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修己治人是谁的主张(2500年前老子开出的一张修齐治平的负面清单)
老子修己治人是谁的主张(2500年前老子开出的一张修齐治平的负面清单)是以圣人虚其心、使民心不乱。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
3.道德经第三景点——圣治之门
第三章 长治久安之道
不尚贤,
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
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虚其心、
实其腹、
弱其志、
强其骨,
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
而无不治。
(《道德经妙解》P10)
3.0【主题结构】
本章谓世人胡作非为、好名争利嗜欲之害,教以治国理政、修齐治平之要。强调清除负面清单,将给个人、社会带来巨大利益,所以圣人治国以心为要、天下大治。此即前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具体做法及效果。
可分两段。
篇首至“使民心不乱”为第一段,清除修齐治平负面清单,百姓谦下、廉洁、心安;
余下为第二段,圣人之治方法与效果。
3.1【修治之忌】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贤与不肖、能与不能、贵与低贱,虚妄分别,欲豁难填,势必苦海沉浮。
怎样才能离苦得乐?
老子开出一张重要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负面清单:
一曰尚贤。有贤良就有不肖,谁愿为不肖之人呢?假如世间崇尚所谓的贤能,就会让人争名,不顾脸面。
二曰贵货。贵,作动词,以之为贵,看重,崇尚。标榜什么东西贵重,让人逐利,不惜偷盗。第十二章有“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谓难以得到的东西,往往让人放不开手脚。
三曰见欲。见(xiàn),同现,展现,炫耀。炫耀勾起欲贪之事物,让人贪求,不讲良心。
不尚贤,百姓不慕虚名,脚踏实地,勤奋努力,谦虚处下,奉献付出。
不贵货,百姓不争财物,遵纪守法,自尊自爱,诚实劳动,自利利人。第十九章道“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不见欲,百姓不贪其他,心地清净,少私寡欲,自在安乐,天下太平。
三不,就是不自我出发,不贴标签,不搞虚妄分别,不争名利权情,老老实实活在当下,做好自己,活出生命意义,利益家国天下。如此,人人循规蹈矩,家家和美幸福,社会风清气正,国家安定祥和,天下一派太平。
3.2【圣人治心】
追名、逐利、嗜欲,皆因自我之心而生。心乱,一切乱;心治,一切治。所以圣人之治以心为要。
“虚其心。“
虚,作动词,淡化(其欲),宽广(其心)。通过教育引领,帮助百姓不断淡化自我,超越二元对立,突破内心界限,来到虚怀若谷。
“实其腹。”
实,使动词,使富足富有;腹,肚子,亦指精神、心灵。让百姓安饱自足(生活富足,又精神富有)。
“弱其志。”
弱,作动词,削弱;志,心之所向,此处指争贪之欲、好斗之心。帮助百姓打破其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不再争名夺利、争强好胜、逞强斗狠。
“强其骨。”
强,作动词,增强,长养,强壮。长养其浩然正气,打造其铮铮铁骨,塑造家国脊梁。
“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知,通智,世间自以为是的小聪明;夫()。帮助百姓少受精神污染、少些欲望欲贪,回归单纯,安心自在;还要让喜好世智辩聪、耍心机的人,不敢胡作非为。
此为圣人之治(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目标和效果。此非愚民政策,更非控制、欺压百姓。聪明再大也是小聪明,不可能得到长久的利益与幸福;智慧再小也是大智慧,幸福相伴,安乐常随。
3.2 【点睛之笔】
“为无为则无不治。”
治,安定,国泰民安。治心,从心入手,逐步可以来到无为而为,结果便是民风淳朴、治安良好、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不自我而为、不无事生非、不刻意而为、不胡作非为、不背道而为、不扰民害众,不用自我意志去操控,顺道、顺势、自然而然而为。
无为,是大道的特征特性,亦是老子重要的思想概念和为人处世、治国理政的方法与境界。
第三十七章有“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之句,与此相呼应,谓无为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
本章看似只讲了治国之法,其实修身、齐家、平天下之道无出其右。修身、齐家、平天下,无不应该从心起步、在心上用功,且当顺道而为、顺其自然,不可无事生非、自寻烦恼。
憨山以为,“老子文法极古,然察其微意,盖多述古。或述其行事,或述其文辞,似此为无为则无不治,乃述上古圣人之行事者。至若是谓等语,皆引古语以证今意,或以己意而释古语者。且其文法机轴,全在结句,是一篇主意。盖结句,即题目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既总结全文,为一章之主旨、题目,乃点睛之笔,又与前文相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老子布局谋篇之功夫,由此可见一斑。第一章之“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与第二章之“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类此。
(枯叶蝶。图片除结构图外均为郭老师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