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姬一生简介:虞姬到底多难推
虞姬一生简介:虞姬到底多难推有一种说法认为,楚霸王用神力拉弓上弦,那么此弓射出的箭一定是“强箭”。“强箭”又刚好与“强奸”谐音,于是“霸王硬上弓”就成了强行嘿嘿嘿的隐晦说法。实际上,“霸王硬上弓”之所以会污化成小黄文里那种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意思,这个锅还得谐音来背。项羽表示很无辜!虽然他的确硬上弓了,但是跟强行嘿嘿嘿这种事情真的没有半毛钱关系啊!“霸王硬上弓”这个典故是出自《史记·卷七·项羽本纪》,本意是形容某人强横跋扈。想当年楚霸王项羽天生神力,传说他的力气大到什么程度呢?弓箭在安装弓弦时,一般要把弦先系在弓的一头固定,再用双腿夹紧,利用杠杆原理,使弓背弯曲,从而系上另一头。但咱们自带主角光环的楚霸王直接用蛮力徒手就把弓掰弯将弦系上去了。善于“掰弯”的霸王明明就是直男终结者,但最后为何会沦为强行嘿嘿嘿的代表了?呃,想想好像又真有那么一点联系……
文丨字媒体(zimeiti-sogou)
现在的小黄文里要隐晦地描述男主对女主强行嘿嘿嘿时,百分之两百会用到一个俗语,就是“霸王硬上弓”!如果没有这个词,写手们应该不知道如何优雅地表示这种大尺度的画面。
但你是否也曾在夜深人静时独自思考过,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霸王”为何沦落到要“硬上弓”?这到底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是欲望的爆发,还是饥渴的无奈?今天,就让文字君就为你细细道来!
这个霸王到底是谁?他不是小霸王周通,也不是小霸王学习机,而是大名鼎鼎的楚霸王项羽!啧啧啧,一边跟虞姬秀恩爱,一边“硬上弓”,真没想到你竟然是这样的霸王!
项羽表示很无辜!虽然他的确硬上弓了,但是跟强行嘿嘿嘿这种事情真的没有半毛钱关系啊!“霸王硬上弓”这个典故是出自《史记·卷七·项羽本纪》,本意是形容某人强横跋扈。
想当年楚霸王项羽天生神力,传说他的力气大到什么程度呢?弓箭在安装弓弦时,一般要把弦先系在弓的一头固定,再用双腿夹紧,利用杠杆原理,使弓背弯曲,从而系上另一头。但咱们自带主角光环的楚霸王直接用蛮力徒手就把弓掰弯将弦系上去了。
善于“掰弯”的霸王明明就是直男终结者,但最后为何会沦为强行嘿嘿嘿的代表了?呃,想想好像又真有那么一点联系……
实际上,“霸王硬上弓”之所以会污化成小黄文里那种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意思,这个锅还得谐音来背。
有一种说法认为,楚霸王用神力拉弓上弦,那么此弓射出的箭一定是“强箭”。“强箭”又刚好与“强奸”谐音,于是“霸王硬上弓”就成了强行嘿嘿嘿的隐晦说法。
不过,文字君倒是觉得,与其拐了几个弯再甩锅给谐音,还不如说光是“霸王”、“硬上”这些关键词就很让人浮想联翩了啊!毕竟吃瓜群众最不缺的就是想象力嘛。
“霸王硬上弓”很污,而“为朋友两肋插刀”这句俗语细思起来就更让人冷汗直冒了……
以前《古惑仔》流行的时候,几乎每个中二青年在表现兄弟情深的时候都会用到一句“为朋友两肋插刀”!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可以为朋友上刀山下火海,牺牲小我成就兄弟的奉献精神。
但在两边肋骨插上刀,这听着怎么这么血腥啊?这到底是兄弟情还是投名状啊?其实,古人根本就不是这个意思……要说“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出处,它还真没有确切的出处,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误读。
这还得从《隋唐演义》里的一个真·感天动地的基情,哦不,友情故事说起。话说隋朝末年,山东好汉秦叔宝在县衙当差。当时,县太爷交给秦叔宝一个抓“响马”的紧急任务。
“响马”指的是古时拦路抢劫的马贼,因为他们在抢劫前会先放响箭示警而得名,说到底就是强盗,不过放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这些响马都是劫富济贫的绿林好汉啊!
而秦叔宝的身份虽然放在现代就是个警察,但也经不住人家黑白两道通吃,结交了不少“响马”兄弟。
于是,秦叔宝准备了Plan A、Plan B,竭尽所能保全这些兄弟。他先是跟“响马”通风报信,后又在抓捕的时候故意带捕快小弟走岔道,为“响马”争取更多逃跑的时间。
都说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最后“响马”自然是逃得干净,秦叔宝却受到行动失败的牵连。
不过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兄弟得兄弟。后来秦叔宝有难,这些“响马”兄弟也投桃报李,救秦叔宝于危难。所以这个典故才常常被作为表现义气的必备梗。
后来秦叔宝功成名就,成为国民偶像,之前为救“响马”走岔道的那个村庄也被粉丝们命名为“两肋庄”,于是就有了“为朋友两肋庄走岔道”这个说法。
传着传着就变成了听起来似乎更加合理的“两肋插刀”,瞬间油然而生出一种舍生取义的既视感。
不过,就算“两肋插刀”是个乌龙,但这还不能完全帮古人洗白,毕竟古人还有虐待孩子的嫌疑啊!没听说过“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嘛!
真是不细思都恐极!古人的心也真大,为了打狼连孩子都可以豁得出去,难道用猪牛羊这些普通牲畜就套不到狼吗?还是说以前的狼不仅重口味还挑食!非婴孩不吃,以至于要做诱饵只能用孩子?!突然间为生在现代而庆幸……
然而打脸的时刻又到了,这“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实际上也是误读啊!
话说狼这种动物体格强壮又善跑,所以以前的人为了打狼常常要跑很多山路设置陷阱。山路本身就已经是崎岖难行,加上长时间的跑动,对鞋子的质量简直就是一种极大的挑战,常常狼还没套到,鞋子就报废了。
机智的古人于是就总结出了一个经验教训:“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告诉我们要打到狼就必须舍得费鞋子跑多点山路。但这是怎么跟“孩子”扯上关系的呀?
只能说,这名机智的古人可能是个南方人,或者胡建人……你没有猜错,“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这句俗语最初就是源于口音问题产生的误读。
因为古汉语中并没有“x”这个音,所以现代汉语拼音中的“x”一部分其实就来自古时的“h”,也就是说,“鞋子”在古代极有可能是读作“hái zǐ”。
在山西、四川、湖北、湖南、江西、上海、广东等地的一些方言里,“鞋子”的发音时至今日都与“孩子”非常相似。
奈何外地人不明所以,以为说的是“孩子”,于是积非成是。“套狼”要付出的代价也就从“鞋子”升级为“孩子”了。不得不说,这夸张手法也忒夸张了些!
所以,文字君真的不是在给古人洗白,而是古人从一开始就是无辜躺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