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上海房价跟收入10年比较:上海房价跟收入10年比较

上海房价跟收入10年比较:上海房价跟收入10年比较部分数据来源于上海市统计局2010年-2021年,上海的套均总价涨了大概3倍,而工资也是大致涨了3倍。但机缘巧合下,翻看了2010年至今的房价数据。笔者极力想要站在买房者的角度,想要痛斥下过去10年间上海的房价涨幅是多么的不合理。却发现,10年来,房价跟工资的增长速度除开个别年份,其走势居然惊人地一致。

哪怕是从业多年的老房产人,都有着一个根深蒂固的印象。

那就是房价涨幅一定是远远跑过工资的。

因为这个观点被如此广泛地传播,导致我们如此坚定地相信着。

从未质疑过,包括我在内。

但机缘巧合下,翻看了2010年至今的房价数据。

笔者极力想要站在买房者的角度,想要痛斥下过去10年间上海的房价涨幅是多么的不合理。

却发现,10年来,房价跟工资的增长速度除开个别年份,其走势居然惊人地一致。

2010年-2021年,上海的套均总价涨了大概3倍,而工资也是大致涨了3倍。

上海房价跟收入10年比较:上海房价跟收入10年比较(1)

部分数据来源于上海市统计局

看着这个数据开始深思,甚至开始想尽办法否认,直到用继续用成交均价的数据检验,发现同样也翻了3倍,才开始逐步接受这个事实。

上海房价跟收入10年比较:上海房价跟收入10年比较(2)

为了避免被网暴,笔者开始深挖为什么主观上会觉得房价给我们带来了过大的压力,以至于没人愿意相信它其实多数时候真的在"温和上涨”。

part 1

房价增长与经济增速的不匹配

国富则民强,国家富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物产丰饶,生活各项条件改善,各类资产价格上涨,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问题就在于,其实上海这10年间的经济增长速度其实跟全国的平均水平是比较一致的,而房价的涨幅却跟全国的平均涨幅并不一致。

相比较而言,全国的房价涨幅,看起来是相对更温和的。

但上海的房价增幅波动较大,体现在好的年份,表现的特别好,而差的年份则表现得不及全国平均水平。

上海房价跟收入10年比较:上海房价跟收入10年比较(3)

部分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其中住宅商品房包括新房和期房。

这就使得我们出现了房价压力大的感受,缘由是房价的发展超过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就好比一个偏科的孩子。

其实这种情况不止在上海出现,全国很多城市照样面临着这个问题,有些明明是一个没有什么产业支撑的小县城,甚至人口还在不断流失,但房价却早早破万了。

part 2

房价增长与工资增速的不一致

注意这里的用词,是不一致,也就是说,两者并不是平行趋势,在某些年份房价的涨幅远远超过了工资涨幅,会使得个人的感受十分深刻,而去忽略其实某些年份,比如12年和18-20年,工资的涨幅也曾超过了房价的涨幅。

上海房价跟收入10年比较:上海房价跟收入10年比较(4)

部分数据来源于上海市统计局

其实前文中有提到,10年间工资和房价同样翻了3倍左右,但这是一个直观的结果,而在个人努力与房价增长的这场赛程中,有很多被击溃信心的瞬间,比如2016-2017年。

2017年,以当时的工资不吃不喝平均工作56.9年,才能够全款拥有一套平均水平的房子。除开这两个年份外,10年间其实房价收入比基本稳定在35-40之间。

回顾一下这波暴涨的历史,大概是2014年的时候,地产企业债务融资政策放松信号开始释放。

2014年7月21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棚户区改造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4〕36号),明确要推进债券创新,支持承担棚户区改造项目的企业发行债券,优化棚户区改造债券品种方案设计,研究推出棚户区改造项目收益债券,并适当放宽企业债券发行条件,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发债用于棚户区改造。

非国有房企这边的话,利好就是2014年9月银行间协会发布了《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注册发行规则》,该规定允许A股上市的房地产企业进入银行间市场发债融资,并鼓励房企发行中票。

这就使得2014年房地产企业发债规模从2013年的435.35亿元急剧上升到3 965.00亿元,同比增长810.76%;

2015年发债规模保持高速增长趋势达到历史高点为12 456.22亿元,同比增长214.15%。

居民拿着拆迁款,房企拿着通过债券融资的钱,纷纷流入了房地产行业这个庞大的资金池。导致了16-17年房价的超高涨幅。

10年间,只此一次,便让还在赛程中的各位,难以望其项背。

尽管18年,房价增速明显放缓,甚至略有下降,但其实这点跌幅,远远没有抹平16年所制造的涨幅。

part 3

房价增长的内部分化

其实很多时候,房价翻倍的神话会被大家广为传颂,而房价跌了的例子却少有人提及。毕竟,谁会承认自己吃了亏呢?

这个是2010年-2022年上海房屋总价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的走势,平均数与中位数偏离的幅度越大,则说明,在中位数价格以下的房子越多,也说明房子的“贫富差距”越大。

上海房价跟收入10年比较:上海房价跟收入10年比较(5)

18年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年份,这年前后,房屋总价均值与中位数的差距明显增大,而后差距并没有缩小。

所以,房产其实早在2018年前就已经结束了普涨的时代了,2018年之后,更多的是房产的分化。

而2018年,其实是房地产的下行周期,房地产越是下行,房价涨幅就越是分化。

2022年,历史再次重演。

也是因为房价涨幅的分化加剧,同时涨幅较高的案例被广泛传播,深深记入大家的脑海中,这才加深了打工人对于房价高涨的主观感受和无力感。

part 4

上海的房屋只是主观上的过剩

上海的房子到底够不够住?这真的是个伪命题,就像我们的结构性就业矛盾一样,人人都想要更好的工作,大量低端服务业招不到人的同时,大量互联网就业人员被毕业。

也就是说,如果富豪愿意跟打工人平均一下,那么上海的房子绝对够住了,截至2022年,上海有统计的房屋数量约为825万套,平均一套住3个人,也能够满足2475万人的居住需求了。

所以我们总觉得,上海的房子够住了,它不该这么贵。

但其实,并不够。原因如下:

一是刚刚提到的结构性矛盾,人人都想住好的房子,一部分人占据了过多的面积和套数,所以房子才会相对性的不足。如果按面积平均分配,你可以理解为已经足够了。

二是,上海的房子其实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过剩,甚至还是处于供小于求的状态。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上海市常住人口中 共有家庭户964.46万户,而现在统计到的房子数量是825万套,也就是说户均拥有住房数量0.86套,远远没有达到《2019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情况调查》的全国城镇居民家庭户均拥有1.5套的水平,更没有达到供需平衡的1.0的水平。

需要强调的是,数据并没有统计到100%的房屋,但作为参考数据,也有一定的意义。

总结

这次的数据分析,10年间工资和房价翻番的结果居然是一致的,的确有打破常规认知的部分。

但后来仔细一想,最大的问题可能在于,我们和房子的起点是不一样的,100万房价翻3倍,要挣多少个10万才能够赶上。

而且,我们总是把注意力放到了暴涨的个例上,目光也盘旋在暴涨的年份中,其实收入房价比在2010年后多数年份都是稳定在35-40年间的,跟其他国家比起来的的确确高了不少,但10年来都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已成常态,只能靠我们努力登上顶峰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