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青岛海洋战略性发展:打造海洋强国新支点

青岛海洋战略性发展:打造海洋强国新支点而走进毗邻港区的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董家口经济区,一条条错落有致的化工原料运输管道映入眼帘,这就是董家口发展高端化工产业不可或缺的“大动脉”。依托港口,这里已经形成了高端化工和先进高分子及金属材料两大主导产业。从40万吨级矿石码头到2个30万吨级原油码头、再到年最大接卸能力1400万吨的全国首个LNG(液化天然气)接收站,一个个新泊位在董家口港区“落地生根”。今年29岁的于世迎,已在山东港口青岛港董家口矿石码头工作了十年,“工资翻了一番,成了家也买了房,这十年我挺满意的!”十年间,从进城务工的青年到获评“山东省技术能手”,于世迎的工作和生活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这与新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的努力密切相关。曾几何时,董家口港区还只是小渔村,如今董家口港口岸已经开放启用,走在对外开放的最前沿。“我们用了363天,就完成了国际上平均两年多才能建成的40万吨级矿石码头。”山东港口青岛港建

蔚蓝大海,蕴藏着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经济价值;向海而兴,孕育着高质量发展的最大潜力。

纵观西海岸新区发展史,就是一部以海为媒、不断提升城市能级的历史。自获批以来,新区牢记嘱托,全面实施经略海洋战略,深入践行“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打造海洋强国战略新支点”的战略使命,加快突破发展海洋经济,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动海洋事业发展,在打造海洋强国战略新支点的新征程上奋楫扬帆、砥砺前行。

青岛海洋战略性发展:打造海洋强国新支点(1)

扬帆

港口跃升实现华丽蝶变

今年29岁的于世迎,已在山东港口青岛港董家口矿石码头工作了十年,“工资翻了一番,成了家也买了房,这十年我挺满意的!”十年间,从进城务工的青年到获评“山东省技术能手”,于世迎的工作和生活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这与新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的努力密切相关。

曾几何时,董家口港区还只是小渔村,如今董家口港口岸已经开放启用,走在对外开放的最前沿。

“我们用了363天,就完成了国际上平均两年多才能建成的40万吨级矿石码头。”山东港口青岛港建设管理中心总工程师远航告诉记者,凭借这个码头,世界上最大的矿石船可直靠青岛港,并以此为中转向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分拨,由此确定了青岛港的国际矿石中转港地位。

从40万吨级矿石码头到2个30万吨级原油码头、再到年最大接卸能力1400万吨的全国首个LNG(液化天然气)接收站,一个个新泊位在董家口港区“落地生根”。

而走进毗邻港区的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董家口经济区,一条条错落有致的化工原料运输管道映入眼帘,这就是董家口发展高端化工产业不可或缺的“大动脉”。依托港口,这里已经形成了高端化工和先进高分子及金属材料两大主导产业。

离开青岛港董家口矿石码头,来到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偌大的码头和堆场生产作业行云流水,却无一名工人。16台蓝色自动化桥吊矗立码头,从来自全球的巨轮上高效有序地装卸集装箱,76台高速轨道吊在堆场上往来穿梭,83台自动导引车流转自如,重达数十吨的集装箱被轻巧抓起、精准堆码,最终被集装箱货车运往全国各地。

“自动化码头不是西方人的专属,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中国人不仅能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2013年10月,要建自动化码头时,山东港口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带头人张连钢带着这样的决心开始了探索。经过3000多次技术研讨会、十几稿设计……2017年5月11日,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正式建成。

以一港联通世界,在国家级新区体制机制创新等国家战略的加持下,这座自动化码头成为新区向海图强、开放共赢的桥梁和城市发展的“金牌合伙人”。从2012年到2021年,青岛港的货物吞吐量从全球第七跃居第四,集装箱吞吐量从世界排名第八上升至第六。近三年来,青岛港新增航线55条,增速创下历史之最;航线总数达215条,稳居中国北方港口首位。

在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的道路上,西海岸新区稳步前行。

探索

科技创新赋能产业提质

9月中旬,加拿大LNG(液化天然气)项目第二列首批2个核心工艺模块在西海岸新区海西湾畔交付启航。

该项目由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承建,共包括35个模块的建造工作,此次交付标志着这个全球首例一体化建造LNG模块化工厂交付过半。“加拿大LNG项目一期工程计划建造2列生产线,年产量达1400万吨。海油工程承揽加拿大LNG项目一期工程35个模块的建造工作,包括全部19个核心工艺模块,总重约17.9万吨。”海油工程加拿大LNG项目常务副经理刘凯介绍,项目已完成19个模块交付,整体建造进度超92%,为项目按期全部交付奠定坚实基础。

“青岛海西湾岸线总长12公里,平均码头水深12米,这里发展船舶海工产业得天独厚。”西海岸新区工信局海洋科科长刘忠伟介绍说。船舶海工产业链是新区海洋经济优势产业链之一,青岛海西湾船舶海工产业基地是国家规划建设的三大造船基地之一,目前,已聚集海油工程、北船重工、中船柴、海西重机等船舶制造与海洋工程企业50余家。

从十年前不知名的海湾,到现在享誉全球的船舶海工产业基地,近年来,各种型号的“大国重器”频频从海西湾驶向大洋。全球首座半潜式深海渔场“海洋渔场1号”、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核心模块等一批世界级高端海洋产业装备交付使用,一艘船舶海工产业“航母”正从这里扬帆远航,驶向深蓝。

除了船舶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也是新区着力打造的重点。我国海洋生物领域首个海藻活性物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青岛华大打造了世界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国家海洋基因库……西海岸新区正以明月海藻、华大基因等龙头企业为引领,重点发展高端海洋生物制品、海洋创新药物、生物酶制剂等产业方向,培育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西海岸新区海洋发展如此迅猛,海洋产业突破引领是主要原因,这也可以看作新区海洋发展最鲜明的一个属性。

国务院批复《青岛西海岸新区总体方案》时,就将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新区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提出要“依靠科技创新,大力提升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新兴产业,壮大发展港口航运、海洋文化旅游、涉海金融三大海洋现代服务业”。近年来,西海岸新区加快实施海洋产业突破发展行动,明确六大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和产业链全景图,突出重点企业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2021年,新区海洋六大主导产业实现增长26.4%,总量占全区海洋经济比重达到71.1%。

坚守

和谐发展守护蓝色家园

清晨,漫步凤凰山公园,虽已入秋,步履所及,车行观海、步道亲水、慢道骑行、平台观景……可谓处处皆美景,一幅滨海风光图跃入眼帘。

过去的凤凰山公园,岸线荒凉,养殖池遍布,居民靠海不亲海,生态环境亟待修复。“当时养殖池和违章建筑占据了海岸线,虽然隔海一里地,但到海挺费事。”家住公园附近的青岛海洋投资集团项目经理相文东说。

2016年,西海岸率先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担任蓝色海湾整治建设项目负责人的正是相文东。“‘拆违建、清岸线、调项目、修慢道、植绿化、保文化’,新区实现137公里海岸线整治,蓝湾慢道、自行车道、滨海步道纷纷亮相,海岸线变成了市民临海亲海的城市会客厅。”相文东自豪地说,“通过蓝湾整治,西海岸把各个景点串到了一起,像把散落的珍珠串成了‘珍珠项链’。”

从海岸线,到近海,再到远海,西海岸新区始终把海洋生态保护摆在首要位置,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从凤凰山公园海岸线向外海延伸3海里,在距离竹岔岛不远的地方,是一片近万亩的海洋牧场。目前,新区已累计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14处,是全国最大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群。

从青岛海岸线向南120海里,是位于黄海深处的全国首个国家级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全球第一座全潜式深海渔业养殖装备“深蓝1号”就系泊在这里。

今年6月初,一场盛大的收鱼活动在这里展开,国产深远海三文鱼养殖又获丰收。这是继去年“深蓝一号”网箱首次完成规模化收鱼以来的又一次全新突破,进一步检验了试验区养殖的技术路线、生产模型,标志着试验区海域实现规模养殖常态化、养殖品种多样化。这个成功的尝试开启了渔业养殖从沿海、近海再到远海的新征程,也意味着西海岸新区找到了一条“耕海牧渔”的新路径,让蓝色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得益彰。

潮涨潮落间,西海岸新区交出了一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优秀成绩单。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区海洋经济年均增长16%以上,到2021年,新区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8.5%,占全市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0%。

面向未来,西海岸新区海洋发展底气更足,力争到2025年,海洋经济年均增长15%,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8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42%,占全市海洋生产总值比重持续保持40%以上,打造青岛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核心区、山东海洋强省先行示范区和海洋强国战略新支点。(李涛)

(本文由西海岸发布制作,来源于青岛西海岸报,转载请注明出处)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