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千古寒食节,春城无处不飞花

千古寒食节,春城无处不飞花后来重耳成为一代明君晋文公。到了要分封功臣的时候,介子推不求功名利禄,选择归隐山林。《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了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伴随左右,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割肉给重耳吃,让其得以存活。因为紧挨上巳节和清明节,在时代的演变中,寒食节与上巳节一起成为了清明节的“附属品”,逐渐被遗忘。作为曾经的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有它自己的特点和意义。寒食节起源传说一:重耳负介子推

上巳已过,清明将至,还有多少人记得,今天是寒食节呢?

千古寒食节,春城无处不飞花(1)

寒食节距今已有两千六百多年的历史,比端午节还要早358年。

作为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命名的节日,冬至往后数105天,就是寒食节。它是古人祭拜祖先的重要节日,与清明节日期相近。清代汤若望历法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天,并沿用至今。寒食节曾是我国民间第一大祭日,也是唯一一个以饮食命名的传统节日。在我国的古代中,寒食节并不像现在这般被人们淡忘,而是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之一。

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

因为紧挨上巳节和清明节,在时代的演变中,寒食节与上巳节一起成为了清明节的“附属品”,逐渐被遗忘。作为曾经的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有它自己的特点和意义。

千古寒食节,春城无处不飞花(2)

寒食节起源

传说一:重耳负介子推

《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了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伴随左右,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割肉给重耳吃,让其得以存活。

后来重耳成为一代明君晋文公。到了要分封功臣的时候,介子推不求功名利禄,选择归隐山林。

晋文公重耳为迫使其出来相见下令放火烧山,但介子推宁死不从,背着自己母亲往山林深处走去,最后不幸被烧死。

介休绵山

因此,后来那座山便叫作介山,又名绵山,那个地方便叫作介休,也就是现在的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

介子推逝去之后,重耳感念忠臣之志,便下令介子推逝世那天禁烧烟火,只吃寒食,这便是寒食节的由来。

千古寒食节,春城无处不飞花(3)

传说二:源于周代的禁火旧制

据《周礼》记载,每当仲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们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也易引起山火。

于是,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这便是“禁火”。

到了清明,又要重新钻木取火,谓之“改火”。

在禁火与改火期间,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方式度日。

虽在当下寒食节鲜有人知,但人们约定俗成,不在清明节当日祭祖,而选在其前一两日扫墓,这也是寒食节习俗的痕迹。

清明节在寒食节之后,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与清明便合而为一了。

寒食静静地融入了清明,寒食也滋养了清明。时至今日,寒食节已经渐渐融入清明节,人们也不会再在寒食节这一天只吃冷食。然而,千年前对祖先的追思与今人怀念故去亲朋的心情,却毫无差别。

千古寒食节,春城无处不飞花(4)

文人墨客的寒食佳作

苏轼在寒食后写下《望江南.超然台作》,“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一句广为人知,还有名帖《寒食帖》传世。韩翃之作《寒食》中的“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更是脍炙人口。

寒食之日,正值万物生长,大地显春,是踏青扫墓之佳时。赏花,采茶,插柳也皆宜取。

寒食食寒食,饮食清净,则思想清净。

千古寒食节,春城无处不飞花(5)

摘录寒食节诗两首:

《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寒 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千古寒食节,春城无处不飞花(6)

《寒食帖》(宋)苏轼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子点去),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雨点去)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右黄州寒食二首。

《黄州寒食诗帖》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东坡因“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团练副使,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这两首五言诗。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