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世纪欧洲的发展规律,西欧动荡与机遇并存的时期
13世纪欧洲的发展规律,西欧动荡与机遇并存的时期在斗争早期阶段,教皇不断提出主张,证明教权高于王权,例如1073年希尔德布兰颁布《教皇敕令》指出教皇在教会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教皇可以随意废黜皇帝。11-13世纪是教权与王权争夺的激烈时期,主要焦点在于主教授职权以及教权和王权谁更大的问题。在经济方面,教会掌握了西欧三分之一的土地,民众也往往将赎罪和把土地赠予教会视为一体,以及修道院的发展都使教皇成为中世纪西欧最大的大地主;在政治方面,教会掌握着教义的解读,人们对教会所阐释的教义深信不疑,教皇在精神世界成为领袖的同时也是西欧社会的政治领袖。由于西欧盛行“采邑制”,使得国王的土地越分越小,国王的权力也受到了限制。例如,耳熟能详的谚语“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教权与王权的斗争日渐激烈。
13、14世纪是西欧一个极具变化的时期,十字军东征的节节败退,王权与教权的激烈斗争以及早期蒙古帝国的西征都对西欧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随之而来的1348年开始的黑死病,都使得此时的西欧社会处于动荡的时期。与此同时,随着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也开始萌芽,从而促进了新兴资产阶级对市场的需求,也使得西欧开始对外探索。所以说,这一阶段是西欧动荡与机遇并存的时期。
十二世纪和十三世纪是教皇执政史上的重要时期,教皇的权力在十二世纪达到顶峰,然而在中世纪后期逐渐进入衰退的局势。
在宗教方面,教皇制是一种独特的君主制,他声称对精神世界和世俗社会都具有管辖权,声称拥有最高的管辖权,是所有教会的领袖,是教会世界的领袖;
在经济方面,教会掌握了西欧三分之一的土地,民众也往往将赎罪和把土地赠予教会视为一体,以及修道院的发展都使教皇成为中世纪西欧最大的大地主;
在政治方面,教会掌握着教义的解读,人们对教会所阐释的教义深信不疑,教皇在精神世界成为领袖的同时也是西欧社会的政治领袖。
由于西欧盛行“采邑制”,使得国王的土地越分越小,国王的权力也受到了限制。例如,耳熟能详的谚语“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教权与王权的斗争日渐激烈。
11-13世纪是教权与王权争夺的激烈时期,主要焦点在于主教授职权以及教权和王权谁更大的问题。
在斗争早期阶段,教皇不断提出主张,证明教权高于王权,例如1073年希尔德布兰颁布《教皇敕令》指出教皇在教会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教皇可以随意废黜皇帝。
公元1076年,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宣布废黜德国皇帝亨利四世,随后为了保全王位,亨利不得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去往教皇的驻地卡诺莎拜见教皇,这就是历史上有名卡诺莎觐见,经此一事,教皇权力日渐增大。
13世纪在英诺森三世担任教皇期间,教皇权力达到鼎盛,并且提出了“日月论”,将教皇拥有的权力比作太阳,王权比作月亮,月亮依附太阳,寓意王权依附教权,教权高于王权,此后,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
随着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十四世纪新兴的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强大起来,为了发展贸易和对外扩张市场,他们需要冲破教会的束缚。十四世纪初期发生的阿维农之囚,使得教皇受尽凌辱。
这一事件也是王权胜利的标志性事件。1305-1415年,教会首先因教权与王权之争,权力大为削弱,而后又经历了天主教会大分裂,最终导致教会权力的大为削弱。
因此,此时天主教的关注焦点并不在于改变异教徒的信仰,而在于扩大自己的影响。
与此同时,随着蒙古西征脚步的停止,转化鞑靼人宗教信仰的梦想继续诱惑着教皇,以及寄期望与鞑靼人结成联盟对抗伊斯兰教的梦想还没有破灭。这些因素进一步促使了教皇派遣传教士去东方传教。
十字军东征的影响11-13世纪是教皇和国王权力争夺的高峰时期,随着伊斯兰教的兴盛和耶路撒冷圣地的丧失,以及西欧各个封建主之间纷争不已。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1096年在法国的克勒芒,教皇乌尔班二世召开宗教大会,进行了一场煽动人心的演讲,主要的内容是鼓励人们团结起来,到东方去,到圣经中所描述的那个流着“牛奶和蜂蜜”的圣地-耶路撒冷去。
当时的耶路撒冷被伊斯兰教所占领,基督教来往朝圣的商道也被阿拉伯人所控制,为了重新夺回圣经中所描述的“圣地”,西欧开始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十字架反对弯刀”的战争。
十字军东征时期精神因素是主要的原因。这场战争是由中古欧洲盛行的宗教热情和军事精神促成的,对武器的热爱以及宗教热情是两种占主导地位的精神因素。
里利-史密斯曾说道:“西欧天主教徒相信在东方与异教徒作战有助于他们赎罪”;
伦齐曼在《十字军东征史》中写道:“对那些无知的心灵来说 《圣经》中的耶路撒冷和当时真实的耶路撒冷两者之间的概念是没有明显区别的。”
东征的主要人员是世俗君主、平民、骑士和教徒。各个封建主之间的战争,使得他们招募了很多的领主,而为了维护自己与领主的关系,就必须要分封土地,但是此时的西欧领土已经分割完毕,为了确保自己的地位,他们开始对外扩张,抢占土地;
穷人也在他们的朝圣之旅中,找到了一些新的资源,当他们回到自己的国家时,他们得到了大量的财富,从而刺激了更多的穷人去向东方;
中世纪的西欧盛行“长子继承制”,规定只有长子才可以继承领主的土地,而其他次子只能作为最下层的骑士,他们往往生活艰苦,为了改变自己的现状,他们也纷纷穿上铠甲去东方作战;
天主教徒则是相信自己去往耶路撒冷可以赎罪,而保护基督教的信仰,打击异教徒也是他们的使命,同时也可以向东方传播伊斯兰教。
十字军东征号称是一场正义的战争,“十字架对抗弯刀”的战争。但是实际上只有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是胜利的,其他几次基本都是失败的,并且在战争后期开始不仅仅是对伊斯兰教发动战争,已经开始进攻基督教地区,例如第四次十字军东征进攻的就是东方的天主教。
十字军东征持续了近两百年,其结果是失败的。但是随之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
十字军的失败,造成了西欧社会的混乱,无暇也没有能力对抗蒙古的入侵,开始转而谋求与蒙古和平往来,共同对抗伊斯兰教;“十字军运动最重要的意义 要算是它史无前例地让非常多的欧洲人直接接触到伊斯兰世界和拜占庭”。
东征促进了西欧与阿拉伯在贸易、艺术等方面的来往,使得欧洲更为开放,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打通了东西方的交往通道;东征期间带回的香料和棉花等刺激了西欧市场需求的发展,也刺激了欧洲对外发展,探索东方世界。
此后的马可波罗远游中国、葡萄牙人对外扩张、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无一例外都是西欧向外发展、学习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