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最大地摊集市:重庆这个跳蚤市场比闲鱼更牛
重庆最大地摊集市:重庆这个跳蚤市场比闲鱼更牛陈凯已经在董家溪市场摆摊八年了,旁边跟他一起摆摊的是他的阿姨。从默默无闻到如今的网红之地,陈凯见证着市场的走红之路,“最近一年才开始变得红火,周末来的人特别多。老实说,大部分的都是看看热闹为主,买卖还谈不上特别火爆。”人气摊位“山城记忆”的老板陈凯告诉记者:“相对于年轻人,上了年纪的人过来买东西更加耿直,因为很多人是来这里寻找小时候的回忆。”记者看到,整个跳蚤市场是一栋五层高的建筑,总共分为A、B、C三个区。其中,A区主要是电子产品、收藏品、日用百货、发烧音响和手表相机等物品;B区有电器、鞋类、箱包、收藏品等;C区则是厨具、家电和家居等比较大型的二手物件,还有一层楼主要是卖库存积压物资的。记者注意到,大部分来闲逛、淘件或者打卡的很多都集中在四楼A区。顺着楼梯来到四楼,复古感迎面而来,除了满眼的老物件,卡带机播放的老音乐也让人忍不住怀旧起来。摊位上摆着各式各样的老手机,传呼机,胶片相机、老单
“回收旧冰箱、彩电、洗衣机拿来卖……”曾经这样的叫卖声响彻山城的大街小巷,如今没有了叫卖声,却有更多的人开始喜欢旧东西。
近几年复古越来越成为了年轻人所追求的潮流,二手市场也成为新晋的炙手可热之地。今年以来,无论是微博还是小红书亦或是豆瓣网,董家溪跳蚤市场都成为全国网友推荐热门。这里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旧货集散地,不同于闲鱼、转转等网上二手市场的实用主义,跳蚤市场里的的电视、风扇、音响、唱机……越老越值钱,原本默默无闻的市场也跟着老物件走红起来。董家溪跳蚤市场也成为继洪崖洞、鹅岭贰厂等之后的重庆新晋网红打卡地,引来无数游客追捧。
市场走红 摊主转型卖“山城记忆”
从华新街轻轨站口出来,就能看到对面楼房外墙上四个醒目的字“跳蚤市场”,步行几分钟便可来到这个旧货宝藏地。
记者看到,整个跳蚤市场是一栋五层高的建筑,总共分为A、B、C三个区。其中,A区主要是电子产品、收藏品、日用百货、发烧音响和手表相机等物品;B区有电器、鞋类、箱包、收藏品等;C区则是厨具、家电和家居等比较大型的二手物件,还有一层楼主要是卖库存积压物资的。记者注意到,大部分来闲逛、淘件或者打卡的很多都集中在四楼A区。顺着楼梯来到四楼,复古感迎面而来,除了满眼的老物件,卡带机播放的老音乐也让人忍不住怀旧起来。摊位上摆着各式各样的老手机,传呼机,胶片相机、老单反也能在这里淘到。
由于是工作日,虽然市场里没有人山人海,不过确有不少人来闲逛“淘宝”。好几家店主告诉记者:“不要看现在人不多,到了周末赶场天,打挤得很!”记者看到,当天来逛市场的,除了一些年轻人,还有不少重庆本地人。
在闲逛时,一位重庆本地人和摊主讨价还价,最终以30元购得一个花钵,“你看这些花钵的颜色、材质和做工,远比现在市场上同等价格的好,我就买回去自己用。”这位买家称,这种花钵在80、90年代很常见,几乎每家都有,不过很多人换房搬家,就把这些好用耐用的老物件给扔了,实在可惜。
人气摊位“山城记忆”的老板陈凯告诉记者:“相对于年轻人,上了年纪的人过来买东西更加耿直,因为很多人是来这里寻找小时候的回忆。”
陈凯已经在董家溪市场摆摊八年了,旁边跟他一起摆摊的是他的阿姨。从默默无闻到如今的网红之地,陈凯见证着市场的走红之路,“最近一年才开始变得红火,周末来的人特别多。老实说,大部分的都是看看热闹为主,买卖还谈不上特别火爆。”
不过,董家溪跳蚤市场的走红,也引导市场里摊主的销售方向作了相应调整。以陈凯为例,曾经他和大部分摊主一样,主要卖一些二手花瓶,二手的碗。市场火起来后,来“淘宝”的客户主要集中在老山城记忆的物件上,所以他现在也主要收集有年代感的、老重庆特色记忆的物品,如重庆以前的饭票、电影票、老照片等。记者注意到,旧相机和旧钟表也是这个摊位的特色之一。
带火摊位 “网红店主”生意做向全国
跳蚤市场里的摊主们不怎么会主动揽客,他们或坐着、或躺在凉椅上做着自己的事——弹弹琴,摆点龙门阵,如果有客人询价,就回几句。
在一家店铺门口,市民杨女士正在因一个铜手壶的价格过高而犹豫,僵持了一下,店老板决定“忍痛割爱”。杨女士说,自己喜欢逛跳蚤市场,多逛逛总能遇到对眼的。
在董家溪跳蚤市场里,还“藏”着很多网红店铺,罗伟的店算得上一个。在他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自己的店屡屡登上年轻人们爱上的网站,很多外地人甚至慕名前来打卡。
57岁的罗伟本身就喜欢收藏,喜欢老物件,最先他不知道这些东西能赚钱,不过近些年,他手上的东西确实升值了,那些有着时光味道的黑白电视机、收音机、竹制小麻将……都成了抢手货。罗伟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店主,“那些开民宿的、民俗馆的,主题怀旧餐厅的,全部跑来我这里淘老物件。”他说,有的来淘老物件的人确实是自己喜欢,有的就是为了开店所用,淘一些70和80年代的物件去作摆设。此外,还有一些年轻人来淘些小东西,部分美术系的学生也喜欢来找灵感。
如今,除了重庆本地的客户,罗伟的生意已经做向全国各地,北京、上海、浙江……他手里的老物件常常寄往全国各地。
罗伟称,市场里平时每天下午两点到五点人特别多,主要都是年轻人,二三十岁的为主,“赚不了什么大钱,主要赚人气,毕竟现在大众都怀旧嘛。”
考眼力碰运气 50元收“尖货”转手可卖上万
那么哪些老物件值钱?记者询价时了解到,主要还是看老物件的年代、品牌和完好程度。比如,一台90年代上万元的进口组合音响,价格远不如一台80年代的卡带录音机;再比如,一副虽然破旧,但是颗数完整的竹制小麻将则可以卖到500元。
大部分时候,市场里摊主都是赚点差价,随着淘老物件的人越来越多,日子也还过得去。不过,做这一行还是挺讲究眼力劲,偶尔需要碰碰运气。据说,曾经这里一位老摊主错误估价,100元将手里的相机卖给同行,对方转手就以500元卖出。
除了碰运气、考眼力,同时还讲究积累“资源”。“收50赚两万的事情也不是没有。”在市场里经营了八年,做了近20年二手生意的摊主刘先生说,如果碰到有人将祖上值钱的尖货当旧货“贱卖”了,那就算是遇到了“天上掉馅饼”,“在这行做久了,做出名声了,很多人要‘出货’的时候也会第一时间想到你。”
据悉,在董家溪跳蚤市场里,诸如解放前的箱子,60年代的算盘,还受到各种电视剧和电影剧组的喜爱。
人气渐增 市场租金上浮5%
跳蚤市场走红之后,也有不少人看到二手市场的怀旧商机,他们中很多人都是利用周末的人气来摆摊,还有人筹划着进入市场从事老物件生意。
“加上周末来摆摊的,目前整栋楼大概有近300家商户。”董家溪跳蚤市场经理刘正东告诉记者,2011年7月10日刚开业的时候,大概200家商户都是从中兴路二手市场搬迁过来的。他透露,在这个市场里摆摊的有来有走,随着近一年来跳蚤市场在网上走红之后,来逛的人确实多了不少,特别是周末,赶集摆摊的热闹的很。
在记者实地探访时注意到,在跳蚤市场的门口贴着一张6月底才张贴的通告,上面通知各楼层的租金统一上浮5%。“现在市场里的正摊一个摊位租金400多元。”刘正东表示,除了正摊,市场里还根据商户需要,设置了摊位临摊和摊位副摊。据悉,租金调整之后,像人气聚集地A区的地摊租金就是220元,摊位临摊和摊位副摊每月300元。 不过,刘正东多次强调,摊位租金并非是因为市场走红才上调,“不是每年租金都会调整,考虑到市场摊主的实际情况,像去年市场的租金就没有调整过。”他透露,市场开业8年来,租金总共上调不过100元左右。
■观点
为何会火?市场存需求 社交平台助力
为何重庆的跳蚤市场,在开业多年以后突然就火了起来呢?在采访时,不少观点认为,这里面既有市场需求,同时也有社交平台的助力。
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专委会秘书长、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教授吴涛谈到,在物质生活愈加丰富的现在,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上的东西,对具有年代感的老物件,老艺术品,就有了一种情怀。此外,市场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跳蚤市场的走红。他称,现在重庆有一百多家博物馆,很多都在征集文物,同时也需要这些老物件,此外,也不排除一些商业上的需求,比如一些主题怀旧场馆的布置,或者高价转卖拍卖等。
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蔡尚伟认为,像重庆董家溪跳蚤市场的爆红并不是偶然,里面有着多方面的因素。他提到,重庆近年来在旅游市场的发力,已经成为现象级城市。此外,新媒体时代视频传播的流行加速了,视频的直观感受也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跳蚤市场自带怀旧风的特点,加上现在复古情怀的流行,因而在社交媒体上受到关注,从而吸引到更多游客。蔡尚伟强调,新媒体的特点就是发现与推动,这也是网红打卡地爆红的重要原因。
“旧物件在跳蚤市场售卖交换,在国外市场也一直普遍受到欢迎。”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蒲永健认为,董家溪跳蚤市场的走红,互联网传播起着重要作用,他说,特色产业特色市场经过传播,火起来的关键还是在于特色。
■建议
热度如何持续?规范市场 整体包装 突出特色
移动互联网让曾经默默无闻的跳蚤市场成为今天的“淘宝天堂”,若要保持热度还需要从哪些地方下功夫?
吴涛认为,董家溪市场要生存下去,要做出活力,还是需要以市场为导向,“目前最重要的就是规范市场,将仿制的、伪劣的老物件先清除干净。”他直言,这就要求买家卖家都要有职业道德,对行业有敬畏感,“想要可持续发展,必须对跳蚤市场加以监管,加以规范,建立买卖双方的信任。”
蔡尚伟则建议,跳蚤市场要持续“长红”,一定要创新,有创意。他认为,网红地本就因为其特点和新奇感而受到关注,所以应该取长补短,保持本身特点的同时,还要不断加入流行元素,从不同角度不断创新,更加突出特色,保持特色,“当然,如果想走得更远,就需要系统的策划,以及专业的推动。”
蒲永健则提到,董家溪跳蚤市场如今已经走出了第一步,要走好下一步还是需要整体在特色上做足功夫。“喜欢光顾跳蚤市场的,一般是财务自由有品味的人群。”他建议,线下可以从打造文化平台和休闲平台方向做持续性规划,将市场往都市休闲旅游平台方向发展,聚集更多名家名店。
上游新闻·重庆商报记者 谈书 实习生 黄维正 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