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孙子兵法12法则最精辟的解读:长篇解读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12法则最精辟的解读:长篇解读孙子兵法莫贪小利,鸡肋、鸡肋,食之无味,弃之不必可惜。看见利就想取,反而耽误正事,坏了大局。张预补充说,“纵之无所损,克之无所利”,也不必击。曹操注解说:“军虽可击,以地险难入,留之失前利,若得之,则利薄。困穷之兵,必死战也。”发现敌军,虽然可以打,但是如果小股困穷之兵,又据险地死战,吃掉他没多大利益,而代价很大,甚至耽误整个战局进展,那就不要打。杜牧注解说,前面说的“锐卒勿攻”“归师勿遏”“穷寇勿迫”“死地不可攻”,都是军有所不击。还有一种情况,如果我强敌弱,敌人前军先至,也不可击,不要把他打跑了,等他后军到齐,一举全歼。贾林注解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如果可以招降,也不必击。还有,如“穷寇固险而守,击则死战”,也不要击,静观其变,等他心惰,再取之。

原文

军有所不击。

详解

敌军有的虽可以打,但是不打。不战,是战斗的重要组成部分。

曹操注解说:“军虽可击,以地险难入,留之失前利,若得之,则利薄。困穷之兵,必死战也。”发现敌军,虽然可以打,但是如果小股困穷之兵,又据险地死战,吃掉他没多大利益,而代价很大,甚至耽误整个战局进展,那就不要打。

杜牧注解说,前面说的“锐卒勿攻”“归师勿遏”“穷寇勿迫”“死地不可攻”,都是军有所不击。还有一种情况,如果我强敌弱,敌人前军先至,也不可击,不要把他打跑了,等他后军到齐,一举全歼。

贾林注解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如果可以招降,也不必击。还有,如“穷寇固险而守,击则死战”,也不要击,静观其变,等他心惰,再取之。

张预补充说,“纵之无所损,克之无所利”,也不必击。

莫贪小利,鸡肋、鸡肋,食之无味,弃之不必可惜。看见利就想取,反而耽误正事,坏了大局。

【王阳明破宁王之叛

但是王阳明乘虚取了宁王的老巢南昌,就赌他回师来救。宁王的幕僚嘴皮子都说破了:“城有所不攻,南昌咱不要了,得了南京,得了天下,南昌不还回来吗?如果在南昌被拖住,失了战机,大事就完了。”

但宁王受不了老巢被端,放弃了马上就要攻下的安庆,回师来救。结果南昌他没能回去,半道在鄱阳湖就被王阳明擒了。

宁王造反,是受前辈明成祖朱棣造反成功的鼓舞,而朱棣成功的战略,恰恰是“城有所不攻”。开始时也战事胶着,主要在河北打,在山东打,燕军虽然胜仗多些,但损失也惨重,而朝廷兵源充足,要拖,燕军还是拖不过朝廷。

后来朱棣得到内臣密报,知道南京城防空虚,于是改变战略,亲率大军,直捣南京,一路攻到扬州,江防都督陈瑄以舟师降燕,燕师渡江,下镇江,直逼南京。谷王朱橞与李景隆开金川门降燕,朱棣就造反成功了。

唐朝徐敬业反武则天,有谋士劝他直取洛阳,这样兵锋所指,不服武则天的人多着呢,还有可能响应,这是造反成功唯一的希望。徐敬业却不往北边打,往南边打,想攻下常州,镇江,南京,以成帝业。那一看就是个割据的志气,就没人跟他了。

杜牧也讲了一个造反的战例。刘宋顺帝的时候,荆州沈攸之造反。他的本钱不小,史书说他素养士马,多积粮食,战士十万,甲马两千。叛军到了郢(yǐng)城,功曹臧寅说,攻守易势,郢城易守难攻,没有十天半月拿不下来。如果不能顺利拿下,锐气兵威就没了。造反这事,兵士们是被裹挟着干,一看不行,军心也有变。不如放弃郢城,顺流而下,直取建康(南京),拔了刘宋的根本,郢城不就传檄而定吗?

沈攸之不听,尽出精锐攻城。郢城郡守柳世隆拒之,攻不下来。跟着造反的士兵们看见第一仗就这么难,造反成功希望渺茫,都不想担这族灭之罪,纷纷当了逃兵,溃而走之。沈攸之见大势已去,自己走到树林里上吊了,造反大业就这么稀里糊涂结束了。

后世西方有战略家,总结为战略纵深,或战略瘫痪,一路攻到敌人中枢,把他中枢神经打瘫痪了,全国就投降了。不要步步为营,步步布防,甚至不要等补给线,关键是快。这就是希特勒、古德里安的闪电战。

原文

地有所不争。

详解

有的地方虽可争而不争。

曹操注解说:“小利之地,方争得而失之,则不争也。”

杜牧注解说:“言得之难守,失之无害。伍子胥谏夫差曰,‘今我伐齐,获其地,犹石田也,不如早从事于越。’”伍子胥要夫差去争越国的地,不要去争齐国的地。因为吴国是南方人,灭了越国,得了越国的地,又能守住,也能耕种。取多了北方齐国的地,没什么用,也守不住。

不过此时夫差志得意满,又正被勾践伺候得舒服,每天搂着勾践送给他的西施,根本不认为有灭越的必要,北向中原,与齐晋争霸天下,才是他的志向。结果,他又中了勾践的离间计,杀了伍子胥。正在他举兵北上的时候,勾践乘他后方空虚,突然袭击,杀了他的太子。又过了几年,吴国为越所灭,夫差自杀。

读史者难免扼腕,伍子胥那么大功劳,对吴国那么重要,夫差怎么能杀他,自毁长城呢?这是旁观者的看法。在夫差看来,吴国的胜利和强大都是我自己的本事,怎么会是伍子胥的功劳呢?

杜牧还讲了一个战例:

东晋的时候,陶侃驻守武昌,长江北岸有邾城,诸将都说应分兵镇之,陶侃不回答,而诸将反复说。陶侃就带大家渡江去打猎,带他们到现场说:“我之所以设险而御,凭借的是长江之险。邾城在江北,内无所依,外有群夷。贪图邾城的利益,不仅守不住,还招惹夷人来。所以得了邾城,无益于江南,反而招祸。”

后来庾亮守邾城,果然大败。

开疆拓土,代价最大,人民最苦。所谓“汉武大帝”,还有那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今天很多人认为他是英雄,历史课本称他为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但你若生活在他的时代,就注定逃脱不了悲惨的命运。要么在前方流血,要么在后方受苦,因为全中国都被他搞破产了。

汉武帝晚年,国家濒于崩溃的边缘,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他下了著名的轮台罪己诏,其中“狂悖”二字,作为汉武帝对自己的自我鉴定,算是恰当。

孙子兵法12法则最精辟的解读:长篇解读孙子兵法(1)

【兵车行

八百年后,唐代诗人杜甫,还留下一首千古名篇《兵车行》,就讲这汉武帝开疆拓土的: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猜您喜欢: