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全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全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这首诗是怀念远方的亲友。怀念亲友,就要向亲友所在的方向眺望。柳宗元被贬柳州,思念家乡亲友,登楼远望,结果是“岭树重遮千里目”,因此愈加伤怀,“江流曲似九回肠”。张九龄极目远望,视野最远所及,就是海天一色之处,月亮升起之地。虽隔千山万水,但因为共有一轮明月,心理的距离似乎能够拉近一些。“海上生明月”,注意是“生”,不是“升”,这句诗好就好在这个“生”字上。东晋谢灵运《登池上楼》中有“池塘生春草”的诗句,前人公认写得好,也是好在一个“生”字。其实,谢灵运不过写实而已,他只是敏锐地发觉了池塘岸边春草萌芽的细微变化,提前预告了春天到来的消息。比较而言,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中这个“生”字,可谓虚实兼备。从视觉上看,月亮是从大海上升起的,故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说:“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但从天文上讲,这不过是一个错觉而已。所以,古人一会儿说“月上柳梢头”(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尽管已经非常非常老套,但还是没有什么表达可以替代它。”自从与你分离,思念便如潮水一般涌出,一发不可收;自从与你分离,那世间的万物都能激起我的思念情愫。日落黄昏,牛羊下来,让我想到了我与你一起回家的时光;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一阵春风,让我想起了你与我的旖旎时光;春日迟迟,陌头那一抹杨柳色,让我心生悔意,不该让你去觅封侯啊;夜色朦胧,天空那一轮明月光,又让我牵肠挂肚,我的人儿啊,你是否也在这样的时刻,这样想着我?什么时候才能与你共赴佳期?
一轮明月,从古照到今,照到东,照到西,转朱阁,低绮户,照到了人们的心坎上。
一轮明月,照到张九龄那儿,照出了一首《望月怀远》诗。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张九龄的这首诗,写了两件事:望月、怀远。前者写景,后者抒情。望月是为了怀远,因为怀远所以望月,情与景纠结在一起,这就是情景交融。
张九龄这首诗,写了三个点:作者、月亮、远人。月亮是连接作者与远人的媒介,月光就是那绵绵不尽的相思之情。
这首诗歌知名,主要是因为首联两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天涯共此时”这五个字,现在已经成为电视栏目、亚运会主题曲、流行歌曲、小说、电视剧等的共名。每年中秋佳节,各种媒体使用频率最高的肯定是这两句诗,尽管已经非常非常老套,但还是没有什么表达可以替代它。
“海上生明月”,注意是“生”,不是“升”,这句诗好就好在这个“生”字上。东晋谢灵运《登池上楼》中有“池塘生春草”的诗句,前人公认写得好,也是好在一个“生”字。其实,谢灵运不过写实而已,他只是敏锐地发觉了池塘岸边春草萌芽的细微变化,提前预告了春天到来的消息。比较而言,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中这个“生”字,可谓虚实兼备。从视觉上看,月亮是从大海上升起的,故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说:“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但从天文上讲,这不过是一个错觉而已。所以,古人一会儿说“月上柳梢头”(欧阳修《生查子·元夕》),一会儿又说“明月出天山”(李白《关山月》),一会儿还说“月出于东山之上”(苏轼《前赤壁赋》)。
张九龄这首诗是怀念远方的亲友。怀念亲友,就要向亲友所在的方向眺望。柳宗元被贬柳州,思念家乡亲友,登楼远望,结果是“岭树重遮千里目”,因此愈加伤怀,“江流曲似九回肠”。张九龄极目远望,视野最远所及,就是海天一色之处,月亮升起之地。虽隔千山万水,但因为共有一轮明月,心理的距离似乎能够拉近一些。
李白《把酒问月》中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月亮只有一个,它从远古照到了现在;照在家乡,照在边关(歌曲《十五的月亮》)。
“今夜月明人尽望”(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人人都在望月,有了月亮这个中介,这个共同的交集,可以暂时减轻一点相思之苦。所以,南朝刘宋谢庄的《月赋》中说“隔千里兮共明月”,唐代诗人王昌龄《送柴侍御》中说“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宋代苏轼《水调歌头》则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大概都是这个意思。
因为我们共同拥有一个月亮,它理所当然地成为相隔千山万水却相互思念之人之间的交集;因为月亮的存在,万水千山也阻挡不住相互的思念,它自然而然地成为传递悲欢离合的媒介和中转站。
诗歌的最后两句“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写得也颇有意味。因为相思,所以望月,光望月不能解相思之苦,还想掬一捧月光相赠,因为这月光就是满满的相思之情,可月光从指缝间溜走了。这样一个简单的愿望,竟也不能实现,于是再生一念,抓紧睡,睡着了,就能做梦,在梦中就能相见了。
诗歌写到这里就完成了。问题是,能睡着吗?肯定不能,“竟夕起相思”啊。因为相思,彻夜难眠;因为相思,想抓紧入睡入梦。这是矛盾。正是因为矛盾存在而引发的张力,愈见相思之深,愈见一片深情。
看来,这相思之苦是无解了。
本文节选自《王立群妙品古诗词》,更多精彩内容请查阅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