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米古道详细介绍,米仓古道飞架秦蜀文明的通达天路
仓米古道详细介绍,米仓古道飞架秦蜀文明的通达天路这条山系,就是秦岭、大巴山。秦岭西起甘肃临洮,从西部高原奔腾而下,拦腰横断三秦,直到河南的伏牛山地,亦算其余脉,整座秦岭恰似千条巨龙腾空,延绵千里,亘古横呈,隔风阻雨,区划南北。大巴山,绵延川、陕、甘、鄂边境,长1000余公里,为四川盆地、汉中盆地界山,东与神农架、巫山相连,西与摩天岭相接,北与汉江谷地为界,自西北而又东南走向,属褶皱山形,河谷深切,大部分海拔都在2000米以上。打开中国地形图,人们就会发赫然发现,有一条“巨龙”自西向东横卧在华夏大地的中部,它就是长达4000千米的昆仑—秦岭纬向构造系。道路,人类行进之脉。X米仓道,三条古蜀道有其一
原创:阳云
人类总是渴求着对远方的向往,张望更辽阔的视野。
于是道路隐露光芒,在旷世山川出没而显,那怕山重、那怕水复,即便汪洋、即便戈壁沙漠,用双脚一步步,用双橹一桨桨,开辟出一条条道路。精卫填海为路,愚公移山为路,郑和下西洋为路。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一条常识性的真理。“道,蹈也,路,露也,人所践蹈而露见也”,东汉训诂书《释名》解释道路这样说。
道路,人类行进之脉。
X
米仓道,三条古蜀道有其一
打开中国地形图,人们就会发赫然发现,有一条“巨龙”自西向东横卧在华夏大地的中部,它就是长达4000千米的昆仑—秦岭纬向构造系。
这条山系,就是秦岭、大巴山。秦岭西起甘肃临洮,从西部高原奔腾而下,拦腰横断三秦,直到河南的伏牛山地,亦算其余脉,整座秦岭恰似千条巨龙腾空,延绵千里,亘古横呈,隔风阻雨,区划南北。大巴山,绵延川、陕、甘、鄂边境,长1000余公里,为四川盆地、汉中盆地界山,东与神农架、巫山相连,西与摩天岭相接,北与汉江谷地为界,自西北而又东南走向,属褶皱山形,河谷深切,大部分海拔都在2000米以上。
在秦巴大山的北面,是黄河文明,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南面是长江文明的源头,是富饶的天府之国。中原文明与巴蜀文明就被秦巴大山阻隔了。
穿越秦巴大山,虽然有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样仰天长啸的浩叹,但却阻止不了人们对道路开劈的雄心。
数千年以远,古人以蛮荒之力,以智慧之机,最终穿越绵延的秦岭和大巴山,把一道路从四川成都飞架到关中平原长安,这条道路叫古蜀道。
古蜀道在川陕甘三省又有很多主要道路和分支道路,仅在川陕两省,穿秦岭自西向东就开辟出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越巴山则开辟出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北进南下,道路成网。
四川三条蜀道之金牛道,又称石牛道。因秦王伐蜀,石牛粪金 五丁开道的故事得名,自古为中原通往西南的孔道。元朝以来,又通称蜀栈、南栈,由汉中西行过褒水,经勉县、宁强县,从七盘关入川界而达成都,约600公里。其标志有明月峡、剑门关、古柏林等。
蜀道之荔枝古道起源于唐天宝年间(742—756),唐玄宗为满足宠妃玉环食新鲜荔枝的喜好,建起一条专供荔枝运输的驿道,形成其基本干道。它以大唐涪陵郡为起点,经子午道到达长安。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涪州出产的荔枝。根据史籍的记载,通过专家古道踏访,荔枝道的基本路线是涪陵—垫江—梁平—大竹—达县—宣汉—平昌县(岩口乡、马鞍乡)—万源市—通江县(龙凤乡、洪口乡、澌波乡)—再入万源市(竹峪乡、虹桥乡)—镇巴县—西乡县子午镇,最后进入子午道,到达西安。全程1000多公里。“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便是最好的注释。
那么在西边金牛道与东边的荔枝道之中就是米仓古道啦。米仓道与金牛道、荔枝道并称三大古蜀道。也有专家将荔枝古道纳入米仓道支道,也有其道理,米仓道的支道洋壁道在巴中境内的平昌、通江交织而行。此为另外一说。
据考证,米仓道由殷代诸侯国“方”(又称“巴方”)的巴人在夏末商初时开通,由古巴国的今巴中出发,翻越米仓山北达陕西古梁州(汉中),是金牛道未开通之前唯一的一条川陕通道,这条名曰“巴岭路”的道路,是米仓道的前身,也是我国最早的国道。
由此说明三大古蜀道,米仓道开辟最早,金牛道次之,最后才是荔枝道。米仓道什么时候建成,谁也说不清,三皇五帝?或更早?而有文字可考的是《蜀记》:“武王伐纣,蜀亦从行。”说明在殷末,居于秦巴之南的蜀人就由于战争走向了中原。之后,将古代先民踩踏出来的原始小路,开凿为可供千军万马行进的栈道,其最早记载的也是由于战争,《史记·范睢列传》载:“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
对于秦蜀人烟相通的开启时间,还可上朔到文字记载的更远处,从川东北散落的远古人类遗址看,证明新石器时代,人类迁徙的脚步就越过了秦巴大山,要说蜀道5000年以上也不为过。可能只是在夏商之时,人们开始有意识修筑道路,以便能够开展大规模军事行动而建。
古蜀道贯穿历史幽深邃道,几千年的时光里,演绎了多少壮歌,成就了多少典故,大事件,小插曲,慷慨悲歌,浪漫情怀,轮番上映。斗转星移,随着近几十年现代交通文明快速发展,数千年神秘而辉煌的古蜀道在人们的视野里悄然逝去,这条华夏民族悠远历史文化生命廊道正在被青苔荒草覆盖。
然而,到了21世纪初叶,中外考古与文物保护专家们却在秦巴之地忽然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中国蜀道,比古罗马大道历史更悠久,经汉代张蹇出使西域而开通的古丝绸之路还要早数百年。道路,不仅一条路,它是人类文明的开拓,承载了古老的历史与文化。
古罗马大道,古罗马帝国文明的象征。其开辟于公元前312年,全长260公里,是当今世界公认的人类最古老的交通大道遗产。
中国古丝绸之路,一样起于古长安,沿河西走廊直达西域疆土,是中国目前唯一列入世界文化线路遗产名录的古交通线路。而同样有着巨大影响,南北纵贯数省,始凿于隋的世界上最早人工河——京杭大运河,都比古蜀道晚得多。
那么当我们对古蜀道重新进行认知,掂量出它的历史文化意蕴份量之重时,古蜀道的重要组成道路——米仓道便在我们眼前复活,鲜亮闪耀出现。
米仓道 一条道多条路
米仓古道,蜀道重要的组成道路。
米仓山,大巴山的一段。
为何叫米仓山?有此一说,楚汉相争之时,巴蜀争战少,生产力未遭到破坏,加之賨人兴汉有功,不贡税赋,因而成为全国最富庶的 “天府粮仓”,汉高祖也才能够迁关中之民“就食蜀汉”。大巴山成为灾民心中的一座大米仓,似有运不尽的大米,故称此段山脉为“米仓山”,典籍《汉书·食货志》说:“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今通江县的得汉城传为为汉高祖刘邦屯粮之据点,“汉高帝据此以通饷道”。巴州古名汉昌,推演应是由“汉仓”演绎而来。
那么,绵延穿行米仓山间的道路,自然就叫“米仓道”了。米仓古道是指秦汉以来翻越米仓山脉进入四川盆地的古道。米仓道之名是后来的,古代名大竹路、巴岭路,还有大巴路、小巴路之称。
米仓道通行的路线,据《辞海·历史地理》分册载:“米仓古道自陕西汉中县南、循汉水支流濂水谷道和嘉陵江支流巴江谷道到达四川巴中地区”。《辞海》1979年版载:“米仓道 ,在今陕西南郑县南,位于川陕交界,东与大巴山相连。自南郑经此山为入蜀要道,路皆险峻,古称米仓道。古代用兵,自陕入蜀,多出此道。”
米仓道越山跃岭,涉涧跨谷,很是险难,在《太平广记》中关于米仓道有这样两个记载:其一“兴元之南有大竹路,通于巴州。其路则深豁峭岩,扪萝摸石,一上三日而达于山顶。行人止宿,则以絚蔓系腰,萦树而寝。不然,则坠于深涧,若沉黄泉也。”其二“危峰峻壑,猿径鸟道,路眠野树,杜绝人烟,鸷鸟成群,食啖行旅。”寥寥几句却是阴气森森,让人不寒而栗。现在巴河上游南江河,过去就叫“难江”,也说明此路艰险难行。
考察米仓道线路开凿,不得不谈到秦巴山系的地理构造,秦巴大山的北坡陡峭、险峻。其特点就是北扬南伏,北坡陡峭短促,南坡平缓漫长。那么道路从陕西越山翻岭后,进入四川境内,基本上是以河流为取向。在巴中,有三条主要的河道,南江河、通江的诺水与宕水河,都成了米仓道选线的走势,由于河道蜿蜒,为了去弯截直,古道会在峰岭山谷间穿行,起起伏伏、曲曲折折绕行。
绵延数百里的米仓山,经过古人持续努力探索,沿山形地理,逐渐开辟出数条进出川陕通道,这些道路统称米仓道。于是米仓道就成了一条道,多条线路,其主要线路有三条:
第一条路线,即历史称谓的汉中古道(又称长安古道)。它是米仓古道的第一条也是最东面的一线。即所谓的汉中古道,是陕西汉中通往四川的古道。此路从汉中经通江过平昌(古时称江口),由水陆两路抵绥定(今达州市)再下重庆。现在残存的道路痕迹还历历在目,不少题记佐证了古人开山劈石、修路造桥的丰功伟绩。平昌西兴乡天堂村北1.5公里处,明万历乙卯年(公元1615年)咸安袁雪庵书刻的高1.18米、宽0.7米、笔划宽0.9米的“长安古道”和位于江口镇的清光绪年间(1883年)廖纶题书的“群山开路让人行”及《石峡颂 》:“天开灵奇,重峦叠嶂,岗抱双环,路开一线,树老石悬,竹修烟暗,宿鸟晨飞,流萤夕璨,水汇岷江,云连秦栈,剑阁夔门,东西相间,玉垒铜梁,秀分厥半,拾级连登,置身霄汉”均可佐证。
第二条线路,是自汉中以西,北起陕南南郑县,经喜神坝、渡巴峪关之后,沿南江河谷到达巴中至古时巴江道(通江河、巴河在平昌汇合处古称巴江)接渠江南下重庆,此乃水陆交融之“米仓道 ”。从陆路可达古绥定(达州)、阆中、顺庆府(南充),因该道也穿越米仓山而得名,该道全长250公里,是汉中入三巴之捷径。《南江县志》记载,秦末汉初,从陕西的南郑起到四川的道路中就有米仓道。《巴中县志》载:建安22年(公元217年),“张郃从汉平关进窥巴西,为蜀将张飞所败”。唐代,仍为入川的陆道交通线之一,地位仅次于金牛道。中和元年(公元881年)唐僖宗入蜀即取此道,转道巴州,到达成都的。此路在南江分道,有另一条道,是从长池和旺苍木门向南下巴中恩阳,可与南米仓道汇合,向西经苍溪可以沿南方丝绸之路,经阆中、南部、三台、中江沿线抵成都,此乃米仓道西线。
第三条线路,是从陕西宁强县至旺苍百丈关的米仓古道,沿途以木石为栈,历代畅通无阻。顺此道向南可直下苍溪、阆中,向东可到南江、巴中,向西可到广元。这是旺苍历史上一条著名古道,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称米仓古道或米仓间道,它是入川进陕的要塞,不仅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更是官家出入、商家往来的重镇古邑。政治、军事、经济地位和作用明显。明代川北道监察使杨瞻翻越了米仓道后,在其《题灵溪》诗中写道:“溪山曲尽难名巧,方信苍苍造化神。鸟道依稀天上路,林居仿佛画中人。”
米仓道的三条主线路,实际上还有很多支线、延长线,如蛛网一样密织,如血脉一样流通,在四川境内共同指向成都与重庆两个方向,构成一个完整的交通网络系统。
文物遗珍 昭显古道存在历史
作为古代交通遗存,有专家说,“蜀道线路本体”相关文物是蜀道的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石路、栈道、桥梁、渡口、石门、关隘、驿站、拦马墙、纤夫石、行道古树等一系列文物遗存类型,其中许多都具有蜀道的鲜明特色。古道悠悠,在漫长的的历史变迁中 存留下的大量关寨、城池、建筑,包括传说和故事 让古蜀道升华为一条南北文化交的立体系统 其内涵遍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学等各个领域。
2012年3月5日至17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织30多位专家兵分两路,以巴州区为起点,对米仓道进行了13天的考古调查和全面梳理。此次调查行程全程约6000公里,其中徒步500多公里,共考察文物点230处,其中与米仓道相关的文物点有100余处。新发现了两河口、上两、太子洞等15处文物点。沿着古道,一大批文化遗存的发现,沉默而强有力地昭显着米仓古道辉煌存在的历史。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说,历经数千多年岁月沧桑,米仓古道逐渐湮没于高山河谷之中。沿线石窟、寺庙、村落、古寨的大量发现,是米仓古道存在的重要佐证,它们见证了秦汉到清代,米仓古道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那么,古道旁有多少文化遗存让我们追远怀古?
古关隘:米仓古道第一关巴峪关,海拔2100米,始建于元朝初年,在清代咸丰十年更名为官仓坪。古人曾经写到“夏时明月汉代关,米仓古道连中原。多少英雄从此过,叩关斩将挽狂澜。”当年它居高临下,虎视四周,有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明清两代都在此设巡检司,查处私贩。常年有驻军把守,防止外敌入侵,是军事和经济要地,当年巴山游击队就依靠此地的税收来补充经费不足。
古寨:米仓古道一线有大量古寨,被专家高度赞赏,考古专家高大伦说,“巴中境内有不少于90个古寨,整体风貌保存得相当好,应该称其为‘古寨之乡’。”他们认为,其中平昌的小宁城遗址和通江的安辑寨(得汉城)都保存较好,可以被称为巴中的“古寨双子星”。
古栈道:在通江诺水河阎王扁、南江光雾山两河都有古栈道遗址。考古专家陈苇说,“我们在两河口恰好发现了桥墩孔和栈道孔,符合秦汉时期的栈道形式、规模。”古道中的悬空栈道结构 是山区道路建设中资金耗费最少、破坏环境最小的方式,秦蜀之间的栈道 据专家考证 早于长城的修建。在冶铁技术远未发达而火药也尚未发明之时 能够开山凿岭修出这样的栈道 足征中国人民的智慧惊人。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称之为“与万里长城、大运河齐名的古代三大建筑奇迹”。
古城池:著名的有声名远扬的牟阳城。位居光雾山之大坝。地理位置非常独特,四面环山,有16平方公里一片的开阔地。高山环抱,峰回路转,易守难攻,北上汉中,南下巴蜀,是米仓古道的必经之路,各朝历代厉兵秣马、兵家必争之地。牟阳城鼎盛时,有烟户3000户、私塾7所、酿酒作坊10余家 商铺20余家、客栈30余家,在古代算是座不小的城池。
说城池,就更不能少了巴州古城,它是川东北的城市中心,米仓古道的中转站。现在还基本保留下的九井十八街的城市格局,可见当时之繁华盛况。
古镇:沿米仓道,自商代起,民间往来、商贾贩运就十分频繁,于是就有了集州(今南江)、恩阳、下两、毛浴、白衣……这些依山就势,顺山顺水而建的巴蜀特有古镇。这些缘于米仓古道而兴起的市镇,都曾经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也曾经商铺林立,琳琅满目。生活上两老街的古稀老人们至今依然记得,在每个清晨和黄昏,总会有上百匹马,上千名背二哥来往于古道,插着各家商号大旗的马帮在镖局护送下,合着叮叮当当的响铃,走进大大小小的客栈。
古村落:古镇是依水而建,而因各种原因迁徙至大巴山的先民,总是选择古道而聚居繁衍,形成一个个人口昌盛的古村落,它们散落在山山岭岭间,星罗棋布,将原始的农耕文明保存至今。通江的梨园坝、巴州的沙回坪等大批传统村落就是典型代表。目前,巴中全市已有13个古村落成功申报为国家级传统村落,省级近百个。而且一批古村落还正在申报中。
古树:以南江河畔长达40公里皇柏林为代表,相传这些树是张飞为了向诸葛亮通报情报而特意种植的,方便车马,监测距离。而如今早已是密树参天,遮天蔽日。这些皇柏树,粗者四五人合抱,细小的也要两三人才能合围,苍劲有力地昂然于古道两旁,昭示过去,指向未来。
石刻题记更是不少,除过去已经发现的外,2012年的那次考古,专家还在南江县发现了一处有意思的山洞——太子洞。山洞里有13处唐宋明清文人墨客留下的题记。太子洞内的题字不仅多,而且书法非常精美。其中一处题记上,还能清楚看见这些字样:“约以绍兴十八年九月十有四日访古菖蒲涧观”、“置酒碧岩溪”、“坐客率三四饮笑”、“歌谐嬉终日乃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众考古中心副主任陈苇说:“正因为有米仓道的繁荣,才促成了唐宋明清时期文人墨客在那留下的13处题刻。”
古道,苍茫岁月的风霜雨雪并没有完全磨蚀掉它光亮的印迹,现在还有众多残存的道路痕迹历历在目,让我们可视可知可感。古道蛰伏着,也许它累了,走过数千年,它需要休息。或许它在等待,让当代人在某时某刻有一场不期而遇的相见,一见钟情,叙说千年往事。
米仓道 有多少故事可以叙说
古道从远古纵深处而来,苍桑的年轮篆刻着岁月的烟云墨迹。
当我们把古道视作一条线,它装订的是历史卷轶浩繁千古往事。
若打开一卷,掀开一页,我们能看到什么,遥望到什么?有多少故事可以叙说?
米仓道首先是一条兵道,武王伐纣,巴人当先锋为其肇端。
其后史载“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魏武帝西征汉中张鲁,鲁败走巴山”。汉中王张鲁被曹操攻破,败弃汉中,率军队经米仓古道退守巴中。三国争雄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出兵北伐中原,张飞驻守阆中,米仓古道成为连接蜀汉政权北上的重要通道。而位于大坝关的“牟阳城”则成为古道之重要战略支撑点,蜀汉政权南北干线的秣马厉兵之所。
元蒙蔻蜀时,当年余玠任四川安抚制置使时构筑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如臂使指,气势联络”(《宋史•余玠传》)由八十三个山城组成的防御体系。而这八十三座山城中,就有巴州平梁城、通江得汉城、平昌小宁城。壁州籍将领向佺临危受命自江西吉州刺史任上入蜀出任巴州知事,主持抗蒙大业。就是以平梁、得汉、小宁三城互为犄角,并依托米仓古道,抗击蒙古骑兵的进攻,后向佺战死在洋壁道上。
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至九年(公元1804年),一场席卷五省的白莲教大起义,再一次使米仓古道成为军事关隘的重要轴心。在众多起义军中,尤以巴山渠水的蓝号元帅冉元俦、冉天元率领的賨人后裔起义军声势浩大,战斗力极强。嘉庆三年,起义军封锁了米仓古道的所有关隘,以通江麻坝寨为据点,与围追剿杀的清军进行了长达三年的殊死博斗,竞迫使通江县衙迁往得汉城,继尔又建阆中县于此,更名“安辑寨”,以对抗白莲教义军。
1932年冬,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主力16000余人,由鄂豫皖区翻越米仓古道进入川北,开辟了川陕革命根据地,被毛泽东主席称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疆域”。
米仓古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道,有人对历史上米仓道的用兵事件作了统计,从商末周初到南宋末年,见于史载的比较重要者大约有二十多次。这些战火在米仓古道上留下了关隘14处、城堡13处、古寨6处、石刻18处、驿站(馆)21个、碑记4处、古栈道2000米。
战争不是米仓古道的常态。米仓古道永未退潮是它的商贸交流,米仓道诞生出巴山背二哥这一个群体,他们将南下产于汉中乃至关中的粮食、青盐、小百货、棉花、布匹等销往蜀地,又将产于南江、巴州的茶叶药材铁制品、丝麻纸张等茶叶丝麻销往甘陇,药材、纸张销往汉中,还有黑木耳、银耳、生漆等土特产销往关中。直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背二哥依旧将脚步叩响在这条千年古道上,他们抒情畅怀的高亢曲调背二歌今天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米仓古道的支道汉壁道,人们又称之为茶马古道。
走过米仓古道那些绵延不绝的人流中,当然不仅仅是商人和兵匪,还有中原王室、官吏、画师、文人、工匠、诗人等各色人群,他们为何而来,缠绕的故事悱测难辨,不过流在米仓道上的不仅是传说和故事,而且为这方土地流存下诸多文化印记。
当得窝囊的皇帝唐僖宗避难于蜀从米仓道而来。不过随帝入蜀及而来的达官显贵们却对巴州的文化产生深刻影响。比如中和四年随僖宗入蜀的高官张袆就曾在巴州南龛造像,并于其南龛的造像题记中详述了他“追扈大驾”西巡的行程及修造释迦佛像的经过。又如随玄宗入蜀的官员之一的严武,在巴州任官的短短几年间,为他父亲雕造观世音像,并扫拂苔藓,披除棒芜,新造龙宫,构筑寺宇,为南龛奏求光福寺名。这对巴州佛教的兴盛起到了推动作用,由此成就了巴中的佛窟造像,巍峨成巴中历史文化的最高峰。过去的野巴州迅速地繁华了起来,成为川东北的小江南。
被贬的皇太子李贤凄楚而来,他在巴州教人农桑,传播技艺,并留下望王山、章怀山等文化遗迹。
沿米仓道游历巴中的诗人众多,李白、杜甫、王勃、李商隐、陆游……,他们以米仓道或巴中山水为题,吟咏出大量诗篇,让“巴山夜雨涨秋池”这样的名篇金句传诵下来,为古道添神韵,浓郁了一方土地的诗情氛围。
米仓道 一个永远行进的道路话题
路,是一种目标,是一种抵达。
为了更远、为了更快,道路的开拓永远在路上。
米仓古道,亘古以远,绵延而至,一代代人行进在此,他们想越过此山,非脚力,梦始终强烈着。
路,能够改变一切。路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人类在这个地球上生活了数千年了,靠双脚行走,靠牛马代步,靠水运船载。而作为现代意义上的交通诸如公路、铁路、飞机,其发明和广泛使用才一百多年时间。如果说英国人斯蒂芬森1825年9月27日成功驶出世界上第一列火车到今天也不到两个世纪。而公路则是在汽车发明之后,要比火车的诞生晚得多,1885年才被视为汽车诞生之年,距今才120多年。飞机的初型则还要更晚,则是上世纪初的事。
火车、汽车、飞机对中国人来说,全是从外国人那儿引来的、学来的, 中国最早的铁路是吴淞铁路,从上海起到吴淞镇止,于1876年建成,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一条营业铁路,但是由外国人修建的。中国人自己修建投入营运京张铁路才于1909年建成。1913年,湖南人修建了中国第一条公路——长潭公路。1925年,四川最早的公路——成灌路“诞生”了。
那么进入到上世纪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中国的道路建设则是一个飞跃发展的势头,高速公路全面开建,从1988年10月31日,中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全线通车。随后高速公路不断延伸,不通高速不通铁路的城市越来越少。况且已通高速、通铁路的地方,又在紧锣密鼓修复线、修高铁,开动车组,建飞机场,让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的距离短了更短了,时间少了更少了。当你听到这样的消息:火车“北京到上海由10小时变为4小时,北京到广州由23个小时变为6个半小时,北京到昆明时间不超过8小时……到最远的乌鲁木齐也只需要11个小时。”而我们巴中呢,外出的通道依旧被秦巴大山阻隔着,飞越千古米仓道,还是巴中人心中热忱的期望。
翻开巴中道路建设历史,几多酸楚在心头。就近以巴中成立地区1993年为界,铁路只有毗邻广元的南江乐坝两公里这一小段,表示着铁路修到巴中境内。高速公路为零,大件路为零,区域内等级以上公路只有562公里,人平不到两0.2米,3358公里通车里程中没有一米二级公路,等外级公路所占比例超过95%以上。
巴中修路难,公路于巴中只有几十年历史。其实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巴中就在动议修公路了,第一条路即巴(中)仪(陇)路,目的是朝着成都方向打开通道。但仅仅是说说,并未动工,真正动工的时间是隔了将近二十年的1945年11月,到1949年5月才基本完成路基,但桥涵未修好,路面未铺筑,仅在六月,勉强通车一次。
从达州往巴中修路,1948年,当时的民国省政府为大巴山区设防需要,决定修筑达(县)至广(元)这条全长392公里公路,此路贯穿平昌县全境,可这条路在平昌浩浩荡荡开工,动工仅月余,仅完成部分土坯路基,后因桥、涵工程浩大,资金耗尽停工,临解放时,部分路面还耕。至1956年又才重建达广公路。
通巴公路为通江县境第一条公路,1939年川军在大巴山设防,曾计划改驿路为公路,后又多次动议到解放后也仅留在纸上嘴上。即使到解放后,也曾提议修筑通巴公路,因财力紧缺而推迟。到了1956年底才动工,1958年2月竣工。
向北,穿越米仓山,除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南江林区的基础上,第一条沿米仓古道主道的二南路(南江至陕西南郑)贯通后。在八十年代的1986年,沿荔枝道线路,通江经铁溪至陕西镇巴开通了。1989年沿米仓道支道汉壁道,即今天的通江平溪至陕西南郑的碑坝又开通一条道。据时任通江县交通局局长饶平安介绍,这两路修建都是他在任指挥长,也是第一个开车到了陕西境。他说,第一次到陕西镇巴县城,已是下午5点,街上没有吃饭地方,后找到交通局长家里,才吃上饭,印象深刻。
修路,需要人力、物力、财力,巴中人有非常能吃苦的传统,有红军精神鼓舞,即使五六十年代修建的县道、省道路,大都是靠自力更生努力而完成的。以重建的达广公路平昌段34.5公里路为例,共投资101.8万元,农业社就筹集建勤费74万元。新区成立后深感道路不畅制约巴中发展,想打破瓶颈,掀起大办交通热潮,全民动员修路,苦干实干拼命干,将义务工用在修路上,成千上万的人战斗在唐巴路、巴乐路、沙南路、二南路等干线公路上,谱就了巴中撼天动地的修路壮歌。
路之于巴中,当政者急切,人民渴盼。筑路修路,永远是巴中一直忙乎的事,通过这些年的持续努力,巴广、巴南、巴达、巴广渝等一条条高速公路通了,乐巴、巴达铁路通了,飞机场也在紧锣密鼓建设。
道路永远兴奋着人们的神经,对在建的将要建的道路充满殷切的期盼,想象建成的那一刻,不知以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心中难以抑制的快意。当巴广高速正建时,有人说,他要到他家乡正直那最高的桥上屙泡尿,看以怎样速度和方式直落数百米高度,这方式虽然粗俗,心情倒可以感知,他是高兴得不知所以了。这就象喜欢一个人,恨不得啃他两口一样。有人说,等火车通了以后,他要包一节车厢,把所有亲朋好友都请上,一气坐到成都玩两天。真正乐巴铁路通车那天,我现场感知到,一千人乘车,两万人送行的壮观场面。所以当人们忆起当年通江到水宁公路竣工,在通车典礼上,小小的县城有3万多人去目睹“铁牛翻山”的盛况。
飞越米仓古道,而今有数条翻山越岭的普通公路,而且穿过十四公里的米仓山邃道的巴陕高速也即将全线贯通,可谓上天入地了。但人们还在迫切期望有一条快速铁路汉巴南,穿过米仓山,让速度更快、更快。
曾经的米仓道,一条被称为“中国乃至世界交通史上活化石”的古路,它从时间的深处走来,默默在崇山峻岭中蜿蜒到至今。随着过往的历史一路走来,最终一一淡去,只留下一段段斑驳不已的迹痕,和一个个遥远而清晰的传说。一段可以触碰的历史,一段属于巴人内心深处的记忆。
人类征服自然的欲望永无止境,当科技水平日新月异发达,九天揽月都不是痴人说梦时,一飞而跃过米仓山也许就是简单事。前不久,乘飞机从北京至成都,看飞行线路,忽然才发现飞机穿越的航线,原来是从咸阳、过秦岭,而后通过的竟是米仓山,机翼下是南江、巴中之山川大地。随后才转至苍溪、三台、成都方向。
米仓古道一飞上天啦。
2017.10国庆假期
作者简介: 阳云,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巴中新报(巴中广播电视报)社长,巴中广播电视台副台长、巴中市作协副主席、秘书长、巴中市文联主席,现谋生巴中市政协。出版《人在小城》、《不安的视线》、《巴中的前世今生》、《假如狗开口说话》、《笔走光雾山》等诗歌散文集。
秦巴美好江山,携手与您共创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