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封控好几天了情况怎么样:封控近一个月 上海市民反映强烈的问题
浦东封控好几天了情况怎么样:封控近一个月 上海市民反映强烈的问题据统计,相比4月初,目前全市市级医院急诊量增长了65%,已开设33个急诊就医点,保障急诊急救服务供给,保障急救绿色通道畅通,还通过增设专人接听、设置语音提醒等方式,保障与市民沟通渠道的畅通。前些天,一名中年男子前臂受创,伤口近20公分,肌肉断裂,血流不止,120送到十院急诊的时候,病人很担心自己近期没有核酸报告会不会耽误治疗。但在快速抗原筛查阴性后,骨科创伤中心主任郑龙坡决定穿着防护服为伤者缝合伤口。这对技术娴熟的医生来说也是巨大挑战,在郑龙坡努力下,22针缝合平整均匀,伤者手臂运动基本恢复正常,原本的担心恐惧也化作了满满的感激。求医问药“今天的急诊中班一辈子永生难忘了,不吃不喝不休息,全程没停过,衣服湿透……”4月17日晚,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急诊抢救室的护士牛阿晴一句感慨,在急诊科内引发共鸣。当天,十院急诊科单日最高接诊近700人次,全体医护人员拼尽全力守护着生命的“绿色通道”。复杂严峻
今天清晨,家住浦东新区金杨街道罗山六村的李女士,拿着居委会盖章的工作交接单,在亲友陪同下,出小区跨江看病。交警检查工单后,在警务PDA上登记放行,一路“绿灯”。这让李女士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李女士是一名癌症患者,她的担心并非毫无来由。为阻断疫情传播,上海实施了长时间大面积封控,出门看病,尤其是跨江就医,一度困难重重。如今,各区大多形成了“社区出具证明、民警检查放行、医院核查接收”的机制,这让看病之路,开始顺畅起来。
代配药志愿者。新民晚报记者 刘歆 通讯员 尹玥 摄
除了求医问药,生活物资保供、优化核酸检测、加强环境消杀,也是市民关注的问题。封控近1个月后,在上海全市上下努力下,在全国各地支援下,各种难题不断破解,各种瓶颈逐渐打通,各种关系正在理顺,市民反映强烈的问题,不少已经有了很大改观。
求医问药
“今天的急诊中班一辈子永生难忘了,不吃不喝不休息,全程没停过,衣服湿透……”4月17日晚,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急诊抢救室的护士牛阿晴一句感慨,在急诊科内引发共鸣。当天,十院急诊科单日最高接诊近700人次,全体医护人员拼尽全力守护着生命的“绿色通道”。
复杂严峻的疫情下,急诊急救无疑是健康守护最艰巨的战场之一。以上海十院为例,近期平均每天急诊病人都接近500次,接收120救护车超60辆。
前些天,一名中年男子前臂受创,伤口近20公分,肌肉断裂,血流不止,120送到十院急诊的时候,病人很担心自己近期没有核酸报告会不会耽误治疗。但在快速抗原筛查阴性后,骨科创伤中心主任郑龙坡决定穿着防护服为伤者缝合伤口。这对技术娴熟的医生来说也是巨大挑战,在郑龙坡努力下,22针缝合平整均匀,伤者手臂运动基本恢复正常,原本的担心恐惧也化作了满满的感激。
据统计,相比4月初,目前全市市级医院急诊量增长了65%,已开设33个急诊就医点,保障急诊急救服务供给,保障急救绿色通道畅通,还通过增设专人接听、设置语音提醒等方式,保障与市民沟通渠道的畅通。
“瑞金的门急诊开吗?需要核酸吗?”“我在网上配的药什么时候到?”“居委、志愿者可以代配药吗?”……近期,瑞金医院增加了电话运能,同时开放16路电话、每天60人次、24小时在线接听市民电话,最高峰日接听超4000通电话,为居家的市民解答了大量求医问药,以及许多有关就医最紧急和最迫切的问题。
此外,全市36家市级医院均已开设互联网医院,市民足不出户就可实现预约挂号、线上专科咨询、在线复诊、在线开方、医保线上支付、药品配送到家等互联网医疗服务。
物资保供
“小张,泾港公寓小区快到了,你把货品提前清点好,到站卸货。下一站停靠点是巷佳三期,做好准备。”昨天上午,赵巷“温暖家流动超市”集镇线路的班车即将“到站”,车长盛强提醒张寅逊做好卸车准备。
“温暖家流动超市”是青浦区赵巷镇做好居民日常物资保供的创新举措——通过公交运输的方式,开设两条线路,分别对应集镇和大居两个片区,其中集镇片区设置12个站点,大居片区设置17个站点,两条线路的“流动超市”有5名“检票员”、29名“团长”、58名志愿者。
每天清晨,保供工作人员根据“团长”汇总的各村居需求订单,由各保供超市确认库存后,按照“分拣→装车→运输→卸货→消杀→分发”模式包运到户,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我嘉货栈。嘉定区供图
类似的创新各区都在尝试。嘉定区通过全面推进“我嘉货栈”建设,把便利店开到了小区门口,商品以各类生活必需品为主,包括酱油、醋、盐、调味品、纸制品等。截至4月23日,已完成742个规划点位的搭建安装。
目前,嘉定区、镇、村居正发挥“三级保供网络”机制,优化“我嘉货栈”的运营模式,以市场供应为主、政府兜底为辅,2-3个点位形成一个小网格,营业时间因点制宜、相对固定,弥补社区团购缺口,为居民提供日常杂货品,保障居民短期基本生活需求。
“我有糖尿病,不能吃精制米面,你们能不能给我送点小米?”4月21日,李先生拨通联华962828热线电话,向电话那头的接线员说出了自己的需求。很快,联华超市就安排逸刻早餐车,把小米等其他订购商品送到他的手中,当晚就喝上了热腾腾的小米粥。李先生夫妇都是残疾人,疫情以来,不但订购物资遇到困难,小米等杂粮更难买到。“家里存货不多,很快就吃光了。作为‘小众商品’,又很难和邻居们一起团购。前段时间我吃饭特别小心,生怕吃多了米饭面条,血糖会升高。”
联华超市为高龄独居老人打包物资。联华供图
4月21日,联华超市面向残障人士、独居老人及其他特殊困难人群,开通热线电话、手机短信及企业微信三种渠道,一对一对接帮困需求。服务开通的第一天,就收到近800位市民的咨询,这两天已经开始履约。其中既有聋哑老人用短信发来的需求,也有子女为独居的残障母亲订购商品。
据了解,除了联华超市,光明食品集团、家乐福、永辉超市等保供企业也纷纷为独居老人、残障人士、孕妇婴儿等特殊群体开通绿色通道,提供点对点的精准保供服务。比如,家乐福对接门店周边居委会,收集特困老人、孤寡老人、纯老家庭、家人被隔离收治而暂时无人照料的老年人等特殊群体需求,推出“适老性”保供套餐,并安排专人配送到社区。光明食品集团开通“96896”助老订购24小时服务热线,提供油米套餐,为不会网购和手机支付的老年人提供托底保障等。
“光明直通车”为高龄老人家庭送上米油套餐。光明供图
物流保障
4月20日晚,罗香路237号西南文化馆迎来了首批配送员入住。
来自美团的小吴告诉记者,他刚从封控区的站点宿舍搬出来。“4月1日浦西封控后,看到配送员人手不足,也想出来出份力,但是按照疫情防控规定,出来了晚上就没法回去。”这次听说徐汇开设了“小哥驿站”,为大家提供住宿的机会,小吴就赶紧报了名,带了些行李就和同事赶过来了。
疫情之下,市民最想见的人是谁?肯定是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然而很多快递、外卖配送员的住所被列为封控区后,“出来工作后睡哪儿”成了难题。不少小哥只能在桥下找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引发市民强烈关注。最近,徐汇区统筹梳理区内资源,建立了10家“小哥驿站”,为一线抗疫保供人员解决住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