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基本功哪家好:中华武术行不行系列6
武术基本功哪家好:中华武术行不行系列6 同样表现柔韧性,武术出身的必然会多出一股筋骨力,越是趋向“内家”传承的,这份筋骨力就越发强劲,其节奏、韵律的表现上也会多出一份功夫。表演起来,也就更容易进入角色,传达出贴合时宜的气度与情绪,使得人物风采更为鲜活到位。其实在过去的乡野传承里,基本功也是同样要求的,直到现代散打流行前甚至流行后的20世纪80年代,那时习武的基础,还是各种踢法必须过关,而且柔韧性的要求极高。武生踢腿是不借腰力,单腿踢到额上绒球,而拳场子的习练者,也追求正踢点上天灵盖,压腿能够吻靴子,做到高标准是脚尖勾着下巴。讲究是“高练低用”,练时肩耳,用时肋膝。武生能够独立不动,连踢朝天蹬,拳场传人也有里合腿连着抡的。带上腰脊的功夫,你有鹞子翻身,我有里外旋子。 拳法习练,柔韧即是入门基础。有一个行业身上也有着与武行同样的基本功训练,似乎要求还要更高,而且传承下来,保持得相比也更贴近原始状态。那就
俗话说好拳师不如烂戏子,这就引发思索了,功夫究竟是什么?难道会蹿蹦跳跃,身体素质好就能打过专业习练的武师?
这就好比散打运动员打不过二人转演员一样荒谬了。
不过在传统中,这种情况倒也真实存在。其原因不是别的,是因为部分武生本身的传承,就和真武真功相关,且看慢慢分解:
柔韧入门刚韧为用
拳法习练,柔韧即是入门基础。
有一个行业身上也有着与武行同样的基本功训练,似乎要求还要更高,而且传承下来,保持得相比也更贴近原始状态。那就是戏剧里的舞台戏剧。
不管天赋趋向、还是从事追求,戏剧演员都是武生底子,“打功”即武功,是入门的童子功。所以演员训练都十分吃苦,单单打功训练的强度,就要比寻常武场子要大许多。区别只是习武者是以技击为目的,习戏者是以演戏为用意。但是大多情况下,戏剧武行学武术技击容易,武术门生要模仿武生做打,那可就难了。像长靠武生的腿功、靠功,短打武生的腾挪、翻扑,特别是戏中的集中串联的走边,再难度点就是杂技了,寻常的武术教师还真模仿不来。所以后来有了“好把式不如赖戏子”的说法。
其实在过去的乡野传承里,基本功也是同样要求的,直到现代散打流行前甚至流行后的20世纪80年代,那时习武的基础,还是各种踢法必须过关,而且柔韧性的要求极高。武生踢腿是不借腰力,单腿踢到额上绒球,而拳场子的习练者,也追求正踢点上天灵盖,压腿能够吻靴子,做到高标准是脚尖勾着下巴。讲究是“高练低用”,练时肩耳,用时肋膝。武生能够独立不动,连踢朝天蹬,拳场传人也有里合腿连着抡的。带上腰脊的功夫,你有鹞子翻身,我有里外旋子。
同样表现柔韧性,武术出身的必然会多出一股筋骨力,越是趋向“内家”传承的,这份筋骨力就越发强劲,其节奏、韵律的表现上也会多出一份功夫。表演起来,也就更容易进入角色,传达出贴合时宜的气度与情绪,使得人物风采更为鲜活到位。
其实就技击作用上,所谓“内劲”的主要支撑就是“筋骨力”。传统武术里的桩功、身法转换等许多训练体系,都是结合它去的。太极拳一类盘练拳架,去拙换新;心意拳一类站桩调形,象形换劲;少林拳一类专功深入,易筋运气;通臂拳一类顺天深造,自然养成……都有贴合自家技击特色的功法。
要知道武艺中最重要的是功力,而不是技巧,真正难以抵挡的技巧,都是功力支撑下的技巧,并不是常人就能模仿的。最简单的例子,胯都翻不起来,又怎么使得腿法惯性增强,又怎么能边腿上头,一腿制胜。自悟踢裆就以为能行,也是有点自以为是。放在过去,就是专功下三路的腿法,基本功照样要求很严。做不到迅速闪展起落,又有扛人过头能力的,用穿裆的扛摔就会被人爆头,学到擒拿限制的手法也用不上。而做到了闪展起落如走滑步的,不用费这个劲,对方的下阴几乎就是桌上的杯子,手到擒来。
从目前的影视制作上看,参与设计、表演的,很多是戏剧出身、或者舞蹈化表演出身,一来确实是他们能够表现出相当的舞台美感与肢体美感,二来也是大多的所谓传统实战一派,没什么可表现的了。不是传统就是不好看,力度也是好看的一种,是很多人,力度啥的都不存在了,就剩下常人都会玩的偷袭手段了。好歹是加了个传统武术的形,还因为这个形把灵活运用给限制了。
武生传承
既然说到戏剧武生了,再说几个武生武艺传承的小故事。
在建国后的一段特殊岁月里,有一位得到过重要领导人接见长谈的老道。在老人身上,也存藏着诸多的学术与技艺,然而他身上的诸多本事,都需要有深厚的基础功力才能本分的承接下来,唯有武术中的武技一项可以迅速吸收,但前提同样有难度,至少是得遇到天资聪敏而又具备了良好基本功的年轻人。
说来也巧,在他们临县有一个名声很不错的剧团,正响应号召在巡回演出,这其中有一名武生,继承了当地的一门“醉八仙”绝技。这门醉八仙跟影视作品渲染、以及武术杂志挖掘的醉拳基本不是一回事,其中拳法很有特色,就是在八仙桌上演练的,而且拳姿奇异,颇须功力,无论柔功、桩功都得非常过关。有刀法为翻腕刀,与拳法浑然一体,奇诡难料。传拳的是过去国民军的一位挺了得的教官,所以这位做了演员的弟子也非常低调。但毕竟戏剧武术与实战武术不同,虽然基本功形式相似,但这位演员表演起来,还是多了几分功力与神韵,被偶遇的老道士一眼相中。
话说这位老道就连着多日到头排欣赏,台前台后摸清了这位武生的为人与品格,最后这位身份极高的道人,竟然求着这位武生继承自己传承的道家掌法与武当剑法等多门真传武学。
在以新充老、牵强附会、大同小异的新编套路满天飞的时代,民间的这一类传承,是难得的实学财富。老道一来看重这后生过硬的基础与难得的天赋,二来是看重这人的性情严谨,绝不混淆学问的那种,放心技艺放在他的手里不会传乱。
老人也不是没有过得意弟子的,而且比自己的老师更幸运,在中年的时候就发现了一块极好的材料。那也是跟他一个单位的武生学徒。这人就身体条件上,先天就比一般人强,而且性情也不似老人那般内敛谦和,这份张扬的势头,反而正适合继承武功。可以说无论武艺还是戏剧,只要他能保持现在的势头走下去,必然会成为一代明家。
老人的性情非常内敛,在那个时候,他的功夫只大概显现过四次,而且都是不带拳形的形态,所以单位里相处十数年的同事,很多竟然不知道他是武术大高手。
老人是在文化部门工作的,在有一段时期他离开了剧团,是被调到文化旅游遗址里整理资料的。有点人生意味的是,那遗址过去就是他们家族的。可能也是因为一些过去的事情跟馆长起了争执,馆长与他险些动手,老人当场一个单把,竟然给支撑廊檐的柱子给一把拍斜了。当时馆长大惊失色,对这人而后毕恭毕敬。
还有一次,是与外来有武艺在身武生有了磨擦,人不张扬不代表脾气平和,遇着较真的时候,虽然手法智慧,但是理上还得分个高下的。他当时是替别人出头,用的形意的功夫,迎着对方猛抡猛打的拳头,很轻易就把对方请出去了,将一场可能损失高手名誉的恶斗化解于无形,而对方到最后都不知道自己怎么就出不了手了。
这都不是面对面的比武教技,是难度更好,也更贴合武艺实战的突发性。还有一次他外出办事,前脚刚跨上长途汽车的门,后边有个不知道什么人猛然拉了他一把,老人一脚踏空,按照常人不被拖翻也得踉跄几步;但老人本能反应,身形瞬间调整,回转一掌正穿在那人脖子上,将人当场打翻在地。那个身姿当然是相当漂亮的。其实硬派武术的影视展示,也可以好看起来的。上篇已经说了,像明代家具一样,看着简练,但一点不简单。简单不会那么美的。
这四次用拳,第一次不好说,但就技巧上,第二次搞得对方束手束脚,按说怎么打怎么有,要害都是给自己准备的;第三次膝盖往正了用,顶上气海或者尾椎,人可能就出现伤残甚至死亡了;第四次这次,如果是扣着咽喉不放,或者下劲大点,后果都难以估量。这是功夫上身,但人有品德的体现。
这四次显露功夫,那位很有天赋的后生只有第二次在场。这人爱表现,没有机会表现,他就得找机会或者创造机会表现,所以也是个不安定因素。但是老人很喜欢他,也有心教导,在自己要离开剧团的时候,就把他叫出去了,直言劝告他以后不要咋咋呼呼的欺负人,有武术也不能太张狂,不然早晚会吃亏。这也是借着这个开端领他进门,这个后生就不服了,跟老人辩驳起来。
老人说,别看你跟个铁塔似的,有的是人就是不稀罕跟你闹腾,老些人都能把你收拾了。后生开始蹦高了,非要让老人说个清楚。老人说,我收拾你就绰绰有余。后生道,你吹牛皮!
结果老人一个截拦就把这人干翻了,年轻人不服,试了几次都没破了这一个动作。这人还是牙硬,赖着老人有功夫,故意整自己。老人说,我这个动作你也天天练,这不就是咱们的云手么?
云手:戏剧里的云手与我们熟知的太极拳云手不同,根据角色气度、情绪的不同有许多调整变化,以此彰显人物的精气神,定式是一个简单的外撑动作。这一个动作,外形又确实与太极云手有点联系,但会意更接近古拳式懒扎衣,跟形意鼍形的变化动作也有相似,这是传统功夫的相通。老人用的是形意打法的第一个入门手法,叫做截拦盖推。里边含的是砍喉、剁腮、拍下阴,要点是卡着对方的重心,破开对方的胳膊用的,基本功是身形的拿捏,没有身法,步法也是个空的,就是个移动,没有攻击能力跟变化余地。所以表现在此,功夫在彼。
后来这人就稀里糊涂跟了这位剧团师父,但是习练的内容还是武生里的,不过是把一些真正的武术功法给灌输进去了。出功力、出能耐,但是没有理论,不能传承。这是传统传拳风格,算是一种潜在制约吧。
后来这个徒弟也有所成就,而且在人际方面也换了方式。可惜随着环境,他的处事方式也与之前不同了,换言就是丧失了天真。在离开老师的很长一段时间,他是讨人喜欢了,但却是动用许多手段去讨一部分人喜欢,以至于该出手的时候反而退避了。
那次就惹得老师亲自出手了,完事后也教训了这个徒弟,把人一把一个轱辘,打翻拉起来,再打翻,再拉起来,打了七个八个跟头,然后断了情分。徒弟的功夫已经上身了,当今社会,也不好说动用个什么手法拿回来。但是老人从此不理这个徒弟。后来这个徒弟没得长寿,临死老师都没再见他。
其实每一个圈子都有每一个圈子的特别故事,剧团武生保留着过去武林的技艺,而且每日练功,其实演的是个绿林故事,追求者去演像,自身也就有了绿林的本事,承接了武林的气息。
舞台真枪
在传承讲究的剧团里,其实对于失传的一些武术技法,特别那些名声响亮的,比如回马枪、拖刀计、杀手锏等等,都能找到相应的收藏。说是收藏,是因为戏台武功跟武林的武功还是不同的风格,很多实际的武艺都是含蓄隐藏的,确实需要有人点化开。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也挺触动人的武生比武的故事,一下子就能让人明白不为人知的花枪技法。故事起头很简单,这二人练的是戏功,但都是下着武行真功夫去的。二人扮演的都是长靠武生,一次就带着场下的气上了场,台上暗自较劲,其中一位直接被对方崩飞了花枪,这人负气而走,竟然找着别处去学习真枪法了。放在那个年代这是挺爷们的事情。后来这人就带着实战枪法回来了,再比武时动了杀心,也动了机巧。真是人生如戏,他们就约定重演那一场戏。后来这事给习武者的教训,也是财富了。
前文说的那位老人也是世家,他叔叔在民国年间有一场可谓群英荟萃的大戏,由当时数位名角给他傍演,其中有两位都是武生里一等一的宗师人物。当时还是留有录像的,如果不是后来的一把火,这一场戏可以成为“明代家具精品”一般的物质遗产。
要说的一个他学习武艺的典故,即是关于一手特殊的枪法,这位大家后来总结,称自身的戏剧功夫“文武不挡”,意思没有不精通的,但“未传犹有一场”,这一场戏即是桌上出枪翻下的功夫。在场不单是饰演敌将者,所有演员都需要专业过硬才行,稍有差池便会出现危险。对比侄儿的“醉八仙”,一在戏中,一在武林,联想二人归宿,确实令人感叹。这几个个故事要串联着写出来,会是一部极好的剧本。不给人家惹是非,真实姓名都不提了吧。不提了吧。
——铁萼奇兰国技武术论文
欢迎关注“国风真艺”公众号,更多文章,更多分享!
天下·真传之传人简介:
铁萼奇兰(孙龙庆),自幼习武,项城张府武师传人,得心意、形意、太极、八卦诸拳真义,祖上为镖行世家,幼时耳濡目染,过往武林和拳师记忆深入骨髓。成年后遂追随祖辈踪迹游历,精诚求真,拳艺有成。有诸内而行诸外,乃援笔著作,以国术武技、商帮武行、民间武备体系为本,述拳真实深刻,鞭辟入里;写人风骨凛然,如在眼前。
已出版有:长篇国术真实武技小说《六合拳宗》《帝国镖路》,让读者耳目一新,被赞为“真实厚重,如行其间”;被资深读者誉为“可为良师”。连载作品:《通臂之虎》《螳螂拳宗》《禅武正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