拘多少,阴干,蜜酒拌蒸,过一夜,粗袋擦去皮,晒干为末。旱莲草夏至日采,不拘多少,捣汁为膏,和前药为丸,”。本方以二药采集时间命名,故名“二至丸”。服之可以补益肝肾,从而使阴写充足而虚火自平。
二仙汤《中医方剂临床手册》
本方由仙茅、淫羊藿、当归、巴戟天、黄柏、知母等六味药物所组成。用于治疗更年期综合症、高血压、闭经,以及其它慢性疾病见有肾阴、阳不足,而虚火上炎者。有温肾阳、补肾精、泻肾火,调理冲任之功效。
更年期综合症,中医认为是肾气衰、天癸竭,冲任虚损所致。
本方有温补肾阳、滋养肾精之仙茅、淫羊藿、巴戟天;调理冲任之当归、巴戟天;泻肾火之知母、黄柏,故而效果可靠。“二仙”,即本方有仙茅、仙灵脾(即淫羊藿之另一名称)两药,并以其为首,故名之。另外亦寓运用之后,功效奇特如神似之意。
二妙散《丹溪心法》
本方由黄柏、苍朮两味药物所组成。用于湿热下注所致的下肢痿软无力,或足膝红肿热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小便短黄,舌苔黄腻等症,有清热燥湿之功。
本方主治湿热下注的痿证。方中黄柏苦寒清热,苍朮苦温燥湿,为治阴分之湿热痿证的妙药。药仅两味,但功效卓著,作用神妙,故名“二妙散”。
本方加牛膝名“三妙丸”,治下焦湿热,再加苡仁名“四妙丸”,可袪湿热,利筋络。本方若加槟榔名“三妙散”,外用脐部湿癣,有清热燥湿止痒之功。
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本方由半夏、陈皮、白茯苓、炙甘草,加生姜、乌梅等组成。用于湿痰咳嗽之痰多色白,胸膈胀满,恶心呕吐,头眩心悸,脉滑等症。又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
本方为治湿痰之主方,也是治痰证的基础方。方中半夏、陈皮,属于“六陈”之一,以储存陈久者入药为佳。所谓“六陈”,《珍珠囊药性赋》有歌云:“枳壳陈皮半夏齐,麻黄狼毒与茱萸,六般之药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奇。”吴仪洛云:“《局方》陈皮半夏贵其陈久,则少燥散之性,故名『二陈』”。(《成方切用》)其命名意义皆在于此。
本方加枳实、砂仁名枳砂二陈汤,治湿热生痰;加枳壳、桔梗,名枳桔二陈汤,治小儿停饮,呕吐痰涎等症。
二陈汤源于宋代《大平惠民和剂局方》,由法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组成,是一种能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中医药方。而二陈的由来是因配药时,选取半夏和陈皮应以陈旧者为佳,故名二陈。
十灰散《十药神书》
本方由大蓟、小蓟、荷叶、侧柏叶、茅根、茜根、山栀、大黄、牡丹皮、棕榈皮等诸药组成。用于血热妄行所致之呕血、咯血、衄血等上部出血症,有凉血止血之功。
“十灰”,指方中十味药物,均烧“灰”存性,研极细末,为散备用。《十药神书?序》云:“大抵血热则行,血冷则凝,见黑则止,此定理也。”用藕汁或箩卜汁磨京墨调服,其意亦在增强清热降气止血之效。唐容川曰:“右药烧灰存性为末,铺地出火气,童便酒水随引。黑为水之色,红见黑即止,水胜火之义也,故烧灰取黑。”(《血证论》)本方对肝胃火盛,损伤血络,血热妄行所致之各种出血证,效果甚好。其药烧炭存性用,可以加强收敛止血作用。故以其炮制方法而命名曰“十灰散”。
十枣汤《伤寒论》
本方由芫花、甘遂、大枣三药为末,用大枣煎汤冲服。用于悬饮、胁下有水气,以致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干呕短气、头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滑,脉沉弦者;也常用于腹胀水肿之实证。有攻逐水饮之功。
本方中所用的三味主药,分别具有逐水饮、除积聚、消肿满等作用,其性皆猛峻,故用大枣十枚以益气护胃,缓和峻药之毒,防止或减轻药后反应,达到寓攻于补、下不伤正之目的。《医方论》:云“仲景以十枣命名,全赖大枣甘缓以救脾胃,方成节制之师也。”方名“十枣”者,一是说明方中药大枣十枚;二是强调大枣在该方中缓其峻毒顾护胃气的特殊作用。
本方去芫花、大枣,加白芥子名“控涎丹”(《三因极》 -- 病方证论)有搜剔停痰伏饮之功,可使痰涎得以控制,故以此命名。
十香返魂丹《春脚集》
本方由丁香、木香、沉香、藿香、乳香、降香、香附、檀香、诃子肉、僵蚕、郁金、天麻、礞石、瓜蒌仁、莲子心、甘草、麝香、琥珀、朱砂、牛黄、苏合香、安息香、冰片等二十三味药组成,白蜜为丸,金箔为衣。用于痰厥中风、口眼窝斜、牙关紧闭,昏晕欲死,或诸风狂死,神昏厥逆语言狂乱,哭笑失常等症。有驱风开窍,解郁除烦之功。
本方又名“十香反生丹”,因其方中有辛温开窍醒神之十余种“香”命名之药物,用于可使神昏危重之症即刻复苏,故而称为“十香返魂丹”。
七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本方由制半夏、茯苓、厚朴、紫苏叶,加生姜、大枣等组成。用于七情郁结,痰涎凝聚,咽中如有物阻,状如棉絮,或如梅核,咯吐不出,吞咽不下,或中脘痞满,上气喘急,呕逆恶心等症。有行气开郁,降逆化痰之功。
本方为治七情郁结所致之梅核气的常用方。诸药配合,可使气机舒畅,郁结得解,痰喘消除,呕恶平息。由于本方主治因怒、喜、思、悲、恐、惊、忧七情不调所致之气郁症,故称“七气汤”。又因用四种药物治疗七情郁结之病,取四、七两个数字,亦称“四七汤”。
七仙丹《东医宝鉴》
本方由何首乌、人参、干地黄、熟地黄、麦门冬、天门冬、茯苓、炒茴香、八味药物所组成,蜜丸,酒或盐汤送服。用于治疗须发早白等症。有滋阴养血,益气健脾之功。
“须发”,即指胡须、头发。二者均赖血以滋养。须发之荣枯,与肝、肾两脏关系密切,因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充足则须发荣泽,肝肾不足,则血虚不荣上荣,故须发枯燥,久则变白。方中药虽八味,何以称“七仙丹”?是因除茴香之外,其余七味药物,均是古代医家认为延年益寿、久服成仙之品,均有补益气血、滋养肝肾之作用,故对须发早白卓然有效。
七厘散《良方集腋》
本方由血竭、麝香、冰片、没药、红花、朱砂、儿茶组成为末,黄酒冲服或调敷。用于跌打损伤、筋断骨折之瘀血肿痛,或刀伤出血。有活血袪瘀,止血止痛之功。
“七厘”,指服用量,即今之 2.1 克。
本方是伤科常用方,内服外用皆可。方中血竭、红花活血袪瘀;乳香、没药散瘀行气;麝香、冰片窜通经络;朱砂、儿茶宁心止血。综观全方,虽有散瘀定痛,止血愈伤之效,但多数药为香窜辛散,行气活血之品,内服易耗伤正气,不宜多量久服,一般每次只服“七厘”,所以以其每次用量而命名为“七厘散”。
七宝美髯丹《医方集解》
本方由何首乌、茯苓、牛膝、当归、枸杞子、菟丝子、补骨脂七味药物所组成。用于肾水亏损,气血不足所致的须发早白,牙齿松动,梦遗滑精,筋骨无力等症。有滋补肝肾,填精养血之功。
本方相传为唐李翱方,邵应节用以进献嘉靖黄帝,从此其方盛传。须发者,血之余,肾之华也。肾主藏精,肝主藏血,精血充足则须发乌黑。“七宝”者,指方中用七味药物益肝补肾,功宏如宝;“美髯”者,指须发乌黑而润泽。三国时关云长因须长而黑,有“美髯公”之称。喻服本方后,能使肝肾得补,精血充足,发乌髯美,神悦体健,故称“七宝美髯丹。”
七制香附丸《医学入门》
本方由香附与当归、莪朮、丹皮、艾叶、乌药、延胡索、川芎、三棱、柴胡、红花、乌梅等共十二种药物炮制而成,水糊为丸,黄酒送服。用于妇女月经不调,结成症瘕,或骨蒸发热,四肢无力等症。有调和气血、温通经脉之功。
因本方炮制方法特异,具体是将香附十四两分为七等分,分别同当归二两酒浸;莪朮二两童便浸;丹皮、艾叶各一两米泔水浸;乌药二两米泔水浸;川芎、延胡索各一两水浸;三棱、柴胡各一两醋浸;红花、乌梅各一两盐浸,以春季三天或夏季两天,秋季七天,冬季十日为浸泡时间,此后单取香附为末糊丸,由于用香附一味与六种府料七次炮制,故名“七制香附丸”。
九分散《急救经验良方》
本方由制马钱子、麻黄、乳香、没药四味药物组成,既可用无灰酒调下内服,亦可外用烧酒调敷。用于治疗跌打损伤,筋骨受损,红肿作痛等症。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之效。
因本方以马钱子为主药,该药苦寒有毒,所含番木碱,成人每此服用 5 至 10 毫克即可发生中毒现象,30毫克可致死亡。故内服用量宜严格掌控,以免发生中毒副作用。方名“九分散”者,一则说明本方内服,每次以九分(相当于 2.7克,四种药物共同研磨之量)之内为宜; 一则告人本方之中有剧毒药物,慎勿过量,以少为宜。
八正散《太平惠明民和剂局方》
本方由木通、瞿麦、车前子、萹蓄、滑石、炙甘草、大黄、山栀子等诸药组成,加灯蕊引服。用于湿热下注,发为热淋、石淋,证见尿频涩痛、淋沥不畅;甚则癃闭不通、小腹胀满、口燥咽干、舌红苔黄、脉象实数等。功能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方名“八正”者,“八”,谓本方由八味主要药物组成;“正”者,乃正治之意。朱丹溪曰:“小便不通有热有湿,有气结于下,宜清宜燥宜升,有隔二隔三之治。如不因肺燥,但因膀胱有热,则泻膀胱,此正治也。”总之,本方以八味药物为散,通过正治之法(热者寒之),以奏清热通淋之功,用以治疗湿热下注之淋证,故称“八正散”。
八珍汤《正体类要》
本方由人参、白朮、茯苓、炙甘草、当归、白芍药、熟地黄、川芎,加姜、枣组成。用于气血不足所致之面色苍白或萎黄,心悸怔忡,食欲不振,气短懒言,四肢倦怠,头晕目眩,舌淡苔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等症。有平补气血作用。
本方为四君子汤与四物汤合方。既能健脾养胃以益气,又能养肝行滞以补血,适于一切因气血不足所致之证,张秉成曰:“夫人之所赖以生者,气与血耳,而医家之所以补偏救弊者,亦惟血与气耳。故一切补气诸方,皆从四君化出;一切补血诸方,又当从此四物化出也。”(《成方便读》)本方集两方为一方,八味药物皆为补气养血之珍品,故名“八珍汤”。
人参养荣汤《三因集一症证方论》
本方由白芍药、当归、橘皮、黄耆、肉桂、人参、白朮、炙甘草、熟地黄、五味子、茯苓、远志等组成,加生姜、大枣煎服。用于积劳虚损,四肢沉滞,少气心悸,小腹拘急,腰背强痛,咽干唇燥之症。有补益气血,健脾养心之功。
本方从十全大补汤变化而来,为双补气血之剂,方以“人参”命名,概以人参为补气药之首,取气为血帅之意,俾气行则血行。“荣”即营,这里指营血。喻用大补气血之品,滋养营血,使身体恢复健康,故名“人参养荣汤”。
《温疫论》有人参养营汤(人参、麦冬、五味、生地、当归、白芍、知母、陈皮、甘草),治大病愈后,气阴两虚而自汗者。方以人参为主,辅滋养营血之品,故名之。
三仁汤《温病条辨》
本方由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苡仁、半夏诸药等组成。用于湿温初起之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等症。有宣畅气机、清热利湿之功。
本方治疗证属湿温初起,卫气同病,湿气留恋三焦,湿重于热者。吴鞠通认为此时不宜用汗、下、滋阴等法,应以芳香苦辛,清宣淡渗之法,方可中的。方中诸药合用,既可轻宣上焦肺气,又可畅通中焦气机,还可渗利下焦湿热,使湿利热清,诸证自解。由于方中杏仁宣肺气,白蔻仁调中气,生苡仁利下湿,以“三仁”为主药,通利三焦湿热,故称“三仁汤”。
三消汤《验方新编》
本方由党参、白朮、当归、茯苓、生地黄、黄柏、知母、黄连、麦门冬、天花粉、黄芩、甘草等十二味药物组成。用于通治消渴之症,饮水不止者。有益气滋阴,清热生津之功。
“三消”,即上消、中消、下消。上消以多饮多渴为主;中消以消榖善饥为主;下消以多饮多溺为主。本方之中党参、白朮、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当归、地黄滋阴养血;知母、黄柏、黄芩、黄连育阴清热;麦冬、花粉生津止渴,诸药配伍,通治上消、中消、下消之症,故名“三消汤”。
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本方由甘草、麻黄、杏仁组成,加生姜煎服。用于感冒风寒,鼻塞声重,语音不出;或伤风伤冷,头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痰多,胸满气短等症。有宣肺、平喘、止咳之功。
“拗”者(音“要”),违逆不顺之谓也,“三拗”,指所用三药皆违常法而用,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不炙而生用。本方从《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去石膏而来,原方遵古炮制,麻黄当切断去根节,杏仁当煮后去外皮和尖,甘草用蜜炙。本方与古法相悖而行,故名“三拗汤”,主要取其发汗、平喘力着之义。
《证治准绳?幼科》又有一方,名五拗汤,即本方加荆芥不去梗,桔梗蜜拌炒,治感受风寒,及形寒肢冷,痰嗽咳连声者。
三痹汤《校注妇人良方》
本方由独活、秦艽、川芎、熟地黄、白芍药、肉桂、茯苓、防风、细辛、当归、杜仲、牛膝、甘草、人参、黄耆、续断、生姜诸药组成。用于治疗肝肾气血不足、风寒湿痹,手脚拘挛之症。有益肝肾、补气写、袪风湿、止痛之功。
痹证,由风、寒、湿三气杂至、留滞于经络、肌肉、筋骨之间而成。《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统称“三痹”。本方为《备急千金要方》独活寄生汤化裁而来,集袪风除湿、散寒止痛、补气和血、益肾滋阴诸药于一剂,专治风、寒、湿三气袭虚所致之行、痛、着痹,故称“三痹汤”。
三品锭子《外科理例》
本药由三种不同处方组成,分称上、中、下三,如法炮制,研极细末,糯米糊和为梃子,状如线香,阴干,每次一锭,置疮内。上品锭子由白矾、麝香、没药、牛黄、白砒等味组成,外用治疗痔疮;中品锭子由上品锭子去牛黄一味,并调整剂量而成,外用治疗痔瘘、六瘤(即骨、脂、肉、脓、血、粉瘤)、气核、瘰疬;下品锭子由上品锭子调整剂量而成,外用治疗瘰疬、气核、疔疮、发背、脑疽诸疮。
“品”,在古代常常用来表示某些事物的种类或等级。本方有三种处方,分治三类不同的疾病,故名“三品锭子”。
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
本方由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三味药物所组成。用于老人中虚喘嗽,痰壅气滞之症。有降气消食、温化痰饮之功。
方中选用白芥子温肺利气,快膈消痰;紫苏子降气行痰,使气降而痰不逆;莱菔子消食导滞,使气行则痰行。“三子”系均行气消痰之品,根据“以消为补”的原则,合而为用,各逞其长,可使痰消气顺,喘嗽自平。本方用三种果实组方,以治老人喘嗽之疾,并寓“子以养亲”之意,原书云:“三士人求治其亲,高年咳嗽,气逆痰痞,甚切。予不欲以病例,精思一汤,以为甘旨,名三子养亲汤,传梓四方。”正如吴鹤皋云:“奚痰之有飞霞子此方,为人事亲者设也。”(《医方考》)故以“三子养亲汤”为名矣。
三甲复脉汤《温病条辨》
本方由炙甘草、干地黄、白芍药、阿胶、麻仁、麦冬、生牡蛎、生鳖甲、生龟板等九味药物组成。用于治疗下焦温热,热深厥甚,脉细数,心中憺憺大动,甚至心中痛者,有滋阴息风之效。
“三甲”者,是指本方所用的药物中有软件动物牡蛎之甲壳,脊椎动物鳖之背甲,龟科动物乌龟之腹甲,三种动物贝甲并用,其滋阴潜阳之功能更强。“复脉”者,言本方是在复脉汤(即炙甘草汤)的基础上创立,有益气补血、滋阴复脉之作用,本方可使阴液补充,脉复于常。故对温热病后期阴亏脉弱等症有效。
三品一条枪《外科正宗》
本品由明矾、砒石、雄黄、乳香四味药物组成,先将矾、砒锻红,再研成细末,加雄黄、乳香二味,调搓成药条,阴干后外用。适用于痔疮、肛瘘、瘿瘤、疔疮、发背、脑疽等症。有袪腐、拔瘘之功效。
“三品”者,谓方中有明矾、砒石、雄黄三种主要药物,乳香有调糊作用。“一条枪”,谓本方的使用方法是将药搓成药条,像“枪”一样插进疮孔之内,从而达到袪除腐肉,治愈瘘管之作用。故以此而命名。
三物备急丸《金匮要略》
本方由大黄、干姜、巴豆等三种药物组成。用于里、寒、实证,证见卒然心腹胀痛,脘腹胀满高起,二便不通,甚则痛如锥刺,面清气喘,暴厥者。有攻逐寒积之用。
方中巴豆辛热峻下,开通闭塞;干姜温中,助巴豆以袪寒;大黄荡涤肠胃,推陈致新。三药配合,力猛效捷,制丸储藏,以备用于逐暴寒实之急证,故名“三物备急丸”。汪昂亦有“三药峻厉,非急莫施,故曰备急”之说。(《医方集解》)本方是中医治疗急腹症的主要方剂之一。
大定风珠《温病条辨》
本方由生白芍、阿胶、生龟板、干地黄、麻仁、五味子、生牡蛎、麦冬、炙甘草、生鸡子黄、鳖甲诸药组成。用于虚风内动证,症见神倦瘈瘲,脉气虚弱,舌绛少苔,时时欲脱者。有滋阴熄风之功。
吴鞠通曰:“名定风珠者,以鸡子黄宛如珠形,得巽木之精,而能息肝风。肝为巽木,巽为风也。龟亦有珠,具真武之德而镇震木,震为雷,在人为胆,雷动而未有无风者,雷镜而风亦静矣。元阳真上巅顶,龙上于天也。制龙者,龟也。古有豢龙御龙之法,失传已久,其大要不出乎此。”(《温病条辨》)本方为治风之剂,方中多用甘润救阴之药,尤添鸡子黄其形如珠,功在滋阴液,熄风阳,因作用较“小定风珠”为强,故称“大定风珠”。
注:“豢”:音“换”,饲养之义。
大补阴丸《丹溪心法》
本方由黄柏、知母、熟地黄、炙龟板四药组成,研末,用猪脊髓蒸熟,炼蜜为丸。用于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的骨蒸潮热、盗汗、吐血;或烦热易饥,足膝疼痛,舌红少苔,尺脉数而有力等证。有滋阴降火之功。
朱丹溪曰:“阴常不足,阳常有余,善卫生者,宜常养其阴,俾阴与阳齐,则水能制火,体强无病。今人纵欲者多,精血既亏,相火必旺,真阴愈竭,孤阳妄行。而劳瘵潮热,盗汗骨蒸,咳嗽咯血、吐血等证易作。所以世人火旺致此病者,十居八久;火衰成此疾者,百无二三。是方能骤补真阴,承制相火,较之六味,功效尤捷。”为大补肾阴良方,故称“大补阴丸”。
大青龙汤、小青龙汤《伤寒论》
大青龙汤由麻黄、桂枝、炙甘草、杏仁、石膏、生姜、大枣等诸药组成。用于外感风寒,表实无汗兼有里热证者。有发汗解表,清热除烦之功。
小青龙汤由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等诸药组成。用于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诸证者。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功。
古有“左青龙右白虎”之说。青龙,是神话中东方木神,色主青,主发育万物。张秉成曰:“名小青龙者,以龙为水族,大则可兴云致雨,飞腾于宇宙之间;小则亦能治水驱邪,潜隐于波涛之内耳。”(《成方便读》)二方发汗逐饮之功,犹如青龙之兴云治水,但依其发汗力强弱而命名“大、小青龙汤”。
大承气汤、小承气汤《伤寒论》
大承气汤由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四药组成。用于阳明腑实证之痞、满、燥、实四证及脉实者,或肠中实热积滞之“热结旁流”等证。有峻下热结之功。
小承气汤由大黄、厚朴、枳实三药组成。用于阳明腑实之痞、满二证为主者,有轻下热结之功。
承者,受也、顺也、制也。王晋三云:“承气者,以下承上也。”(《古方选注》)柯韵伯云:“诸病皆因于气,秽物之不去,由于气之不顺,故攻积之剂必用行气药以主之。亢则害,承乃制,此承气之所由;又病去而无气不伤,此承气之义也。”(《伤寒来苏集》)六腑以通为用,胃气以下降为顺,二方峻下热结,皆能承顺胃气,使腑气得降,热结得通,故名“承气汤”。
大陷胸汤、小陷胸汤《伤寒论》
大陷胸汤由大黄、芒硝、甘遂三药组成。用于水饮与邪热互结于胸腹之大结胸症。有泻热、逐水、通结之功。
小陷胸汤由黄连、半夏、瓜蒌实三药组成。用于伤寒表证误下,邪热内陷,与痰热结于心下之小结胸症。有清热化痰,宽胸散结之功。
结胸,是邪热结于胸中,而出现心下痛,按之硬满的病证。《伤寒论》中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分为大、小、热实、寒实、水、血等类结胸。二方分治大、小结胸证。成无己云:“结胸为高邪,陷下以平之,故治陷胸曰『陷胸汤』”。(《伤寒论批注》)剂有大小,证有轻重,均能蠲(音“捐”)除胸中痰热互结之邪,如同陷阵,故分称“大陷胸汤”和“小陷胸汤”。
干颓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本方由生黄耆、当归、枸杞子、山萸肉、生乳香、生没药、鹿角胶七味药组成。用于治疗肢体痿废,或偏枯,脉象极细微无力者。有益气和血、滋补肝肾之功。
“干”者,有制止、干预之意;“颓”者,即败坏、颓废为谓也。本方中生黄耆补中益气;当归养血和血;枸杞子、山萸肉滋补肝肾;乳香、没药散瘀止痛;鹿角胶补肾生精。诸药合用,可制止偏枯、痿废之证的发展,使颓废的肢体重新振复,故名约“干颓汤”。
千捶膏
本方由麝香、乳香、没药、铜绿、黄丹、龙骨、轻粉、安息香、松香、杏仁、蓖麻仁、琥珀、冰片、珍珠、血竭诸药等组成。外用至瘰疬、痈疽、疔疮初起之症。有解毒消瘰、袪腐止痛之功。
由于本方制法比较特殊,先将杏仁、蓖麻仁入石臼中,用木槌捣烂如泥,然后将余药研成细末,置于石板之上,边加边用木槌去捶打,击千余下,使药物达到充分混合,成为软膏方止,方名则根据其制作方法而言,故称“千捶膏”。
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本方由川芎、荆芥、白芷、羌活、甘草、细辛、防风、薄荷叶等组成为末,清茶调下。用于外感风邪头痛,证见偏正头痛,巅顶作痛,或见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者。有疏风止痛之功。
本方为治疗风邪外袭所致头痛有效方。方中川芎善治少阳、厥阴头痛;羌活善治太阳经头痛;白芷善治阳明经头痛;细辛、薄荷、荆芥、防风辛散上行以疏散风邪,止头痛之功。此方以川芎为主药而制成散剂,用茶清调服,治风邪上犯头目,阻遏清阳之头痛有卓著的疗效,故名“川芎茶调散”。
本方加菊花、殭蚕名“菊花茶调散”(《医方集解》),主治风热上攻所致的头目昏重及偏正头痛,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之功。
小续命汤《备急千金要方》
本方由麻黄、防己、人参、黄芩、桂心、白芍药、川芎、杏仁、附子、防风、生姜诸药组成。用于中风不醒人事,筋脉拘急,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语言蹇涩等症。有扶正祛风之功。
“续命”,即延续生命,这里有却病延年之意。《十六国春秋》载:晋安帝元年,卢循为广州刺史,赠刘裕以益智粽,裕乃答以续命汤。旧俗于端阳节以彩带系臂,云可避灾延寿,其丝便名续命丝。并有“细如续命丝”(欧阳修),“返魂单向何人用,续命汤于何处施”之诗句,可证二字之本意。中风证属正虚邪实,病情危笃,治疗不当则一蹶不振。本方服之可转危为安,延续生命,故称“小续命汤”。
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
本方由生地黄、五味子、当归身、天门冬、麦门冬、柏子仁、酸枣仁、人参、玄参、白茯苓、远志、桔梗组成为丸,朱砂为衣,龙眼肉汤送下。用于心肾不足,阴亏血少所致之虚烦心悸,健忘失眠等症。有滋阴清热、补心安神之功。
“天王”,指邓天王。相传唐终南宣律师(道宣)讲经劳瘁,梦邓天王授此方。实则是他患病后所创制出来的验方,而托名于邓天王。“补心”。即补养心血作用。本方滋中寓清,标本兼治,有补心血、清心火、敛心气、养心神之功。可使心气和而神自归,心血足而神自藏,从而虚烦、失眠、惊悸诸症得以痊愈。故称“天王补心丹”。
天台乌药散《医学发明》
本方由天台乌药、木香、妙茴香、青皮、炒高良姜、槟榔、川楝子、巴豆等药组成。用于寒凝气滞的小肠疝气,少腹痛引睪丸,舌淡苔白,脉沉迟或弦等症。有行气解郁,散寒止痛之功。
本方为气滞寒疝痛实症之常用剂。重在行气疏肝,兼以散寒,从而使气行寒散,肝脉调和,疝痛可消。苏敬《新修本草》曰:“『乌药』今台州、雷州、衡州均有之,以天台者为胜。”天台,一为县名,在浙江省境内,属台州。一为山名,在天台县北,为先霞岭山脉的东支。以此地所产的乌药为上,故名“天台乌药”。本方以其为主药,且以散剂应用,故名“天台乌药散”。
五皮饮《华氏中藏经》
本方由生姜皮、桑白皮、大腹皮、茯苓皮五种药物组成。用于皮水,证见一身悉肿,肢体沉重,心腹胀满,上气促急,小便不利,舌苔白腻,脉象沉缓,以及妊娠水肿等。有利湿消肿,利气健脾之功。
本方为治皮水的通用方。水肿一证,多与肺、脾、肾三脏相关。本方既健脾运化,利水渗湿,又肃降肺气,通调水道,故有理气、消肿、健脾之效。由于方中五药皆用其皮,以治皮水之证,取“以皮治皮”之意,故称“五皮饮”。
本方去桑白皮,加青皮、地骨皮、甘草皮,名“七皮饮”,治证同上;如去桑白皮,加白朮名“全生白朮散”,“全生”有保全生命的意思,该方有健脾利湿,安胎消肿之功,可用治疗妊娠脾虚水肿之证。
五色丸《小儿药证直诀》
本方由水银、朱砂、雄黄末、珍珠粉、铅等五种药物组成,先将铅与水银煎熬后,再与其余药末混合,炼蜜为丸,金银器、薄荷煎汤送服。用于治疗小儿痫证。有镇静息风之效。
痫证,为儿科常见疾病,以屡发屡止,止后一切如常为特点,风、火、痰、食、郁均可引起,治疗多责之于肝风。由于本方之中珍珠粉色青,朱砂色赤,雄黄色黄,水银色白,铅色黑,五种药物具备五种颜色,杂合为丸,用以治疗五种痫证(指以上五因引起之痫证),故名“五色丸”。
五苓散《伤寒论》
本方由猪苓、泽泻、白朮、茯苓、桂枝诸药组成。用于外有表证,内停水饮之证。症见头痛发热、水肿、泄泻;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等。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作用。
赵羽皇云:“五苓散一方,为行膀胱之水而设,亦为逐内外之水饮之首剂也。”(《名医方论》)虽然本方所治之症不一,但若掌握其病机为膀胱气化不利,及主证小便不利,用之均有良验。方中由五味药组成,以利水之猪苓为主,故称“五苓散”。亦有“苓”为以“令”水行之意。
本方去桂枝名“四苓散”,至内伤饮食夹湿证。本方加入人参名“春泽汤”,其意在助气以生津,犹如春雨润泽一般;加茵陈则名“茵陈五苓散”,是治疗湿热发黄的效方。
五泻汤《银海精微》
本方由黄柏、知母、木通、栀子、生地黄、甘草、玄参、桔梗、黄芩、防风诸味药物组成。用于治疗瞳仁干涩火旺,以及五脏虚火妄动诸症。有滋阴泻火之功。
中医眼科有“五轮”之说。即把眼睛由外周向中心分为“肉、血、气、风、水”五轮,其中“肉轮”位于上下眼胞(睑)属脾;“血轮”位于两眦血络属心;“气轮”位于白睛属肺;“风轮”位于黑睛属肝;“水轮”位于瞳神(仁)属肾。本方服之能滋养五脏之阴,以泻五脏之虚火,通治“五轮”虚火上炎,以致引起瞳仁干涩之症,故名曰“五泻汤”。
五淋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本方由赤茯苓、当归、生甘草、赤芍、栀子仁等五位药物组成。用于肾气不足,膀胱有热,水道不通,淋沥不尽,脐腹急痛,发作有时之五淋症。有清热祛湿,利水通淋之功。
“五淋”,是石淋、气淋、膏淋、劳淋、血淋的合称。石淋见于尿中杂有砂石,尿色黄浊,或呈血尿,多因湿热蕴结所致;气淋见下腹至阴囊胀痛,小便涩滞,多因膀胱气滞所致;膏淋见小便混浊如米泔,或如脂膏之物,尿出不畅,多由湿热或肾虚所致;劳淋是病久不愈,欲劳则发,多因脾肾两虚所致。均有尿频、尿急、淋沥不断或尿痛等证候。由于本方能治疗多种淋证,故称“五淋散”。
五痹汤《医宗必读》
本方由人参、当归、茯苓、煨白芍、川芎、五味子、白朮、细辛、甘草、生姜十味药物组成,主要用于五脏痹症。有补气养血、温阳通络之功。
“痹”,有不通之意。所谓“五脏痹症”,是指“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肺痹”者,烦满喘而呕;“脾痹”者,四肢懈惰,发咳呕汁,上为大寒;“肾痹”者,善账,足挛不能伸,身偻不能直。由于本方可治五脏之痹症,故以此命名之。
五痿汤《医学心悟》
本方由人参、白朮、茯苓、炙甘草、当归、薏苡仁、麦门冬、炒黄柏知母九味药物组成。临症时可以视情况加味,若心气热加黄连、丹参、生地黄;肝气热加黄芩、牡丹皮、牛膝;肾气热加生地黄、牛膝、石斛;肺气热加天门冬、百合;挟痰加川贝母、竹沥;挟湿加半夏;瘀血加桃仁、红花。用于治疗五脏痿证。有清热利湿、健脾益气、滋肾降火之功。
痿证是由于肺热叶焦、湿热伤筋、肝肾亏损等所致之肢体痿废的一类病证。根据病因分为脉、筋、肉、骨、皮毛“五痿”,由五脏之热所引起。本方灵活化裁,通治五痿之证,故名曰“五痿汤”。
五子衍宗丸《证治准绳》
本方由菟丝子、五味子、枸杞子、覆盆子、车前子诸药组成。用于肾虚遗精、阳痿早泄、小便后余沥不清、久不生育,及气血两虚、须发早白等症。有补肾固精之效。
古谓本方有添精、补髓、益肾的作用,称之为种子方。方中菟丝子、枸杞子补肾阳,益精血;五味子、覆盆子补肾固涩;车前子亦有补肝肾之功。王肯堂云:“嘉靖丁亥得于广信郑中函宅,药止五味,为繁衍宗嗣种子第一方也,故名。”(《妇科准绳》)“衍”为广布常流之意,本方五药皆用“种子”,取“以子补子”之义,有添精补肾,助于繁衍宗嗣的作用,故称“五子衍宗丸”。
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
本方由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五味药物组成,水煎加酒服。用于各种疔毒,局部红肿热痛,初起如粟,坚硬根深如钉状,舌红苔黄,脉数有力者。有清热、解毒、消肿之功。
本方为治疗疔疮肿毒的有效方剂。岳美中云:“本方取金银花寒能解毒,甘不伤胃,为主药,以宣通气血,疏散毒热;蒲公英、地丁消痈毒,散热结为佐;野小菊、天葵根凉血散瘀为使。”(《岳美中医案集》)由于本方由五味药物组成,均有消痈解毒功效,故而命名为“五味消毒饮”。
五疳消食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本方由麦芽、 炒使君子、炒黄连、橘红、龙胆草、芜荑等药物,共为细末,米糊为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而见面黄肌瘦,肚大青筋,牙疳口臭,或虫积下痢,腹痛等症。有健脾和胃,消食化积之功。
疳积,多由乳食失调而致。“五疳”,指五脏疳积。心疳为心经郁热引起;肝疳为肝经受热引起;脾疳为脾胃损伤引起;肺疳为郁热伤肺引起;肾疳为伏热内阻引起。虽然五脏疳主症不尽相同,但运用本方可以通治各种疳病,故名“五疳消食丸”。
五虎追风散《晋男史传恩家传方》
本方由蝉蜕、南星、天麻、全蝎、殭蚕五种要物组成。用于治疗破伤风,症见牙关紧闭、角弓反张者。有袪风痰、止痉搐之功。
本方为治疗破伤风初期的常用方。破伤风,属痉病中的伤痉,多由外伤中风邪所致。方中主用全蝎、殭蚕、蝉蜕三味熄风止痉的虫类药物,再加南星、天麻两味袪风化痰之品,服药后以五心汗出为佳,可使风痰清而痉搐自止,症状缓解而收功。“五虎”,是谓本方用五种药物配伍,功效强猛如虎;“追风”,是言本病是由中风邪而得,方中以袪风为主,疗效迅速,好象虎逐风邪一般,使痉病得以消除。故名“五虎追风散”。
止嗽散《医学心悟》
本方由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甘草、陈皮诸药组成。用于风邪犯肺所致的咳嗽咽痒,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等症。有止咳化痰、疏表宣肺之功。
前人云: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后世合称咳嗽。刘河间云:“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实际上,二者往往不能严格分开。咳嗽的发生,总由肺气失宣所致,治疗当以宣肺为主。本方为散服用,有解表邪、宣肺气、止咳嗽、化痰涎之效,故称“止嗽散”。
中满分消汤《兰室秘藏》
本方由川乌、泽泻、黄连、人参、青皮、当归、生姜、麻黄、柴胡、荜澄茄、益智仁、半夏、茯苓、木香、黄耆、升麻、吴茱萸、厚朴、草豆蔻、黄柏诸药组成。用于中满寒胀、寒疝、大小便不通、腹中寒、心下痞等症。有健脾行气、泻热利湿之功。
王晋三云:“分消者,上下分消其邪,谓以辛热散之,苦热泻之,淡渗利之,使其阴阳自然分化,不必泻秽以下之也。”
(《古方选注》)“中满”,当指中焦痞满。本方标本同治,正邪兼顾,服之可使寒散气顺,浊降清升,中焦痞满得除,病邪上下分消,故名为“中满分消汤”。
水陆二仙丹《洪氏经验集》
本方由芡实末、金樱子膏制为小丸,盐汤送服。用于治疗肾虚所致的男子遗精白浊、女子带下,以及小便频数、遗尿等症。有益肾滋阴、收敛固摄之功。
“水陆”,指两药生长环境,芡实生长在水中,而金樱子则长于山上,一在水而一在陆。“仙”,谓本方之功效神奇。方中芡实甘涩,能固肾涩精;金樱子酸涩,能固精缩尿。两药配伍,能使肾气得补,精关自固,从而遗精、遗尿、带下蠲除。虽然本方药仅二味,但配伍合法有制,用之于临床,其疗效一如仙方,故称之为“水陆二仙丹”。《医方经验汇编》有水陆三仙膏,由鲜荷叶、鲜菊叶、赤小豆组成,蜜和调涂局部,治疗重症大头瘟、头面焮肿等病。
月华丸《医学心悟》
本方由天门冬、麦门冬、熟地黄、生地黄、山药、百部、沙参、川贝母、阿胶、茯苓、獭肝、三七诸药组成,共为细末,用白菊花、霜桑叶熬膏,将阿胶化入膏内,和诸药末炼蜜为丸,噙化。用于阴虚咳嗽、痨瘵久嗽之症。有滋阴降火、润肺平肝、消痰止咳、袪瘀定喘之功。
“月华”,古人指月亮或月亮周围的光环。有“清阴往来远,月华散前墀”(江文通.杂体诗)和“舟子夜离家,开舲望月华”(瘐信.舟中望月诗)等诗句。又因肺属阴,为五藏之华盖,犹如月亮之光彩华美。本方能滋阴润肺,治疗肺痨之病,故名“月华丸”。
内消沃雪散《外科正宗》
本方由青皮、陈皮、乳香、没药、连翘、黄耆、当归、甘草节、白芷、射干、天花粉、穿山甲、贝母、白芍药、金银花、皂角刺、木香、大黄等十八味药物组成,加水、酒各半煎服。用于五脏内痈、发背,尻臀诸种,脏毒初起肿硬等症。有清热解毒、消除痈肿之功。
中医治疗外科病症,有内治、外治两法。内治又分消、托、补三法,故称“内消”;“沃雪”者,由如以沸水浇雪一般,可使其立即融化。总之是说服用这一“内消”之方后,使疮疡痈肿疾患,能够立即消散吸收之意。
化虫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本方由鹤虱、槟榔、苦楝根皮、炒铅粉、枯矾诸药组成,面糊为丸,温米汤下。用于肠中因诸寄生虫(如蛔、蛲、绦、姜片虫等)所致的腹中疼痛,呕吐清水或虫。有杀虫驱虫作用。
本方集萃驱杀诸虫之药于一方,各药单用即又驱杀作用,合用则力更强。“化”,有融解、消化、消灭之意。由于本方对多种肠道寄生虫均有杀灭作用,故称“化虫丸”。
《医方集解》较本方多芜荑(音“提”)、使君子两味,主治相同。《证治准绳》化虫丸,则由芜荑、黄连、神曲、麦芽四味药物组成,主治小儿疳热。
匀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本方由丁香、檀香、木香、白豆蔻仁、藿香叶、砂仁、甘草等诸味药物组成,共为细末,盐汤调服。用于治疗气滞不匀,胸膈虚痞,宿食不消,脘腹刺痛,恶心呕吐等症。有芳香行气,健胃和中之功。
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气机畅达,升降调和则诸病不生。若因情志刺激,或内伤食滞,均可使气机失畅而变症丛生。本方中丁香、檀香、木香芳香行气;白蔻仁、砂仁化湿和胃;甘草调和诸药。共同配伍,可使气滞得以调匀,升降从此复常。“匀”有平均之意,故名曰“匀气散”。
午时茶《陈修园医书全集》
本方由苍朮、陈皮、柴胡、连翘、白芷、枳实、山楂、羌活、防风、藿香、甘草、神曲、川芎、桔梗、麦芽、苏叶、厚朴、陈茶十九味药物组成,共为细末,拌匀合糊压成块状,用时加姜、葱少许,水煎热服。用于风寒感冒,停食呕恶,腹痛腹泻等症。有辛温解表、疏风散寒、降逆止痛、消食导滞之功。
名“午时茶”等,是谓本方所用之药物共研细末之后,须在农历五月五日午时这一特定时间内,制成茶饼状,亦因其中含有陈茶此味药,用时如茶一样煎煮后再服,故而名之。
牛郎串《串雅内编》
本方由牵牛子、槟榔、茵陈、莪朮、三棱、皂角诸位药物组成,共为细末,醋糊为丸。用于治疗邪热上攻、痰涎壅滞、噎膈、反胃吐食;及积聚痞块、疮热肿痛;或大小便不利;女人面色萎黄、症瘕等症。有清热利湿、理气散瘀之功。
方中牵牛子逐水通便,槟榔行气除湿,茵陈清泄湿热,莪朮理气散瘀,三棱破瘀消积,皂角散结消肿。诸药共伍,对上述诸症有效。方名“牛郎串”,是以方中二味属药,一名牵牛子,一名槟榔,而取其谐意称矣。
手拈散《丹溪心法》
本方由延胡索、五灵脂、草果、没药等四味药物组成,共为细末,每用 6 克,酒调送服。用于治疗脘腹痞胀、心脾气痛之症。
有理气散瘀、温中止痛之效。
方中延胡索行气活血,长于止痛;五灵脂通利血脉,行血止痛,没药袪瘀止痛;草果理气散寒,故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脘腹疼痛有效。“手拈”,用手取物。在此则指运用本方之后,尤如通闭解结、手到病除,表示治疗效果迅速,故名“手拈散”。
升降散《寒温条辨》
本方由殭蚕、蝉蜕、姜黄、大黄为末,黄酒、蜂蜜调匀冷服。用于温病表里三焦大热,证见憎寒壮热、头痛咽肿、烦渴引饮;或上吐下泻、吐衄便血等。近年来广泛应用于眩晕、胃脘痛、不寐、中风、厥头痛、外感等证,有较好的疗效。
本方药仅四味,其中殭蚕、蝉蜕袪风解痉、散风热、宣肺气,宣阳中之清阳;大黄、姜黄荡积行瘀、清邪热、解温毒,降阴中之浊阴;又加黄酒为引,蜂蜜为导。两两相伍,一升一降,可使阳升阴降,内外通和,而温病表里三焦之热全清。杨栗山云:“名曰升降,亦(表里)双解之别名也。”(《寒温条辨》)因之命名“升降散”。
升陷散《医学衷中参西录》
本方由生黄耆、柴胡、知母、桔梗、升麻五种药物组成。用于治疗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等症。有补中益气、升提举陷之功。
著名中西汇通医家张锡纯认为:胸中呼吸之气谓之“大气”。大气升则呼吸调匀,人体安和;大气陷则呼吸迫促,变证峰起。方中黄耆为君,补气升提,并以凉润之知母缓其热;柴胡、升麻能引下陷之大气上升;桔梗为药中之舟楫,能载诸药之力上达胸中以为向导。故服用本方可使下陷之大气得以升复,气短之证从而治愈,故名曰“升陷汤”。
升阳益胃汤《脾胃论》
本方由黄耆、半夏、人参、炙甘草、独活、防风、白芍、羌活、橘皮、茯苓、泽泻、柴胡、白朮、黄连等组成,加姜、枣水煎服。用于脾胃虚弱之怠惰嗜卧、口苦舌干、饮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等症。有升阳益胃之功。
本方为李东垣治疗劳倦伤脾、温热中阻、营卫不和的名方。“升阳”者,升脾之阳;“益胃”者,益胃之气。东垣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为升降之枢纽,上述诸症皆由于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的结果。故创此方以升发阳气,振奋脾胃运化功能,从而使脾气升而胃气降,维持“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正常生降运动。故称“升阳益胃汤”。
-----------------------------------------
【马氏中医】
不觅仙方学养生,健康才是真的好。
马氏中医推荐养生宗旨:“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未病先防,防微杜渐,既病防变。”
马氏中医将于微信公众账号中6月份推出【名言养生大讲堂】语音直播节目,欢迎各位听众关注收听中医知识讲座。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账号:马氏中医
www-mszyi-com(长按可复制)到微信添加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